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一般均衡的方法,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可以增强我国应对能源危机、化解环境风险能力的角度,得出“低碳生态”与城市生活质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作者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和难题。结果表明:“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直接影响城市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 低碳 生态 能源 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到“低碳经济”,这是“低碳”一词最早出现在政府文件里;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等一行撰写了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同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在巴厘岛召开;2009年年底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峰会上,城市“低碳化”再次被提上联合国议案。
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生态环境的建立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年APEC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要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国务院强调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他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相结合,提出要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走自己发展的模式-C模式,建立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生态城市。
低碳经济与生态城市的概念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正式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在白皮书里,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2010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城市作为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生态城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所谓生态城市就是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居形式,是把自然、城和人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分析起来,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氣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而低碳城市则侧重强调减少碳排放,提高碳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有时,人们把二者合二为一,称为低碳生态城市。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实践,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
在考虑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资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种人文因素的同时,对城市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规划也很重要,它们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着重低碳减排等远期规划,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我国城市众多,格局、历史、文化和产业各有千秋,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时,则要根据这些特点,在不影响现阶段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针对各地的地理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扩大生态城镇绿化空间,加大社区绿地、湿地、城市广场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可以扩大步行和使用自行车的面积,提供雨水蓄积与排散之地,改善水循环,利用绿色植物大量吸收CO2,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优化生存环境,减少碳排量。以实用低碳技术为技术主体,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以新兴产业为产业主体,以交通导向为主导的土地利用为开发模式,做到可循环、可持续、可改进,大力推动城市近郊和远郊的绿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从而加快城市的低碳生态化进程。
第一,能源规划节能优能、开源节流是能源规划的重点,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研究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地热、氢能等生态能源的利用率和产业化,支持制造业进行低碳装备革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第二,交通规划交通模式推陈出新,改造传统的交通模式,开发多样化的交通系统,例如规划高效的地铁、轻轨和brt公交系统的规划以及安全、方便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将地铁、轻轨、brt实现方便快捷的无缝换乘,政府也鼓励居民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率,使用清洁的低碳燃料及新型环保车辆,低碳出行,此举降低交通能耗,减少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到节能减排。
第三,建筑规划建筑设计与施工,严格遵从建筑节能标准,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要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推行低碳建筑设计理念,提高低碳建筑的市场份额。加强城市垃圾废弃物处理设施,大气净化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噪音弱化设施的维护与升级。在建筑规划方面,不能局限于城市内部的设施完善及自然绿化带、城市绿洲建设,还应综合考虑城市内外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让太阳能电源建筑一体化成为建筑节能先锋。
第四,水循环规划规划“低碳生态”城市时,在生态用水节水方面,对于严重缺水和严重水污染的规划防治,需要建立更为长远和实效的目标。国家在对“低碳生态”城市的硬性规定中明确指出:开发建设不得对地表和地下水造成危害和冲击,不得恶化水源质量。对相应技术要求也有规定:要求“低碳生态”城市必须实施“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DS)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以及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循环利用方面,不仅要考虑水量和水质问题,保证有足够的水量和洁净度;还要考虑空间分布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废水的就地再生和就地利用的生态化发展;提高灌溉水的生产率,修建水库,收集雨水,提高非农业用水的生产率;解决和改善供水的质量,从“高碳”到“低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降低过去高碳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还可以避免由于能源过渡消耗带来的资源危机。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低碳理念,给我国的城市建设规划增添新的元素。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不仅提升了城市的自身层次,也增强了我国应对能源危机、化解环境风险的能力,是大势所趋。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一项范围广、时间长、新兴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的一些新型的理念有悖于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不同领域的科研合作,因地制宜,更灵活更有效地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对整座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进行整体构思安排的规划师来说,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李平 康怡【经济观察网】本文网址:http://www.省略/zt/dtcsbd/zjgd/2010/05/18/170361.shtml,2010-05-18
[2]徐艳萍 编辑, http://www.省略/Info/21723886, 2010-01-11
[2]Wang F,Guldmann J M.A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region size,urbanization ratio,and rural structur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7,29:929-941.
