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僧传》是南北朝时期梁·释慧皎所撰写的一部佛教典籍。书中多处使用了叠音词。叠音词,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本文运用现代语言学知识对《高僧传》中的叠音词作分析和归类,并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高僧传》叠音词构词类型
叠音词是汉语的一个特色,其使用历史源远流长。在上古典籍《诗经》中就有大量运用,到了中古,带有较多口语色彩的佛教典籍《高僧传》中也多处使用了叠音词。古人把它们叫“重言”或“复字”。《尔雅》中的“释训”就是对叠音词的针对性研究。不过,古人的研究仅是停留在解释词义的层面,并未对其内部构成进行分析。清人邵晋涵在《尔雅正义》中讲:“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只言肃、丕,亦为敬也,大也;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异义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只言坎,只言居,则非喜非恶也。”依据构成叠音词的单字和词义的关系类型把叠音词分为两大类。本文结合现代语言学知识对《高僧传》中的叠音词做更细致的分析、分类。
一、叠音词的构词类型分类
(一)叠音合成词,即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叠音词。这种类型的叠音词由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语素构成。叠音词的单字与整个词的意义相同或相近。这种类型的叠音词根据其单字再细分,在《高僧传》中共有三十六例。如:
(1)英英:郄超图写其形,支遁著铭赞曰:“英英上人,识通理清。朗质玉莹,德音兰馨。”(《高僧传卷第四晋敦煌于道邃》)
英:德才超群的人。宋·刘过《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词:“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
英英:俊美而有才华。晋·潘岳《夏侯常侍诔》:“英英夫子,灼灼其隽。”
(2)恢恢、洋洋:恢恢六和,成吉祥之宅,洋洋大晋,为元亨之宇。(《卷第四·晋剡沃洲山支遁》)
恢:弘大;宽广。《荀子·非十二子》:“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周书·李远传》:“幼有器局,志度恢然。”
恢恢:宽阔广大貌。晋·欧阳建《临终》诗:“恢恢六合间,四海一何宽。”
洋:广大;盛大。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檄》:“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
洋洋:盛大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
(二)叠音单纯词,即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叠音词。对这种叠音词进行细分,可以分为两种:
1.叠音词的单字本身是一个有意义的语素,只是它的义项与叠音词的词义毫不相干。所以造成了“单举其文,与重语异义者”。其实,这种叠音词的单字在叠音词中只是作为一个音节出现的,与意义无关。所以,这种叠音词只有一个语素。也可以說,是叠音词把语言中的同音字通过假借的方式重叠从而达到记录语言的目的。这种类型的叠音词在《高僧传》中共有四例。如:
(1)往往:属慕容之难,戎敌纷扰,兼译人造次,未善详悉,义旨句味,往往不尽。(《卷第一·晋庐山僧伽提婆》)
往的含义:
①去。《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②逃亡。《管子·权修》:“无以畜之,则往而不可止也。”尹知章注:“往,谓亡去也。”
③从前,过去。《百喻经·债半钱喻》:“往有商人,贷他半钱,久不得偿。”
④后,以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者,通呼爲尊;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
⑤死或死者。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送往事居,忠贞允亮。”
⑥送致。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今往仆少小所着辞赋一通相与。”
往往:常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着书,不可胜纪。”
(2)济济:倾之,复适凉州,仍于公府旧事,更葺堂宇,学徒济济,禅业甚盛。(《卷第三·宋上定林寺昙摩蜜多》)
济的含义:
①古水名。古代四大名渎之一。三国·魏·阮籍《东平赋》:“其外有浊河萦其溏,清济荡其樊。”
②古水名。发源于河北省赞皇县南,东流经高邑县南,至宁晋县南,注入泜水。《汉书·地理志上》:“常山郡……房子,赞皇山,济水所出,东至廮陶入泜。”
济济:众多貌。《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毛传:“济济,衆多也。”唐·卢纶《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诗:“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
这两个例子中,“往”和“济”都可以单独使用,且都有多个义项,然而其每个义项都与重叠后形成的叠音词的含义毫无关联。
2.叠音词的单字毫无意义,不是语素,无法“单举其文”。由这些单字构成的叠音词只能合在一起看做一个语素。《高僧传》中这种类型的叠音词共有两例。如:
(1)孜孜:孜孜为道,务在弘法,每逢西域一宾,辄恳恻咨访。(《高僧传卷第六·晋庐山释慧远》)
孜:见“孜孜”。
孜孜:勤勉;不懈怠。《史记·滑稽列传》:“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絶。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
(2)纭纭:义秉泰遗疏,纷乱纭纭,彰于视听,义遒移止鸟衣,与慧叡同住。(《卷第七·宋京师祈洹寺释慧义》)
纭:见“纭纭”、“纭纷”。
