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围绕《新课标》纷纷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像我这样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对于有机会去观摩这样的教学公开课都甘之如饴,因为这些往往是我们落实新课标、明确教学目的、调整教学策略的指南针。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公开课成了好课的标准:目标达成面面俱到、教学构思新颖别致、教学手段出奇制胜、教学流程行云如水、教学效果尽如人意。然而,在听了一堂堂“出彩”的公开课后,很多教师却感到自己越来越不懂得该怎么上课了。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笔者认为,目标繁多,头绪复杂,花样百出已成了近年来一些公开课的特征,这些特征能否照搬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呢?就好比饕餮盛宴能否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日常餐桌呢?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笔者急切呼唤从“公开课”到“日常课”的回归,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 从“喧嚣”回归“平静”
笔者曾看到一篇文章,写作者十分怀念自己小时候的语文老师,她的语言极富感染力,总能把你心中的期待表达得准确到位,描述得淋漓尽致,语文课堂在她的引领下,犹如幽谷山泉,沁人心脾。想来,现在少有教师能有如此造诣了,如今走进课堂,常常被喧嚣扰得透不过气来。比如,现在教学讲究创设情境,一位教师执教儿童诗的创作,其中有一句诗“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翻过来,又滚过去”,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理解的句子,但这位教师叫了几个同学上来,在讲台前铺设的报纸上做了好几个“翻过来,又滚过去”的动作,全班同学哈哈大笑,闹成一团,让人感觉有点不知所味。又比如,一位教师执教《再见了,亲人》,让学生扮作志愿军、小金华、大娘等,分别来体验送别场面,学生拿捏不住情感,演的像儿戏,热热闹闹,很不严肃。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一直停于这样喧嚣热闹的表面,学生的心灵又会受到多少语文的洗涤呢?让我们丢掉喧嚣,回归平静吧,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学语文吧!
二、 从“教师”回归“学生”
近来的公开课上下来,听课教师大多只关注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语言组织能力、教学思想的渗透等等情况,很少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即使某些学生回答不好,也将原因归结为教师引导不好,或者某些学生回答完整、精彩,也将其归功于教师教育有方,教学成果明显,这或许也是一个好课的标准。于是就出现了许多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前就将标准答案塞给学生,让他背熟,课前还要经过多次“彩排”,以确保万无一失。整堂课上下来的确是精致、出彩,但就觉得少了一种生气,感觉就是一幕完美的课堂表演。我们去听公开课,抱着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只有多关注学生,让其真实地发挥,才能真正起到示范课的作用。即使出现失误也是一种必需,关键是以后在日常课中知道该怎么应对,这才是公开课的真正意义。
三、 从“形式”回归“内容”
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合作探究成了一个热门主题,为了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有不少教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就在课堂上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在公开课上更成了许多教师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不可否认,课堂从此热闹起来,气氛十分活跃。但这个热闹背后也存在着需人深思的现状。有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小组合作成了少数尖子生表演的舞台,其余学生冷眼旁观,极少参与;有的小组学习中,组员仅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知整合组内其他组员的观点,等老师要其回答时,他也只知道陈述自己的看法;有的小组学习组员甚至只闲聊,而不去讨论老师的问题……出现了上述问题就不能说这个小组学习是成功的,与其追求其形式的多样,不如回归课堂内容,根据内容来确定是否需要这样的合作探究,让形式为内容服务,让小组合作探究开出绚烂的鲜花。
四、 从“多媒体”回归“粉笔黑板”
常听到有的老教师在听完年轻教师的公开课后,感叹道:“我们现在不会上课了!”为什么呢?原因却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发展。现在哪一堂公开课不用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背投电视等一应俱全。的确,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着许多优点:直观、美观、内容丰富、视听齐全等,但过分依赖多媒体就不行了。比如有的教师上课几乎没有板书,全都在多媒体课件中呈现,甚至在文字下画一条横线也用鼠标操作好一会儿,用粉笔代替不是更直接简便吗?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益处多多,但假如滥用、乱用,就得不偿失了,有时粉笔黑板是更好的教学工具。
总之,公开课是一个探索新课改的平台,拂去喧哗与热闹,带来真实与扎实,让更多的教师在这个平台上获益,让所有的学生在新课改的海洋中畅游!
