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破坏式创新”思维寻找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来源 :中外企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主办的“风云际会对话中国”大师论坛上,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对中国大企业提出警告:大企业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应对中小企业的“蚕食”与“鲸吞”,要警惕中小企业的破坏式创新!所谓“破坏式创新”并不是指生产更好的产品给既有顾客,而是破坏既有市场,推出更简单、更便利、更便宜的产品,提供给要求不高的新顾客。
  笔者以为,正所谓商场如战场,根据战争中的黄金定律:“敌人害怕的,往往就是你最要加强和发展的。”其实当大企业开始总结罗列为何在一些领域会被中小企业打败甚至取代并为之积极寻找对策的过程,也正是中小企业用逆向思维寻找自己企业拓展空间的绝好时机。
  实际上,回看经济发展中的此消彼长的各种市场势力,企业的大小都只是一个暂时状态而已:昔日的一些巨型“恐龙”可能早已灰飞烟灭或者已处在衰败中苦苦挣扎,而一些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小作坊已经成长为今日引领市场风骚的“领跑者”。俗话说的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实在市场竞争中,沧海变桑田、水落石出的过程根本不需要30年那么久。
  
  一、用“蚕食”站稳低端产品市场
  
  “蚕食”被克里斯滕森认为是“大企业必须对此提高警惕”的中小企业手段之一,即中小企业以低端市场为自己的最初目标,采用渐进式的市场占领方法,一步一步地将大企业逼向穷途末路。
  众多的中国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及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在前些年的市场中都是以“低投入、高回报”的项目开始企业发展的,“以小博大”式的企业发展思维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这些“项目型”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发展决策中。而目前中国的市场现实是,随着市场的完善和竞争的激烈,这样的“空白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不认清楚这个现实来调整发展思维,企业资源和发展机遇在市场机会寻找中消失殆尽是迟早的事情。
  可见,“心高气傲”式的暴利情节在完善的市场中是中小企业生存的大忌,低端产品市场是中小企业在成熟市场状态中生存发展不容忽视的阵地。
  
  二、变动的市场不断造就“鲸吞”机会
  
   “鲸吞”被克里斯滕森称为“大企业必须提高警惕”的第二种方式,他认为大企业在重视大客户时也不能忽略和放弃新兴市场,比如上世纪70年代苹果计算机就是利用IBM垄断了大型计算机市场而忽视小型计算机市场的机会成为行业的领军者的。
  实际上,当任何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在其管理机制和管理职能等诸方面都会不自觉地滋生出各种阻滞企业继续发展的因素,即使企业逐步走向倒退甚至衰败的慢性综合病症——大企业病。而大企业病的最突出表现就是组织机构官僚化、信息阻隔、执行力弱化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克里斯滕森所谓的“不能忽略和放弃新兴市场”只能算是一种对大企业的无奈提醒而已。
  没有哪个企业能完美到把自己所在行业的制高点和潜在制高点牢牢占领,变动的市场需求不断造就出新的机遇。对于没有得“大企业病”的中小企业而言,变动的市场其实在不断造就“鲸吞”机会。
  
   三、面对并购:三思而行
  
  此外克里斯滕森还给大企业对付具有威胁的中小企业提出建议:“对付潜在竞争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其并购。”将竞争对手和潜在对手“消灭在摇篮中”,甚至让其成为自己的赢利的工具,是大企业打压和并购具有威胁和潜在威胁对手的最终目标。由于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在资金、规模、市场地位、品牌等方面的劣势地位,再加上中小企业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和“树大好乘凉”的心理,发生于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并购往往都会以大企业的得逞而告终。中小企业面对并购时须自问并权衡:你对提出并购企业的产品和你的破坏式产品哪个更有信心?
  别忘了,“从谈判桌上用合同花很少银子或者根本不花银子就得到竞争中得不到的”是并购的本质,现实中的并购绝大多数都只是不见现金的股权置换而已。
  总之,在抛弃暴利机会主义思维站稳低端市场的同时,避开大企业的优势项目寻找新兴潜在突破点,是中小企业利用“破坏式创新”寻找发展空间并最终完成“蚕蛹化蝶”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今天你“搞破坏”了吗?
其他文献
近几年,在高等教育扩招形势下,一些高职院校纷纷建立新校区扩大招生,在新校区办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与问题。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新校区学生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