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总有一种直觉:就语文学科而言,对学生未必要用同一个评价标准。
这个观点,或许会遭到众人的质疑:一碗水,要端平。我自然不至于糊涂到要违背教育公平。对于严肃的考试、选拔、评优等,这碗“水”,当然要“端平”。我所指的“不公平”,主要针对语文作业。
面对一个班级四五十个性格、思想、能力各不相同的孩子,用同一个标准,或许能分出个三六九等,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未必有利。
我曾经教过一个六年级班,班里有个女孩子,写作水平停留在一年级状态,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这曾让我万分苦恼。这么低弱的语文能力,是如何从一年级“熬”到六年级的。既然她是我的学生,我就要对她负责。按照传统的评价标准,每次作文她都该得“不及格”,即便再努力,恐怕也达不到六年级的作文要求。始终这样的等第,对一名高年级孩子而言,简直是“虐心”。于是,每次我都会从她的作文中找出“闪光点”,哪怕是一小句通顺的话、一个准确的词,我都会大加欣赏,不吝表扬,付之以温暖的等第和评语,让她树立自尊自信,学会自我认可。我尤其关注她看到等第时那一瞬间的反应——微微一笑。此时此刻,我清楚,眼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对于数学作业,答案一般是唯一的,评价自然也是唯一的。但语文作业未必如此,答案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允许与众不同,允许特立独行,没有必要将标准定死。特别是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如果他们付出了努力,但始终没能走出困境,这时,为了让他们看到希望,我们未必要用同一标准去作出评价。
上个星期,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我惊讶地发现,有一个孩子,前三次作文等第都是“良好”。而这一次,仍应该是“良好”!批好后我停下笔,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我重又翻开作文,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确实找不到称奇叫好的地方。我突然意识到,当作文本發到他手上,当看到第四次“良好”时,他对自己的写作还会有信心吗?或许,他的写作状态正处于迷茫期、困顿期,他需要一个更好的等第,也许只是一个“优秀”就可能让他欣喜起来,振作起来。我毫不犹豫地把“良好”改成了“优秀”,并附上几句鼓励的评语。作文反馈时,这个孩子找到了我,表示看出了等第是老师涂改过的。他问我是不是有意为之,我告诉他: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老师对你,既有要求,更有期待。他笑了。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用五十种不同的方法,去教育五十个不同的孩子。这样对待语文,对待作业,似乎“不太公平”,却能打开学生亮堂堂的心灵。我乐意为之。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215021)
这个观点,或许会遭到众人的质疑:一碗水,要端平。我自然不至于糊涂到要违背教育公平。对于严肃的考试、选拔、评优等,这碗“水”,当然要“端平”。我所指的“不公平”,主要针对语文作业。
面对一个班级四五十个性格、思想、能力各不相同的孩子,用同一个标准,或许能分出个三六九等,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未必有利。
我曾经教过一个六年级班,班里有个女孩子,写作水平停留在一年级状态,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这曾让我万分苦恼。这么低弱的语文能力,是如何从一年级“熬”到六年级的。既然她是我的学生,我就要对她负责。按照传统的评价标准,每次作文她都该得“不及格”,即便再努力,恐怕也达不到六年级的作文要求。始终这样的等第,对一名高年级孩子而言,简直是“虐心”。于是,每次我都会从她的作文中找出“闪光点”,哪怕是一小句通顺的话、一个准确的词,我都会大加欣赏,不吝表扬,付之以温暖的等第和评语,让她树立自尊自信,学会自我认可。我尤其关注她看到等第时那一瞬间的反应——微微一笑。此时此刻,我清楚,眼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对于数学作业,答案一般是唯一的,评价自然也是唯一的。但语文作业未必如此,答案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允许与众不同,允许特立独行,没有必要将标准定死。特别是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如果他们付出了努力,但始终没能走出困境,这时,为了让他们看到希望,我们未必要用同一标准去作出评价。
上个星期,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我惊讶地发现,有一个孩子,前三次作文等第都是“良好”。而这一次,仍应该是“良好”!批好后我停下笔,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我重又翻开作文,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确实找不到称奇叫好的地方。我突然意识到,当作文本發到他手上,当看到第四次“良好”时,他对自己的写作还会有信心吗?或许,他的写作状态正处于迷茫期、困顿期,他需要一个更好的等第,也许只是一个“优秀”就可能让他欣喜起来,振作起来。我毫不犹豫地把“良好”改成了“优秀”,并附上几句鼓励的评语。作文反馈时,这个孩子找到了我,表示看出了等第是老师涂改过的。他问我是不是有意为之,我告诉他: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老师对你,既有要求,更有期待。他笑了。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用五十种不同的方法,去教育五十个不同的孩子。这样对待语文,对待作业,似乎“不太公平”,却能打开学生亮堂堂的心灵。我乐意为之。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