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色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时期与范围内社会上流行或者市场主销的某些带有主流偏向的色彩,因此时效性、区域性、色调性、普及性、点缀性、经济性、周期性等就成为了流行色与其他颜色类型,如常用色、品牌色、传统色等相互区别的七大基本特征。关于流行色特征的话题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曾经多有论述,但是近年来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却显得成果鲜见,然而时代的发展毕竟需要对该课题予以新的理解与阐述。本文就是基于这一研究理念,并从继承与发展两个角度入手,对流行色的基本特征课题进行一个新的理论探讨。
一、时效性
流行色的“时效性”,主要是指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因受社会大环境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会有不同的色彩偏好和色彩需求,为此市场也会有针对性地主销不同的颜色。“时效性”不单是流行色,而且也是其他任何流行、时尚事物的共同特征,这也是流行领域不可抗拒的定律。就色彩而言,今年流行的颜色,明年就会被其他颜色所替代!例如,美国汽车业广告分析家彼得?迈克金曾说“汽车商总是用一种特定的颜色来创造时尚。10年前,拥有一辆红色汽车是很时髦的事,现在金色是主打色,而未来的流行色很可能就是黑色。”该言论充分说明流行色在现代产品流通领域所具有的实效性强的特点。
整体上讲,流行色的“时效性”主要是与人的心理和流行周期等关系密切。就心理层面分析,一般人们对时尚色彩的兴趣点与注意力仅仅能够持续两到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随后就会在更新鲜、更时髦颜色的“诱惑”之下“移情别恋”。这也是流行色与长时间应用的传统色或者基础色等的显著差别。“几乎所有的产品在它们很‘新’的时候或者刚开始启用的时候是被人认为是最美的。但是随着时光飞逝,它们的颜色会在人们心目变得‘丑陋’起来。”这也是流行色时效性特点造就的独特的色彩审美心理现象,以及人们对待流行色的一种态度。从流行色的生命周期来看,其长短也是各不相同的。概言之,在21世纪前,一种颜色或者色调的流行生命周期或许能够延续3-5年。据悉,在50年代,一个时装设计师要召开一次发布会需要准备一年的时间,等到这些设计产品进入市场环节时大约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这无疑延长了产品的流行生命周期。而现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和信息传播的发达,致使流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速度已经变得越加速捷。正如罗杰?特瑞德烈先生指出的那样“随着潮流变换史无前例的加速,零售商应对时尚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在提速,与之带来的变革即是:更快的投放市场、更快的翻新产品,以及更快的回应市场,这就是时尚产业的未来。”作为时尚产业和时尚设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流行色,它的生命周期势必也将会在这样的社会、行业大背景下变得更加短暂,有时仅是昙花一现。例如,传统的服装类品牌都是按照每年春夏与秋冬两季组织产品开发的,而目前国际上有些“快餐品牌”,如西班牙的ZARA品牌已经由过去的两季演变为了十二季。换句话说,这些“快餐品牌”每月都会有新产品、新色彩面市。为此,许多颜色仅仅上架一个季度,甚至更短时间,就销声匿迹了。例如,2005年秋冬国内服装市场曾经流行过绛紫色,但是仅仅销售一个季节便被其他颜色迅速取代。总之,作为流行色应用者今后要想发挥它的最大市场功效,就必须考虑和面对越加快速的时尚发展趋势,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流行色的“时效性”对于应用者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不然的话,市场中的产品因缺乏色彩变化而失去应有的活力,制造商、经销商将无法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而色彩的“审美疲劳”也将使许多消费者在缺乏色彩变化的产品前显得无动于衷,失去购物冲动和乐趣。
二、区域性(与国际性)
如果说,“时效性”是指流行色的阶段性特征,而“区域性”则主要是指流行色具有的空间性特征。换言之,大多数流行色的发展与应用都是在特定区域空间条件下展开的。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的艳黄色,为此1986年9月12日出版的《南方日报-南方周末》曾经刊登了一篇名为《北京街头为何流行黄裙子?》的文章。文章写到:“今年夏天,北京街上流行一种明黄色的裙子,在缓缓流动的人群中和涌流不断的自行车行列里,宛如一朵朵耀眼的金菊;从对面擦过的公共汽车窗口里,也能看到闪亮的金黄色彩霞……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涌现出新鲜、明快的意识,同时也产生许多思索……”。而同一时期的日本则受DC品牌影响,无彩色系的黑白灰成为人气最旺的时髦色彩。由上看出,流行色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各国各地区交往的不断频繁,交通工具的愈加便捷、网络通讯的快速扩展,尤其是国内外市场(据统计,上海地区82%为国外服装品牌)的越加开放都使以往流行色那种泾渭分明的区域性特点被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则是不同区域的人们会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青睐、应用和消费某种相同、相似的色彩元素。这一新现象我们能够从近年来亮丽色、金属色等的风靡世界中可见一斑。