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纪律应体现“四性”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9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平性
  
  为了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每个学校都会制定各项规章和制度,有针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有针对学生活动行为的,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各项规制之间的相通性和管理职责的公平性。比如某校规定学生在上下楼梯时要小声说话,轻步上楼,并且上楼时靠左走,下楼时靠右走。虽然这是学生行为管理中的一项规定,但是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作为学校里的一员,同样也应该认真遵守,并且要模范地遵守。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经常是学校教师和领导大摇大摆地走在楼梯和楼道中央,边走边嬉戏谈笑,害得孩子们还要给我们这些大人让道。像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可以说在我们学校里比比皆是。瑞典著名作家林格伦说过:“纪律是在儿童方面尊敬教师;在教师方面尊敬学生。”作为学校里的成年人和教育者,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效仿的对象和行为的标尺,如果我们在孩子们的眼里拥有了太多的“特权”,那么我们的言传身教就会变得苍白而无力,本应成为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乐园的校园也会逐渐褪去它应有的吸引力。
  
  差异性
  
  所谓对象的差异性,就是指学校纪律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特点。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我们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来要求他们,而是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纪律条框来逐步规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行为。比如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还不适应小学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他们的行为还大都停留在幼儿园那种多游戏多活动,自由自在的水平上,如果我们一下子拿出太多的“这个不准”“那个不要”来约束他们,不仅无益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反而会增加他们的不适应感,使其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孩子的后续学习。学校纪律只有真正关注到这一点,针对不同学段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行为要求,使他们有一个逐步适应并接纳的过程,它们才能真正担当起学生健康发展的“护航员”的角色。
  
  简明性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而培养人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纪律的作用就在于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的环境,除此之外不需要任何其他目的的纪律。然而现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曾经到过一个省级规范化学校参观学习,其间发现他们光学生管理方面的制度条文就不下十几种,里面的规定更是细之入理。比如该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穿校服”,“不论男生还是女生的头发都必须‘三不过’:前不过眉,侧不过耳,后不过领”等。且不说这种规定是否科学,单就这些条款本身来讲,有必要制定得这么详细吗?学校倒是规范了,可是这“规范”的背后我们失去了什么呢?“满足于管理而不顾到教育,这是对心智的压迫”(赫尔巴特语)太多太繁的条框和规范,在限制了孩子们行为的同时,也束缚了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造,使他们过早地背上被压迫的包袱,为日后的无畏的和无节制的压力释放埋下了隐患。
  
  人文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英国有一个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对动物非常好奇,特别想知道狗的内脏到底怎么长的。终于有一天,好奇心促使他将学校校长心爱的小狗杀了看个究竟。为此,校长要惩罚他,不过校长既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像有些教師那样,传来家长发泄一通,责令赔款道歉,而是要求麦克劳德解剖小狗后,画出一幅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图。他愉快地接受了惩罚,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麦克劳德后来成为有名的解剖学家。读完这个故事,也许你首先想到的是这位校长的宽容与大度成就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而我想到的则是纪律绽放人文光辉的巨大力量,使麦克劳德勇敢地踏上了成功之路。
  反观我们各个学校管理学生的条条框框,不是这个“不准”就是那个“不要”,处处都是一幅冷冰冰的铁面孔,玩味正酣的孩子们有时候真的不知为何就触犯了“法律”,并遭到惩罚。在这种情形之下,孩子们的心理极端发展,要么唯唯诺诺,要么玩世不恭。试想,如果我们的学校纪律能够多站在生命发展的角度对待孩子们,多些人文关怀呵护孩子们,我们的学校是不是还会有那么多“刺头生”、“问题生”出现呢?
  我们广大管理者要科学把握“严”与“放”的尺度,真正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引导学生发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乐园。
  (作者单位:山东广饶县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