纭纭:繁多而杂乱貌。《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况复天下,悠悠万品,怨积聚党,凶迷相类,止于一处,何足不除,脱复多所,便成纭纭。”
在考察《高僧传》中叠音词的构词类型时,要特别注意其单字使用的时代性。不能拿上古汉语的例子证明中古的使用情况,当然,也不能拿近代及现代汉语的例子考虑中古的情况。
二、《高僧传》中叠音词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由“本有其字”的通假字构成的叠音词。这种通假是早期上古汉语中较常采用的用字法。随着语言的发展规范,中古汉语中几乎已不再使用,但是在叠音词中,还有所保留。《高僧传》中有这样的叠音词两例。如:
(1)恂恂通“循循”:为人俊朗有深鉴,而仪止温恭,务在诲人,恂恂不怠。(《卷第一·晋庐山僧伽提婆》)
恂恂:恂,通“偱”。善于诱导貌。《后汉书·郭太传》:“逊言危行,终亨时晦,恂恂善导,使士慕成名。”《宋书·礼志一》:“孔子恂恂,道化洙、泗;孟轲皇皇,诲诱无倦。”
(2)邕邕通“雍雍”:禅师于瓦宫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日夜匪懈,邕邕肃肃,致自欣乐。(《卷第六·晋长安释僧肇》)
邕邕:邕,通“雍”。和乐貌。三国·魏·嵇康《游仙诗》:“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二)“悠悠”。“悠悠”一词在高僧传中共出现了两次,其含义不同。
(1)此远流之所以归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卷第四·晋剡沃洲山支遁》)
悠悠:世俗;一般。晋·陶潜《饮酒》:“摆脱悠悠谈,请从余听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师友》:“仆以礼处足下,则足下长者,仆心未忍;欲以故人处足下,则虑悠悠之人,以仆爲诡。”
(2)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蠢蠢之徒,非教孰启。(《卷第八·梁剡法华台释昙斐》)
悠悠:遥远。晋·陶渊明·《饮酒》:“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第一个“悠悠”的含义出现于中古汉语,延续至近代汉语,消失于现代汉语;第二个“悠悠”的含义出现于上古,贯穿于整个汉语史,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如“悠悠岁月”。
考察《高僧传》中叠音词的构成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古汉语中音节、字、语素、词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认识中古汉语词汇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廖小华.试析《诗经》中叠音词的语法特点[J].龙岩师专学报,2003(06).
[2]杨皎.《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语法特点[D].宁夏大学,2005.
[3]李波.《诗经》中的叠音修辞[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4]李海云.略论《庄子》中的叠音词[J].晋中学院学报,2006(02).
[5]梁·释慧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10).
关键词: 《高僧传》叠音词构词类型
叠音词是汉语的一个特色,其使用历史源远流长。在上古典籍《诗经》中就有大量运用,到了中古,带有较多口语色彩的佛教典籍《高僧传》中也多处使用了叠音词。古人把它们叫“重言”或“复字”。《尔雅》中的“释训”就是对叠音词的针对性研究。不过,古人的研究仅是停留在解释词义的层面,并未对其内部构成进行分析。清人邵晋涵在《尔雅正义》中讲:“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只言肃、丕,亦为敬也,大也;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异义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只言坎,只言居,则非喜非恶也。”依据构成叠音词的单字和词义的关系类型把叠音词分为两大类。本文结合现代语言学知识对《高僧传》中的叠音词做更细致的分析、分类。
一、叠音词的构词类型分类
(一)叠音合成词,即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叠音词。这种类型的叠音词由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语素构成。叠音词的单字与整个词的意义相同或相近。这种类型的叠音词根据其单字再细分,在《高僧传》中共有三十六例。如:
(1)英英:郄超图写其形,支遁著铭赞曰:“英英上人,识通理清。朗质玉莹,德音兰馨。”(《高僧传卷第四晋敦煌于道邃》)
英:德才超群的人。宋·刘过《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词:“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
英英:俊美而有才华。晋·潘岳《夏侯常侍诔》:“英英夫子,灼灼其隽。”
(2)恢恢、洋洋:恢恢六和,成吉祥之宅,洋洋大晋,为元亨之宇。(《卷第四·晋剡沃洲山支遁》)
恢:弘大;宽广。《荀子·非十二子》:“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周书·李远传》:“幼有器局,志度恢然。”
恢恢:宽阔广大貌。晋·欧阳建《临终》诗:“恢恢六合间,四海一何宽。”
洋:广大;盛大。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檄》:“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
洋洋:盛大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
(二)叠音单纯词,即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叠音词。对这种叠音词进行细分,可以分为两种:
1.叠音词的单字本身是一个有意义的语素,只是它的义项与叠音词的词义毫不相干。所以造成了“单举其文,与重语异义者”。其实,这种叠音词的单字在叠音词中只是作为一个音节出现的,与意义无关。所以,这种叠音词只有一个语素。也可以說,是叠音词把语言中的同音字通过假借的方式重叠从而达到记录语言的目的。这种类型的叠音词在《高僧传》中共有四例。如:
