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识流”小说是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本文以“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主题。探讨和总结其艺术手法,无论对于指导读者的鉴赏还是作家的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意识流小说;鉴赏;创新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7-02
在20世纪的上半叶,“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成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作家在文坛享有很高声誉,它是我们研究西方现代文学难以回避的课题。作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其风格独特、富于创新性的小说创作享誉文坛,探讨和总结其艺术手法,无论对于指导读者的鉴赏还是作家的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中,擅长运用内心独白描写人物内心活动,不像传统心理描写那样借另一个叙述者之口来描述,而表现为意识活动主体的自我展示。同时,因为排除了传统小说中对人物心理加以整理和分析的理性化手段,这种主观意识活动便呈现为自然行进的连续的意识之流,这股意识之流突破逻辑联系和时空限制而随意飘移,在现实与幻想、过去与未来之间自如流转,从而使作品突破常规,独具创新。1931年出版的《海浪》便是伍尔夫按照新的小说美学思想写成的。作为那种“新的小说”,《海浪》糅合了诗的因素,也具有戏剧的成份,同时借鉴了音乐的手法,甚至在结构上明显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图式性。伍尔夫深受影响的后期印象主义关于“有意味的形式”的美学思想,在《海浪》中获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海浪》在形式上就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虽然说这部作品是小说,但给人的感觉更像散文诗。首先是因为这部作品并没有一般传统小说所具有的细微的、详尽的故事情节,即使里边有人物,但并没有主次之分,也就是说没有所谓的主人公,几个人物在作品中只是作为意识流动的载体,而人物本身变得虚化;其次作品中采用了内外复式结构,人物的成长过程与自然界一天的变化过程融合对应,巧妙合为一体;再次作品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人物的意识流动体现在语言上完美诗化,浑然天成,圆润自然,富有哲理,发人启迪。《海浪》由几个部分融合而成,内在结构体现在作品中的六个人从幼年懵懂到长大成人直到垂垂暮年乃至死亡逝去的生命历程。对六个人的心灵刻画使用意识流手法来完成,但较以前相比,语言更加诗意化和哲理化。整部小说基本上都是六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心灵感悟。这些内心独白充满了奇伟瑰丽的遐思,难以言表的情绪,浮想联翩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感觉。让人读后不禁感叹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而这正是伍尔夫文学创新的又一伟大实践。《海浪》就像一部以“生命”为主题的六重奏复调管弦乐曲,或者含有六种不同高低音的合唱交响乐。六个人物或豪放或洒脱或含蓄或内敛,他们各自具有的独特的性格特征在意识上形成了各自的不同旋律,每支旋律是独立的,各有特点;但又同步进行着,互相融合,从而形成严密的整体。六个人之间仿佛存在着某种默契,尽管彼此独立,但相互思念着并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情感。在这支交响乐中,虽然六种乐器或者六个声部的曲调具有微妙而明显的差异,然而又在差异中保持着相互和谐,因为六个人中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与其他人纽结融合在一起。
在这支交响乐中,除了由六个人的声音组成的合唱之外,伍尔夫还以大自然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声部和旋律。小说九个部分前面的“引子”,就像是各乐章前面的“序曲”,分别对应着人物从童年到老年的人生旅程与心灵旅程的九个阶段。同时其自身也构成一支九乐章的乐曲,展示出一天之中从黎明到日落的时间流程和自然景物的变化,从而构成一个深远辽阔的背景,烘托与映照着以人类命运为主题的咏叹曲。伍尔夫以如此独特的形式来创作是有其深刻意味的。正如她在《贝克特先生和布朗太太》中说的“文法被破坏,句法被瓦解”那样,随着时代变化,整个小说叙述方式也必须进行一场革新。她在《海浪》中实行的激烈的艺术变革,不仅是她的文学思想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反映,更是对小说美学和传统叙述模式提出的挑战。《海浪》的叙述方式作为“有意味的方式”,是与它所表现的主题内容融合在一起的。在形式上,伍尔夫是按照节律而不是情节来构思并写作《海浪》的。在内容上,与《到灯塔去》从历史时间的角度来看生命不同的是,《海浪》是从永恒时间的角度来看生命的。在《到灯塔去》的中间部分,她第一次从无感觉的角度进行了有力的描写。“时光流逝”部分完全站在客观者的角度观看季节的变化。《海浪》一开始就像造物者一样,写了一个无人的宇宙,它后来就有了居住者,这是被永恒精神所困扰的一种叙述。在《海浪》这部作品中,人类生命的短暂无常与自然的循环永恒相互映衬,作者在刻画每个人的生命轨迹之时,也从更深层次上提炼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生命原理。