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克服浮躁情绪的重要性,指出了浮躁情绪产生的社会原因和职业原因,阐述了辅导员克服浮躁情绪的具体方法,如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特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避免急躁加强学习等。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浮躁情绪 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生力军。党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以及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配套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1]
辅导员的工作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诸多细节:从党的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到学生的“三观”养成教育、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学业就业指导、从贫困生资助到学生评优评奖、从心理健康教育到日常事务管理,可谓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深受辅导员的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实效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与成才。然而这支队伍年轻人居多、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浮躁情绪就是辅导员队伍中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不及时克服,不仅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成效,而且阻碍辅导员自身的成长。
一、辅导员浮躁情绪产生的社会原因
1.信息时代和网络的飞速发展。
现代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量迅猛增加。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科技信息、新闻信息、娱乐信息、广告信息每天都会大量地涌入人们的视野,人们为了接受这些几乎超出接受能力的信息,往往选择“匆匆浏览”或者“略知一二”的信息获取方式,从而渐渐习惯了“浮”和“快”。
2.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
在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信息、知识乃至人员的淘汰速度也越来越快,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成为现代生活的明显特征。竞争促使优化,优化意味着给个人更多的要求。人们不能守株待兔,不能坐享其成,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去获得。面对现实的压力,人们变得越来越关注自我,越来越渴望成功,越来越希望尽快获得功名利禄,这些也都是浮躁的心态产生的主要原因。
3.畸形的快餐文化。
社会生活节奏快,出现快餐文化,各种选秀活动使得很多人几乎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一些人热衷投资理财,信仰厚黑哲学,关注名人成功“秘笈”,模仿着进行宣传和“炒作”,等等,在这些追求功利的表情下面是一颗颗浮躁的心。
二、辅导员浮躁情绪产生的职业原因
1.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琐碎性。
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管理,名目众多的文体竞赛,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阶段性的工作,事无巨细,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辅导员上班时间内需要做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下班后还要担心学生生命财产安全是否受到威胁、学生是否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十分繁琐[2]。在这种工作状态下,辅导员不能静心而坐,无法养成学习思考理论、改进提高工作的习惯,“浮躁”的情绪比较普遍。
2.由于学生崇拜而导致辅导员自我评价的不准确。
辅导员通常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也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学校管理者,他们掌握着一定的对学生进行评优评奖以及各种德育评定的“权利”,所以辅导员在广大学生当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是学生“仰视”的对象。并且,由于辅导员大部分是学生干部出身,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些励志的“经典语录”,常在班团会上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再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来帮助其描绘未来的“蓝图”,容易得到学生的崇拜。这种崇拜其实是学生对于辅导员工作效果的积极反应,也有利于学生和辅导员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学生的崇拜也会让一些年轻的辅导员沾沾自喜,从而产生自命不凡、对自己评价过高的情况。这也容易让辅导员产生飘飘然的感觉,丢掉踏实的学习工作作风。
3.辅导员岗位的不稳定性。
辅导员的岗位性质决定了这支队伍就像高校管理体系中的金字塔底,有向上发展的空间,但是机会越来越有限。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工作都不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指导过一届或最多是两届学生之后绝大部分专兼职辅导员要面临转岗。是继续深造之后从事教学科研,还是寻找合适的岗位部门继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还是离开学校另谋发展?出路的问题让每个辅导员都困惑过。在这个困惑期,辅导员工作或多或少地流于形式和应付,工作实效大大降低。
另外,高等学校大批选用青年干部,很多辅导员转岗之后由于能力突出,很快被提升为中层干部。一部分同行和同龄人在羡慕的同时也不禁效仿其成功的道路,甚至有些辅导员还没有转岗就为升职钻营,忽视了工作。
无论是社会原因还是职业原因,浮躁情绪都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首先,辅导员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会导致学生班级组织涣散、班风和学风下滑、学生陷入迷茫和困惑的状态,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极为不利。其次,辅导员的浮躁情绪,会导致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工作没有热情得过且过,学习没有目标放任自流,生活没有目标或者偏离正确的目标,挫伤积极向上的斗志,浪费大好的青春时光。所以辅导员应加强自我反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积极调整浮躁情绪。
三、辅导员克服浮躁情绪的具体方法
1.充分认清自己的兴趣和优点,发扬特长及优势。
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为学生进行学业或者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往往能面对学生滔滔不绝,针对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而面对自己的出路问题,辅导员却屡屡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惆怅。我们是否真正地了解自己的优点、特长,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工作和岗位呢?或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倾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想想自己究竟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究竟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岗位?或许我们曾是学生时代的学习标兵,但不一定真正适合从事科学研究;或许我们曾是学生会中的骨干,但真的担任领导职务时,我们的阅历、经验、胆识和魄力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所以,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综合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是克服浮躁情绪,进行辅导员职业规划、开展学习工作的重要前提。
