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扮演好以下这些角色: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应该是本质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的关系才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时时刻刻地配合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加以引导和点拨。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加思考,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向瓶中放石子,使水上升,然后就能喝到水了。”至此,作为传统教学而言,问题就解决了,但此时我又进一步设疑:“向瓶中放石子,乌鸦就一定能喝到水吗?”问题一出,教室里一片沉寂,随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了,问题的答案出现了许多:有的说乌鸦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扮演好舵手的角色,要正确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
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否则,就像有的老师那样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以上这些情况,显然是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例如:关于“手”的话题,老师可以从“手”的形态、作用等角度采访学生。有关“门”的话题,老师可从实在的门、虚拟的“门”等角度采访学生。再如“树”的话题,老师采访学生的角度就更多了: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语……记者角色的扮演还可运用在课堂的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中。
三、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合作既要有师生间的合作,也要有生生间的合作。
师生间的合作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见解,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生生间的合作要有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各小组成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中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借助课文的语言情境,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动态组合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陶冶情操、培养个性。
四、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最主要的途径是活动式教学。
活动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它视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活动是建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因此,活动式教学是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活动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活动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效应场”的生成,实现活动教学化。具体到一堂课,就是要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若干广泛、深入、多元的互动以及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重难点,带动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高效多益。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应该是本质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的关系才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时时刻刻地配合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加以引导和点拨。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加思考,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向瓶中放石子,使水上升,然后就能喝到水了。”至此,作为传统教学而言,问题就解决了,但此时我又进一步设疑:“向瓶中放石子,乌鸦就一定能喝到水吗?”问题一出,教室里一片沉寂,随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了,问题的答案出现了许多:有的说乌鸦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扮演好舵手的角色,要正确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
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否则,就像有的老师那样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以上这些情况,显然是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例如:关于“手”的话题,老师可以从“手”的形态、作用等角度采访学生。有关“门”的话题,老师可从实在的门、虚拟的“门”等角度采访学生。再如“树”的话题,老师采访学生的角度就更多了: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语……记者角色的扮演还可运用在课堂的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中。
三、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合作既要有师生间的合作,也要有生生间的合作。
师生间的合作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见解,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生生间的合作要有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各小组成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中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借助课文的语言情境,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动态组合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陶冶情操、培养个性。
四、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最主要的途径是活动式教学。
活动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它视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活动是建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因此,活动式教学是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活动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活动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效应场”的生成,实现活动教学化。具体到一堂课,就是要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若干广泛、深入、多元的互动以及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重难点,带动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高效多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