例如,金属色于2007年不仅风靡欧洲,而且在其他地区同样也是大放异彩。对于身处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生产者、设计师、经销商等而言,由于他们能够经常参观相同的博览会、参加相同的预测机构、翻阅相同的时尚媒体等,因此致使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取到相同的流行色预测信息。为了抢夺市场,他们也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制造出具有相同流行色特点的产品来,并把它们迅速推向市场。这就为流行色的跨区域、跨文化性创造了必要条件,目前这种征兆已经显现得愈加显著。据国际著名色彩制造商,美国潘东色彩公司有关专家介绍,以往不同地区企业采用和消费者喜欢的颜色常常是各不相同的,然而近年来在欧洲、美国和亚太三大销售地区每年出售的单张色卡的颜色几乎是出人意料地一致。为此,他们认为不同地区的色彩差异变得越来越小。毋庸置疑,这就是流行色全球化的结果。总之,国际化意味着流行色区域堡垒的瓦解,而全球趋同化的日趋加剧。
尽管如此,由于世界是多元的,不同地区因文化习俗、气候条件、经济状态等的迥然,流行色的区域性现象还会继续存在,如美国、吕本等国家一些预测机构发布的流行色信息也常常与国际流行色发布核心地区的西欧一些专业机构发布的流行色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只不过这种距离不会再像21世纪以前那样泾渭分明,各持己见,而是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在时尚全球化时代到来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构建者、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于19世纪关于“流行”概念的论断感到由衷钦佩,他说“流行就是让幻想遍及全球的那么一回事。”应该说,王尔德的预言已在21世纪的今天化为了现实。
总之,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融合”应该是国际时尚领域大的流行主题和总的潮流发展趋势。由于流行色的全球化浪潮不可避免,所以国内今后应该加大对国际流行色信 息制定和应用方法等的悉心研究上。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争取像近邻日本一样,在充分了解西方流行色信息的发布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将中国人关于国际未来市场流行色走向的观点、设想推向世界。
三、普及性
以往人们关于流行色的印象主要集中于服装流域,实际上在西方市场上流行色早已经渗透到了时尚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本色彩专家下川美知就曾这样说过“流行色不是在某个特定领域流行,而是在不同的领域同时出现相同的颜色。”这印证了流行色应用的广泛性。
2005年《13届北京国际服装博览会女装色彩调查报告》显示,68%中外企业应用了当年风靡世界的黄绿色系。而在当年的欧洲,该色不单单出现在服装设计中,而且还是其他时尚产品的重要色彩,如街头的广告、书亭的杂志、行人的着装、商店的食品、生活日用品、儿童的玩具等无一不是由黄绿色大唱主角,包括电影也是如此。例如,在获得77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百万美元宝贝》一片中,导演伊斯特伍德在整个电影场景,以及服装的色调上都大量地应用了各种绿色。无独有偶,05年春节期间,在由香港寰亚投拍,梁朝伟、舒淇、任贤齐主演的香港影片——《韩国攻略》中,舒淇、任贤齐等也曾经身着绿装,许多场景也是尽显绿色调。上述两片尽管文化背景、主题题材、拍摄地区等有所不同,但在应用2005年国际主流流行色上却显得如此“心有灵犀”,也反映出国外电影工作者对时尚色彩要素的敏感和应变能力,所以令人刮目相看。这无疑也为绿色流行信息的传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述事例,无一不说明,流行色应用的普及性!
现代流行色能够在西方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这主要是因为国外流行色领域经过近百年的历练,已经成长为成熟的产业链,并且每个环节都可谓是环环相扣。整体上看,流行色常常通过与人体最亲近的服装开始,然后逐渐延展到其他各个与人类生活相关的领域,如化妆品、商品、包装、汽车等。这些不同领域的流行色一旦汇集一起时,势必会在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巨大的流行色潮流。
总之,流行色已经渗透到了时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为此,被誉为“美国色彩大师”的莱丽斯?伊丝曼女士就此现象坦言:“无论是国际流行色,还是美国本土设计师偏好的颜色,那些最新流行的颜色都将无可避免地极大影响了室内家居装饰的颜色选择,汽车设计的色彩选择,以及所有的生活消费品,包括消费品的包装、广告、网站,甚至零售相关环节的色彩。”为了了解流行色在国外的普及状况,笔者近年来就此议题曾经咨询过多位国外业界专家,他们的回答常常也是出人意料地一致。例如,英国曼特伏特大学服装系主任朱丽?金教授明确指出:“欧洲百分之百企业都应用流行色”,日本流行色协会负责人大关澈先生表示日本也是如此。从中看出,流行色在现代商品生产与流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普及程度。
四、色调性
无论是在时尚领域,还是在一般人概念当中,常常存在着将流行色理解为是某一、两个具体颜色的认识误区。一般情况下,流行色是由一组或者几组色系构成的,也有专家或者文章将“色系”称为“色调”术语的。“色调性”的意义正如美国PPG公司涂料艺术总裁,罗塞特?布维松(Josette Buisson)所言:“没有一种单一的色彩能被宣布为色彩趋势。实际上,很多影响集中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氛围,这不仅包括色彩,还有风格,并且针对不同的人群。”该话也很好地向流行色学习者、应用者等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国内外色彩趋势机构每年颁布的流行色信息或报告都是由多组颜色构成的原因。
