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流亡美学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月14日,飞机提前降落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海关工作人员在用英文对我进行一番盘问之后,在我的护照上敲了章,用中文对我说:“谢谢。”
  我坐上从机场开往莱顿的火车。
  作为学校派出的唯一一名前往莱顿大学法学院的交换学生,我将在这个远离祖国七千多公里、
  有七个小时时差的地方生活、学习七个月。
  迎接我的,将是一场流亡、一场相遇,但终究不过是一场生活。
  一场流亡
  拦路雨偏似雪花,饮泣的你冻吗……前尘硬化像石头,随缘地抛下便逃走。我绝不罕有,往街里绕过一周,我便化乌有。
  ——陈奕迅《富士山下》
  就在飞机关闭舱门开始滑行的瞬间,北京飘起了2015年的第一场雪,烘托着这场终将于到来的告别——告别二十几年来从未离开过的祖国,告别早已熟悉和习惯的一切,也告别了一场本可以延续的爱恋。飞机航程过半,我打开遮光板,看到高空之下是荒漠无垠,眼泪夺眶而出,远离故土的怅然之感一时间如此真切。
  莱顿城河道环绕交错,空气湿而不潮。一月份的温度游走在冰点附近,有点像上海的冬天。一周之内便可以经历冬天所有可能的天气类型:晴、阴、云、雾、风、雨、雹、雪。一座城市的性情,总是可以在天气上得到最直观最诚实的体现。在莱顿,晴天的太阳不能直视;阴时的云很近很近,天也不高;大雾把整座城市蒸腾成一个大浴室;夜里的狂风叫得瘆人,并且总是和暴雨一起袭来;雪下得非常克制,短短一霎让人以为自己是眼花了。
  如果不按STOP钮,公交车司机就不会在目的地停车;超市里的购物车要用50欧分才能解开锁链;车站广播、路牌、商品名称都只有荷兰文标注上午十二点才开门的商店,下午五点就落锁;星期天和节日的放假范围包括所有商店和图书馆;天黑之后的城市只属于酒精和音乐,或者还有尼古丁和荷尔蒙。一波又一波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向我袭来,奶酪涂面包配枸杞龙眼水;盖在杯子上的焦糖华夫被带着金骏眉茶香的蒸汽融软;用陈皮红豆煮德国黑麦,果腹驱寒;在莱茵河畔慢跑时,耳机里播放着的还是去年夏天在香港坚尼地城海旁夜跑时的歌单;10点以后的小酒馆里,与当地同学一起饮再多杯荷兰国民品牌Heineken啤酒,也无法把笑点与他们同步;一人独居着30平方米的公寓,在网上买了廉价的二手微波炉和电饭煲,徒步走了几个街区搬回家;无法接受单次收费0.5欧元的公共厕所,于是在外面尽量少喝水。
  以上种种,我却找不到任何一个出口来倾诉:我不能告诉父母,那样他们只会无力地徒增担心;我不想告诉国内的同学,那样会显得自己很没用。那段时间唯一让我感到有温度和归属感的地方就是法学院的图书馆,每天我会花十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图书馆读书、预习复习功课、写文章,晚上十点十五分图书馆关门,我徒步走回公寓,夜色里有高地教堂、铬黄色路灯下骑着自行车的行人。
  于是,在我的预想里,这半年做交换生的日子对于我来说如同一场流亡。我打开电脑,建立了一个新的文档——《我的流亡美学》,打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坚持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也权且当作一个倾吐的通道),并且郑重其事地敲下一段自序:詹姆斯乔伊思说“流亡就是我的美学”,木心以为不必如此阔气,于是乎“美学就是我的流亡”。其实流亡和美学是可以阔气潇洒亦可以小器精致的。我并不很清楚他们之间究竟如何可以用“我的”联结,然后彼此定义。当我突然就到了欧罗巴,流亡美学开始变得有意义。
  一场相遇
  我由布鲁塞尔坐火车去阿姆斯特丹,望住窗外,飞过几十个小镇、几千里土地、几千个人。我怀疑我们人生里唯一可以相遇的机会已经错过了。
  ——黄耀明《这么远,那么近》
