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开口说话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da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言没有被言说之前,它不过是一个冷冰冰的符号系统;而给它生命的则是含情脉脉的言说。对于诗歌来说,这言说既是诗人的诗意表达,也是读者的审美重现。因此,鉴赏诗歌,就是要我们回到源头,让被言说过的诗意语言再次言说,也就是让语言开口说话。
  一、说什么话:勾勒语言的形态。
  诗人用什么语言说话,说的是什么话,这关乎语言的形态。只有勾勒出语言的形态,我们才能初步感知语言风格与特色。如何勾勒诗歌语言的形态?方法有二。
  一看语言表达是否直接。浅显、明白显然是最直接的表达,其语言形态是浅显而率真的清新,明白而流畅的明快,白描而平易的冲淡,朴素而无华的自然。而与之对应的含蓄、繁复则是间接的表达,其语言形态是意在言外、言此意彼的含蓄委婉、辞藻富丽、华美飘逸、绚丽典雅等。
  二看词语运用是否注重技巧。如用词拟人化或打比方,其语言形态必定生动形象;如用词简省或使用白描,则呈现出质朴平实的语言形态;如用词对仗工整、辞藻富丽精工,勾勒的语言形态肯定会华美绚丽。而没有使用表达技巧的语言则形态单一,如前所述的直接表达。
  勾勒出语言的形态并对其特色有了初步感知后,再进一步就是逼近语言情态,更深入地发掘语言的情感特色。
  二、怎么说话:逼近语言的情态。
  了解语言的情感特色,就是破解语言的情感密码。具体方法有三种。
  其一,按情绪状态区分,语言情态有高昂、低回、平静之别。
  情绪高昂的诗作,语言奔放,气势恢弘,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如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让我们这些次级言说者(读者)如临其境,与初级言说者(诗人)一起兀立江岸,对滚滚长江产生由衷的敬畏。
  情绪低回的诗作,语言细腻,缠绵悱恻,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
  至于情绪平静的诗作,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大多如此,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和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语言情态,在清新自然或平淡质朴的形态中,蕴含着平和、静谧的情绪。
  其二,按情感浓度分类,语言情态有浓烈、郁结、超然之异。
  情感浓烈者,如奔腾江河直泻而下,情切不择言,索性直抒胸臆。如岳飞《满江红》,一上来就“怒发冲冠”,继之以感天动地的“潇潇雨歇”。故而,判别语言的浓烈情态有两个工具:一是重,一是强。
  情感郁结者,欲摧之,但愈摧愈坚;欲理之,而愈理愈乱,故显沉郁顿挫。如杜甫《登高》,先是轻松登高,但哀啸的猿声唤来的却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于是作者梳理情思——“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最后是越理越乱,情思郁结,“艰难苦恨”且“潦倒新停”。由此可见,判别语言的郁结情态也有两个工具:一是沉,一是挫。
  情感超然者,若闲云野鹤无羁无绊,不在三界中,只求情怀真。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可见一斑。明明难舍难分,偏偏左顾言他,而超然洒脱的寥寥数语,传达的却是最真的情怀。所以,判别语言的超然情态则有两个工具:一是逸,一是真。
  其三,按情感色系甄别,语言情态有冷色、暖色之分。冷色系用词表现在语言情态上是悲凉悲慨、朦胧隐晦、沉郁顿挫、缠绵低回等;暖色系用词表现在语言情态上是豪迈飘逸、雄健高昂、清健俊爽、绮丽香艳、清新明快……
  一如人的情绪、情感千变万化,语言的情绪、情感基调和色彩也是丰富多彩的,有时泾渭分明,有时相互浸透,每一种类型的划分都属人为,故不能一语道尽,以偏概全。
  如此,由形态至情态,层层递进,我们对诗歌语言风格与特色就有了由表及里的把握,而欲了解诗歌语言特色与风格之本质,则必须再进一步去了解语言的意态。
  三、话中何意:还原语言的意态。
  意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关涉到诗人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目的、意象运用、审美趣味等多个方面,因此,辨析意态必须整体把握、深度透视。
  有一个相对实用的方法就是,罗列一些基本意态,以便我们按图索骥。古诗中的意态与古人审美习惯和人生状态相依傍,诸如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回归田园、抚今追昔、壮志难酬之类的意趣成为古代诗人和诗歌最基本的意态。
  下面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来具体分析上述方法: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点。
  解答时,我们首先勾勒出语言的形态,看语言表达是否直接,看词语运用是否注重技巧,“打起”“莫教”“黄莺儿”纯属口语,直截了当,不难看出:语言形态清新、自然、口语化。
  再看语言情态,只为梦夫而驱赶惊梦的黄莺,显出女子的纯真之情、娇憨之态。
  最后,分析全诗,整体把握其意态。“黄莺”与“辽西”原本不相关的两个事物,因为“妾梦”而关联起来,这其中还有一个角色“丈夫”没有登场;“打起”“莫教”“不得”一组意象,描绘出思夫的动感,非常自然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分析至此,答案即可整理出来: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卜 算 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作者27岁进京待选时写的一首纪行诗。
  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1.这首词的语言含蓄委婉。词人叹惋“百种千般巧”的花事被一场风雨吹洗一空 ,“道是天公不惜花”“道是天公果惜花”两句,流露出对天公纵容风雨吹残花事的不满。词人明写惜花,实则含蓄地表达了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的不满。