在造型艺术术语当中,“色调”主要是指“一种色彩整体的总面貌”,而非指颜色的性质。色调可以根据明度、彩度和色相,乃至色性进行划分。例如色相色调既可以由单一色相构成,像红色调、绿色调、蓝色调、黄色调等,也可以由多色相组合。以单色为例,自2004年起,桃红色一直风靡国际时尚领域。在桃红色调的基础上,其往往根据产品面对的市场、地区、用途等的不同而会呈现出深浅、冷暖、浓淡等方面的色彩变化。而类似于这样以某一种颜色为流行核心,并由此衍生出多种变奏效果的色彩系列,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桃红色调”或者为“桃红色系”:如果按照明度来分,可以划分为暗色调、亮色调、灰色调。例如,2006和2007年秋冬季,以黑色、深灰色、藏蓝色和咖啡色在时装界开始大行其道,故此,深色系就成为了该年度流行色彩的主打颜色。一般情况下,春夏流行浅淡色彩,而秋冬流行黯淡色调;如果按照色性来分,可以划为冷色调、暖色调和中色调。例如,在2000年,冷色调曾经席卷国际流行色领域,其意味着蓝色、绿色和紫色等是当时市场产品的主导颜色如果按照彩度来分,可以划为鲜色调、灰色调和浊色调等。例如,2004年至2006年期间高饱和度的鲜艳颜色,如桃红色、黄绿色和橙色等水果颜色曾经大行其道,而据国际专业机构介绍,2006至2008年期间,自然颜色又将再次粉墨登场,这些都是通过彩度进行色调划分的。为此,每年国内外流行色趋势机构发布的色彩信息都是由多种色调构成的。如果在一年中,市场上同时流行几种色调,如2006年秋冬至2008年春夏自然色调、黑白色调和金属色调曾经是交替流行,这就属于“多色调流行”。在多色调流行期间,其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以某一、两种色调为主流,而另外几种色调以支流形式存在。例如,2006年秋冬至2008年春夏是自然色调、黑白色调为市场主体颜色,而金属色调,包括鲜艳色调则充当点缀,这种趋势今后也会更加突出。总之,随着人们色彩审美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以往那种一段时间之内仅仅流行一、两种色系的情况今后将会得极大改变,而“百花齐放”格局势必将成为国际流行色趋势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色以上阐述都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观点,就专业应用与商业推广层面来看,“流行色”不是指某一个单独的颜色,至少应该是一个色调概念。而无论是一个“色系”或者“色调”,其常常是由多只颜色组合而成的,并可以相互配合使用。为此,今后流行色的学习者、应用者、消费者等只有从色调或者色系角度对其予以认知,才能够有助我们从本质上把握流行色的概念,这对于流行色应用者今后更好地开展相应工作以及指导消费者进行消费,都是必将会大有裨益。
五、经济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流行色可以给他们带来生理、心理和审美等方面的诸多满足,然而对于流行色的制定者、生产者和经营者来说,它们只是产生经济效益和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一种工具。换言之,流行色是生产力。
流行色被产品经销商、制造商们发现能够为行业、厂家带来利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19世纪末期。但是纯粹从经济角度有组织地有目的地开展流行色的预测和应用活动则应该是以1917年美国 纺织品色卡协会颁布的世界上第一个流行色预测色卡为标志。该色卡在现代流行色发展史上的不朽贡献在于,第一次向制造行业提供了以能够帮助它们在市场上赢得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色彩信息。不过,流行色预测、生产和市场营销得以真正发展与繁荣的历史应该是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代表性成果是,国际上成立了许多类似于美国纺织品色卡协会这样的流行色趋势预测组织、机构或公司,如美国色彩集团(CMG,1962年)、国际流行色委员会(Inter color,1963年)等。进入70年代以后,更多的流行色专业预测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成立,如法国的PecIers(1970)Promostyl(1967年)、WGSN(1998年)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这说明生产和销售领域对流行色有了更大更为迫切的需求。而任何形式的流行色的预测与应用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帮助开发商、设计师和销售商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产品中的色彩因素取悦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到达推销产品的动机。例如,韩国时尚文化协会副会长琴基淑博士在2004年中国举办《首届亚洲色彩论坛》的主题演讲中就曾直言不讳道:我们研究流行色的目的是,就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美国色彩权威莱丽斯?伊丝曼女士对此也说得极其透彻:“无论是设计师调整自己的设计以配合当前的流行色,还是由正在流行的色彩启发而做出的配色设计,都完全出于一个原因,这样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刺激他们的消费。”例如,近年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其他一些国际知名的汽车厂商一直都在大力研发科技含量更高的涂装工艺。