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诗意穿越

来源 :星星·散文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uwujduu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在他短暂一生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的经历大概是注定的。我们无论是身处人海车潮钢筋水泥丛林的大都市,还是住在偏僻破落静谧的异乡小镇。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是在体验一种生活历程,乃至生命历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坐在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脱县境内原始森林里的一座铁皮房里,外面的风吹得铁皮房啪啪作响,我和护送我的西藏军区某部侦察连两位战士围坐在火堆旁,有滋有味地吃着午餐肉罐头煮稀饭——味道真是绝了。一位老兵对我说,饿着肚子在泥石流与滑坡中穿行一天,这顿饭你会记一辈子。我想会的。我们用烂铁盆做锅,罐头盒做碗,两根小树枝做筷子,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过这种生活。吃饱喝足后,揉了揉麻木的腰,说声,睡吧!我便睡在这铁皮房内执勤战士唯一的单人床上,却难以入睡。外面风声、雨声,时而远,时而近,拍打着铁皮房子。
  从西藏军营回到四川,这些年,在旅行中摄影,在旅行中写诗。记得第一次写散文诗,是1988年7月,从昆明石林返回成都写的,发表在西藏日报上。在随后多年的创作中,散文诗写作屈指可数。真正开始认真创作散文诗应该是在2013年夏天参加“星星·嘉阳采风”活动创作的一组散文诗。至今,我创作的散文诗没有突破三位数。
  记得二十一世纪初,我开始为几家报刊撰写旅行图文专栏。旅行便成了我的最爱。经常千里穿越中国西部,用镜头和文字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山水之间的聚落千年厚重历史文化的大美之地……
  四川古镇傍水而建,大多以江河为魂魄,水是地理之性灵。大约200年前,四川古镇有4000多座,因为四川人不同北方人,不以村庄的形式聚居,而是零星地居住在这个四面环山的盆地里,与邻居遥相呼应。但在一些适宜扎堆儿、靠岸、行走和聚会的水陆码头,却聚集着无数扁担上流动的人家。因此,街市场镇、聚落商埠、庙堂宗祠、会馆书院次第而起,一个个古镇,随之形成。
  四川古镇好像岁月中一部无声无息的黑白电影,粉墙青瓦,吊脚楼台,依山临水,一字排开;缕缕炊烟从错落有致的民舍中缓缓升起,淡淡地飘散在群山中。在密密的青瓦屋顶中呈现出一条细细的缝,那是古镇隐约可见的街道。安宁与恬静的古镇,朦胧间呈现出一幅幅水墨山水画面。古韵古风,似一股浩荡的山风,一时间,上下铺展在我们目光所及的青山绿水之间。那布满青苔的矮墙写满年岁的暗语,仿佛只有楼里沉默不语的独居老人方解其意;那穿街走巷的清风,挟带着湿漉漉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当漫步到古镇河边独坐,看一叶小舟在霧霭里独行,是一种诗意而迷醉的生活……
  我相信,诗人是民族的良心。作为汉语诗歌写作者,要关注现实,关注历史,诗人应从智慧和良心出发,对诗歌要心存敬畏。诗这个字是由言和寺组成,诗就是在寺庙前说话,要真诚,抒真情。
  写了这么多年诗歌,我还是改变不了我写诗的习惯。我常常在深夜和早上写作。我知道,我不是那种生活中随时都能写诗的人。我有时候一写就是一组,有时三五个月都不写一首。诗歌对于我,是一种随遇而安。
其他文献
宁静是一只透明的瓶子,装进小风摇动草葉的声音,装进远远近近鸟啼的声音、落叶的声音。  我坐在山里的石头上,闭上眼睛——  这样一只宁静的瓶子,瓶子里装进了整个山林。  新鲜如初的世界,从我的瓶口流淌出了阳光的金子、泉水的银子。  一只流光溢彩的瓶子,能否带出山林?  捧着它走向远处,去救赎那些干旱中的嘴巴和灵魂,在那些陌生人的额头洒下水滴,为他们做一次生命的洗礼。
期刊
