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朝鲜人做生意,帮助他们美梦成真”,在这个初衷下,施国兴于2010年成立非营利组织“朝鲜交流”。每年召集各国专家赴朝提供培训,至今帮助朝鲜人开展了60多个商业计划。
近日,记者探访“朝鲜交流”位于新加坡的总部,并采访主要成员。“我希望有一天,朝鲜经济繁荣,能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施国兴说,成立“朝鲜交流”也承载着他的这一心愿。
创始人:没想到这么多朝鲜人想学商业知识
记者来到“朝鲜交流”的新加坡总部,本想采访“朝鲜交流”的创始人施国兴,不巧他要去朝鲜,便安排另一位负责人蔡优进接受采访。他告诉记者:“我们没有正式的办公室,开会、采访、有朝鲜考察团来访,都会来这里。”
“朝鲜交流”正式成立于2010年,是一個非营利组织,以研讨会、实习制、导师制以及奖学金制度的方式,为朝鲜企业家和有商业想法的个人提供帮助。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召集对朝鲜感兴趣的专家学者,组织他们自费赴朝,免费为朝鲜人上课,培训内容涉及金融、法律、经济政策等。
“朝鲜交流”的主要成员几乎都是兼职:新加坡人施国兴先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耶鲁大学,曾全职负责“朝鲜交流”工作,现在科技领域就职;运营主管尼尔斯是德国人,在上海经营两家咖啡厅;蔡优进是施国兴高中时期的朋友,本职工作是建筑设计师。
“我没想到有这么多朝鲜人想学商业知识,想创业。”施国兴接受记者邮件采访时说。2005年,他开始对朝鲜萌生兴趣,两年后第一次踏上朝鲜的土地。去之前,施国兴认为朝鲜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没人对商业和经济感兴趣。然而,他那时的导游——一名朝鲜女大学生告诉他,她的心愿是“成为商业领袖,证明女人也能做生意”,还让他下次带些经济学课本和材料过去。“这让我非常吃惊!”施国兴说。
之后,施国兴做了大量背景调查。他发现,平壤有一些由西方政府机构或教会运营的经济援助组织,但没人真正关心朝鲜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想法。“我认为,面对面的、聚焦于传授商业知识的交流是朝鲜人民需要的。”施国兴说,这是他创建“朝鲜交流”的初衷——教朝鲜人怎么做生意,帮助他们美梦成真。
万事开头难。为推进“朝鲜交流”项目落地,施国兴刚开始想方设法联系很多和朝鲜有过接触的国际组织,寻找朝方合作伙伴,但都迟迟没有进展。直到2008年下半年,朝方有人表现出对“朝鲜交流”的兴趣。在双方共同推动下,2009年促成第一个项目。
2011年后,“朝鲜交流”的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每场有60至100人参加。授课和讨论全部用英语进行,参加者均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不乏政府、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合作一段时间后,朝方开始主动“下单”,有人提出想了解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有人表示对创业创新感兴趣。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朝鲜交流”目前每年组织5次左右研讨会,总计2000多名朝鲜人参加,迄今落地60多个商业计划。
希望带给他们“小小的改变”
蔡优进称,在培训时朝鲜人学得很快,他们听了外国专家对“免费邮箱”的解释后,就用“我先给你烟,让你上瘾,再卖烟给你”这套逻辑来解释“免费邮箱”——先白给你2G(网络储存空间)用,空间不够请付费。
是否感觉你们改变了部分朝鲜人的一生?对于记者的这一提问,蔡优进回答:“有些小小的改变吧。”他分享了朴女士(化名)的案例。在2014年的一场研讨会上,主要成员尼尔斯分享了他在上海开咖啡厅的经验,称其一大特点是让客人知道咖啡豆的来源。那时朝鲜也有两三家咖啡厅,装潢非常华丽,但没人关心什么是咖啡豆。
