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一位记者在汉旺镇的废墟里徘徊,偶遇一位30多岁的女子执著地扛着一个小五斗橱,从废墟深处走来。记者去扶她,说:“房子没了,别灰心。”女子却说:“房子没了算个啥,人都没了,跟我有关的人,都没了。”是啊,人最可怕的是失去,真实的失去,与你生命紧密联系的失去,天地间就你一个孤零零地完整地站在那儿,没有什么再与你有关,你生或死,喜或悲,不再有任何反馈。
确实,房子和家在英文里都是用“h”打头的单词,含义却明显不同。“房子”,是house,仅是你居住的建筑物。“家”,是home,那是你同家人共同经常居住的地方,它具有house所没有的感情色彩,正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大家互相都不认识,我们在单位上仅仅是大家在一起挣钱而已,挣完钱各回各家,谁都不知道谁住在哪里。如此,家就更重要了。什么是家?是三房两厅,是复式楼,还是别墅?其实那仅仅是个房子,真正的家是在不经意之间打开的那扇门,真正的家是放屁不用憋住的地方,真正的家应该拥有更多的自由、宁静和安详。我们都希望开好车、住洋房,但如果没有你珍爱的家人,再多的东西都是冰冷的。因为有些风雨,只有家人才能帮你挡住;有些疲累,只有亲情才能帮你消解。我们经常说“安居乐业”,房里有了女人方为“安”,否则,你有再大再豪华的房子也不算安家。当然,如果房里再有女人抱着孩子,母子尽情地嬉戏,那就是“安好”!如今我们周围时刻弥漫着一种成功意识的洗脑,好像你不成功就不是人似的。但我要说,如果你没有家人的幸福,少跟我谈成功。因为这种单向度的成功,仅仅是牦牛找到了青草而已。
清朝大臣曾国藩告诫子弟,家里只有三口人,房有七间,家运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达到九间,那就是绝途的住宅了。现实而言,人居大屋,人气不旺,房子里空空荡荡的,就会产生孤寂感。可时代在发展,追求在变化,观念在更新,房子当然是越大越好了,大房子里面可以摆放豪华家具,可以跳舞,唱卡拉OK,尽情狂欢。其实,大房子更多的是可以用来炫耀,看到赞赏的目光和惊叹的表情,有钱人和有地位的人虚荣心就得到了满足。说到底,我们不过仅仅是暴发户,还停留在狗吃牛屎就贪多的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校也是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了。2010年9月6日,苏州1.1亿元建“最豪华”小学的新闻引发各界关注,之后才明白,这不算什么,青岛投资超亿元的小学仅在2010年内就有6所。
撇开义务教育的均衡、公平问题不说,我们有何颜面如此炫耀和摆谱?我们是否太重视壳的打造,却忽视了瓤的修炼,过分注重物的建设,而淡化了人的发展?我们是否太注重所谓的外在形象,反而失去了对其中人的尊重?这些又大又漂亮的学校,可有家的温暖与牵挂?可有人气,可有灵魂?万千学子仅仅是这些漂亮房子中的匆匆过客,他们身上可曾有过学校的印记?他们记住的是校舍还是里面的人?
难怪朱永新要感叹:当下,缺失文化的教育已将儿童带入了一个他们倍感陌生、抽象、片面和异己的地带。精神的失落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幽暗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柢、有智力没情怀的“怪物”。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1931年就讲:“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实,中小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学校应该是有生命的,是由充满灵性的人所汇聚的。走进学校,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深度、文化的厚度,以及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传递之所,学校应该拥有这样一种氛围,它弥漫在整个校园,仿佛身居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着去了解宇宙和人心的奥秘,去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去明白道德和梦想在其中的价值。否则,一味地盖大楼就是一种作孽。人文情怀是学校的灵魂,灵魂失却,躯壳何用?
从西南联大当年的教室走出来,我就在想:人啊,为什么总是等到物是人非之后,才会懂得怀念?才懂得抱憾的修补?
确实,房子和家在英文里都是用“h”打头的单词,含义却明显不同。“房子”,是house,仅是你居住的建筑物。“家”,是home,那是你同家人共同经常居住的地方,它具有house所没有的感情色彩,正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大家互相都不认识,我们在单位上仅仅是大家在一起挣钱而已,挣完钱各回各家,谁都不知道谁住在哪里。如此,家就更重要了。什么是家?是三房两厅,是复式楼,还是别墅?其实那仅仅是个房子,真正的家是在不经意之间打开的那扇门,真正的家是放屁不用憋住的地方,真正的家应该拥有更多的自由、宁静和安详。我们都希望开好车、住洋房,但如果没有你珍爱的家人,再多的东西都是冰冷的。因为有些风雨,只有家人才能帮你挡住;有些疲累,只有亲情才能帮你消解。我们经常说“安居乐业”,房里有了女人方为“安”,否则,你有再大再豪华的房子也不算安家。当然,如果房里再有女人抱着孩子,母子尽情地嬉戏,那就是“安好”!如今我们周围时刻弥漫着一种成功意识的洗脑,好像你不成功就不是人似的。但我要说,如果你没有家人的幸福,少跟我谈成功。因为这种单向度的成功,仅仅是牦牛找到了青草而已。
清朝大臣曾国藩告诫子弟,家里只有三口人,房有七间,家运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达到九间,那就是绝途的住宅了。现实而言,人居大屋,人气不旺,房子里空空荡荡的,就会产生孤寂感。可时代在发展,追求在变化,观念在更新,房子当然是越大越好了,大房子里面可以摆放豪华家具,可以跳舞,唱卡拉OK,尽情狂欢。其实,大房子更多的是可以用来炫耀,看到赞赏的目光和惊叹的表情,有钱人和有地位的人虚荣心就得到了满足。说到底,我们不过仅仅是暴发户,还停留在狗吃牛屎就贪多的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校也是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了。2010年9月6日,苏州1.1亿元建“最豪华”小学的新闻引发各界关注,之后才明白,这不算什么,青岛投资超亿元的小学仅在2010年内就有6所。
撇开义务教育的均衡、公平问题不说,我们有何颜面如此炫耀和摆谱?我们是否太重视壳的打造,却忽视了瓤的修炼,过分注重物的建设,而淡化了人的发展?我们是否太注重所谓的外在形象,反而失去了对其中人的尊重?这些又大又漂亮的学校,可有家的温暖与牵挂?可有人气,可有灵魂?万千学子仅仅是这些漂亮房子中的匆匆过客,他们身上可曾有过学校的印记?他们记住的是校舍还是里面的人?
难怪朱永新要感叹:当下,缺失文化的教育已将儿童带入了一个他们倍感陌生、抽象、片面和异己的地带。精神的失落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幽暗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柢、有智力没情怀的“怪物”。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1931年就讲:“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实,中小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学校应该是有生命的,是由充满灵性的人所汇聚的。走进学校,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深度、文化的厚度,以及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传递之所,学校应该拥有这样一种氛围,它弥漫在整个校园,仿佛身居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着去了解宇宙和人心的奥秘,去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去明白道德和梦想在其中的价值。否则,一味地盖大楼就是一种作孽。人文情怀是学校的灵魂,灵魂失却,躯壳何用?
从西南联大当年的教室走出来,我就在想:人啊,为什么总是等到物是人非之后,才会懂得怀念?才懂得抱憾的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