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年前,被命名为“东方红”的中国首台自主生产的履带式拖拉机问世,由此拉开中国农机工业的序幕,也使中国的农耕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60年来,东方红拖拉机曾“开”上过人民币,也曾产量锐减跌入谷底。不断的改革创新,使其越过计划“垄”,驶入市场“田”,在同世界顶尖农机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成为中国响当当的农机品牌,而且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打响名号。
1958年7月20日,一辆身披红花彩绸的拖拉机“轰隆隆”开出厂区大门,工人像送新娘子一样,跟在后面敲锣打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群众。
这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耕地靠牛的农耕方式。
而为了这第一台拖拉机的问世,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罗士瑜、吴敬业、刘寿荫等一批海外赤子,怀揣着新中国的农机制造梦想,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数万名知识分子和工人组成的建设队伍,在一拖厂区9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洒下心血汗水。
作为中国农机工业的第一代产品,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在黑龙江北安二龙山农场服役期间,在极为艰苦和高强度的作业环境下,创造了31年沒有大修的纪录,被誉为“北大荒精神”的象征。
1959年试制成功的东方红75履带拖拉机,作业效率提高45%,油耗降低3%。1962年,东方红拖拉机“开”上了1元面值的人民币。
如今已88岁高龄、原一拖副总工程师张文恺毕业于清华大学。1958年,他主动申请从北京到一拖工作。回忆起这段艰苦又充满激情的岁月,他说:“‘东方红’不仅是一个品牌,更代表了一种朝着目标执着前行、面对困难坚守使命的精神力量。”
作为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压路机和第一台军用越野汽车的诞生地,一拖有个响亮的外号“拖老大”。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前,东方红拖拉机完成了全国60%以上机耕地的作业。
1981年,国家不再对一拖下达指令性计划,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土地变成一块块“面条田”,大型履带拖拉机失去了用武之地。这一年,东方红履带拖拉机销量从1980年的2.4万台,跌到不足1万台。
难道分田到户的农民真的不需要拖拉机了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1981年,一拖先后派出500多人,分赴全国15个省、106个县进行调研,带回了“农民设计师”的思路:能不能生产小一些的拖拉机,最好相当于1头牛的价格,但有8头牛的力气,会犁地又能跑运输……
中国最大的农机企业,由此开始了市场化改造与发展之路。1983年,“1头牛价格、8头牛力气”的东方红15小四轮拖拉机批量进入市场后,数百万台的东方红15小四轮拖拉机从洛阳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更重要的是,企业尝到了适应市场、培育竞争优势的甜头,开始持续不断的产品变革。
改革开放之初,农机企业都在小型拖拉机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一拖坚持认为,大型拖拉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一拖制定大轮拖技术平台战略,用当时市场销售良好的小轮拖产品收益来支持大轮拖技术的研发。最终形成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适应中国国情的系列产品,且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轮拖技术。
如今,东方红大轮拖已成为国内最畅销和保有量最大的品牌。
“多少钱,卖不卖?”“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无人驾驶拖拉机!”
今年6月,在江苏兴化举行的我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现场,不少人围住刚参加完演示的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问个不停。这场国内无人农机技术最高级别竞技中,东方红是唯一一台满足完全作业功能的无人驾驶拖拉机,全过程作业误差控制在2.5厘米以内。
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东方红小四轮,到花费20年实现完全国产化的东方红大轮拖,“东方红”一直引领着我国农业装备的升级。
从2004年起,一拖进行动力换挡技术的研发。和之前的整机引进不同,此次一拖选择了“联合开发”模式,但核心的产品理念来自一拖,中间的每一张图纸、每一个零件、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由一拖人自己完成。
2014年,我国首款商品化动力换挡拖拉机上市,直接迫使进口产品大幅降价30%以上。
虽然如此,在无级变速拖拉机领域,我国依然受制于人。作为共和国农机工业“长子”,一拖对这样的境况并不陌生。“不怕困难,勇于创新,这是贯穿‘东方红’成长历程的传家宝。”一拖技术中心副主任王东青说,他们从一张白纸起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无级变速重型拖拉机,结束了我国350马力以上重型拖拉机必须进口的历史。
改革开放40年来,一拖实现了中国农机工业技术的多次创新突破,“东方红”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打响名号。但是一拖仍保持着清醒头脑,看到我国在农机高端重大装备及关键核心部件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编辑/余弘阳
