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高效交流研讨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教学中,交流研讨活动常常是匆匆收场、草草了事,或因课堂安排互动时间不足导致师生无暇顾及,或因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使交流浮于表面,或因学生缺乏有力证据而使交流苍白无力。科学教师要充分挖掘交流环节的内在价值,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在交流中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案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交流片段
  师:刚才大家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看到了许多气泡。
  师:那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吗?
  生:我听到了“嗤嗤嗤”的声音。
  师:你们摸过玻璃杯的外壁吗?有什么感觉?
  生:摸杯子的外壁我感觉比较冰。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那么,在这么多的现象中,你认为最显著的现象是什么?
  生:(齐)产生大量气泡。
  师:你知道冒出来的气泡是什么气体吗?你怎么知道的?我们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一下。
  (之后,学生进入下一个活动——验证混合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这样一问一答式的交流研讨,整个流程非常顺利,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预设进行回答,教师从学生的口中得到想要的答案后,认为没有必要再次研讨,便马上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难道学生的发现仅仅是这么几条吗?全班学生的表述都是如此一致吗?个人能代表集体吗?
  教师按照自己的预设展开教学,一旦学生触及设定的目标,马上见好就收,这样的交流显然不能让学生个体尽情发挥,难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发现热情会受到打击,思维会慢慢凝固,好的交流习惯也不容易形成,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研讨和思维发展。
  案例:加热白糖后的交流片段
  师: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生:白糖变成液體了。
  生:我闻到了甜甜的香味。
  生:我发现产生了许多气泡。
  生:我看到白糖先是淡黄色的,后来变成棕色。
  师:他观察得多么仔细,把白糖加热过程中颜色的先后变化都发现了。
  生:老师,我也发现了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的颜色变化,白糖先变成淡黄色,再变成红褐色,而且颜色会不断加深,最后变成了黑色。
  生: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我先闻到了香甜的气味,可是后来我闻到的是焦糊味。
  师:在加热白糖时,除了颜色、气味发生变化外,还有哪些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生:白糖在加热前是固体,加热后变成液体,最后又变成了固体。
  师:白糖最后又变成了黑色的硬硬的固体,那它还是白糖吗?
  (学生沉默,接着小组内马上展开轻声讨论,老师静静地等待。)
  生:我觉得还是白糖,白糖不会变魔术,不可能变成其他东西。
  生:我认为加热白糖到最后就不是白糖了,我尝了下,它是苦的,而白糖是甜的。
  生:我也认为不是白糖。水变成冰可以再变成水,但是白糖加热到最后就不能变回白糖了。
  生:我也认为那不是白糖。我妈妈说过,肉类烧焦了,就不能吃了,它不再是蛋白质了,所以白糖烧焦后也不再是白糖了。
  这样的研讨过程才是心灵的触动、思维的撞击!整个科学交流的过程非常民主、和谐,学生的探究发现得到尽情展示。
  学生在交流时,教师耐心倾听。学生讲到精彩之处,教师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他观察得多么仔细”适时表扬,将学生的交流引到了“还可以发现颜色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学生的研讨也从一个“点”的观察向一条“线”的分析比较上发展。
  “那它还是白糖吗?”面对老师的问题,学生若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显然不行,他们已经明白要拿证据说话。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新的思维冲突,他们轻声讨论时,教师不打断,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促使他们思维碰撞,主动寻找更多有力的证据验证自己的观点,为区分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夯实了基础。
  整个研讨交流过程,既整理了事实,提供了证据,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的研讨才有生命力,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反思
  基于以上两则案例的比较与分析,我认为组织学生高效交流研讨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交流
  为使交流研讨更充分,课堂要简约些,要给研讨环节更充足的时间。如何让课堂简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将活动进行整合,将几个活动变成一个大活动,以任务单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长时探究。交流前,教师还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在小组内梳理研究的过程,如整理记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质疑问难,准备交流汇报的思路,为充分交流奠定基础。