(1)往往:属慕容之难,戎敌纷扰,兼译人造次,未善详悉,义旨句味,往往不尽。(《卷第一·晋庐山僧伽提婆》)
往的含义:
①去。《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②逃亡。《管子·权修》:“无以畜之,则往而不可止也。”尹知章注:“往,谓亡去也。”
③从前,过去。《百喻经·债半钱喻》:“往有商人,贷他半钱,久不得偿。”
④后,以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者,通呼爲尊;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
⑤死或死者。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送往事居,忠贞允亮。”
⑥送致。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今往仆少小所着辞赋一通相与。”
往往:常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着书,不可胜纪。”
(2)济济:倾之,复适凉州,仍于公府旧事,更葺堂宇,学徒济济,禅业甚盛。(《卷第三·宋上定林寺昙摩蜜多》)
济的含义:
①古水名。古代四大名渎之一。三国·魏·阮籍《东平赋》:“其外有浊河萦其溏,清济荡其樊。”
②古水名。发源于河北省赞皇县南,东流经高邑县南,至宁晋县南,注入泜水。《汉书·地理志上》:“常山郡……房子,赞皇山,济水所出,东至廮陶入泜。”
济济:众多貌。《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毛传:“济济,衆多也。”唐·卢纶《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诗:“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
这两个例子中,“往”和“济”都可以单独使用,且都有多个义项,然而其每个义项都与重叠后形成的叠音词的含义毫无关联。
2.叠音词的单字毫无意义,不是语素,无法“单举其文”。由这些单字构成的叠音词只能合在一起看做一个语素。《高僧传》中这种类型的叠音词共有两例。如:
(1)孜孜:孜孜为道,务在弘法,每逢西域一宾,辄恳恻咨访。(《高僧传卷第六·晋庐山释慧远》)
孜:见“孜孜”。
孜孜:勤勉;不懈怠。《史记·滑稽列传》:“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絶。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
(2)纭纭:义秉泰遗疏,纷乱纭纭,彰于视听,义遒移止鸟衣,与慧叡同住。(《卷第七·宋京师祈洹寺释慧义》)
纭:见“纭纭”、“纭纷”。
纭纭:繁多而杂乱貌。《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况复天下,悠悠万品,怨积聚党,凶迷相类,止于一处,何足不除,脱复多所,便成纭纭。”
在考察《高僧传》中叠音词的构词类型时,要特别注意其单字使用的时代性。不能拿上古汉语的例子证明中古的使用情况,当然,也不能拿近代及现代汉语的例子考虑中古的情况。
二、《高僧传》中叠音词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由“本有其字”的通假字构成的叠音词。这种通假是早期上古汉语中较常采用的用字法。随着语言的发展规范,中古汉语中几乎已不再使用,但是在叠音词中,还有所保留。《高僧传》中有这样的叠音词两例。如:
(1)恂恂通“循循”:为人俊朗有深鉴,而仪止温恭,务在诲人,恂恂不怠。(《卷第一·晋庐山僧伽提婆》)
恂恂:恂,通“偱”。善于诱导貌。《后汉书·郭太传》:“逊言危行,终亨时晦,恂恂善导,使士慕成名。”《宋书·礼志一》:“孔子恂恂,道化洙、泗;孟轲皇皇,诲诱无倦。”
(2)邕邕通“雍雍”:禅师于瓦宫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日夜匪懈,邕邕肃肃,致自欣乐。(《卷第六·晋长安释僧肇》)
邕邕:邕,通“雍”。和乐貌。三国·魏·嵇康《游仙诗》:“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二)“悠悠”。“悠悠”一词在高僧传中共出现了两次,其含义不同。
(1)此远流之所以归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卷第四·晋剡沃洲山支遁》)
悠悠:世俗;一般。晋·陶潜《饮酒》:“摆脱悠悠谈,请从余听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师友》:“仆以礼处足下,则足下长者,仆心未忍;欲以故人处足下,则虑悠悠之人,以仆爲诡。”
(2)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蠢蠢之徒,非教孰启。(《卷第八·梁剡法华台释昙斐》)
悠悠:遥远。晋·陶渊明·《饮酒》:“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第一个“悠悠”的含义出现于中古汉语,延续至近代汉语,消失于现代汉语;第二个“悠悠”的含义出现于上古,贯穿于整个汉语史,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如“悠悠岁月”。
考察《高僧传》中叠音词的构成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古汉语中音节、字、语素、词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认识中古汉语词汇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廖小华.试析《诗经》中叠音词的语法特点[J].龙岩师专学报,2003(06).
[2]杨皎.《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语法特点[D].宁夏大学,2005.
[3]李波.《诗经》中的叠音修辞[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4]李海云.略论《庄子》中的叠音词[J].晋中学院学报,2006(02).
[5]梁·释慧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