当然,伍尔夫对小说形式的创新,绝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独特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首先,伍尔夫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当时英国著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良好的家庭环境也使伍尔夫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1904年她和几位朋友创立了知识精英的沙龙———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随后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后来慢慢走上专业写作道路。她的家庭环境和后来的这些经历也使她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18、19世纪,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女性的社会地位也迅速提高。体现在文学领域,当时英国就出现了简·奥斯丁和乔治·艾略特等人,作为女性主义的先锋,伍尔夫对她们的出现并且壮大给予肯定,但是也认为她们的文学创作依然没有突破常规,于是她决定亲力为之,实践创新。之前的传统小说更多的是侧重描写外部客观世界,而伍尔夫则选择了一条与前人不同的道路,转而深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于是像《雅各的房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这些优秀的意识流小说蓬勃而出。其次,伍尔夫在少女时代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的骚扰,这也给她敏感的心灵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而且这也使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即使婚后有丈夫伦纳德的关心呵护,伍尔夫还是几次精神崩溃,最后投水自尽。命运的打击更能从另一方面激发人的潜能。就像中国古代的南唐后主李煜,国亡之后文学大成。正因为伍尔夫有一颗受伤很深的心,她才能从异于常人的角度去体味人生,感悟社会,从而写出那些独特的作品。
法国著名作家莫洛亚曾经说过:“时间是唯一的批评家,它有着无可争辩的权威:它可以使当时看来是坚固牢靠的荣誉化为泡影;也可以使人们曾经觉得是脆弱的声望稳固下来。”伍尔夫逝世之后,它的著作仍陆续发表或再版,西方评论界与学术界对她的研究兴趣也持续不衰。在中国,伍尔夫颇具创新意味的小说及其所代表的意识流文学流派对作家们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产生了一股强有力的冲击波。在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李健吾、张爱玲、林徽因等,都深受其影响并模仿其风格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在当代作家中,王蒙于20世纪80年代采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春之声》《蝴蝶》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就大量运用了伍尔夫所独创的间接内心独白。其他作家像刘索拉、海男、陈染等,也都深受伍尔夫创作的影响,积极探索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创新,对意识流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意识流小说;鉴赏;创新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7-02
在20世纪的上半叶,“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成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作家在文坛享有很高声誉,它是我们研究西方现代文学难以回避的课题。作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其风格独特、富于创新性的小说创作享誉文坛,探讨和总结其艺术手法,无论对于指导读者的鉴赏还是作家的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中,擅长运用内心独白描写人物内心活动,不像传统心理描写那样借另一个叙述者之口来描述,而表现为意识活动主体的自我展示。同时,因为排除了传统小说中对人物心理加以整理和分析的理性化手段,这种主观意识活动便呈现为自然行进的连续的意识之流,这股意识之流突破逻辑联系和时空限制而随意飘移,在现实与幻想、过去与未来之间自如流转,从而使作品突破常规,独具创新。1931年出版的《海浪》便是伍尔夫按照新的小说美学思想写成的。作为那种“新的小说”,《海浪》糅合了诗的因素,也具有戏剧的成份,同时借鉴了音乐的手法,甚至在结构上明显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图式性。伍尔夫深受影响的后期印象主义关于“有意味的形式”的美学思想,在《海浪》中获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海浪》在形式上就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虽然说这部作品是小说,但给人的感觉更像散文诗。首先是因为这部作品并没有一般传统小说所具有的细微的、详尽的故事情节,即使里边有人物,但并没有主次之分,也就是说没有所谓的主人公,几个人物在作品中只是作为意识流动的载体,而人物本身变得虚化;其次作品中采用了内外复式结构,人物的成长过程与自然界一天的变化过程融合对应,巧妙合为一体;再次作品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人物的意识流动体现在语言上完美诗化,浑然天成,圆润自然,富有哲理,发人启迪。《海浪》由几个部分融合而成,内在结构体现在作品中的六个人从幼年懵懂到长大成人直到垂垂暮年乃至死亡逝去的生命历程。对六个人的心灵刻画使用意识流手法来完成,但较以前相比,语言更加诗意化和哲理化。整部小说基本上都是六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心灵感悟。这些内心独白充满了奇伟瑰丽的遐思,难以言表的情绪,浮想联翩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感觉。让人读后不禁感叹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而这正是伍尔夫文学创新的又一伟大实践。《海浪》就像一部以“生命”为主题的六重奏复调管弦乐曲,或者含有六种不同高低音的合唱交响乐。六个人物或豪放或洒脱或含蓄或内敛,他们各自具有的独特的性格特征在意识上形成了各自的不同旋律,每支旋律是独立的,各有特点;但又同步进行着,互相融合,从而形成严密的整体。六个人之间仿佛存在着某种默契,尽管彼此独立,但相互思念着并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情感。在这支交响乐中,虽然六种乐器或者六个声部的曲调具有微妙而明显的差异,然而又在差异中保持着相互和谐,因为六个人中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与其他人纽结融合在一起。
