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揣摩品味尝试运用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2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感是人们思维不直接参与作用下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语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培养的途径是:一是联系生活,激活生活,将文字还原为生活,让学生感性体验;二是揣摩品味,反复推敲,仔细地探求、体会、玩味;三是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环境即语境,让学生尝试着把习得的语言灵活地加以运用,这是语感培养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语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107-0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句话:“他(车夫)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样教“饱经风霜”:让学生想一想那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有人进行两种教法的对比实验:在一个班用于老师的教法,另一个班则让学生查词典。学生了解到“饱”是充分地,“经”是“经受、经历”,“风霜”指生活的坎坷、艰辛,“饱经风霜”就是经受过许许多多生活的坎坷和艰辛。一周后,教师拿罗中立的著名油画《父亲》(画中人的脸沟沟壑壑,刻满岁月沧桑之痕)到教室里,让学生说说看着这幅图,想到了什么词?并用这个词写一句话。结果,第一个班90%的学生想到的是“饱经风霜”这个词,写的句子都很通顺。而另一个班只有几个学生想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第一个班的许多学生,也许未能像第二个班的学生那样准确地说出“饱经风霜”的意思,但他们已然会运用。靠什么?靠的就是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是人们思维不直接参与作用下的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联系生活,感性体验
  语感,重在“感”。“感”即感受、感悟,“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感”什么?“感”语言。要对语言有感受、感悟,就要激活语言所表现的生活。
  语言源于生活,语言表现生活,语言是生活的外显符号。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讲的是:暑假到了,一个名叫聪聪的小男孩跟爸爸去旅游。烈日当空,爸爸问聪聪“骄阳似火”是什么意思,聪聪把词语解释背了一遍:“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大地。”爸爸说,你背的是书上的解释,你看树上的叶子都被晒蔫了,这不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后来到了海边,只见海面上汹涌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爸爸说又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语。最后爸爸说,要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会查有字的词典,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这样一篇文章,是在告诉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孩子:要想感悟词语的意思、语言文字的意蕴,就要学会查生活这部词典,这样学到的才是活的语言。
  就像上述例子,只要“饱经风霜”与它所反映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即使学生对词典里的解释压根不懂,也并不妨碍正确运用,从而将其变为语料库中“苏醒”了的词汇,即积极词汇。反之,即使能将“饱经风霜”解释得很规范、很正确,但若与它反映的生活相脱离,就只能保存在语料库中,无法被灵活地提取,只能变成“沉睡”着的词汇,即消极词汇。联系生活,激活生活,让文字还原为生活,让学生感性体验、浸染其中,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因此,联系生活、感性体验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种。
  1.1 想象画面
  想象是语感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语感。想象产生内心视像,生成意境,形成悟性,从而进入认知的境界。上述“饱经风霜”的教学,在引导学生想象之后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
  师:想一想,春天来了,樟树会有什么变化?
  生:春天来了,樟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抽出了新的枝条。
  生:春天来了,樟树的点点新叶在阳光下欢快地笑着。
  师:说得真好。夏日炎炎,骄阳似火,樟树——
  生:樟树一点儿也不惧怕强烈的太阳光,仍是挺着满树翠绿的叶子生长着,那叶子在阳光下绿得发亮。
  师:秋风煞煞,秋叶纷飞,而樟树——
  生:秋风煞煞,秋叶纷飞,樟树仍是满树青翠。
  师:冬日里,满目枯黄,樟树——
  生:冬日里,满目枯黄,樟树还是那样坚强,在风雪中挺立。
  师:所以作者赞美樟树——
  (出示句子)
  生齐: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什么是“四季常青”,什么是“蓬蓬勃勃”,都融化在同学们的想象之中了。
  想象,能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和曾经的生活视像联系起来,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真切、直观地感悟语言的真意。
  1.2 动作表演
  如果说想象仅仅是把生活还原成画面存留在头脑中,那么,动作表演则是把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搬到学生的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瞬间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一位老师面对二年级的学生,他是这样教学词语的,以《狐假虎威》教学片段为例。
  师:下面7、8两节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得非常精彩。请仔细读一读,过一会儿,我请几个小朋友把这两节写的事表演一下。要想演好,必须读好。
  (学生认真读书。然后指名读,学生读的时候,老师把“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板书在黑板上。之后,老师找了五位小朋友,一位戴上老虎头饰,一位戴上狐狸头饰,另外三位分别戴上小鹿、兔子、野猪头饰。)
  师:下面请一位小朋友朗读7、8两节,由五位扮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
  (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老虎”在后面东张西望。)   师:(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什么?