  教师还要留给学生交流互动的空间,可以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展示汇报、质疑释疑等多种方式,采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交流中既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又接受不同的意见,甚至还碰撞出独特的思维火花,并最终形成比较一致的共识,从而获得认识、思维上的飞跃。
  为了促进交流研讨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师可以在刚接手新班级时建立一套研讨交流的规范,如交流时组内轮流发言、要认真倾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或问题的要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交流的主角,而不是旁观者。
  2.有理交流
  在科学课的交流研讨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基于前期观察、实验等活动中搜集到的证据进行数据分析,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地展开交流。白糖加热到最后,到底还是不是白糖?学生众说纷纭,但要想说服他人,他们就必须拿出有力的证据,让他人心服口服。学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逐渐明白白糖加热到最后的物质,颜色、气味、味道等都有别于白糖,变成了其他新的物质。
  学生质疑时,教师不能过于关注学生的质疑正确与否,要引导他们利用证据思维,有条理地对自己的说法加以解释,尽可能自圆其说。久而久之,学生的证据意识会不断增强,辨别能力就能得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就进一步提升了。
  3.深度交流
  教师是学生交流研讨的引导者、咨询者、合作者和分享者,要善于随时把握学生认知情况,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对学生进行疏导、帮扶,使研讨更有深度。
  在加热白糖后的交流中,学生一开始的交流局限于观察到的某一个现象,当一名学生说到“白糖先是淡黄色的,后来变成棕色”时,教师表扬了这位学生,这及时的点拨让孩子们明白,还可以从白糖加热过程中的前后变化寻找更多的发现,他们开始关注白糖加热过程中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的变化。
  白糖加热到最后,到底还是不是白糖?这个问题看似突兀,其实是水到渠成,它是老师给予学生的“帮扶”。加热白糖后发生了如此多的变化,学生自然会想到这一过程中白糖可能变成了其他物质,便去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教师巧妙的点拨和引导,促进交流研讨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通过交流获得更多信息,体验质疑、释疑的快乐。
  高效的交流研讨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引导交流研讨,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空间,有理有据地展开交流,使交流研讨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其他文献
在课堂动手操作时,往往会出现学生独霸器材,而有些学生成为看客等情况,致使小组合作名存实亡。如何有效地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益呢?  一、人人动手操作  增加动手材料。要让学生都能动手,最理想的方法是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套操作材料。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2人一套器材开展活动,这需要老师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如《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课中的“用气球能驱动小车吗?”活动,配套的学具袋可以为每人提供一套材料。有的学校班
高位硬膜外麻醉用于乳癌根治手术景德镇市第一医院麻醉科(333000)向松梅乳癌手术范围广,创伤大,多数患者是中老年妇女,因体质弱、各重要器官功能低下等原因,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需
通过地质编录和工程揭露,追索并查明矿体的形态、产状、空间分布及规模大小,对二次圈定前后矿体储量进行了对比,简述了二次圈定的重要性,提出采场二次圈定工作的基本技术要点
基于水岩反应滴定计算模型对泥河铁矿床叠加蚀变带进行了水岩反应的数值模拟,获得了泥河铁矿床叠加蚀变阶段的成矿流体与对应原岩反应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以及矿物溶解/沉淀变化
我国的养猪业由家庭散养式向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转变,促使我国养猪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如今,养猪业成为我国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
为解决马钢南山矿业公司和尚桥选矿厂的铁精矿送凹山选矿厂过滤所导致的凹山选矿厂过滤系统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进行凹山选厂过滤系统扩能改造前,先对,TT-80型陶瓷过滤机替代
108例重症肝炎预后因素分析广东省恩平市人民医院(529400)吴秋叶,陈银石重症病毒性肝炎(简称重肝)肝功能损害严重,病情凶险,合并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国外报告重肝病死率为60~80%,国内1975年以后为65%左右。
转移因子(TF)是存在于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中可透析的小分子物质,可将供体所具有的免疫功能转移至受体,以提高受体的免疫力,被誉为T细胞活性的触发剂、细胞免疫的增强剂和调节剂、干
养猪生产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严重的免疫抑制性疾病,造成猪体全身免疫功能下降,临床上常表现为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