在这支交响乐中,除了由六个人的声音组成的合唱之外,伍尔夫还以大自然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声部和旋律。小说九个部分前面的“引子”,就像是各乐章前面的“序曲”,分别对应着人物从童年到老年的人生旅程与心灵旅程的九个阶段。同时其自身也构成一支九乐章的乐曲,展示出一天之中从黎明到日落的时间流程和自然景物的变化,从而构成一个深远辽阔的背景,烘托与映照着以人类命运为主题的咏叹曲。伍尔夫以如此独特的形式来创作是有其深刻意味的。正如她在《贝克特先生和布朗太太》中说的“文法被破坏,句法被瓦解”那样,随着时代变化,整个小说叙述方式也必须进行一场革新。她在《海浪》中实行的激烈的艺术变革,不仅是她的文学思想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反映,更是对小说美学和传统叙述模式提出的挑战。《海浪》的叙述方式作为“有意味的方式”,是与它所表现的主题内容融合在一起的。在形式上,伍尔夫是按照节律而不是情节来构思并写作《海浪》的。在内容上,与《到灯塔去》从历史时间的角度来看生命不同的是,《海浪》是从永恒时间的角度来看生命的。在《到灯塔去》的中间部分,她第一次从无感觉的角度进行了有力的描写。“时光流逝”部分完全站在客观者的角度观看季节的变化。《海浪》一开始就像造物者一样,写了一个无人的宇宙,它后来就有了居住者,这是被永恒精神所困扰的一种叙述。在《海浪》这部作品中,人类生命的短暂无常与自然的循环永恒相互映衬,作者在刻画每个人的生命轨迹之时,也从更深层次上提炼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生命原理。当然,伍尔夫对小说形式的创新,绝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独特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首先,伍尔夫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当时英国著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良好的家庭环境也使伍尔夫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1904年她和几位朋友创立了知识精英的沙龙———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随后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后来慢慢走上专业写作道路。她的家庭环境和后来的这些经历也使她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18、19世纪,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女性的社会地位也迅速提高。体现在文学领域,当时英国就出现了简·奥斯丁和乔治·艾略特等人,作为女性主义的先锋,伍尔夫对她们的出现并且壮大给予肯定,但是也认为她们的文学创作依然没有突破常规,于是她决定亲力为之,实践创新。之前的传统小说更多的是侧重描写外部客观世界,而伍尔夫则选择了一条与前人不同的道路,转而深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于是像《雅各的房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这些优秀的意识流小说蓬勃而出。其次,伍尔夫在少女时代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的骚扰,这也给她敏感的心灵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而且这也使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即使婚后有丈夫伦纳德的关心呵护,伍尔夫还是几次精神崩溃,最后投水自尽。命运的打击更能从另一方面激发人的潜能。就像中国古代的南唐后主李煜,国亡之后文学大成。正因为伍尔夫有一颗受伤很深的心,她才能从异于常人的角度去体味人生,感悟社会,从而写出那些独特的作品。
法国著名作家莫洛亚曾经说过:“时间是唯一的批评家,它有着无可争辩的权威:它可以使当时看来是坚固牢靠的荣誉化为泡影;也可以使人们曾经觉得是脆弱的声望稳固下来。”伍尔夫逝世之后,它的著作仍陆续发表或再版,西方评论界与学术界对她的研究兴趣也持续不衰。在中国,伍尔夫颇具创新意味的小说及其所代表的意识流文学流派对作家们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产生了一股强有力的冲击波。在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李健吾、张爱玲、林徽因等,都深受其影响并模仿其风格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在当代作家中,王蒙于20世纪80年代采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春之声》《蝴蝶》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就大量运用了伍尔夫所独创的间接内心独白。其他作家像刘索拉、海男、陈染等,也都深受伍尔夫创作的影响,积极探索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创新,对意识流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