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教学中,交流研讨活动常常是匆匆收场、草草了事,或因课堂安排互动时间不足导致师生无暇顾及,或因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使交流浮于表面,或因学生缺乏有力证据而使交流苍白无力。科学教师要充分挖掘交流环节的内在价值,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在交流中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案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交流片段
师:刚才大家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看到了许多气泡。
师:那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吗?
生:我听到了“嗤嗤嗤”的声音。
师:你们摸过玻璃杯的外壁吗?有什么感觉?
生:摸杯子的外壁我感觉比较冰。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那么,在这么多的现象中,你认为最显著的现象是什么?
生:(齐)产生大量气泡。
师:你知道冒出来的气泡是什么气体吗?你怎么知道的?我们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一下。
(之后,学生进入下一个活动——验证混合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这样一问一答式的交流研讨,整个流程非常顺利,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预设进行回答,教师从学生的口中得到想要的答案后,认为没有必要再次研讨,便马上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难道学生的发现仅仅是这么几条吗?全班学生的表述都是如此一致吗?个人能代表集体吗?
教师按照自己的预设展开教学,一旦学生触及设定的目标,马上见好就收,这样的交流显然不能让学生个体尽情发挥,难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发现热情会受到打击,思维会慢慢凝固,好的交流习惯也不容易形成,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研讨和思维发展。
案例:加热白糖后的交流片段
师: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生:白糖变成液體了。
生:我闻到了甜甜的香味。
生:我发现产生了许多气泡。
生:我看到白糖先是淡黄色的,后来变成棕色。
师:他观察得多么仔细,把白糖加热过程中颜色的先后变化都发现了。
生:老师,我也发现了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的颜色变化,白糖先变成淡黄色,再变成红褐色,而且颜色会不断加深,最后变成了黑色。
生: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我先闻到了香甜的气味,可是后来我闻到的是焦糊味。
师:在加热白糖时,除了颜色、气味发生变化外,还有哪些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生:白糖在加热前是固体,加热后变成液体,最后又变成了固体。
师:白糖最后又变成了黑色的硬硬的固体,那它还是白糖吗?
(学生沉默,接着小组内马上展开轻声讨论,老师静静地等待。)
生:我觉得还是白糖,白糖不会变魔术,不可能变成其他东西。
生:我认为加热白糖到最后就不是白糖了,我尝了下,它是苦的,而白糖是甜的。
生:我也认为不是白糖。水变成冰可以再变成水,但是白糖加热到最后就不能变回白糖了。
生:我也认为那不是白糖。我妈妈说过,肉类烧焦了,就不能吃了,它不再是蛋白质了,所以白糖烧焦后也不再是白糖了。
这样的研讨过程才是心灵的触动、思维的撞击!整个科学交流的过程非常民主、和谐,学生的探究发现得到尽情展示。
学生在交流时,教师耐心倾听。学生讲到精彩之处,教师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他观察得多么仔细”适时表扬,将学生的交流引到了“还可以发现颜色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学生的研讨也从一个“点”的观察向一条“线”的分析比较上发展。
“那它还是白糖吗?”面对老师的问题,学生若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显然不行,他们已经明白要拿证据说话。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新的思维冲突,他们轻声讨论时,教师不打断,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促使他们思维碰撞,主动寻找更多有力的证据验证自己的观点,为区分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夯实了基础。
整个研讨交流过程,既整理了事实,提供了证据,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的研讨才有生命力,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反思
基于以上两则案例的比较与分析,我认为组织学生高效交流研讨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交流
为使交流研讨更充分,课堂要简约些,要给研讨环节更充足的时间。如何让课堂简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将活动进行整合,将几个活动变成一个大活动,以任务单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长时探究。交流前,教师还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在小组内梳理研究的过程,如整理记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质疑问难,准备交流汇报的思路,为充分交流奠定基础。
教师还要留给学生交流互动的空间,可以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展示汇报、质疑释疑等多种方式,采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交流中既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又接受不同的意见,甚至还碰撞出独特的思维火花,并最终形成比较一致的共识,从而获得认识、思维上的飞跃。
为了促进交流研讨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师可以在刚接手新班级时建立一套研讨交流的规范,如交流时组内轮流发言、要认真倾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或问题的要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交流的主角,而不是旁观者。
2.有理交流
在科学课的交流研讨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基于前期观察、实验等活动中搜集到的证据进行数据分析,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地展开交流。白糖加热到最后,到底还是不是白糖?学生众说纷纭,但要想说服他人,他们就必须拿出有力的证据,让他人心服口服。学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逐渐明白白糖加热到最后的物质,颜色、气味、味道等都有别于白糖,变成了其他新的物质。
学生质疑时,教师不能过于关注学生的质疑正确与否,要引导他们利用证据思维,有条理地对自己的说法加以解释,尽可能自圆其说。久而久之,学生的证据意识会不断增强,辨别能力就能得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就进一步提升了。
3.深度交流
教师是学生交流研讨的引导者、咨询者、合作者和分享者,要善于随时把握学生认知情况,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对学生进行疏导、帮扶,使研讨更有深度。
在加热白糖后的交流中,学生一开始的交流局限于观察到的某一个现象,当一名学生说到“白糖先是淡黄色的,后来变成棕色”时,教师表扬了这位学生,这及时的点拨让孩子们明白,还可以从白糖加热过程中的前后变化寻找更多的发现,他们开始关注白糖加热过程中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的变化。
白糖加热到最后,到底还是不是白糖?这个问题看似突兀,其实是水到渠成,它是老师给予学生的“帮扶”。加热白糖后发生了如此多的变化,学生自然会想到这一过程中白糖可能变成了其他物质,便去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教师巧妙的点拨和引导,促进交流研讨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通过交流获得更多信息,体验质疑、释疑的快乐。
高效的交流研讨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引导交流研讨,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空间,有理有据地展开交流,使交流研讨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案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交流片段
师:刚才大家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看到了许多气泡。
师:那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吗?