据悉,这种工艺不仅今后能够让汽车外观显得更加亮丽多彩,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新颖的色彩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附加值。另外,从国内流行色发展的历史来看,流行色20世纪80年代之所以能够在纺织领域掀起巨大的流行色浪潮,其起因也是与当时国内为了更好地开辟西方纺织市场、扩大出口份额和挣取更多外汇的政策息息相关。总之,浓厚的商业气息,也使得流行色成为市场博弈中能够给企业创造效益的制胜法宝之一,因此在色彩领域流行色又有“商用色彩”的别称。与此同时,如果企业不能够很好地应用流行色,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例如,美国一家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就该国服装市场而言,每年倒闭70%的公司都是因为色彩不符合流行趋势造成的。近年来国内类似事件也是屡见不鲜。
六、点缀性
意大利《VOGUE》版主编Franca Sozzani曾发表过这样的论断:“真正的时尚始终只属于极少数人”。尽管流行色在日常生活与商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为此也不能不意识到这样的一个事实,整体来说此类色彩仅是现代市场产品色彩中的一个构成部分,无论现在还是未来的“流行色”都永远不可能替代常用色的市场主导色彩地位,在多数情况下,它们更多充当地是辅助作用或者是调味品的角色,为此,国内老一辈流行色专家蔡作意先生一语中地道:“流行色就是个点缀色!”流行色作为点缀色,应该说既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局限所在,而那种过于夸大流行色的神奇或者贬低流行色作用的观点与做法都不是一种科学而客观的态度。
2005年,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公司与《新浪汽车频道》曾经联袂举办过一次名为“您最爱哪种汽车颜色”的调查。据悉,该调查总共发放了10000份问卷,收回752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552份。报告显示,在准备购车的潜在消费者中,分别有42.4%、32%、31.2%的被访者选择了黑、银(包括灰色)、白色为自己喜欢的颜色。事实上,这三种颜色也是国内外汽车市场上经久不衰的色彩。而喜欢鲜艳或者时尚颜色汽车的人的比例与上述颜色相比较则明显要少许多。这也有力地佐证了Franca Sozzani、蔡作意等国内外专家关于流行色地位的市场判断。通过对不同领域色彩消费情况的调研,也使我们从中清晰地感受到流行色在当今色彩产品中的真正地位:点缀与配角。那么,占怎样市场份额的新色彩才能够拥有“流行色”的称谓。日本专业机构经过调查分析后给出的答案是:只要某种新颜色一旦达到市场占有额的此外,作为流行色学习者或者应用者还应该了解这样一个流行色应用特点和规律,即在那些比较接近女性、年轻人或者以时尚、休闲为主体的产品、环境等,如服装、化妆品、手机等中,流行色的应用比例要显得大一些。例如,在《13届北京国际服装博览会调研》结果显示,在本年度博览会被抽样调查的195个女装品牌当中,有147个品牌以不同形式运用了当年的流行色,占品牌总数的75.4%。不过,同期举办的男装品牌则在流行色的应用方面明显低于女装,不足10%。而对于那些耐用产品,如汽车、冰箱等,流行色的应用比例则更少。由上可见,流行色的应用比例是由其产品功能或者消费目标等特点决定的。
总之,尽管流行色在大多数产品等的色彩应用中仅仅处于一个点缀与配角的地位,但是当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表明,没有流行色却是“万万不能的”。因为流行色对当代产品等色彩应用的一大贡献是能够给司空见惯的常用色彩市场注入一股新鲜活力,同时能够通过色彩刺激人们的消费热情,特别是能够满足那些追求个性,向往时尚消费者的特殊色彩消费情感与心理需求。
七、周期性
在现代词典中,“周期”一词常常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体现出的“周而复始,循环反复”的特征。生活中,我们几乎经常不断地要与各种周期发生关系,最常见就是自然界的日夜、四季交替、股票的升降、政府的更替等现象。而在流行色领域,一旦一种颜色被消费者接受,就会很快汇成时尚的主流。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种色彩的爱好也会减弱,并随之被新的色彩替代,过一段时间后被替代的颜色又会卷土重来,并且再度成为时尚领域的领军色彩。这一变化揭示我们,色彩自身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运动规律。
实践也表明,流行色的周期性并非是简单的全盘复古,而是每一种颜色在做周期轮回时,都会得到新的释义。就近30年流行色发展历史来看,20世纪70年代的璀璨的金色曾经风光一时;20世纪90年代,其又以一种向日葵似的金色再度流行;到了2006年则主要是以亚光、低调的金色风靡世界;2007年国际流行的银色、灰色和透明色都是60年代未来主义思潮的新复兴。
综上所见,色彩的每次再流行都会被创造者赋予新的含义和神采,所以能够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引人注目。另外就每次周期轮回的间隔时问的长短而言,也是不尽相同,如有的重复流行颜色的间隔时间较短。例如,2005年秋冬国内服装市场曾经流行过紫色系,随后该色仿佛消失了两年,而到了2007年该色系秋冬又再次卷土重来为服装市场流行的主色。相反,有的颜色的轮回间隔时间则又相对较长,如金色近30年来的反复都是以15-20年为间隔周期的。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流行色在商业领域和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致使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关注于对流行色周期的研究工作,为此在国际领域领域也曾经产生过多种学说。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包括综合说、补色说、冷暖说以及螺旋说、交叉说、升降说等。