  “虎”: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众笑)
  (“狐狸”、“老虎”继续往前走。“小兔”、“小鹿”等一见“老虎”,“呀”地一声,撒腿就跑。)
  师:(问“鹿”)你为什么跑?害怕谁?
  “鹿”:我怕的是老虎。
  师:不是怕狐狸?
  “鹿”:谁怕它呀!(众笑)
  师:同学们,对他们的表演有什么意见吗?
  (小朋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师:看了表演,我想,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都懂了。小朋友再读的时候,一定会读得特别有感情。大家读读看。
  模拟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使抽象的语言文字“活”了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活”了起来,对这几个词语意思和情蕴的把握心领神会。
  2 揣摩品味,比较辨析
  揣摩,反复地推敲,仔细地探求。品味,仔细体会、玩味。揣摩品味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最能锻炼学生的领悟能力,从而使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有些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含有深意,但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中的奥妙只能靠阅读者细细品赏方知其“别有洞天”。
  《舌尖上的中国》有句台词:“(这些饺子)承载着家庭的味道,也许会留在孩子一生的记忆里。”家庭的味道是怎样的?饺子怎么能承载家庭的味道?这味道为什么会留在孩子一生的记忆里?读着这样的句子,种种问题纷至沓来,让人意犹未尽。也许你读着读着,童年家庭的温馨往事便一件件扑面而来,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句子便不再是句子,变成了眼里涌动着的幸福泪花。
  “对言语对象在情感上的把握,居于语感品味素质的最高层次。”叶圣陶先生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请看一位老师在《燕子》中是怎样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词语的。
  师: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生:(读)“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
  生:这里的“痕”字用得好。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电线在远处,又有点高,看不清楚。
  师:体会得很好。但是意思还没有表达完,还要补充一句。
  生:……
  师:要相信自己,要有信心。
  (许多同学举手,要求说。)
  师:我们相信她会把意思说完整的。
  生: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了一丝痕迹。
  师:说得多好!大家看,她笑了,这是胜利的微笑!(教室里充满了愉悦的气氛)还有吗?请看那个“嫩”字。作者形容天空为什么不用“蔚蓝”,而用“嫩蓝”?
  (一时无人举手。)
  师:妙不可言,是不是?
  生:“嫩”是不是说颜色浅
  生:因为刚下过雨,天空有透明的感觉。
  师:是颜色浅?是蓝得透明?是春天的天空也充满着活力?是,但又不全是,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大家细细读读这一段,由你们自己去体会。
  老师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词语,带学生进入一个语言创造的美妙境界,任由学生自己咀嚼。“痕”也好,“嫩”也罢,都具有模糊性,这些词语都讲不清楚,若都讲清楚了,反而什么都没了。学生理解、玩味是一辈子的事,随着阅历不断增加,“煮”出的语言的“味道”也不尽相同,其中的深意只有学生自己知道,这就是语言背后的情蕴。
  比较辨析也是揣摩品味的另一种方式。一位老师教学《白杨》时是这么做的。
  师:大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书上写得很清楚,其中有一个词概括得非常好,谁找到了,就把它画下来。
  (学生读、画)
  师:你找到了吗?是哪个词?
