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17.10.12开幕
地点:广东深圳?深圳大学美术馆、深圳万象城等
国际城区影像节由位于深圳的大乾艺术机构发起创立于2014年,是一个以城区的名义发起的、基于“大影像”概念的城市公共艺术活动。2016年,国际城区影像节以“我是他者”(Je Est Un Autre)为主题,希望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探讨由这一主题的语法变化延伸出的多重意义。2017年第4届国际城区影像节延续了“我是他者”这一主题,并希望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本届影像节包含了主题展单元、摄影单元和公众单元等一系列活动。主题展单元“图像的框架”由董冰峰担任策展人,呈现了实验影像、动画、跨学科实验、现场艺术、装置等多种创作形式的作品。展览邀请的汤南南、冯梦波、邱黯雄等艺术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观看“图像”这一话题,并对观看机制本身进行了思考。摄影单元与玛格南70周年全球庆祝活动结合,是玛格南在中国以官方名义开展的最大规模活动。公众单元则以“城市与我”为主题,设置了公共影像创作计划,向公众征集关于深圳的摄影作品与故事,并邀请摄影师参与创作。
安仁双年展:今日之往昔
时间:2017.10.29 - 2018.2.28
地点:四川成都·安仁华侨城
此次双年展在四川成都大邑县安仁古镇举办,以“今日之往昔”为主题展开,设置了“谱系修辞”“十字街头”“回不去的未来”以及“四川故事:戏剧与历史”四个板块。吕澎担任总策展人,策展团队包含了杜曦云、蓝庆伟、刘鼎、刘杰、卢迎华、吕婧、马可·斯科蒂尼(Marco Scotini)和印帅。本届双年展汇集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艺术家,其中不乏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重要艺术展览的常客。展览的作品形式涵盖摄影、绘画、装置、动态影像、雕塑等,其中一部分参展艺术家还专门为本届展览创作了作品。首届安仁双年展试图探讨全球化与在地化对当下视觉文化的潜在影响,在保持全球化视野的前提下分析地域特征的历史多样性和复杂性,将“世界—中国—成都—安仁”放在一个没有中心与边缘设置的动态结构中进行理解和呈现,使安仁双年展能够呈现多种视角透视下的当代艺术。
德国8:摄影的语言—杜塞尔多夫学院
时间:2017.9.16 - 10.22
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作为“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在摄影层面的体现,“摄影的语言—杜塞尔多夫学院”展出了伯恩和希拉?贝歇、托马斯?鲁夫、安德烈?古斯基、托马斯?斯特鲁斯、坎迪达?霍弗、安德里亚斯 ?穆埃(Andreas Mühe)和卡塔琳娜?西维尔丁(Katharina Sieverding)7位当代德国摄影家的52件作品,把在教科书和网络上无法领略其气场和细节的一件件大型摄影作品带到了北京的观者身边。由贝歇夫妇开创的“杜塞尔多夫学派”既是德国当代摄影的里程碑,也逐渐成为了德国当代摄影的标签,此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将观看者从书本和网络上获取的对该学派的间接认知,转化为感性的直接体验。观看者会发现过去对于这些巨大尺幅作品的一部分间接经验在这种转化中得到确认,而另一些“二手知识”则成了新的有待探究的问题。
“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由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和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Walter Smerling)担任总策展人,囊括了德国1950年代至今极具影响力的55位艺术家的近320组作品,组成7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学术主题展和一场学术论坛。
查尔斯?希勒:从多伊尔斯敦到底特律
时间:2017.7.22 - 11.5
地点:美国波士顿?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查尔斯?希勒:从多伊尔斯敦到底特律”(Charles Sheeler from Doylestown to Detroit)摄影展举办之目的是为庆祝波士顿艺术博物馆(MFA)一举收藏到查尔斯?希勒(Charles Sheeler)最完整的摄影作品。作为20世纪美国最佳私人艺术品收藏之一的莱恩收藏(Lane Collection)于2012年归属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所有,其藏品就包括美国现代主义摄影创始人之一的查尔斯?希勒在其摄影生涯中创作的3个重要系列的40张照片:1916年至1917年拍摄宾夕法尼亚州多伊尔斯敦镇建造自18世纪的房屋结构,1920年至1921年拍摄纽约曼哈顿建筑以及1927年至1928年拍摄密歇根州底特律福特汽车工厂的影像。