2.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在客观分析和评价自我的基础上,辅导员要认真作好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各高校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大力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和专家化,并且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①向学校党务、政工和行政管理队伍分流。②到省部直属机关的有关部门工作。③补充到业务教师队伍,从事教学或科研。④进一步深造,报考思想政治专业的研究生或第二学位班,为向未来思想政治专业专家和学者发展创造条件。⑤有条件的学校,把辅导员选送到国外进修学习,培养更高层次的管理人才[3]。由此看来,辅导员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该如何选择发展道路,一要根据辅导员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二要根据辅导员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实条件。选择好发展道路之后,就要开始目标明确的学习和准备。这是克服辅导员浮躁情绪的有效手段。
3.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踏实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很多辅导员在完成四年的工作经历之后,就希望能够担任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分党委副书记或者党总支副书记,但是事实上可能要到其他教辅或者行政岗位上沉寂几年。很多辅导员没有认识到这几年仍然是事业的累积阶段,自身的人生阅历、认识水平、人格品质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这就好比小学毕业生无法担任小学教师一样,刚刚带完一届学生的辅导员能够管理好一个学院的学生辅导员队伍吗?很显然是不现实的。这看起来沉寂的几年,辅导员可能要继续深造学业、将来成为有专业技能的管理者;这看起来沉寂的几年,辅导员可能要解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经历如买房、结婚、生子等人生重大问题,丰富人生经历、充实人生体验,这也是一种知识和阅历的累积;这看起来沉寂的几年,也许终于把辅导员从繁琐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得他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完善了知识结构,从而为将来更好地工作做好准备。
高校辅导员应通过踏实学习获得一定的文化修养。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教育学与情绪学及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避免在工作中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而导致的观点、见解和主张无法自圆其说,避免语言的苍白无力,避免工作陷入盲目性、被动性和随意性;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为身受学业、感情、经济和就业多重压力的大学生解决一般性问题;掌握教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也将有助于辅导员工作切实地做下去;广泛涉猎社会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找到更多的工作结合点,使工作更易开展[4]。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青年报,2004-10-15,(2).
[2]刘洪涛,王艳灵.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9,5,(1):75-79.
[3]王梅香,罗文华.浅议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建设教育,2007,10,(10):31-34.
[4]邓强.对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一点思考[J].广东白云学院报,2008,15,(3-4):19-22.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浮躁情绪 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生力军。党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以及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配套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1]
辅导员的工作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诸多细节:从党的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到学生的“三观”养成教育、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学业就业指导、从贫困生资助到学生评优评奖、从心理健康教育到日常事务管理,可谓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深受辅导员的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实效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与成才。然而这支队伍年轻人居多、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浮躁情绪就是辅导员队伍中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不及时克服,不仅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成效,而且阻碍辅导员自身的成长。
一、辅导员浮躁情绪产生的社会原因
1.信息时代和网络的飞速发展。
现代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量迅猛增加。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科技信息、新闻信息、娱乐信息、广告信息每天都会大量地涌入人们的视野,人们为了接受这些几乎超出接受能力的信息,往往选择“匆匆浏览”或者“略知一二”的信息获取方式,从而渐渐习惯了“浮”和“快”。
2.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
在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信息、知识乃至人员的淘汰速度也越来越快,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成为现代生活的明显特征。竞争促使优化,优化意味着给个人更多的要求。人们不能守株待兔,不能坐享其成,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去获得。面对现实的压力,人们变得越来越关注自我,越来越渴望成功,越来越希望尽快获得功名利禄,这些也都是浮躁的心态产生的主要原因。
3.畸形的快餐文化。
社会生活节奏快,出现快餐文化,各种选秀活动使得很多人几乎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一些人热衷投资理财,信仰厚黑哲学,关注名人成功“秘笈”,模仿着进行宣传和“炒作”,等等,在这些追求功利的表情下面是一颗颗浮躁的心。
二、辅导员浮躁情绪产生的职业原因
1.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琐碎性。
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管理,名目众多的文体竞赛,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阶段性的工作,事无巨细,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辅导员上班时间内需要做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下班后还要担心学生生命财产安全是否受到威胁、学生是否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十分繁琐[2]。在这种工作状态下,辅导员不能静心而坐,无法养成学习思考理论、改进提高工作的习惯,“浮躁”的情绪比较普遍。
2.由于学生崇拜而导致辅导员自我评价的不准确。