一、 从“喧嚣”回归“平静”
笔者曾看到一篇文章,写作者十分怀念自己小时候的语文老师,她的语言极富感染力,总能把你心中的期待表达得准确到位,描述得淋漓尽致,语文课堂在她的引领下,犹如幽谷山泉,沁人心脾。想来,现在少有教师能有如此造诣了,如今走进课堂,常常被喧嚣扰得透不过气来。比如,现在教学讲究创设情境,一位教师执教儿童诗的创作,其中有一句诗“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翻过来,又滚过去”,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理解的句子,但这位教师叫了几个同学上来,在讲台前铺设的报纸上做了好几个“翻过来,又滚过去”的动作,全班同学哈哈大笑,闹成一团,让人感觉有点不知所味。又比如,一位教师执教《再见了,亲人》,让学生扮作志愿军、小金华、大娘等,分别来体验送别场面,学生拿捏不住情感,演的像儿戏,热热闹闹,很不严肃。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一直停于这样喧嚣热闹的表面,学生的心灵又会受到多少语文的洗涤呢?让我们丢掉喧嚣,回归平静吧,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学语文吧!
二、 从“教师”回归“学生”
近来的公开课上下来,听课教师大多只关注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语言组织能力、教学思想的渗透等等情况,很少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即使某些学生回答不好,也将原因归结为教师引导不好,或者某些学生回答完整、精彩,也将其归功于教师教育有方,教学成果明显,这或许也是一个好课的标准。于是就出现了许多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前就将标准答案塞给学生,让他背熟,课前还要经过多次“彩排”,以确保万无一失。整堂课上下来的确是精致、出彩,但就觉得少了一种生气,感觉就是一幕完美的课堂表演。我们去听公开课,抱着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只有多关注学生,让其真实地发挥,才能真正起到示范课的作用。即使出现失误也是一种必需,关键是以后在日常课中知道该怎么应对,这才是公开课的真正意义。
三、 从“形式”回归“内容”
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合作探究成了一个热门主题,为了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有不少教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就在课堂上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在公开课上更成了许多教师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不可否认,课堂从此热闹起来,气氛十分活跃。但这个热闹背后也存在着需人深思的现状。有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小组合作成了少数尖子生表演的舞台,其余学生冷眼旁观,极少参与;有的小组学习中,组员仅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知整合组内其他组员的观点,等老师要其回答时,他也只知道陈述自己的看法;有的小组学习组员甚至只闲聊,而不去讨论老师的问题……出现了上述问题就不能说这个小组学习是成功的,与其追求其形式的多样,不如回归课堂内容,根据内容来确定是否需要这样的合作探究,让形式为内容服务,让小组合作探究开出绚烂的鲜花。
四、 从“多媒体”回归“粉笔黑板”
常听到有的老教师在听完年轻教师的公开课后,感叹道:“我们现在不会上课了!”为什么呢?原因却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发展。现在哪一堂公开课不用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背投电视等一应俱全。的确,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着许多优点:直观、美观、内容丰富、视听齐全等,但过分依赖多媒体就不行了。比如有的教师上课几乎没有板书,全都在多媒体课件中呈现,甚至在文字下画一条横线也用鼠标操作好一会儿,用粉笔代替不是更直接简便吗?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益处多多,但假如滥用、乱用,就得不偿失了,有时粉笔黑板是更好的教学工具。
总之,公开课是一个探索新课改的平台,拂去喧哗与热闹,带来真实与扎实,让更多的教师在这个平台上获益,让所有的学生在新课改的海洋中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