流行色的发展历史、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表明,时效性、区域性、点缀性、色调性、普及性、经济性、周期性是构成流行色存在与发展的七大特征。而这些恰是流行色与常用色、传统色、品牌色等的本质差别及其个性所在,同时也是帮助流行色研究者、应用者认识其特点与掌握其规律的基本途径。
一、时效性
流行色的“时效性”,主要是指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因受社会大环境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会有不同的色彩偏好和色彩需求,为此市场也会有针对性地主销不同的颜色。“时效性”不单是流行色,而且也是其他任何流行、时尚事物的共同特征,这也是流行领域不可抗拒的定律。就色彩而言,今年流行的颜色,明年就会被其他颜色所替代!例如,美国汽车业广告分析家彼得?迈克金曾说“汽车商总是用一种特定的颜色来创造时尚。10年前,拥有一辆红色汽车是很时髦的事,现在金色是主打色,而未来的流行色很可能就是黑色。”该言论充分说明流行色在现代产品流通领域所具有的实效性强的特点。
整体上讲,流行色的“时效性”主要是与人的心理和流行周期等关系密切。就心理层面分析,一般人们对时尚色彩的兴趣点与注意力仅仅能够持续两到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随后就会在更新鲜、更时髦颜色的“诱惑”之下“移情别恋”。这也是流行色与长时间应用的传统色或者基础色等的显著差别。“几乎所有的产品在它们很‘新’的时候或者刚开始启用的时候是被人认为是最美的。但是随着时光飞逝,它们的颜色会在人们心目变得‘丑陋’起来。”这也是流行色时效性特点造就的独特的色彩审美心理现象,以及人们对待流行色的一种态度。从流行色的生命周期来看,其长短也是各不相同的。概言之,在21世纪前,一种颜色或者色调的流行生命周期或许能够延续3-5年。据悉,在50年代,一个时装设计师要召开一次发布会需要准备一年的时间,等到这些设计产品进入市场环节时大约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这无疑延长了产品的流行生命周期。而现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和信息传播的发达,致使流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速度已经变得越加速捷。正如罗杰?特瑞德烈先生指出的那样“随着潮流变换史无前例的加速,零售商应对时尚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在提速,与之带来的变革即是:更快的投放市场、更快的翻新产品,以及更快的回应市场,这就是时尚产业的未来。”作为时尚产业和时尚设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流行色,它的生命周期势必也将会在这样的社会、行业大背景下变得更加短暂,有时仅是昙花一现。例如,传统的服装类品牌都是按照每年春夏与秋冬两季组织产品开发的,而目前国际上有些“快餐品牌”,如西班牙的ZARA品牌已经由过去的两季演变为了十二季。换句话说,这些“快餐品牌”每月都会有新产品、新色彩面市。为此,许多颜色仅仅上架一个季度,甚至更短时间,就销声匿迹了。例如,2005年秋冬国内服装市场曾经流行过绛紫色,但是仅仅销售一个季节便被其他颜色迅速取代。总之,作为流行色应用者今后要想发挥它的最大市场功效,就必须考虑和面对越加快速的时尚发展趋势,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流行色的“时效性”对于应用者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不然的话,市场中的产品因缺乏色彩变化而失去应有的活力,制造商、经销商将无法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而色彩的“审美疲劳”也将使许多消费者在缺乏色彩变化的产品前显得无动于衷,失去购物冲动和乐趣。
二、区域性(与国际性)
如果说,“时效性”是指流行色的阶段性特征,而“区域性”则主要是指流行色具有的空间性特征。换言之,大多数流行色的发展与应用都是在特定区域空间条件下展开的。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的艳黄色,为此1986年9月12日出版的《南方日报-南方周末》曾经刊登了一篇名为《北京街头为何流行黄裙子?》的文章。文章写到:“今年夏天,北京街上流行一种明黄色的裙子,在缓缓流动的人群中和涌流不断的自行车行列里,宛如一朵朵耀眼的金菊;从对面擦过的公共汽车窗口里,也能看到闪亮的金黄色彩霞……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涌现出新鲜、明快的意识,同时也产生许多思索……”。而同一时期的日本则受DC品牌影响,无彩色系的黑白灰成为人气最旺的时髦色彩。由上看出,流行色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各国各地区交往的不断频繁,交通工具的愈加便捷、网络通讯的快速扩展,尤其是国内外市场(据统计,上海地区82%为国外服装品牌)的越加开放都使以往流行色那种泾渭分明的区域性特点被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则是不同区域的人们会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青睐、应用和消费某种相同、相似的色彩元素。这一新现象我们能够从近年来亮丽色、金属色等的风靡世界中可见一斑。例如,金属色于2007年不仅风靡欧洲,而且在其他地区同样也是大放异彩。对于身处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生产者、设计师、经销商等而言,由于他们能够经常参观相同的博览会、参加相同的预测机构、翻阅相同的时尚媒体等,因此致使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取到相同的流行色预测信息。为了抢夺市场,他们也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制造出具有相同流行色特点的产品来,并把它们迅速推向市场。这就为流行色的跨区域、跨文化性创造了必要条件,目前这种征兆已经显现得愈加显著。据国际著名色彩制造商,美国潘东色彩公司有关专家介绍,以往不同地区企业采用和消费者喜欢的颜色常常是各不相同的,然而近年来在欧洲、美国和亚太三大销售地区每年出售的单张色卡的颜色几乎是出人意料地一致。为此,他们认为不同地区的色彩差异变得越来越小。毋庸置疑,这就是流行色全球化的结果。总之,国际化意味着流行色区域堡垒的瓦解,而全球趋同化的日趋加剧。