秋风的弦一拨,莲花辞四散飞扬,碎叶复活成枯叶蝶,蛰伏清霜。  一轴水墨画。浊影里的清远。枯笔的墨迹,印在波光里。  一支残破的箫。萧瑟,寂寞。  一支向上的箫。纤细,脆弱,或被风雨腰斩,剩下的一半身躯,依然遺世独立。  箫曲,最终唤来一场雪。把最后的绝唱,倾倒在洁白里。
期刊
树  称为朋友的树,我认为是坐着的。这适合沉默。  在平常的阳光里,一棵随随便便的树,也会口吐芬芳。这样的树,从来不会拒绝一个在树下寻找安静的人。  在黄昏的巢穴中,鸟也微闭眼睛,享受着一棵树的种种好。  我与树的最惬意的相处方式,就是躺在树下,什么也不想。  是啊,终究会有那么一天,我们都会躺在树底,然后,慢慢地变成另一棵树。听月光  月光需要倾诉。  我就是倾听月光的人。敞开心扉的月光,用她清
期刊
最先感知的是那棵树。  当一缕略带寒意的云絮从远方慢慢飘来,它便有第一片黄叶在风中暗自凋零,几乎不为人们所察觉。  隔着玻璃,你听不见叶蒂脱落的声音,听不见那种微妙的生命信息在自然界传递的过程或者某种轮回的脚步。但是,你理解了季节,理解了唐诗宋词中那些关于春花秋月以及早生华发的喟叹,在一个心绪迷离的黄昏。  于是,站在高层建筑的顶端,你不再留意那棵树,那片叶,不再留意风中嬗变的各种形态和程式。你就
期刊
一枚雪花  此刻,故乡很近,春天很近。  在繁华的屋檐下,漂泊半生。随着动车的一声长鸣,我再次成为逃离者,逃离城市广场那些用热血凝成的雕塑。  最初的逃离,并非叛逆。有翅膀,就向往着远方。有力量,就想征服蛮荒。  都市的盛夏,只想有一枚雪花印在脸上。雪花里,有母亲夜夜难眠的盼望,有父亲烟斗里的漫天星光。  此刻,我把脸紧贴着车窗,紧贴着刚飘下的一枚雪花。  母亲剪的窗花,就在眼前,闪着光。我能感觉
期刊
驻村工作队  必須吃住在村。视频点名,每天坚持打卡。  他们在村庄的鼾声里填表,设计村庄的规划蓝图。  他们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制订脱贫方案,为老张家死也不肯拆除重建发愁。他们在为老李家吃不上放心水焦心。一个个问题在脑海里不断叠加……  张三家的人居环境差了,得赶紧去督促整治。李四家两口子打架了,必须迅速赶去灭火。王二麻子家婆娘跑了,要马上去安抚开导。  小小的驻村工作队,就像一盒医治村庄顽疾的“万
期刊
这是一次沉重艰难的抉择。  这是一次内心深处的叩问。  当前行的方向、命运遭遇困境,必定有一个转折,凝聚在历史长河的瞬间,承担使命性的会议。  ——遵义会议。  这个会议,让红军将士们心底升腾起激情的火焰,如星光点亮夜空,如红日喷薄东方。一个民族由此而获新生,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人也由此而改变命运。  遵义会议的万丈光芒,四渡赤水的奇兵天降,铸成“历史转折,出奇制胜”的不朽丰碑。  于是,党的第一代中
期刊
井冈山  八百里风的浩荡、雨的汪洋。八百里的巍巍壮阔,在人间激荡。八百里的路途,只是阳光刚刚照耀的地方。  当我用目光接住这巍峨,群峰就绵长了。仿佛一生的时刻,都在倾听翠竹诉说着曾经的烽火,枪声,与炮响。  翠竹是个战士,群峰的俊俏里挺拔着身姿,以枝的柔韧,叶的繁盛,撑起绿的天空。身体刚强,根强劲,在烽烟中,锻打着生命的不屈。  山路,蜿蜒。引领着战斗的方向,尽管经年风霜雨雪,仍旧掩盖不了它的足迹
期刊
太阳能  星月抱竹怀古,江河返璞归真。  光伏板的铺陈,给阳光多了一条去路。一种哲学的光明,溢出四季的丛林,像华章垂临,萦绕在我们周围。  光电完成聯姻,如同时代的深喉探出灵魂的马匹,为那些易逝的事物提供了永恒的莽原。它们用庞大的金黄祭祀时光的抽象,并穿透我们的审美。  多么美妙的期待和际遇,阳光熟悉每一个向善之物的地址。光明到达的地方,必有灵魂起伏。  只有光的艺术像极了我们内心升腾的一抹暖。在
期刊
1  又见黄姚,青色的峰丛小镇,在南方的某个南方。  山水宜人,景色秀丽,风光独特。  青色的石头山峰挺拔,尖锐,俊朗,超然,磊落,众多君子一般,呵护着小镇,一股书卷气扑面而来。乌瓦的屋顶,黑色的大理石铺设的曲折街巷,墨绿的古榕,一股古典的气味,正是墨在砚上。  一座千年墨色洇染的小镇。  小镇如是书香人家、小家碧玉。2  仙殿岭峰峦起伏,巍然屹立于小镇之西,夕照下身披锦绣,紫气腾腾。众神在那里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