  生:高大挺秀。
  (老师高兴地说:“对!”然后,将这个词板书在黑板上。接着,请这位同学读第3至13小节。该生读到“那树多高”、“那是大伞”、“你看它多直”时,老师要求把“高、大、直”三个字画下来,并板书在黑板上。)
  师:读了这几个小节,我们知道了白楊树又高又大又挺。直,就是挺。但是,作者为什么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来形容白杨树?用“高大挺拔”不是更准确吗?“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就是美的意思。
  师:白杨树大家都见过,它是极其普通的树。它美吗?请大家回过头来,再读读第一小节,边读边体会。
  (学生自由读第1段)
  师:作者为什么说白杨树美?
  生:大戈壁滩浑黄一体,非常荒凉,白杨树长在这里,而且很茂盛,绿油油的,当然显得特别美。
  师:是啊!绿是生命的颜色,绿给大戈壁带来了勃勃生机,带来了希望啊!作者用“高大挺秀”来形容它,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但是,白杨树仅仅是外秀吗?(板书:外秀)也就是说,它仅仅外表美吗?
  生:不,它不但外秀,而且内秀。
  师:对!(板书:内秀)白杨树还有高贵的品格。它有什么高贵的品格呢?请读读第14小节。
  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辨析“高大挺拔”和“高大挺秀”之间的区别,把“秀”字凸显出来,引出了有关“内秀”与“外秀”的话题,结合学生提出的“白杨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写白杨”、“作者写的是哪儿的白杨树”三个核心、关键问题的学习,理解透彻,把学习语言与悟“道”紧密结合,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3 提供语境,尝试运用
  理解语言、感悟语言不是学习语言的目的,运用语言才是学习语言的归宿。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环境即语境,让学生尝试着把习得的语言灵活地运用出来,这才是语感培养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运用既是语感培养的手段,同时也是语感培养的终极目标。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应及时地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方式等及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实践中,从而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种练习可以是“说”方面的,也可以是“写”方面的,形式不拘,但在内容上应顾及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以免节外生枝。所以应以课文内容为练习设计的素材,使语言形式的运用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水乳交融、紧密相连,既可以检验、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又可以促进语言的吸收与内化,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一位老师教《白杨》时,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还这样做了要求:“我们以课文中这位叔叔的事儿为题材写这段话。巧了,这位叔叔也姓杨,我们就称他杨叔叔吧。”这个练习,既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感悟了文章的中心——赞美了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为边疆做出贡献的人;又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尝试使用这几个关联词语的锻炼。上文“饱经风霜”的教学也是如此。
  一位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时,是这样引导孩子们用“寻找”造句的。
  师:看看“寻找”在哪句话里,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
  师:大家注意,我说上半句,看谁接着说下半句,要求用上“寻找”这个词——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一个猎人正在寻找食物。
  师:他饿了吗?(笑声)“食”改成什么字?相信你会想出来的。
  生:(改正)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猎物。
  师:看,脑子多灵活!再听。不过,这次要求大家不说寻找食物——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正在寻找它的妈妈。
  师:它跑丢了,是吗?找到了没?接着往下说。
  生:它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
  师:找到了就好,我们放心了。(笑声)还可以找别的吗?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口渴了,到处寻找小河。
  师:请看老师在干什么。(老师做寻找橡皮状,边找边说:“我的橡皮怎么不翼而飞了?”)
  师:老师干什么了?谁能用“寻找”说一句话?
  生:老师写错了一个字,想用橡皮擦,可是橡皮不见了,他到处寻找也没找到。
  师:说得真好!
