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轼,是中国文坛的一个怪杰。他出名较早,但却仕途不顺,遭遇了许多常人无法忍受的悲欢离合,“也无风雨也无晴”概括了他如“一蓑烟雨”的生平。
关键词: 超人才华;非凡苦难;快乐哲学
一、无风无雨的学业
苏轼,字子瞻,号模仿白居易,称“东坡居士”,被后世称为“苏东坡”。他是北宋文坛公认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和儒释道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尽管他拥有这么多的才华,但是他依然以一个新学者的心态去接受自己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尤其是在应试方面。他的应试能力受到欧阳修和梅尧臣的高度评价,那时候北宋的考试制度非常严格,密封制度、誊录制度、锁厅制度都来自于北宋。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057年,他和弟弟同时中进士,时年
21岁。凡是他中三等,一二等无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读书、写字,在她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在学术上的追求。
二、风雨交加的未来
家庭突变,亲人相继离世。在苏轼的一生中,他亲身家人在一个一个地黯然离去。母亲、妻子王弗、子苏遁、父亲苏洵和爱妾王朝云的相继离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他要顶住多少压力?我们不得而知!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他对妻子的愧疚。他的妻子为了他操劳一生,临了了却叶落他乡,连上坟的机会都没有留给她。妻子在世时,对苏轼有很多的帮助。苏轼比较单纯善良,不太懂得官场事故,更不会察言观色。每每有客人来时,王弗都会躲在屏风后面听他们的谈话,并为苏轼打点琐事,教苏轼分清人情世故。她对他妻子的评价就只有三个字“敏而净”!
“你肚子里装的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这句话是苏轼的妾王朝云对苏轼的评价。而1096年,最懂苏轼的人-王朝云去世了,在苏轼人生的旅途中没有一个人像王朝云一样了解苏轼。她离去后,苏轼送了她八个字“敏而好义,忠敬如一”。
一般情况下,家人的相继离世会给我们留下阴影,但是苏轼依然像铁一样的挺拔着。
三、三起三落,被贬至天涯海角
苏轼曾经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来评价自己的一生功绩。他因为“王安石变法”而两度被贬。1091年3月被召回朝,官拜尚书。l093年9月,哲宗亲政,因为性情扭曲,打击曾手握实权的重臣。而苏轼就是被打击的对象之一,他被贬至定州任太守,之后是黄州、惠州、儋州,中至天涯海角,在极其落后,没有开花的荒蛮之地。
事业和家庭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如果这两件宝都拿不出手,这对一个人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幸福指数太低,但就是在如此不幸的情况下,苏东坡依然靠着自己的快乐导向坚强的活着。
苏轼成年以后所遭遇的境遇是如此的悲惨。这么多的风雨,他却说他的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什么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呢?这就是他的快乐之学。
四、苏轼的快乐之学
(一)找到一个快乐的理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被贬以后它依然能够淡然地应对自己的处境。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不顺心的事情常有,情随事迁是庸人的心态,我们要站在局外看局内,这样心境会平和许多。在常人看来,苏轼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但是苏轼还是要生活下去。当我们面前的困难堆积如山时,我们要做的事不是攀登,而是另辟新径。逃避不能解决的,解决必须逃避的,这样才是智者,才会快乐。对于苏轼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喝杯酒,吃点肉,再摊开纸,激扬文字。而这些就是他快乐的理由。
(二)不要过分地关注外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我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有时候,换个角度,忘记定式思维,你会打破刻板效应,你会收获快乐。而这种忘记,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到,然而苏东坡就是一个例外,因为他做到了。尽管李定等人对对他百般嘲弄,但是他依然很自我的活着。他就是他,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不会因为别人的世俗而改变,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得到的是什么,但他知道世俗不是他想要的。那时,他缺乏的是快乐。为了得到快乐,他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重过程,轻结果,因此压力就会很少,如果我们把物作为唯一、做依靠,物就会成为你的束缚和禁锢。
(三)放下身段。在流放期间,苏轼与社会各层人士都有接触,并结交为好友。他为了适应自己的生活现状,一直都降低生活标准。他清楚地知道自设门槛等于画地为牢,因为他要自由,他要快乐地生活。
(四)心有信仰。在流放期间,苏东坡潜心修研儒释道。早晨他会读一些儒家经典,中午的时候他一心钻研佛道,而佛道能够使人心平气和,随缘自侍。他在儒释道里悟出了很多:人陷于滞,自我困死;心有信仰,身有阳光;随遇而安,无限江山。
总结:总的来说,苏轼的生活并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而他却拥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足够大的杠杆,我将撬起整个地球。我说,给你一点超然,他将是你的支点,让你携带阳光,温暖每一个人。而这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苏轼的快乐之道!