尽管如此,由于世界是多元的,不同地区因文化习俗、气候条件、经济状态等的迥然,流行色的区域性现象还会继续存在,如美国、吕本等国家一些预测机构发布的流行色信息也常常与国际流行色发布核心地区的西欧一些专业机构发布的流行色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只不过这种距离不会再像21世纪以前那样泾渭分明,各持己见,而是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在时尚全球化时代到来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构建者、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于19世纪关于“流行”概念的论断感到由衷钦佩,他说“流行就是让幻想遍及全球的那么一回事。”应该说,王尔德的预言已在21世纪的今天化为了现实。
总之,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融合”应该是国际时尚领域大的流行主题和总的潮流发展趋势。由于流行色的全球化浪潮不可避免,所以国内今后应该加大对国际流行色信 息制定和应用方法等的悉心研究上。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争取像近邻日本一样,在充分了解西方流行色信息的发布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将中国人关于国际未来市场流行色走向的观点、设想推向世界。
三、普及性
以往人们关于流行色的印象主要集中于服装流域,实际上在西方市场上流行色早已经渗透到了时尚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本色彩专家下川美知就曾这样说过“流行色不是在某个特定领域流行,而是在不同的领域同时出现相同的颜色。”这印证了流行色应用的广泛性。
2005年《13届北京国际服装博览会女装色彩调查报告》显示,68%中外企业应用了当年风靡世界的黄绿色系。而在当年的欧洲,该色不单单出现在服装设计中,而且还是其他时尚产品的重要色彩,如街头的广告、书亭的杂志、行人的着装、商店的食品、生活日用品、儿童的玩具等无一不是由黄绿色大唱主角,包括电影也是如此。例如,在获得77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百万美元宝贝》一片中,导演伊斯特伍德在整个电影场景,以及服装的色调上都大量地应用了各种绿色。无独有偶,05年春节期间,在由香港寰亚投拍,梁朝伟、舒淇、任贤齐主演的香港影片——《韩国攻略》中,舒淇、任贤齐等也曾经身着绿装,许多场景也是尽显绿色调。上述两片尽管文化背景、主题题材、拍摄地区等有所不同,但在应用2005年国际主流流行色上却显得如此“心有灵犀”,也反映出国外电影工作者对时尚色彩要素的敏感和应变能力,所以令人刮目相看。这无疑也为绿色流行信息的传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述事例,无一不说明,流行色应用的普及性!
现代流行色能够在西方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这主要是因为国外流行色领域经过近百年的历练,已经成长为成熟的产业链,并且每个环节都可谓是环环相扣。整体上看,流行色常常通过与人体最亲近的服装开始,然后逐渐延展到其他各个与人类生活相关的领域,如化妆品、商品、包装、汽车等。这些不同领域的流行色一旦汇集一起时,势必会在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巨大的流行色潮流。
总之,流行色已经渗透到了时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为此,被誉为“美国色彩大师”的莱丽斯?伊丝曼女士就此现象坦言:“无论是国际流行色,还是美国本土设计师偏好的颜色,那些最新流行的颜色都将无可避免地极大影响了室内家居装饰的颜色选择,汽车设计的色彩选择,以及所有的生活消费品,包括消费品的包装、广告、网站,甚至零售相关环节的色彩。”为了了解流行色在国外的普及状况,笔者近年来就此议题曾经咨询过多位国外业界专家,他们的回答常常也是出人意料地一致。例如,英国曼特伏特大学服装系主任朱丽?金教授明确指出:“欧洲百分之百企业都应用流行色”,日本流行色协会负责人大关澈先生表示日本也是如此。从中看出,流行色在现代商品生产与流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普及程度。
四、色调性
无论是在时尚领域,还是在一般人概念当中,常常存在着将流行色理解为是某一、两个具体颜色的认识误区。一般情况下,流行色是由一组或者几组色系构成的,也有专家或者文章将“色系”称为“色调”术语的。“色调性”的意义正如美国PPG公司涂料艺术总裁,罗塞特?布维松(Josette Buisson)所言:“没有一种单一的色彩能被宣布为色彩趋势。实际上,很多影响集中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氛围,这不仅包括色彩,还有风格,并且针对不同的人群。”该话也很好地向流行色学习者、应用者等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国内外色彩趋势机构每年颁布的流行色信息或报告都是由多组颜色构成的原因。