尼尔斯的分享激发了朴女士的兴趣,她辞去国有企业管理岗位的工作,从中国进口设备,在平壤市区开了一家名为Gum Rung的咖啡厅。这家店走温暖、舒适的路线,菜单上有英文标注,还安装先进的自来水过滤系统。这么洋气的咖啡厅自然价格不菲。不过,价格高不影响生意。在朝鲜的外国人、猎奇的人都愿意去喝一杯,Gum Rung成了受年轻情侣欢迎的“约会圣地”。
“只有去过朝鲜才能发现其独特之处”
谈起这10年对朝鲜印象发生的变化,蔡优进说:“以前我觉得朝鲜是个封闭社会,现在这里虽然也相对封闭,但是在缓慢发展。”
蔡优进2008年第一次去朝鲜时,平壤特别安静,路上车很少。现在,在平壤到处都能看到出租车,有时还会有小小的交通堵塞。
根据蔡优进的观察,朝鲜人的生活在2010年前后发生变化。人们有了智能手机,可以上网(政府允许的网站),还能在类似“淘宝”的App上网购,若想要货物3天内寄到,出高价即可享受“加急服务”……
蔡优进说,参与过“朝鲜交流”项目的外国企业家、学者都认为,只有去过朝鲜才能发现它的独特,才知道朝鲜人是有想法的,他们渴望得到新知识。对于有些媒体对朝鲜近乎“妖魔化”的表述,蔡优进认为根本原因就是“不了解朝鲜”。他坦言,在沟通上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在谈论某些问题时会有共识,但朝鲜人对很多事情不了解。这不是他们个人的问题,而是环境赋予了他们这样一个特点。
外界有声音认为,朝鲜逐渐敞开与其他国家的对话大门是在为经济发展做准备。在蔡优进看来,金正恩上台以后,朝鲜经济已经有了发展。“金特会”之后,蔡优进最关注的是怎么让朝鲜融入东亚社会,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中国和韩国一定会在朝鲜投资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朝鲜也会逐渐摸索出独特的“朝鲜模式”。虽然融入的过程要花多久还很难说,但蔡优进表示“拭目以待”。
(《环球时报》2018.7.20)
近日,记者探访“朝鲜交流”位于新加坡的总部,并采访主要成员。“我希望有一天,朝鲜经济繁荣,能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施国兴说,成立“朝鲜交流”也承载着他的这一心愿。
创始人:没想到这么多朝鲜人想学商业知识
记者来到“朝鲜交流”的新加坡总部,本想采访“朝鲜交流”的创始人施国兴,不巧他要去朝鲜,便安排另一位负责人蔡优进接受采访。他告诉记者:“我们没有正式的办公室,开会、采访、有朝鲜考察团来访,都会来这里。”
“朝鲜交流”正式成立于2010年,是一個非营利组织,以研讨会、实习制、导师制以及奖学金制度的方式,为朝鲜企业家和有商业想法的个人提供帮助。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召集对朝鲜感兴趣的专家学者,组织他们自费赴朝,免费为朝鲜人上课,培训内容涉及金融、法律、经济政策等。
“朝鲜交流”的主要成员几乎都是兼职:新加坡人施国兴先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耶鲁大学,曾全职负责“朝鲜交流”工作,现在科技领域就职;运营主管尼尔斯是德国人,在上海经营两家咖啡厅;蔡优进是施国兴高中时期的朋友,本职工作是建筑设计师。
“我没想到有这么多朝鲜人想学商业知识,想创业。”施国兴接受记者邮件采访时说。2005年,他开始对朝鲜萌生兴趣,两年后第一次踏上朝鲜的土地。去之前,施国兴认为朝鲜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没人对商业和经济感兴趣。然而,他那时的导游——一名朝鲜女大学生告诉他,她的心愿是“成为商业领袖,证明女人也能做生意”,还让他下次带些经济学课本和材料过去。“这让我非常吃惊!”施国兴说。