  我始终相信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在莱顿交流期间,我在国内的一家时尚杂志开了自己的小专栏。学习之余游走于欧洲各国,探寻有趣的店铺,采访有故事的艺术家、设计师。一半时间研习法律与国家治理的宏大叙事,一半时间行走于欧洲各地,用文字和影像记录异国点滴。 有一天,我盯着这段文字发呆了好久:16岁从中原到上海读高中,19岁到北京念大学,21岁身在荷兰——感慨命运的神奇,亦更加期待下一站会是在哪里。专栏写作者的身份给了我这个普通学生一双看欧洲的“别眼”:一间经营旧物改造的家具店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哲学课,让我明白所谓不朽,就是创造另一种可能,便可让一切换个方式得以存续。在世界上最贵的城市苏黎世,世界上第一间素食餐厅的老板Rolf Hiltl请我享用了一顿免费的午餐,与我分享他的家族历史和经营理念。荷兰独立设计师Suzan在她的工作室里,用一件件精心设计的华服讲述她与不同城市之间的故事。如今人已回国,看着一期期杂志刊出我彼时在欧洲行走记录的点滴,就像是在饮一杯陈酿,余味绵长。
  七月初的一天,我和到欧洲出差的阿Sam相约一起逛荷兰的皇宫、看摄影展。阿Sam是我从高中时就非常喜爱的旅行作家。我甚至试图学着他的方式去那些他留下过足迹的城市旅行。这次,不是我去追寻他的脚步,我和我最爱的旅行作家共同分享了一个城市,一起感受这城市,细数这城市,回味这城市。这感觉很妙。
  相遇可能是一种神来的安排,也可能是人为的精致创造,因为一场场遇,这里对于我来说再也不是初到时的那个“别处”了。
  一场生活
  唱片店内,传来异国民谣;那种快乐,突然被我需要……无论于什么角落,不假设你或会在旁。我也可畅游异国,放心吃喝。
  ——杨千嬅《再见二丁目》
  莱顿大学的课业并不轻松,我选修了三门与国际法相关的课程,每周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字的英文阅读量。有一段时间,我每天要在图书馆花上十个小时,午饭就是早上出门前自己做好的三明治,下午会抽出一个小时时间去健身房,健身结束后继续去图书馆一直到十点半关门。从图书馆走回家的路上,月光下的莱茵河格外迷人,我不由得感叹这样一天天平静简单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美好。   当然,我的交换生活并不只是单一的节奏,节日和旅行让我体会着欧洲生活的细碎缤纷。
  五旬节假日恰逢莱顿的夏日音乐节,教堂、植物园、小庭院都变成了音乐演奏场。我坐在太阳下听爵士乐队的“I wanna be happy”,发现和身旁的大叔用同样的手势打着节拍;家门口的高地教堂一如平日的高耸庄严,这画面的背景音乐不是管风琴,而是Flamenco女郎舞鞋的律动和观众的狂欢;音乐家们用小提琴、手风琴、单簧管演绎荷兰民歌,全场荷兰人随着音乐轻吟着,我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是热泪盈眶,后来我知道它叫做“Jerusalem”。夏季的欧洲,有着长长的白昼,晚上十点天才开始慢慢转黑。公寓楼下的花园里有一间莱顿最著名的比利时酒馆,我喜欢坐在窗台上,看着花园里的男男女女们从傍晚畅聊到深夜,仿佛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快乐因子也能飘到我这里。
  同样,我亦尝试着以一种生活的姿态进行游历,不赶行程、不靠攻略,我甚至避开了巴黎、佛罗伦萨这些著名旅游城市,我收获的是独一无二的旅行记忆:博洛尼亚在复活节假期里是一座古老而破败的空城,在回米兰的火车上发现周围尽是假期里的返乡青年;city tour巴士把我扔到了都灵的小山坡,躺在意外发现的公园草坪上,感叹都灵是藏在意大利的法国城市;那家叫Officine Panino的小餐馆像极了深夜食堂,老板说:we only offer something simple,于是下班的姐妹要一盘火腿奶酪配着红酒就可以回归生活中的私人领地;一个人循着地图找到卢塞恩垂死的狮子像,一如马克吐温所言“世界上最悲壮最感人的雕像”,我眼眶湿润着找不到更合适的修辞;还有在瑞士最后一日,清晨的日内瓦湖畔和我一起等待喷泉的比利时男人——这些都是旅行中,关于我和这世界曾经发生联系的证明。
  在这些发现的过程中,我终于得以和自己面对面,从而自我发现。它不仅将这世界展现在我的眼前,更让我渐渐明白如何与眼前这世界相处。我亦时常自问,是我创造了这段生活,还是这段生活造就了我?