辅导员通常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也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学校管理者,他们掌握着一定的对学生进行评优评奖以及各种德育评定的“权利”,所以辅导员在广大学生当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是学生“仰视”的对象。并且,由于辅导员大部分是学生干部出身,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些励志的“经典语录”,常在班团会上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再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来帮助其描绘未来的“蓝图”,容易得到学生的崇拜。这种崇拜其实是学生对于辅导员工作效果的积极反应,也有利于学生和辅导员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学生的崇拜也会让一些年轻的辅导员沾沾自喜,从而产生自命不凡、对自己评价过高的情况。这也容易让辅导员产生飘飘然的感觉,丢掉踏实的学习工作作风。
3.辅导员岗位的不稳定性。
辅导员的岗位性质决定了这支队伍就像高校管理体系中的金字塔底,有向上发展的空间,但是机会越来越有限。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工作都不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指导过一届或最多是两届学生之后绝大部分专兼职辅导员要面临转岗。是继续深造之后从事教学科研,还是寻找合适的岗位部门继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还是离开学校另谋发展?出路的问题让每个辅导员都困惑过。在这个困惑期,辅导员工作或多或少地流于形式和应付,工作实效大大降低。
另外,高等学校大批选用青年干部,很多辅导员转岗之后由于能力突出,很快被提升为中层干部。一部分同行和同龄人在羡慕的同时也不禁效仿其成功的道路,甚至有些辅导员还没有转岗就为升职钻营,忽视了工作。
无论是社会原因还是职业原因,浮躁情绪都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首先,辅导员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会导致学生班级组织涣散、班风和学风下滑、学生陷入迷茫和困惑的状态,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极为不利。其次,辅导员的浮躁情绪,会导致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工作没有热情得过且过,学习没有目标放任自流,生活没有目标或者偏离正确的目标,挫伤积极向上的斗志,浪费大好的青春时光。所以辅导员应加强自我反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积极调整浮躁情绪。
三、辅导员克服浮躁情绪的具体方法
1.充分认清自己的兴趣和优点,发扬特长及优势。
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为学生进行学业或者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往往能面对学生滔滔不绝,针对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而面对自己的出路问题,辅导员却屡屡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惆怅。我们是否真正地了解自己的优点、特长,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工作和岗位呢?或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倾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想想自己究竟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究竟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岗位?或许我们曾是学生时代的学习标兵,但不一定真正适合从事科学研究;或许我们曾是学生会中的骨干,但真的担任领导职务时,我们的阅历、经验、胆识和魄力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所以,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综合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是克服浮躁情绪,进行辅导员职业规划、开展学习工作的重要前提。
2.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在客观分析和评价自我的基础上,辅导员要认真作好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各高校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大力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和专家化,并且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①向学校党务、政工和行政管理队伍分流。②到省部直属机关的有关部门工作。③补充到业务教师队伍,从事教学或科研。④进一步深造,报考思想政治专业的研究生或第二学位班,为向未来思想政治专业专家和学者发展创造条件。⑤有条件的学校,把辅导员选送到国外进修学习,培养更高层次的管理人才[3]。由此看来,辅导员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该如何选择发展道路,一要根据辅导员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二要根据辅导员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实条件。选择好发展道路之后,就要开始目标明确的学习和准备。这是克服辅导员浮躁情绪的有效手段。
3.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踏实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很多辅导员在完成四年的工作经历之后,就希望能够担任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分党委副书记或者党总支副书记,但是事实上可能要到其他教辅或者行政岗位上沉寂几年。很多辅导员没有认识到这几年仍然是事业的累积阶段,自身的人生阅历、认识水平、人格品质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这就好比小学毕业生无法担任小学教师一样,刚刚带完一届学生的辅导员能够管理好一个学院的学生辅导员队伍吗?很显然是不现实的。这看起来沉寂的几年,辅导员可能要继续深造学业、将来成为有专业技能的管理者;这看起来沉寂的几年,辅导员可能要解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经历如买房、结婚、生子等人生重大问题,丰富人生经历、充实人生体验,这也是一种知识和阅历的累积;这看起来沉寂的几年,也许终于把辅导员从繁琐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得他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完善了知识结构,从而为将来更好地工作做好准备。
高校辅导员应通过踏实学习获得一定的文化修养。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教育学与情绪学及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避免在工作中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而导致的观点、见解和主张无法自圆其说,避免语言的苍白无力,避免工作陷入盲目性、被动性和随意性;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为身受学业、感情、经济和就业多重压力的大学生解决一般性问题;掌握教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也将有助于辅导员工作切实地做下去;广泛涉猎社会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找到更多的工作结合点,使工作更易开展[4]。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青年报,2004-10-15,(2).
[2]刘洪涛,王艳灵.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9,5,(1):75-79.
[3]王梅香,罗文华.浅议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建设教育,2007,10,(10):31-34.
[4]邓强.对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一点思考[J].广东白云学院报,2008,15,(3-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