之后,施国兴做了大量背景调查。他发现,平壤有一些由西方政府机构或教会运营的经济援助组织,但没人真正关心朝鲜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想法。“我认为,面对面的、聚焦于传授商业知识的交流是朝鲜人民需要的。”施国兴说,这是他创建“朝鲜交流”的初衷——教朝鲜人怎么做生意,帮助他们美梦成真。
万事开头难。为推进“朝鲜交流”项目落地,施国兴刚开始想方设法联系很多和朝鲜有过接触的国际组织,寻找朝方合作伙伴,但都迟迟没有进展。直到2008年下半年,朝方有人表现出对“朝鲜交流”的兴趣。在双方共同推动下,2009年促成第一个项目。
2011年后,“朝鲜交流”的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每场有60至100人参加。授课和讨论全部用英语进行,参加者均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不乏政府、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合作一段时间后,朝方开始主动“下单”,有人提出想了解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有人表示对创业创新感兴趣。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朝鲜交流”目前每年组织5次左右研讨会,总计2000多名朝鲜人参加,迄今落地60多个商业计划。
希望带给他们“小小的改变”
蔡优进称,在培训时朝鲜人学得很快,他们听了外国专家对“免费邮箱”的解释后,就用“我先给你烟,让你上瘾,再卖烟给你”这套逻辑来解释“免费邮箱”——先白给你2G(网络储存空间)用,空间不够请付费。
是否感觉你们改变了部分朝鲜人的一生?对于记者的这一提问,蔡优进回答:“有些小小的改变吧。”他分享了朴女士(化名)的案例。在2014年的一场研讨会上,主要成员尼尔斯分享了他在上海开咖啡厅的经验,称其一大特点是让客人知道咖啡豆的来源。那时朝鲜也有两三家咖啡厅,装潢非常华丽,但没人关心什么是咖啡豆。
尼尔斯的分享激发了朴女士的兴趣,她辞去国有企业管理岗位的工作,从中国进口设备,在平壤市区开了一家名为Gum Rung的咖啡厅。这家店走温暖、舒适的路线,菜单上有英文标注,还安装先进的自来水过滤系统。这么洋气的咖啡厅自然价格不菲。不过,价格高不影响生意。在朝鲜的外国人、猎奇的人都愿意去喝一杯,Gum Rung成了受年轻情侣欢迎的“约会圣地”。
“只有去过朝鲜才能发现其独特之处”
谈起这10年对朝鲜印象发生的变化,蔡优进说:“以前我觉得朝鲜是个封闭社会,现在这里虽然也相对封闭,但是在缓慢发展。”
蔡优进2008年第一次去朝鲜时,平壤特别安静,路上车很少。现在,在平壤到处都能看到出租车,有时还会有小小的交通堵塞。
根据蔡优进的观察,朝鲜人的生活在2010年前后发生变化。人们有了智能手机,可以上网(政府允许的网站),还能在类似“淘宝”的App上网购,若想要货物3天内寄到,出高价即可享受“加急服务”……
蔡优进说,参与过“朝鲜交流”项目的外国企业家、学者都认为,只有去过朝鲜才能发现它的独特,才知道朝鲜人是有想法的,他们渴望得到新知识。对于有些媒体对朝鲜近乎“妖魔化”的表述,蔡优进认为根本原因就是“不了解朝鲜”。他坦言,在沟通上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在谈论某些问题时会有共识,但朝鲜人对很多事情不了解。这不是他们个人的问题,而是环境赋予了他们这样一个特点。
外界有声音认为,朝鲜逐渐敞开与其他国家的对话大门是在为经济发展做准备。在蔡优进看来,金正恩上台以后,朝鲜经济已经有了发展。“金特会”之后,蔡优进最关注的是怎么让朝鲜融入东亚社会,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中国和韩国一定会在朝鲜投资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朝鲜也会逐渐摸索出独特的“朝鲜模式”。虽然融入的过程要花多久还很难说,但蔡优进表示“拭目以待”。
(《环球时报》201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