在造型艺术术语当中,“色调”主要是指“一种色彩整体的总面貌”,而非指颜色的性质。色调可以根据明度、彩度和色相,乃至色性进行划分。例如色相色调既可以由单一色相构成,像红色调、绿色调、蓝色调、黄色调等,也可以由多色相组合。以单色为例,自2004年起,桃红色一直风靡国际时尚领域。在桃红色调的基础上,其往往根据产品面对的市场、地区、用途等的不同而会呈现出深浅、冷暖、浓淡等方面的色彩变化。而类似于这样以某一种颜色为流行核心,并由此衍生出多种变奏效果的色彩系列,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桃红色调”或者为“桃红色系”:如果按照明度来分,可以划分为暗色调、亮色调、灰色调。例如,2006和2007年秋冬季,以黑色、深灰色、藏蓝色和咖啡色在时装界开始大行其道,故此,深色系就成为了该年度流行色彩的主打颜色。一般情况下,春夏流行浅淡色彩,而秋冬流行黯淡色调;如果按照色性来分,可以划为冷色调、暖色调和中色调。例如,在2000年,冷色调曾经席卷国际流行色领域,其意味着蓝色、绿色和紫色等是当时市场产品的主导颜色如果按照彩度来分,可以划为鲜色调、灰色调和浊色调等。例如,2004年至2006年期间高饱和度的鲜艳颜色,如桃红色、黄绿色和橙色等水果颜色曾经大行其道,而据国际专业机构介绍,2006至2008年期间,自然颜色又将再次粉墨登场,这些都是通过彩度进行色调划分的。为此,每年国内外流行色趋势机构发布的色彩信息都是由多种色调构成的。如果在一年中,市场上同时流行几种色调,如2006年秋冬至2008年春夏自然色调、黑白色调和金属色调曾经是交替流行,这就属于“多色调流行”。在多色调流行期间,其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以某一、两种色调为主流,而另外几种色调以支流形式存在。例如,2006年秋冬至2008年春夏是自然色调、黑白色调为市场主体颜色,而金属色调,包括鲜艳色调则充当点缀,这种趋势今后也会更加突出。总之,随着人们色彩审美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以往那种一段时间之内仅仅流行一、两种色系的情况今后将会得极大改变,而“百花齐放”格局势必将成为国际流行色趋势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色以上阐述都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观点,就专业应用与商业推广层面来看,“流行色”不是指某一个单独的颜色,至少应该是一个色调概念。而无论是一个“色系”或者“色调”,其常常是由多只颜色组合而成的,并可以相互配合使用。为此,今后流行色的学习者、应用者、消费者等只有从色调或者色系角度对其予以认知,才能够有助我们从本质上把握流行色的概念,这对于流行色应用者今后更好地开展相应工作以及指导消费者进行消费,都是必将会大有裨益。
五、经济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流行色可以给他们带来生理、心理和审美等方面的诸多满足,然而对于流行色的制定者、生产者和经营者来说,它们只是产生经济效益和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一种工具。换言之,流行色是生产力。
流行色被产品经销商、制造商们发现能够为行业、厂家带来利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19世纪末期。但是纯粹从经济角度有组织地有目的地开展流行色的预测和应用活动则应该是以1917年美国 纺织品色卡协会颁布的世界上第一个流行色预测色卡为标志。该色卡在现代流行色发展史上的不朽贡献在于,第一次向制造行业提供了以能够帮助它们在市场上赢得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色彩信息。不过,流行色预测、生产和市场营销得以真正发展与繁荣的历史应该是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代表性成果是,国际上成立了许多类似于美国纺织品色卡协会这样的流行色趋势预测组织、机构或公司,如美国色彩集团(CMG,1962年)、国际流行色委员会(Inter color,1963年)等。进入70年代以后,更多的流行色专业预测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成立,如法国的PecIers(1970)Promostyl(1967年)、WGSN(1998年)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这说明生产和销售领域对流行色有了更大更为迫切的需求。而任何形式的流行色的预测与应用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帮助开发商、设计师和销售商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产品中的色彩因素取悦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到达推销产品的动机。例如,韩国时尚文化协会副会长琴基淑博士在2004年中国举办《首届亚洲色彩论坛》的主题演讲中就曾直言不讳道:我们研究流行色的目的是,就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美国色彩权威莱丽斯?伊丝曼女士对此也说得极其透彻:“无论是设计师调整自己的设计以配合当前的流行色,还是由正在流行的色彩启发而做出的配色设计,都完全出于一个原因,这样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刺激他们的消费。”例如,近年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其他一些国际知名的汽车厂商一直都在大力研发科技含量更高的涂装工艺。据悉,这种工艺不仅今后能够让汽车外观显得更加亮丽多彩,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新颖的色彩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附加值。另外,从国内流行色发展的历史来看,流行色20世纪80年代之所以能够在纺织领域掀起巨大的流行色浪潮,其起因也是与当时国内为了更好地开辟西方纺织市场、扩大出口份额和挣取更多外汇的政策息息相关。总之,浓厚的商业气息,也使得流行色成为市场博弈中能够给企业创造效益的制胜法宝之一,因此在色彩领域流行色又有“商用色彩”的别称。与此同时,如果企业不能够很好地应用流行色,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例如,美国一家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就该国服装市场而言,每年倒闭70%的公司都是因为色彩不符合流行趋势造成的。近年来国内类似事件也是屡见不鲜。
