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具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少年儿童能不用眼睛而用耳或身体其他部位辨认搓揉成团的纸张上的文字图形。这种辨认机制比辨认展平纸张上文字图形的机制更复杂,更难理解。我们在研究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图象显示过程时发现一些迹象可能有助于理解辨认纸团的机制.例如在用折迭样品进行测试时,有的受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少年儿童能不用眼睛而用耳或身体其他部位辨认搓揉成团的纸张上的文字图形。这种辨认机制比辨认展平纸张上文字图形的机制更复杂,更难理解。我们在研究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图象显示过程时发现一些迹象可能有助于理解辨认纸团的机制.例如在用折迭样品进行测试时,有的受试
其他文献
一、引言在当代高速轴流式叶轮机械中,流场多处于跨音状态。发展有效的跨音流场数值解法是理论和实验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跨音松弛法应用于平面叶栅跨音绕流,振盪叶栅非定常跨音绕流,超临界叶栅的气动数值最优化设计等一系列典型问题,列出了基
本文提出了一个迭代式的自适应图象恢复算法。它包括一个次优滤波器和两个最小二乘识别器,在此基本结构上结合了迭代方法和活动窗口技术。此算法应用于两张试验图片上,并与其他三种自适应图象恢复算法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与计算结果都证明此算法有较好的图象恢复功能,而且其结构简单,较节省计算时间。
利用浓硫酸水合热的重铬酸盐氧化法来测定土壤有机质,很早就被提出(Walkey—Black 1947),虽然方法简便快速,但在实践上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原因是氧化率太低(通常只有77%左右)且结果受室温变化的影响较大,亦即分析的准确度和精
近十年来,国内外采用某些数学方法与土壤学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在切实解决土壤分类问题方面,特别是土壤性质的分类界限指标方面,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本文介绍了对岩石在不同应力途径下的体积变化进行的实验研究。主要的应力途径有三种,并且都是首先把岩石加载到破裂前一定的应力状态,再分别三种类型加载。实验用电阻应变片测量纵向和横向应变以计算体应变。实验表明:同一种岩石在不同应力途径下膨胀效应有显著的不同。文中用辉长岩的实验数据对过密量和超膨胀量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过密与膨胀是应力途径变化时岩石体积变化的滞后效应。研究了B型实验过密状态出现的条件。从
一九七七年冬,广西陆川县乌石附近发生一起小震群。这次震群活动从77年12月开始,到78年7月结束,共发生小震和微震880余次,释放的地震波总能量为1.3×10~(17)尔格。广西是少震区,地处桂东南的陆川县地震活动水平稍高一些。据史料记载,陆川周围八个县自明朝以来六百年间,共发生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五次。陆川近年的小震活动平均每年
1976年8月23日松潘、平武之间发生了第二次7.2级地震。震前我们曾根据地形变资料作了预报,现分述如下: 资料介绍这次地震前松潘与新庄短水准都有明显趋势异常。松潘短水准从75年3月开始,异常持续了24个月,幅度为5.2毫米,是正常值的2.6倍。新庄短水准异常从75年11月开始,持续了13个月,最大幅度3.8毫米,是正常值的2.7倍(图1、2)。
本文根据我国M≥8级地震的记录资料,研究了它们发生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主震前明显地存在有地震活动空白区、前兆性震中迁移和前震(包括广义前震)呈条带密集分布的异常图象,并提出了“地震活动空白带”的概念。根据b值和能量释放曲线外推,可以认为8级大地震的发生,是所在活动断裂带(或块体)长期活动的必然结果。
本文通过对长江三峡东段发震构造特征,新构造环境和深部构造条件等与地震活动相关性的分析给出了识别弱震区的地质构造标志。
生活的树干,不仅有“脉搏”,而且很有规律。晴天,当日出之后不久。树干就开始收缩,一直延续到夕阳西斜,随后又开始增粗,夜间也不停止,缓慢地延续到第二天清晨;日出后又重复同样的变化,但每一次重复的曲线都要比前一次的高,树干就这样逐渐增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