  即便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词语进行造句练习,老师也不忘从课文的语言出发,从课文的语境引申出来。这样的练习,是绝妙的语感训练。
  训练语感的方法很多,联系生活、揣摩品味、尝试运用是最常用的。进行语感训练,要刻意而为,让学生多读、多写、多听、多说,这才是学好母语的最佳途径。
其他文献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在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为了弘扬孝道亲情、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对家族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中国儿童中心学前教育部策划设计了清明节主题活动,此项活动也是今年“四好”幼儿家庭行动计划的综合性活动之一。清明祭扫中心园区内宋振中烈士像(小萝卜头)  活动方案  活动班级:国粹京剧一班、国粹京剧二班、音乐戏
很多家长谠孩子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意思就是:“使人困惑”“令人兴奋”“极具挑战性”“令人沮丧”“神秘”“怪异”.最重要的是“可怕”。  还有家长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十岁孩子的行为就像一个两多的孩子。”“我的孩子心慌意乱的原因,他自己都無法解释。”  “我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愤怒或沮丧,作为父母,我们不知道怎么应对。”说起他们的儿子或女儿,他们也总是这样描述:  “他会变得非常激动,怎么都不能让他平静下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规划》描绘了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宏伟蓝图,确立了“3步走”目标: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
【摘要】对我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数学》和新加坡数学教科书New Syllabus Mathematics中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比较,发现:两种版本教科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内容侧重点不同,人教版《数学》“重应用”,而New Syllabus Mathematics“重思维”,分别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数学教育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得到对教科书编写的启示:厘清数学概念的逻辑关系;注重数学知识的实质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民主不是什么大而无当且遥不可及的政治概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我对这句话的解读是:所谓民主,其实就是从不打孩子开始的。  我的同龄人,少有人敢说自己童年没有挨过打的。从幼时的尿床习惯,到稍大时的一些孩童天性调皮惹下的小祸事,到再长大些的读书成绩之类,总能成为父母用鸡毛掸子对我们进行触及皮肉的教育的理由。这样的教育,除了使我们失去天性、学会察言观色并琢磨
2017年,由全国妇联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主办的“书香飘万家”家庭亲子阅读——“亲子阅读书香润德”活动启动后,宜昌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面向全市0-12岁,尤其是0-6岁的儿童家庭开展了规模大、影响远、程度深的“书香为伴,快乐成长”亲子阅读展演活动。亲子阅读展演活动,历时5个月,宜昌市妇儿活动中心从边远的山区到城市各社区,行走两万多里,深入到多家早教中心、幼儿园、社会培训机构进行海选、复赛,指导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速度不断加快,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存在形成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人身安全、心理健康、价值观形成、不法侵害等困境。加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中小学应充分发挥留守儿童关爱主阵地的作用,关注人身安全,着力提高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关注价值观培育,着力加强留守儿童道德理想教育;关注健全人格塑造,着力开
8月17日,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发表了波士顿戴纳-法伯癌症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癌症复发和死亡风险的降低,或许与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有关。  研究显示,一天喝4杯或更多咖啡(即摄取约460毫克以上咖啡因)的患者获益最大;而每天喝两三杯咖啡的患者获益要少一些,而只喝一杯咖啡或更少的,则几乎没什么作用。其他研究还显示,咖啡可能对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黑素瘤、肝癌和晚期前列腺癌有好
作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连续两届代表的杨彩霞,博士毕业后就来到了中国儿童中心,从事她所热爱的幼教工作,一干就是近二十年。现在,她不仅是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的园长,更是孩子们的“守护者”,是1000多个孩子口中的“园长妈妈”。  十九大报告里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给了杨彩霞最深的触动,也坚定了她继续从事学龄前儿童教育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走近孩子们的“园长妈妈”  从小就是“孩子王”的杨彩霞,经常带着一群
有个小男孩叫哈哈,他带着好朋友去坐太空飞船。飞船带着他们到了月亮上,月亮可以摘来吃,味道有点像旺旺雪饼。咔嚓咔嚓,月亮被他们吃成了月牙儿。  过了一会儿,飞船没有油了,飞不动了。哈哈只好把飞船停到了白云上,这片白云是由一万只鸽子组成的。哈哈带着很多绿豆呢,他把绿豆分给了鸽子吃,鸽子吃完后组成一个队伍,把飞船抬回了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