参考文献:
[1] 高华.苏轼人格魅力的文化解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关键词: 超人才华;非凡苦难;快乐哲学
一、无风无雨的学业
苏轼,字子瞻,号模仿白居易,称“东坡居士”,被后世称为“苏东坡”。他是北宋文坛公认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和儒释道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尽管他拥有这么多的才华,但是他依然以一个新学者的心态去接受自己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尤其是在应试方面。他的应试能力受到欧阳修和梅尧臣的高度评价,那时候北宋的考试制度非常严格,密封制度、誊录制度、锁厅制度都来自于北宋。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057年,他和弟弟同时中进士,时年
21岁。凡是他中三等,一二等无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读书、写字,在她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在学术上的追求。
二、风雨交加的未来
家庭突变,亲人相继离世。在苏轼的一生中,他亲身家人在一个一个地黯然离去。母亲、妻子王弗、子苏遁、父亲苏洵和爱妾王朝云的相继离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他要顶住多少压力?我们不得而知!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他对妻子的愧疚。他的妻子为了他操劳一生,临了了却叶落他乡,连上坟的机会都没有留给她。妻子在世时,对苏轼有很多的帮助。苏轼比较单纯善良,不太懂得官场事故,更不会察言观色。每每有客人来时,王弗都会躲在屏风后面听他们的谈话,并为苏轼打点琐事,教苏轼分清人情世故。她对他妻子的评价就只有三个字“敏而净”!
“你肚子里装的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这句话是苏轼的妾王朝云对苏轼的评价。而1096年,最懂苏轼的人-王朝云去世了,在苏轼人生的旅途中没有一个人像王朝云一样了解苏轼。她离去后,苏轼送了她八个字“敏而好义,忠敬如一”。
一般情况下,家人的相继离世会给我们留下阴影,但是苏轼依然像铁一样的挺拔着。
三、三起三落,被贬至天涯海角
苏轼曾经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来评价自己的一生功绩。他因为“王安石变法”而两度被贬。1091年3月被召回朝,官拜尚书。l093年9月,哲宗亲政,因为性情扭曲,打击曾手握实权的重臣。而苏轼就是被打击的对象之一,他被贬至定州任太守,之后是黄州、惠州、儋州,中至天涯海角,在极其落后,没有开花的荒蛮之地。
事业和家庭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如果这两件宝都拿不出手,这对一个人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幸福指数太低,但就是在如此不幸的情况下,苏东坡依然靠着自己的快乐导向坚强的活着。
苏轼成年以后所遭遇的境遇是如此的悲惨。这么多的风雨,他却说他的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什么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呢?这就是他的快乐之学。
四、苏轼的快乐之学
(一)找到一个快乐的理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被贬以后它依然能够淡然地应对自己的处境。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不顺心的事情常有,情随事迁是庸人的心态,我们要站在局外看局内,这样心境会平和许多。在常人看来,苏轼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但是苏轼还是要生活下去。当我们面前的困难堆积如山时,我们要做的事不是攀登,而是另辟新径。逃避不能解决的,解决必须逃避的,这样才是智者,才会快乐。对于苏轼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喝杯酒,吃点肉,再摊开纸,激扬文字。而这些就是他快乐的理由。
(二)不要过分地关注外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我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有时候,换个角度,忘记定式思维,你会打破刻板效应,你会收获快乐。而这种忘记,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到,然而苏东坡就是一个例外,因为他做到了。尽管李定等人对对他百般嘲弄,但是他依然很自我的活着。他就是他,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不会因为别人的世俗而改变,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得到的是什么,但他知道世俗不是他想要的。那时,他缺乏的是快乐。为了得到快乐,他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重过程,轻结果,因此压力就会很少,如果我们把物作为唯一、做依靠,物就会成为你的束缚和禁锢。
(三)放下身段。在流放期间,苏轼与社会各层人士都有接触,并结交为好友。他为了适应自己的生活现状,一直都降低生活标准。他清楚地知道自设门槛等于画地为牢,因为他要自由,他要快乐地生活。
(四)心有信仰。在流放期间,苏东坡潜心修研儒释道。早晨他会读一些儒家经典,中午的时候他一心钻研佛道,而佛道能够使人心平气和,随缘自侍。他在儒释道里悟出了很多:人陷于滞,自我困死;心有信仰,身有阳光;随遇而安,无限江山。
总结:总的来说,苏轼的生活并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而他却拥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足够大的杠杆,我将撬起整个地球。我说,给你一点超然,他将是你的支点,让你携带阳光,温暖每一个人。而这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苏轼的快乐之道!
参考文献:
[1] 高华.苏轼人格魅力的文化解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