查尔斯?希勒是20世纪因使用摄影技术辅助绘画创作而闻名的艺术家之一,他拍摄的具有前卫艺术意味的工业和城市风景系列影像,与其绘画作品的现代主义表现风格具有一脉相承,以线条鲜明精确、结构严谨简单的特征而被称为“精确主义”(又称“立体现实主义”)。“精确主义”画派只在美国一地滋长,作为当时美国艺术运动的一种新精神,对之后波普艺术等流派的产生具有启迪作用。(王瑞)
静电中的实验:惠特尼美术馆藏影印艺术作品展,1966-1986
时间:2017.11.17开幕
地点:美国纽约?惠特尼艺术博物馆
“静电中的实验:惠特尼美术馆藏影印艺术作品展,1966-1986”(Experiments in Electrostatics: Photocopy Art from the Whitney’s Collection, 1966–1986)展出了惠特尼美术馆的影印艺术收藏,包括美国艺术家爱德华?梅尼里(Edward Meneeley)、莱斯利?希夫(Lesley Schiff)、罗伯特?怀特曼(Robert Whitman)以及国际复印艺术家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opier Artists)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主题包括静物、肖像、抽象图像和拼贴等多种类型,集中表现了艺术家是如何利用影印技术这一广义上的“摄影”手段来制作艺术作品的。这些艺术家将物品放在印刷台上,在扫描的过程中使图像变形,并通过调整曝光度、明度和饱和度制作出具有创意的作品。借此,“复制品”变成了带有制作者自身气息的艺术品。
静电复印机1960年代首次被运用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主要用途是办公的文件复印,直到1980年代数码技术兴起后被取代。
刘立宏:风物一城
时间:2017.10.21 - 12.21
地点:北京?希帕画廊
本次展览呈现了刘立宏近些年新创作的摄影作品《松》(2013—2016)、《溪山图》(2017),以及单屏录像、影像静帧作品《体育馆-万象城》(2005—2012)。展覽由艺术批评家杨小彦担任策展人,摄影评论家杨莉莉担任学术顾问。
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的刘立宏是中国当代摄影教育领域的有力实践者,其近30年的摄影创作也受到业内人士的持续关注。从早期带有情感投射的黑白影像《游移》到描述个人记忆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工业城市花园》《冬至》《消失的土地》,再到寄情于景的新作《松》和《溪山图》,刘立宏的创作始终围绕着摄影承载的记忆功能而展开。
地点:广东深圳?深圳大学美术馆、深圳万象城等
国际城区影像节由位于深圳的大乾艺术机构发起创立于2014年,是一个以城区的名义发起的、基于“大影像”概念的城市公共艺术活动。2016年,国际城区影像节以“我是他者”(Je Est Un Autre)为主题,希望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探讨由这一主题的语法变化延伸出的多重意义。2017年第4届国际城区影像节延续了“我是他者”这一主题,并希望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本届影像节包含了主题展单元、摄影单元和公众单元等一系列活动。主题展单元“图像的框架”由董冰峰担任策展人,呈现了实验影像、动画、跨学科实验、现场艺术、装置等多种创作形式的作品。展览邀请的汤南南、冯梦波、邱黯雄等艺术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观看“图像”这一话题,并对观看机制本身进行了思考。摄影单元与玛格南70周年全球庆祝活动结合,是玛格南在中国以官方名义开展的最大规模活动。公众单元则以“城市与我”为主题,设置了公共影像创作计划,向公众征集关于深圳的摄影作品与故事,并邀请摄影师参与创作。
安仁双年展:今日之往昔
时间:2017.10.29 - 2018.2.28
地点:四川成都·安仁华侨城
此次双年展在四川成都大邑县安仁古镇举办,以“今日之往昔”为主题展开,设置了“谱系修辞”“十字街头”“回不去的未来”以及“四川故事:戏剧与历史”四个板块。吕澎担任总策展人,策展团队包含了杜曦云、蓝庆伟、刘鼎、刘杰、卢迎华、吕婧、马可·斯科蒂尼(Marco Scotini)和印帅。本届双年展汇集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艺术家,其中不乏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重要艺术展览的常客。展览的作品形式涵盖摄影、绘画、装置、动态影像、雕塑等,其中一部分参展艺术家还专门为本届展览创作了作品。首届安仁双年展试图探讨全球化与在地化对当下视觉文化的潜在影响,在保持全球化视野的前提下分析地域特征的历史多样性和复杂性,将“世界—中国—成都—安仁”放在一个没有中心与边缘设置的动态结构中进行理解和呈现,使安仁双年展能够呈现多种视角透视下的当代艺术。
德国8:摄影的语言—杜塞尔多夫学院
时间:2017.9.16 - 10.22