  《我的流亡美学》写到接近两万字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流亡”二字实在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和很多交换生一样,我经历了刚刚抵达一个陌生国度时劈头盖脸的冲击,它们来自文化差异、日常生活、课业压力、人际关系,当然也来自于内心里前所未有的自我矛盾。我一度质疑自己当初做出独自出国交换的决定,我计算着我因此失去和得到的,以及可能因此失去和得到的,但这根本就是一笔算不清的账。记得林夕常常在他的歌词和文章中渲染“富士山理论”:你若爱富士山的美,走过、靠近过便已足够,你无法也不必将它占为私有。交换生的奇妙就在于,你明确知道这段经历的开篇尾声在何时,中间的滋味却全然未知。于是,如今回想起那203个日夜,飞快得像一道光闪过,却也像一块口味复杂浓郁的陈奶酪,薄薄的切片足够配一杯红酒仔细品味,细水流长、漫漫无际。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同行是冤家?如果你是剧看多了的重度患者,可能脑子里直接蹦出以下基本剧透——没毕业时跟你抢系花(系草),毕了业跟你抢offer,工作了跟你抢客户、抢升职机会如果你是一只已经工作的白领狗,可能直接脑补老郭的大脸和相声段子——光棍老汉盼大娘,说相声的盼着死同行;如果是还没毕业的学生党,可能用李莫愁一样杀气逼人的眼神说出一句改编版的《大话西游》台词:“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驾着
离开故土后的变化是耐人寻味的,这种变化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我们为什么要回去?回去到底是在寻找什么?为什么要回到出生地才能寻找到自己的身份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梁鸿,著有《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记述梁庄这个群体的变迁和记忆。她在单向街的读书会上,与大家分享回望出生地时,我们谈的乡愁是什么。  他把出生地作为起点  我并不认为一种别人不了解的生活会构成阅读的障碍,我们对他人的生活其实都很难了解
我现在就读于新疆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一年级,我在本科阶段获得了18项省级、国家级奖项。大一下学期开始我组织同学成立了“火星”工作室,主要为了研究多语种信息在计算机的处理。我和同学在大三的第二学期正式成立了“优件师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目前主打三款产品:“优件师多语种手机浏览器”、“智慧餐厅”、“在线智能翻译”。三款产品在国家级比赛和市场上受到了好评。回首看我的创业经历,每一步都面临着挑战和风险
这次,我们先放下找工作的焦虑,将眼光放长远些,看看未来将会如何。  毕竟,所谓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加速前来的“今天”。  近日,麻省理工《技术评论》(Technology Review)  发布了一份叫做“未来工作”的报告,它想探讨的是,  技术将如何影响甚至重塑劳动市场。  不管愿意与否,技术的变革已经到来。  所以,这份报告是想帮助读者,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中,  找到一些关于工作的必然
很多天以前,和大四同学紫熙聊起了以后要去哪里工作,她说:“别提了,寒假在家,永远不知道我妈会在哪一刻会开启那个永恒的话题:‘你说你要是回南京老家找个国企的工作多好,一个女孩子,安稳最重要,知道吗?你说要去外地干嘛?谁来照顾你啊?你现在的那个什么外企,到时候要是外派,等我跟你爸七老八十了,我们就孤苦伶仃地住在空荡荡的房子里,也没有人管我们。’每当此刻,我就发自内心地头疼。”  我调侃着说:“南京多好
陈慕寒:启程,去拥抱世界  “世界是我念过最好的大学,这所大学里只有一个专业,即探索世界,深入自我,如何更快乐地在世间生活。”——《世界是我念过最好的大学》  她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孩,大学四年里靠自己打工赚的钱周游三十多个国家。她曾在撒哈拉沙漠中蜷在睡袋里看繁星,也曾坐着热气球从空中俯视埃及上千年的寺庙遗迹。她睡过 20多个陌生人的沙发,也说服了爸妈留宿过世界旅行者。她去非洲做国际义工,和当地的人们
“我是来中国学习中文的。”此时的叶笔林已经在中国待了四个月了。他之前先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到青岛学习,两个月后又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帮助下来到了云南大学。“在美国学习中文很难,讲话的机会很少。”叶笔林说:“我在美国的时候特别忙,参加了很多的社团组织,还要自己出去打工。”叶笔林很喜欢这边的学习环境,他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学习中文。“我觉得学习中文不仅仅是学习一种语言,更是学习一种文化。”  叶笔林来自美国
在这次调研中,最受我关注的是沿途的“中国风景”。  一下飞机,大跨度钢结构的航站楼就是由中国人建造的。其他这样的大型、标志性建筑、道路、港口,“中国制造”比比皆是: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的蒙内铁路、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首都的亚吉铁路……新建的深水港口到处都是中国海运的集装箱、华为参与的3G乃至4.5G网络大幅提升了非洲宽带覆盖率……  而更令我惊喜和动容的,是在乘车过程中无
雪宾来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三年多了,留学生活对于雪宾来说,有初来乍到的新鲜刺激,有琢磨学业的认真专注,也有文化体验的多元碰撞。在大学生活的前两年,雪宾每天都在跟汉语打交道,生活过得简单充实。雪宾说,其实韩国也有汉文课。小学的时候由于校长很重视汉字,所以她们每个月都要进行汉字考试,就是繁体字,初中的时候一个星期有一次汉文课。“你看我的身份证,韩文边上都会打个括号,里面就是繁体的汉字。”也许是从小就接触汉
品诺皱着眉,“恩怡,我拍毕业照你就这个表情啊,下次你拍的时候别怪我不给面子啊!”“不搞怪你怎么会记得我呢。嘿嘿。要不我们换个地方拍吧。”我套上一副笑脸面具,可心情酸涩,假装神秘,假装无所谓,假装我能演好这场离别的戏……  记得大一办理入住手续时,发现一个宿舍六个人竟没有一个和我同专业。刚进宿舍门,一个女孩扯着嗓门,“哈哈哈,笑死我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想必和王熙凤有相似之处。我敲了敲门,听见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