生:我听到了“嗤嗤嗤”的声音。
师:你们摸过玻璃杯的外壁吗?有什么感觉?
生:摸杯子的外壁我感觉比较冰。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那么,在这么多的现象中,你认为最显著的现象是什么?
生:(齐)产生大量气泡。
师:你知道冒出来的气泡是什么气体吗?你怎么知道的?我们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一下。
(之后,学生进入下一个活动——验证混合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这样一问一答式的交流研讨,整个流程非常顺利,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预设进行回答,教师从学生的口中得到想要的答案后,认为没有必要再次研讨,便马上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难道学生的发现仅仅是这么几条吗?全班学生的表述都是如此一致吗?个人能代表集体吗?
教师按照自己的预设展开教学,一旦学生触及设定的目标,马上见好就收,这样的交流显然不能让学生个体尽情发挥,难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发现热情会受到打击,思维会慢慢凝固,好的交流习惯也不容易形成,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研讨和思维发展。
案例:加热白糖后的交流片段
师: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生:白糖变成液體了。
生:我闻到了甜甜的香味。
生:我发现产生了许多气泡。
生:我看到白糖先是淡黄色的,后来变成棕色。
师:他观察得多么仔细,把白糖加热过程中颜色的先后变化都发现了。
生:老师,我也发现了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的颜色变化,白糖先变成淡黄色,再变成红褐色,而且颜色会不断加深,最后变成了黑色。
生: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我先闻到了香甜的气味,可是后来我闻到的是焦糊味。
师:在加热白糖时,除了颜色、气味发生变化外,还有哪些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生:白糖在加热前是固体,加热后变成液体,最后又变成了固体。
师:白糖最后又变成了黑色的硬硬的固体,那它还是白糖吗?
(学生沉默,接着小组内马上展开轻声讨论,老师静静地等待。)
生:我觉得还是白糖,白糖不会变魔术,不可能变成其他东西。
生:我认为加热白糖到最后就不是白糖了,我尝了下,它是苦的,而白糖是甜的。
生:我也认为不是白糖。水变成冰可以再变成水,但是白糖加热到最后就不能变回白糖了。
生:我也认为那不是白糖。我妈妈说过,肉类烧焦了,就不能吃了,它不再是蛋白质了,所以白糖烧焦后也不再是白糖了。
这样的研讨过程才是心灵的触动、思维的撞击!整个科学交流的过程非常民主、和谐,学生的探究发现得到尽情展示。
学生在交流时,教师耐心倾听。学生讲到精彩之处,教师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他观察得多么仔细”适时表扬,将学生的交流引到了“还可以发现颜色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学生的研讨也从一个“点”的观察向一条“线”的分析比较上发展。
“那它还是白糖吗?”面对老师的问题,学生若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显然不行,他们已经明白要拿证据说话。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新的思维冲突,他们轻声讨论时,教师不打断,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促使他们思维碰撞,主动寻找更多有力的证据验证自己的观点,为区分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夯实了基础。
整个研讨交流过程,既整理了事实,提供了证据,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的研讨才有生命力,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反思
基于以上两则案例的比较与分析,我认为组织学生高效交流研讨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交流
为使交流研讨更充分,课堂要简约些,要给研讨环节更充足的时间。如何让课堂简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将活动进行整合,将几个活动变成一个大活动,以任务单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长时探究。交流前,教师还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在小组内梳理研究的过程,如整理记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质疑问难,准备交流汇报的思路,为充分交流奠定基础。
教师还要留给学生交流互动的空间,可以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展示汇报、质疑释疑等多种方式,采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交流中既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又接受不同的意见,甚至还碰撞出独特的思维火花,并最终形成比较一致的共识,从而获得认识、思维上的飞跃。
为了促进交流研讨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师可以在刚接手新班级时建立一套研讨交流的规范,如交流时组内轮流发言、要认真倾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或问题的要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交流的主角,而不是旁观者。
2.有理交流
在科学课的交流研讨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基于前期观察、实验等活动中搜集到的证据进行数据分析,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地展开交流。白糖加热到最后,到底还是不是白糖?学生众说纷纭,但要想说服他人,他们就必须拿出有力的证据,让他人心服口服。学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逐渐明白白糖加热到最后的物质,颜色、气味、味道等都有别于白糖,变成了其他新的物质。
学生质疑时,教师不能过于关注学生的质疑正确与否,要引导他们利用证据思维,有条理地对自己的说法加以解释,尽可能自圆其说。久而久之,学生的证据意识会不断增强,辨别能力就能得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就进一步提升了。
3.深度交流
教师是学生交流研讨的引导者、咨询者、合作者和分享者,要善于随时把握学生认知情况,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对学生进行疏导、帮扶,使研讨更有深度。
在加热白糖后的交流中,学生一开始的交流局限于观察到的某一个现象,当一名学生说到“白糖先是淡黄色的,后来变成棕色”时,教师表扬了这位学生,这及时的点拨让孩子们明白,还可以从白糖加热过程中的前后变化寻找更多的发现,他们开始关注白糖加热过程中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的变化。
白糖加热到最后,到底还是不是白糖?这个问题看似突兀,其实是水到渠成,它是老师给予学生的“帮扶”。加热白糖后发生了如此多的变化,学生自然会想到这一过程中白糖可能变成了其他物质,便去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教师巧妙的点拨和引导,促进交流研讨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通过交流获得更多信息,体验质疑、释疑的快乐。
高效的交流研讨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引导交流研讨,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空间,有理有据地展开交流,使交流研讨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