关键词: 低碳 生态 能源 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到“低碳经济”,这是“低碳”一词最早出现在政府文件里;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等一行撰写了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同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在巴厘岛召开;2009年年底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峰会上,城市“低碳化”再次被提上联合国议案。
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生态环境的建立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年APEC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要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国务院强调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他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相结合,提出要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走自己发展的模式-C模式,建立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生态城市。
低碳经济与生态城市的概念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正式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在白皮书里,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2010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城市作为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生态城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所谓生态城市就是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居形式,是把自然、城和人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分析起来,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氣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而低碳城市则侧重强调减少碳排放,提高碳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有时,人们把二者合二为一,称为低碳生态城市。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实践,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
在考虑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资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种人文因素的同时,对城市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规划也很重要,它们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着重低碳减排等远期规划,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我国城市众多,格局、历史、文化和产业各有千秋,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时,则要根据这些特点,在不影响现阶段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针对各地的地理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扩大生态城镇绿化空间,加大社区绿地、湿地、城市广场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可以扩大步行和使用自行车的面积,提供雨水蓄积与排散之地,改善水循环,利用绿色植物大量吸收CO2,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优化生存环境,减少碳排量。以实用低碳技术为技术主体,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以新兴产业为产业主体,以交通导向为主导的土地利用为开发模式,做到可循环、可持续、可改进,大力推动城市近郊和远郊的绿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从而加快城市的低碳生态化进程。
第一,能源规划节能优能、开源节流是能源规划的重点,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研究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地热、氢能等生态能源的利用率和产业化,支持制造业进行低碳装备革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第二,交通规划交通模式推陈出新,改造传统的交通模式,开发多样化的交通系统,例如规划高效的地铁、轻轨和brt公交系统的规划以及安全、方便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将地铁、轻轨、brt实现方便快捷的无缝换乘,政府也鼓励居民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率,使用清洁的低碳燃料及新型环保车辆,低碳出行,此举降低交通能耗,减少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到节能减排。
第三,建筑规划建筑设计与施工,严格遵从建筑节能标准,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要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推行低碳建筑设计理念,提高低碳建筑的市场份额。加强城市垃圾废弃物处理设施,大气净化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噪音弱化设施的维护与升级。在建筑规划方面,不能局限于城市内部的设施完善及自然绿化带、城市绿洲建设,还应综合考虑城市内外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让太阳能电源建筑一体化成为建筑节能先锋。
第四,水循环规划规划“低碳生态”城市时,在生态用水节水方面,对于严重缺水和严重水污染的规划防治,需要建立更为长远和实效的目标。国家在对“低碳生态”城市的硬性规定中明确指出:开发建设不得对地表和地下水造成危害和冲击,不得恶化水源质量。对相应技术要求也有规定:要求“低碳生态”城市必须实施“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DS)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以及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循环利用方面,不仅要考虑水量和水质问题,保证有足够的水量和洁净度;还要考虑空间分布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废水的就地再生和就地利用的生态化发展;提高灌溉水的生产率,修建水库,收集雨水,提高非农业用水的生产率;解决和改善供水的质量,从“高碳”到“低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降低过去高碳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还可以避免由于能源过渡消耗带来的资源危机。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低碳理念,给我国的城市建设规划增添新的元素。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不仅提升了城市的自身层次,也增强了我国应对能源危机、化解环境风险的能力,是大势所趋。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一项范围广、时间长、新兴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的一些新型的理念有悖于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不同领域的科研合作,因地制宜,更灵活更有效地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对整座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进行整体构思安排的规划师来说,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李平 康怡【经济观察网】本文网址:http://www.省略/zt/dtcsbd/zjgd/2010/05/18/170361.shtml,2010-05-18
[2]徐艳萍 编辑, http://www.省略/Info/21723886, 2010-01-11
[2]Wang F,Guldmann J M.A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region size,urbanization ratio,and rural structur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7,29:92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