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课究竟要教什么,是任何一门教育类学科必须每天面对的问题,语文当然也不例外。但对“语文”这个较特殊的学科而言,每节课究竟要教些什么才是正确的、科学的,却又是郁积在每位语文教师心头难以排解的困惑。
一、课标没有指明语文课程内容
我们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整体上看仅能称之为“能力标准”或者“素养标准”。它仅指示而且往往是颇为含混地指示学生在某个学段中应该具有的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但对“如何具有”,即要使学生具有这样的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开展哪些活动”,却没有清晰的表达。也就是说,我国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缺乏内容标准。这样一来,语文课程内容就变成了一个什么东西都可以随便放进去的“空筐筐”。
二、语文课本没能指明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实质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要依赖于语文课程内容问题的解决,依赖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改善、语文教科书的改进。但由于课程标准未能对课程内容作出合理的规划、明确的规定。语文教科书在编撰中就没有了依据。对课程内容,即“教什么”、“学什么”的具体而多样的呈现,就更加无从谈起。于是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文选型教材的教科书,主体是由一篇篇选文构成的,尽管书中有“单元”的编排,但单元的集成度很低,虽有一些语文知识的呈现,但陈旧、零乱、不完整,更谈不上系统和实用。语文课本没有为教学提供可以教的东西,它几乎难以支撑语文教学。
三、语文教师需要更强烈的教学内容的问题意识
语文教材和数理化等其它学科的教材大不一样。数理化课本一开始策划就是指向教学的,它们都清晰、系统地呈现了课程内容,它们是为了“教”和“学”而创作的,这些教材的编写者与教师有着相当高的一致性。而语文却不是这样,语文课本是以选文为主的文选型教材。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从作者的角度说,他(她)在创作的时候,往往想不到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会进入中学的语文教材,更别说其创作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了。这样,语文教师所面对的就是一本本未能呈现教学内容的教材,使用这样的教材语文教师就必须有更清醒的头脑、更大的主体性、更强烈的课程内容意识。否则,语文课就会成为选文内容的介绍课,语文教师就会成为选文的推销员,跟着选文内容跑,或者是相关资料的推销员,跟着相关资料跑。现在语文教学还是满足于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习俗,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主题意识,拿出“用课文来教”的行动,对一篇课文教什么“语文知识”,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和确定。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熟悉文章内容,又要教学生“语文知识”,包括语言和言语的知识、文章和文学的知识、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等等。
四、语文学科出现的一系列怪现象
在现代文教学,即“阅读教学”占绝大多数课时的习俗里,由于缺乏课程内容的指引,长期以来我们常把“理解课文”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解课文”往往只是弄明白“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只问课文内容是什么,至于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究竟要完成哪些课程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哪种语文素养,训练学生的哪种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又常常心中没底,这样教学的针对性就差。因此,人们便常用“少、慢、差、费”来评价语文课。对于语文课,学生认为多上两节没收获,少上两节也没觉损失。对没有课程内容指引的语文试题或练习,又常令一些语言学专家难以胜任。更令人费解的是,凡是语文好的学生,都不承认是语文老师教的,而语文不好或不那么好的学生,又几乎没有语文老师敢说自己能教得好。以上种种怪现象的出现,应该说是因为语文教师无处寻觅一套清晰、正确、完整、系统的“语文教学内容”所造成的。
五、语文教师应自我摸索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缺失,使语文课程的内容问题转变为“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选择与确定“教什么”、“学什么”的责任,被无声地转嫁给了一线语文教师,他们不得不进行二次内容开发,而且是从头开始的开发。可以说,语文教师毫无选择的余地,他们无可逃避,只能尽力求生——无论如何,语文教师必须度过一堂堂课,必须尽力“胜任地”去完成一堂堂课。在语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改善、改进尚未实现之日,乃至见不着“善”或“进”的迹象之时,语文教师应逐步摸索并日渐积累教学内容,重建语文知识体系。应该说,语文知识的重建,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构,是一件踏踏实实的工作。语文知识除旧纳新,是具体的。除什么旧、纳什么新,需要一项一项地、一个一个地具体研究——在与学术界研究现状的关联中,在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中,在与学生具体情形的关联中,来一项一项、一个一个地具体研究。研究语文知识问题,总的原则应该是打持久战,做点点滴滴的工作,不断地把研究往前推进,使语文课程、教材、教学一天胜似一天地谋求改善。这期间我们还需要有语文学科专家的引领和指导,需要一线语文教师的群策群力。
弄清楚教什么,把握准教学内容,是所有学科的立身之本;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在语文课程内容缺失,教学内容模糊、特色缺乏、不成体系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一堂课、一次作业批改、一项活动、一点体会等,来加入“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用我们的点滴行动来促使语文教学“教什么”、“学什么”的可靠答案早日诞生。
