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恩格斯在与马克思通信中说过"我们根本不曾有过任何党",马克思也有过类似表述,这些绝非激愤之词,而是强调他们对"党"的特殊规定。通过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表述的原初语境,以及他们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复杂历史关系,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党"的理解始终存在着理想与现实、形式与实质的紧张关系。从根本上说,他们所理解的党是指"按伟大历史意义上来讲的党",是作为世界历史性的无产阶级组织,是以历史科学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推进有原则高度的实践的革命政党。这些对于我们今天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格斯在与马克思通信中说过"我们根本不曾有过任何党",马克思也有过类似表述,这些绝非激愤之词,而是强调他们对"党"的特殊规定。通过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表述的原初语境,以及他们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复杂历史关系,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党"的理解始终存在着理想与现实、形式与实质的紧张关系。从根本上说,他们所理解的党是指"按伟大历史意义上来讲的党",是作为世界历史性的无产阶级组织,是以历史科学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推进有原则高度的实践的革命政党。这些对于我们今天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其他文献
以自觉理性建构超越西方和本土旧有传统的现代美育,是中国进入现代文明进程的一种诉求。近代以来,有许多教育家、美学家为此做出努力,蔡元培是其中的持续关注和贡献突出者。自上世纪初年开始关注美育,到1917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直至离世前,蔡元培始终在思考并推动美育事业,其美育思想包括:(1)有启蒙意义的扬弃宗教的悦情教育;(2)构建广视域的审美人格养成途径和真善美人格理想的乌托邦;(3)把现代国民的养成视为美育的问题指向。蔡元培反复强调使国民"养成完全之人格"的重要性,他归纳的完整人格五个构成因素中
农业农村发展滞后是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城市偏向政策是造成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联动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阐明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为中国在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联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理论遵循。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联动,需要统筹推进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现路径如下:以现代产业发展联动对接"高效城镇化"和"乡村产业兴旺",以生态文明建设联动对接"绿色城镇化"和"乡村
肯定美学及其核心命题自然全美是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自然中总存在一些丑陋之物,如何合理地解释对这些事物的审美欣赏,一直是肯定美学面临的难题,其理论合法性最终取决于对于这一难题的合理解决。卡尔森提供的科学认知主义论证和罗尔斯顿提供的环境伦理学论证尽管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和说服力,但最终无力解决这个难题,其共同的根本缺陷在于缺少文明批判视野和文化哲学深度。中国生态美学从"文明-文弊"二分法这一文化哲学模型出发,从"文弊反思与批判"这一角度解释"自然全美/好"这个理论命题,从而发掘出肯定美学与
文本中呈现的历史,并不就是对以往的简单摹写,而是特定时代下建构者自我观念的历史表达。基于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文化意识,党晴梵从历史文化的视域重新审视了关学的发展历程,并运用社会分析、中西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其予以时代重塑,从而建构起融合气节、疑古、实践、事功、文学等多元素在内,以道德、知识、艺术为基本架构的近代关学观念。《关学学案》是关学在近代社会转型背景下发生观念转型的标志性文献。
20世纪关于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历史书写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有关"黄帝建国"的历史叙述,编纂者既坚守"信史"的学术立场,于传说中探寻历史的真实,同时兼顾教化民众的现实诉求,使得作为历史符号的"黄帝建国"叙事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色彩;其二,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国家起源的阐述,虽在"历史分期"的叙述体系内展开,但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其进行了开创性探究,倡导理论范式与实证材料相互参证的理路;其三,考古学者不仅将国家起源的标志具象化,而且努力用考古学文化谱系论析从氏族到国家的演进过程,用本土的考古新发现还原
在对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阐释中,存在着仅仅从客体方面看问题、将历史规律和趋势等同于物质体系或物质条件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片面理解。历史本质上是人的活动史,历史规律本质上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历史规律和趋势既受到客体方面的因素即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主体方面的因素即人的动机从而需要、利益和价值因素的制约。承认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中主体方面因素的作用,可以强化社会历史解释的价值之维,肯定"善"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透彻说明历史决定论与人的选择和创造作用的关系。
在心灵哲学的视阈内,主体性的意志便是行动者的动机和意愿;客体性的意志便是行动者所意欲的过程和对象,前者是意向的,后者是意向性的。无论是作为伦理学的意志还是作为政治哲学的意志,首先都是心理学的概念,因为如果没有动机、意愿、意向这些心理要素,一种可实践的心理行动和现实行动就绝不可能发生。作为伦理学概念的意志,乃是指意愿、意向和动机的正当性性质和正当性程度,要么是形式的正当性,即符合先天实践法则的程度;要么是质料的,即令他人和行动者愉快或生活得以改善的程度。而作为政治哲学范畴的意志,则首先是心理学的,其次是伦理
本体论诠释学是学界用以标志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一脉的诠释学,本体诠释学是成中英所创,其英文形式,也是成中英为了区别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诠释学而刻意新造的词汇,用以区别西方的Ontological Hermeneutics。质言之,海德格尔的实事性诠释学乃是基于此在的新本体论,而成中英的"本体"概念植根于中国的思维传统,并将本体与方法两者,视为一个具有关联性及其可转换性的互动互摄之整体。通过一种比较研究的方式,可以厘清这两种诠释学的内在特征与区别,以及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理论贡献。
核心意义上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在21世纪仍然围绕"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辩护"进行理论建构,并未如一些学者所言彻底走向了"终结"。科恩、罗默等人展开的平等主义分配正义理论研究,实质上与对社会主义的伦理原则的辩护紧密相关;赖特等人进行的解放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不仅从规范性层面对资本主义提出了批判,而且基于"民主的社会赋权"探讨了何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型的制度策略。就此而言,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并未脱离最初对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承诺,其理论工作仍可被视为规范政治哲学范围内的延展。然而
对"政治"概念的不同界定,既反映了人们对政治现象认知的差异,也体现了人们政治问题意识的不同。现有的政治概念大体可分为"争权说"、"分利说"、"解决冲突说"、"制定规则说"和"管理公共事务说"几种。这几种观点对政治的理解都有一定合理性,但都存在较大缺陷。因此,有必要重构"政治"概念,即"政治是社会利益冲突不能自发调节的情况下,相互竞争的社会主体通过强制性的公共权力,运用制度、法律、政策等手段调节冲突,以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活动"。这一定义在强调政治制度重要性的同时,更凸显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