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作为“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在摄影层面的体现,“摄影的语言—杜塞尔多夫学院”展出了伯恩和希拉?贝歇、托马斯?鲁夫、安德烈?古斯基、托马斯?斯特鲁斯、坎迪达?霍弗、安德里亚斯 ?穆埃(Andreas Mühe)和卡塔琳娜?西维尔丁(Katharina Sieverding)7位当代德国摄影家的52件作品,把在教科书和网络上无法领略其气场和细节的一件件大型摄影作品带到了北京的观者身边。由贝歇夫妇开创的“杜塞尔多夫学派”既是德国当代摄影的里程碑,也逐渐成为了德国当代摄影的标签,此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将观看者从书本和网络上获取的对该学派的间接认知,转化为感性的直接体验。观看者会发现过去对于这些巨大尺幅作品的一部分间接经验在这种转化中得到确认,而另一些“二手知识”则成了新的有待探究的问题。
“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由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和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Walter Smerling)担任总策展人,囊括了德国1950年代至今极具影响力的55位艺术家的近320组作品,组成7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学术主题展和一场学术论坛。
查尔斯?希勒:从多伊尔斯敦到底特律
时间:2017.7.22 - 11.5
地点:美国波士顿?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查尔斯?希勒:从多伊尔斯敦到底特律”(Charles Sheeler from Doylestown to Detroit)摄影展举办之目的是为庆祝波士顿艺术博物馆(MFA)一举收藏到查尔斯?希勒(Charles Sheeler)最完整的摄影作品。作为20世纪美国最佳私人艺术品收藏之一的莱恩收藏(Lane Collection)于2012年归属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所有,其藏品就包括美国现代主义摄影创始人之一的查尔斯?希勒在其摄影生涯中创作的3个重要系列的40张照片:1916年至1917年拍摄宾夕法尼亚州多伊尔斯敦镇建造自18世纪的房屋结构,1920年至1921年拍摄纽约曼哈顿建筑以及1927年至1928年拍摄密歇根州底特律福特汽车工厂的影像。
查尔斯?希勒是20世纪因使用摄影技术辅助绘画创作而闻名的艺术家之一,他拍摄的具有前卫艺术意味的工业和城市风景系列影像,与其绘画作品的现代主义表现风格具有一脉相承,以线条鲜明精确、结构严谨简单的特征而被称为“精确主义”(又称“立体现实主义”)。“精确主义”画派只在美国一地滋长,作为当时美国艺术运动的一种新精神,对之后波普艺术等流派的产生具有启迪作用。(王瑞)
静电中的实验:惠特尼美术馆藏影印艺术作品展,1966-1986
时间:2017.11.17开幕
地点:美国纽约?惠特尼艺术博物馆
“静电中的实验:惠特尼美术馆藏影印艺术作品展,1966-1986”(Experiments in Electrostatics: Photocopy Art from the Whitney’s Collection, 1966–1986)展出了惠特尼美术馆的影印艺术收藏,包括美国艺术家爱德华?梅尼里(Edward Meneeley)、莱斯利?希夫(Lesley Schiff)、罗伯特?怀特曼(Robert Whitman)以及国际复印艺术家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opier Artists)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主题包括静物、肖像、抽象图像和拼贴等多种类型,集中表现了艺术家是如何利用影印技术这一广义上的“摄影”手段来制作艺术作品的。这些艺术家将物品放在印刷台上,在扫描的过程中使图像变形,并通过调整曝光度、明度和饱和度制作出具有创意的作品。借此,“复制品”变成了带有制作者自身气息的艺术品。
静电复印机1960年代首次被运用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主要用途是办公的文件复印,直到1980年代数码技术兴起后被取代。
刘立宏:风物一城
时间:2017.10.21 - 12.21
地点:北京?希帕画廊
本次展览呈现了刘立宏近些年新创作的摄影作品《松》(2013—2016)、《溪山图》(2017),以及单屏录像、影像静帧作品《体育馆-万象城》(2005—2012)。展覽由艺术批评家杨小彦担任策展人,摄影评论家杨莉莉担任学术顾问。
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的刘立宏是中国当代摄影教育领域的有力实践者,其近30年的摄影创作也受到业内人士的持续关注。从早期带有情感投射的黑白影像《游移》到描述个人记忆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工业城市花园》《冬至》《消失的土地》,再到寄情于景的新作《松》和《溪山图》,刘立宏的创作始终围绕着摄影承载的记忆功能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