60年来,东方红拖拉机曾“开”上过人民币,也曾产量锐减跌入谷底。不断的改革创新,使其越过计划“垄”,驶入市场“田”,在同世界顶尖农机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成为中国响当当的农机品牌,而且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打响名号。
开启中国农耕方式重大变化
1958年7月20日,一辆身披红花彩绸的拖拉机“轰隆隆”开出厂区大门,工人像送新娘子一样,跟在后面敲锣打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群众。
这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耕地靠牛的农耕方式。
而为了这第一台拖拉机的问世,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罗士瑜、吴敬业、刘寿荫等一批海外赤子,怀揣着新中国的农机制造梦想,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数万名知识分子和工人组成的建设队伍,在一拖厂区9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洒下心血汗水。
作为中国农机工业的第一代产品,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在黑龙江北安二龙山农场服役期间,在极为艰苦和高强度的作业环境下,创造了31年沒有大修的纪录,被誉为“北大荒精神”的象征。
1959年试制成功的东方红75履带拖拉机,作业效率提高45%,油耗降低3%。1962年,东方红拖拉机“开”上了1元面值的人民币。
如今已88岁高龄、原一拖副总工程师张文恺毕业于清华大学。1958年,他主动申请从北京到一拖工作。回忆起这段艰苦又充满激情的岁月,他说:“‘东方红’不仅是一个品牌,更代表了一种朝着目标执着前行、面对困难坚守使命的精神力量。”
在改革开放中浴火重生
作为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压路机和第一台军用越野汽车的诞生地,一拖有个响亮的外号“拖老大”。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前,东方红拖拉机完成了全国60%以上机耕地的作业。
1981年,国家不再对一拖下达指令性计划,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土地变成一块块“面条田”,大型履带拖拉机失去了用武之地。这一年,东方红履带拖拉机销量从1980年的2.4万台,跌到不足1万台。
难道分田到户的农民真的不需要拖拉机了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1981年,一拖先后派出500多人,分赴全国15个省、106个县进行调研,带回了“农民设计师”的思路:能不能生产小一些的拖拉机,最好相当于1头牛的价格,但有8头牛的力气,会犁地又能跑运输……
中国最大的农机企业,由此开始了市场化改造与发展之路。1983年,“1头牛价格、8头牛力气”的东方红15小四轮拖拉机批量进入市场后,数百万台的东方红15小四轮拖拉机从洛阳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更重要的是,企业尝到了适应市场、培育竞争优势的甜头,开始持续不断的产品变革。
改革开放之初,农机企业都在小型拖拉机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一拖坚持认为,大型拖拉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一拖制定大轮拖技术平台战略,用当时市场销售良好的小轮拖产品收益来支持大轮拖技术的研发。最终形成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适应中国国情的系列产品,且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轮拖技术。
如今,东方红大轮拖已成为国内最畅销和保有量最大的品牌。
让中国农机在世界市场“耕耘”
“多少钱,卖不卖?”“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无人驾驶拖拉机!”
今年6月,在江苏兴化举行的我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现场,不少人围住刚参加完演示的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问个不停。这场国内无人农机技术最高级别竞技中,东方红是唯一一台满足完全作业功能的无人驾驶拖拉机,全过程作业误差控制在2.5厘米以内。
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东方红小四轮,到花费20年实现完全国产化的东方红大轮拖,“东方红”一直引领着我国农业装备的升级。
从2004年起,一拖进行动力换挡技术的研发。和之前的整机引进不同,此次一拖选择了“联合开发”模式,但核心的产品理念来自一拖,中间的每一张图纸、每一个零件、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由一拖人自己完成。
2014年,我国首款商品化动力换挡拖拉机上市,直接迫使进口产品大幅降价30%以上。
虽然如此,在无级变速拖拉机领域,我国依然受制于人。作为共和国农机工业“长子”,一拖对这样的境况并不陌生。“不怕困难,勇于创新,这是贯穿‘东方红’成长历程的传家宝。”一拖技术中心副主任王东青说,他们从一张白纸起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无级变速重型拖拉机,结束了我国350马力以上重型拖拉机必须进口的历史。
改革开放40年来,一拖实现了中国农机工业技术的多次创新突破,“东方红”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打响名号。但是一拖仍保持着清醒头脑,看到我国在农机高端重大装备及关键核心部件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编辑/余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