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联合中继和干扰选择策略研究

来源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多中继通信网络,中继选择算法效率低及潜在窃听节点的安全威胁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联合中继和干扰节点选择策略.首先,采用解码转发(decode-and-forward,DF)中继协议,构建存在窃听节点的多中继协作通信网络,结合协作干扰策略,推导得到系统安全中断概率的闭合表达式;然后,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将相关节点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作为输入对模型进行训练,获得最优模型参数;最后,利用部分数据集验证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对最优节点选择的正确率能够达到93%以上.与传统选择方案相比,所提方案实现复杂度降低且计算时间明显减少,并且有效改善了系统的安全性能.
其他文献
根据16MND5钢材料性能要求,制定合理的锻造工艺.通过DEFORM模拟,证明了在此锻造工艺条件下操作能够改善锻件心部组织缺陷,生产出质量合格的16MND5钢锻件.
为实现35CrNi3MoV钢锻件屈服强度大于960 MPa且低温(-40℃)冲击吸收能量大于47 J的高强韧要求,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化学成分、锻后热处理工艺和性能热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并结合钢水纯净度的提升,实现了35CrNi3MoV钢锻件高强度、高韧性的设计和制造要求.
分析了各类大型航空锻件材料的特点,总结了大型航空锻件成形技术应用进展,并讨论了大型航空锻件成形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智能移动、智能汽车、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市场的快速增长,兼具信号感知、信号处理、信令执行和赋能等多功能集成的微系统技术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深度摩尔和超越摩尔的共同推动下,微系统技术正呈现出工艺节点不断缩小、集成密度不断提高、结构框架软硬一体、失效机制交叉融合、分析技术更新迭代等全新特征,新结构、新工艺的引入带来了新的可靠性问题,使得部分原有可靠性表征方法不再适用.针对基于异质异构集成微系统技术的可靠性问题,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亟需解决的若干问题和表征方法,如热、力学可靠性问题,多尺度、多场耦
随着电子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半导体封装技术的发展已经从2D结构发展到2.5D乃至3D结构,这对包括高密度集成和异质结构封装在内的系统级封装(System in Packaging,SiP)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当下热门的晶圆级封装为切入点,重点阐述并总结目前在晶圆级封装结构中出现的3种垂直互连结构: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TSV)、塑封通孔(Through Molding Via,TMV)、玻璃通孔(Through Glass Via,TGV).这3种垂直互连结构也是业内公认的推进三
GH4169合金的组织性能对温度、变形量等热加工工艺参数十分敏感,并且镦饼过程中端面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变形死区.本试验是在镦饼时采用塑性垫,经过数值模拟、锻件生产及检测,锻件的超声波水浸检测结果、晶粒度及力学性能等均满足要求.
对15CrNi4MoA钢不同直径试件分别进行工艺方法试验,比较渗碳层的组织及性能,结果表明:15CrNi4MoA钢采用“渗碳+球化退火+淬火+回火+冷处理(-110℃)+回火”的工艺方法,其各项检测结果最优;增加冷处理不仅大幅提高了工件的表面硬度,增加了硬化层深度,同时提高了工件心部的冲击韧性.
传统功率电子封装主要以钎料连接和引线键合等二维平面封装技术为主,无法满足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在高频、高压、高温下的可靠应用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二维平面封装逐渐向三维集成封装发展.对功率电子封装技术中的关键材料和结构设计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连接材料从锡基钎料逐渐发展为金基钎料、瞬态液相连接材料、烧结银等高导热、耐高温材料,连接技术从引线键合逐渐发展为双面冷却、器件集成和垂直叠层互连等.通过去除引线提高开关性能,集成多种芯片和器件提高功率密度,双面冷却提高散热效率.三维集成封装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将成
基于单轴压缩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了空洞的闭合行为,分析了材料Norton指数对空洞闭合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材料Norton指数的变化对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影响区的形貌的影响不大,但对等效应力的大小影响十分明显.Norton指数n越大的材料,空洞闭合所需变形量越小.
介绍了第三代核电锻造主管道弯曲成形采用的冷模压弯管工艺、热模压弯管工艺和中频弯管工艺,对三种工艺方法的优缺点和对应的弯曲半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目前核电主管道弯曲半径采用的测量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为第三代核电锻造主管道的设计、检测和使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