六、点缀性
意大利《VOGUE》版主编Franca Sozzani曾发表过这样的论断:“真正的时尚始终只属于极少数人”。尽管流行色在日常生活与商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为此也不能不意识到这样的一个事实,整体来说此类色彩仅是现代市场产品色彩中的一个构成部分,无论现在还是未来的“流行色”都永远不可能替代常用色的市场主导色彩地位,在多数情况下,它们更多充当地是辅助作用或者是调味品的角色,为此,国内老一辈流行色专家蔡作意先生一语中地道:“流行色就是个点缀色!”流行色作为点缀色,应该说既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局限所在,而那种过于夸大流行色的神奇或者贬低流行色作用的观点与做法都不是一种科学而客观的态度。
2005年,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公司与《新浪汽车频道》曾经联袂举办过一次名为“您最爱哪种汽车颜色”的调查。据悉,该调查总共发放了10000份问卷,收回752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552份。报告显示,在准备购车的潜在消费者中,分别有42.4%、32%、31.2%的被访者选择了黑、银(包括灰色)、白色为自己喜欢的颜色。事实上,这三种颜色也是国内外汽车市场上经久不衰的色彩。而喜欢鲜艳或者时尚颜色汽车的人的比例与上述颜色相比较则明显要少许多。这也有力地佐证了Franca Sozzani、蔡作意等国内外专家关于流行色地位的市场判断。通过对不同领域色彩消费情况的调研,也使我们从中清晰地感受到流行色在当今色彩产品中的真正地位:点缀与配角。那么,占怎样市场份额的新色彩才能够拥有“流行色”的称谓。日本专业机构经过调查分析后给出的答案是:只要某种新颜色一旦达到市场占有额的此外,作为流行色学习者或者应用者还应该了解这样一个流行色应用特点和规律,即在那些比较接近女性、年轻人或者以时尚、休闲为主体的产品、环境等,如服装、化妆品、手机等中,流行色的应用比例要显得大一些。例如,在《13届北京国际服装博览会调研》结果显示,在本年度博览会被抽样调查的195个女装品牌当中,有147个品牌以不同形式运用了当年的流行色,占品牌总数的75.4%。不过,同期举办的男装品牌则在流行色的应用方面明显低于女装,不足10%。而对于那些耐用产品,如汽车、冰箱等,流行色的应用比例则更少。由上可见,流行色的应用比例是由其产品功能或者消费目标等特点决定的。
总之,尽管流行色在大多数产品等的色彩应用中仅仅处于一个点缀与配角的地位,但是当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表明,没有流行色却是“万万不能的”。因为流行色对当代产品等色彩应用的一大贡献是能够给司空见惯的常用色彩市场注入一股新鲜活力,同时能够通过色彩刺激人们的消费热情,特别是能够满足那些追求个性,向往时尚消费者的特殊色彩消费情感与心理需求。
七、周期性
在现代词典中,“周期”一词常常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体现出的“周而复始,循环反复”的特征。生活中,我们几乎经常不断地要与各种周期发生关系,最常见就是自然界的日夜、四季交替、股票的升降、政府的更替等现象。而在流行色领域,一旦一种颜色被消费者接受,就会很快汇成时尚的主流。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种色彩的爱好也会减弱,并随之被新的色彩替代,过一段时间后被替代的颜色又会卷土重来,并且再度成为时尚领域的领军色彩。这一变化揭示我们,色彩自身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运动规律。
实践也表明,流行色的周期性并非是简单的全盘复古,而是每一种颜色在做周期轮回时,都会得到新的释义。就近30年流行色发展历史来看,20世纪70年代的璀璨的金色曾经风光一时;20世纪90年代,其又以一种向日葵似的金色再度流行;到了2006年则主要是以亚光、低调的金色风靡世界;2007年国际流行的银色、灰色和透明色都是60年代未来主义思潮的新复兴。
综上所见,色彩的每次再流行都会被创造者赋予新的含义和神采,所以能够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引人注目。另外就每次周期轮回的间隔时问的长短而言,也是不尽相同,如有的重复流行颜色的间隔时间较短。例如,2005年秋冬国内服装市场曾经流行过紫色系,随后该色仿佛消失了两年,而到了2007年该色系秋冬又再次卷土重来为服装市场流行的主色。相反,有的颜色的轮回间隔时间则又相对较长,如金色近30年来的反复都是以15-20年为间隔周期的。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流行色在商业领域和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致使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关注于对流行色周期的研究工作,为此在国际领域领域也曾经产生过多种学说。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包括综合说、补色说、冷暖说以及螺旋说、交叉说、升降说等。
流行色的发展历史、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表明,时效性、区域性、点缀性、色调性、普及性、经济性、周期性是构成流行色存在与发展的七大特征。而这些恰是流行色与常用色、传统色、品牌色等的本质差别及其个性所在,同时也是帮助流行色研究者、应用者认识其特点与掌握其规律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