一、课标没有指明语文课程内容
我们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整体上看仅能称之为“能力标准”或者“素养标准”。它仅指示而且往往是颇为含混地指示学生在某个学段中应该具有的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但对“如何具有”,即要使学生具有这样的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开展哪些活动”,却没有清晰的表达。也就是说,我国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缺乏内容标准。这样一来,语文课程内容就变成了一个什么东西都可以随便放进去的“空筐筐”。
二、语文课本没能指明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实质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要依赖于语文课程内容问题的解决,依赖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改善、语文教科书的改进。但由于课程标准未能对课程内容作出合理的规划、明确的规定。语文教科书在编撰中就没有了依据。对课程内容,即“教什么”、“学什么”的具体而多样的呈现,就更加无从谈起。于是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文选型教材的教科书,主体是由一篇篇选文构成的,尽管书中有“单元”的编排,但单元的集成度很低,虽有一些语文知识的呈现,但陈旧、零乱、不完整,更谈不上系统和实用。语文课本没有为教学提供可以教的东西,它几乎难以支撑语文教学。
三、语文教师需要更强烈的教学内容的问题意识
语文教材和数理化等其它学科的教材大不一样。数理化课本一开始策划就是指向教学的,它们都清晰、系统地呈现了课程内容,它们是为了“教”和“学”而创作的,这些教材的编写者与教师有着相当高的一致性。而语文却不是这样,语文课本是以选文为主的文选型教材。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从作者的角度说,他(她)在创作的时候,往往想不到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会进入中学的语文教材,更别说其创作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了。这样,语文教师所面对的就是一本本未能呈现教学内容的教材,使用这样的教材语文教师就必须有更清醒的头脑、更大的主体性、更强烈的课程内容意识。否则,语文课就会成为选文内容的介绍课,语文教师就会成为选文的推销员,跟着选文内容跑,或者是相关资料的推销员,跟着相关资料跑。现在语文教学还是满足于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习俗,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主题意识,拿出“用课文来教”的行动,对一篇课文教什么“语文知识”,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和确定。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熟悉文章内容,又要教学生“语文知识”,包括语言和言语的知识、文章和文学的知识、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等等。
四、语文学科出现的一系列怪现象
在现代文教学,即“阅读教学”占绝大多数课时的习俗里,由于缺乏课程内容的指引,长期以来我们常把“理解课文”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解课文”往往只是弄明白“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只问课文内容是什么,至于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究竟要完成哪些课程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哪种语文素养,训练学生的哪种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又常常心中没底,这样教学的针对性就差。因此,人们便常用“少、慢、差、费”来评价语文课。对于语文课,学生认为多上两节没收获,少上两节也没觉损失。对没有课程内容指引的语文试题或练习,又常令一些语言学专家难以胜任。更令人费解的是,凡是语文好的学生,都不承认是语文老师教的,而语文不好或不那么好的学生,又几乎没有语文老师敢说自己能教得好。以上种种怪现象的出现,应该说是因为语文教师无处寻觅一套清晰、正确、完整、系统的“语文教学内容”所造成的。
五、语文教师应自我摸索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缺失,使语文课程的内容问题转变为“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选择与确定“教什么”、“学什么”的责任,被无声地转嫁给了一线语文教师,他们不得不进行二次内容开发,而且是从头开始的开发。可以说,语文教师毫无选择的余地,他们无可逃避,只能尽力求生——无论如何,语文教师必须度过一堂堂课,必须尽力“胜任地”去完成一堂堂课。在语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改善、改进尚未实现之日,乃至见不着“善”或“进”的迹象之时,语文教师应逐步摸索并日渐积累教学内容,重建语文知识体系。应该说,语文知识的重建,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构,是一件踏踏实实的工作。语文知识除旧纳新,是具体的。除什么旧、纳什么新,需要一项一项地、一个一个地具体研究——在与学术界研究现状的关联中,在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中,在与学生具体情形的关联中,来一项一项、一个一个地具体研究。研究语文知识问题,总的原则应该是打持久战,做点点滴滴的工作,不断地把研究往前推进,使语文课程、教材、教学一天胜似一天地谋求改善。这期间我们还需要有语文学科专家的引领和指导,需要一线语文教师的群策群力。
弄清楚教什么,把握准教学内容,是所有学科的立身之本;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在语文课程内容缺失,教学内容模糊、特色缺乏、不成体系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一堂课、一次作业批改、一项活动、一点体会等,来加入“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用我们的点滴行动来促使语文教学“教什么”、“学什么”的可靠答案早日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