  2.这首诗的语言明快自然。全诗写一位进京待选、以求施展抱负的年轻才俊,高卧舟中,注目蓝天,一会儿在夹岸花林中穿行,一会儿又在长堤榆树间行驶,半天就已行进百里。真是顺风顺水,好不快意!这首诗以红、绿、蓝、白相间,着色鲜艳,全用白描而不事雕琢,写得光景明丽,流畅自然,塑造了诗人自己青年时代的英俊形象。
其他文献
传统的高考试卷在“诗歌鉴赏”的题量与赋分上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一般地,给整个“诗歌鉴赏”考点赋8~11分,按题量多少逐题分解,题量多,每一小题赋分就略少,相应地,设题少,则每一小题赋分就稍多,但每一小题最少赋2分,最多赋4分。超过4分即5分以上的题目,其答案就相当于一篇小论文了。下面我们试就审题标志和解题范式谈一些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如下。  审清命题标志  ①受高考考点和总分构成等因素限制,诗歌
期刊
虚实结合是我国古诗词中惯用的表达技巧。诗歌中的“虚”,是指仅凭直觉看不见,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它包括幻境、梦境、已逝之景和想象之境。“实”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结合是指虚和实二者之间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是高考长久不衰的考点。如何破解这一难点,解
期刊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综合题更加注重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命题也趋向于开放性和综合性,重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根据近几年高考题的设问,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题目类型。  1. 特征描述类  描述地理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等。  例1 下图为2013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
期刊
作为历史图表类试题的一部分,历史地图型试题出现许久,大家已不陌生,但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出题者几乎从未放弃对历史地图试题的青睐,可见历史地图对于我们教学之重要,对大家备考之重要。非但如此,随着高考命题的自主化、试题多样化,许多历史地图试题还利用“熟面孔”,创设出许多新情景,2013年全国卷Ⅰ在主观题和客观题均有涉猎,对于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都较高。本文以“地图与历史变迁”为核心,选取近些年历史
期刊
解答区域地理综合题,一般要求同学们能熟练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并能综合运用这些内容。  例题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1月4日,三峡工程坝前水位达到海拔高程172.3米,2008年试验性蓄水任务完成。  材料二 湖北省地质专家组根据现场勘测,确认湖北省秭归县滑坡属特大型深层顺层岩质滑坡。地质结构条件不利山体的稳定,岩体结构破碎,切层裂隙发育,岩层与斜坡组成顺向坡,且斜坡大于岩层倾
期刊
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例1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废气影响气候、危及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严峻。因而,太阳能
期刊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作为时代的产物,既是一种政治主张,更是一种文化理念。他在提出三民主义时,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西方先进文化的理念相结合,并借鉴了部分近代社会主义学说,在中西文明相碰撞的过程中全面阐发了三民主义的文化宗旨,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时代特色。本文精选例题,从孙中山三民主义对中西方文化的继承、吸收与借鉴的角度入手,重新解读三民主义思想。  一、三民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例1
期刊
绵绵秋雨初停,被阴雨折磨的人们倍感精神,园中那棵银杏树却在凉风里凝望着它散落一地的叶。那些叶片,有些还泛着青涩,现在却跌落尘埃,夏日曾同自己一起歌唱的风从头顶轻快地掠过。  身上还沾着黏湿的泥土,一片银杏叶却极力起身张望想要逃离,它的叶柄尚是鲜绿,叶尖却已显出褐色的失去活力的征兆。地上其它的叶片嫉妒它娇弱的绿,冷眼相待这“天涯论落人”,树上仍挺直的银杏叶则对它过早的飘零露出鄙夷和不满。近旁的它们指
期刊
今天这场冷不防的雨像一个巨大的冰块,在阴沉的上空一边融化,一边散发着冷气,侵袭着这本来还沉浸在夏末温热的小城。  像是迷失了秋天一样,十堰的夏天往往都是直奔冬季的,这种骤然的变化不知让多少人怨声载道,也不知使多少人红了鼻子、流了鼻涕,至少我是一个。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冷”,成了大家见面问候之辞,为了增加热量,加快新陈代谢而引发的饥饿感,教室里不断有撕开塑料包装袋的声音,还
期刊
伴随新课改的逐步推进,生物试题逐渐呈现出背景细分化、场景模型化、问题生活化的趋势。  同学们面对这类题型时,往往不能有效获取、处理题干所包含信息,从而无法有针对性地作答,导致得分率不高。本文将以植物类背景试题为例,带领同学们熟悉植物类题型的种种“陷阱”,并教导大家如何有效躲避这些“陷阱”组成的“雷区”,提高得分率。  1.挖掘关键信息,谨防误导  命题者往往在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加入一些关键性的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