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版教材设置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式阅读体系,为学生多维化的阅读提供了支撑。其中,教材中专门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但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板块的设置价值,目前落实的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了越俎代庖全员包办、推给家长听之任之等问题。提出要丰富形式,让扎实阅读贯穿始终;依托特质,让交流话题深化思维;依循认知,让阅读资源不断丰富;关注成长,让阅读收获有迹可循。
【关键词】丰富形式 依托认知 依循认知 关注成长
课外阅读是决定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路径,统编版教材设置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式阅读体系,为学生多维化的阅读提供了支撑。那统编版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在语文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定位、如何落实呢?笔者以为既然是“和大人一起读”,这其中的“大人”就应该理解为“家长和教师”,事实上很多素质较高的家长有着较为丰富的阅读经验,但缺少相应的指导策略,诸如指导什么、如何指导、指导的尺度如何把握等,為此,教师的角色决不能缺位。
一、丰富形式,让扎实阅读贯穿始终
首先,要丰富阅读的形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般可以采用自主朗读和自由默读两种形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张开嘴巴、发出声音进行朗读,以借此来促进语感的逐步形成;在默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家长协调好,关注学生的默读速度,或借助问题的引领,促进学生在默读过程中的思维深入。必要时,教师可以鼓励家长用范读的形式为学生做好示范引领,尤其是阅读材料中具有一定难度的地方,比如人物对话时不同的声音与语调,通过家长的示范,从而达成重点强调的作用。
其次,要关注阅读的时间。一般来说,“和大人一起读”需要将更多自主性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拥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阅读。大人可以在孩子的阅读之际,与孩子尝试以聊天的形式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读中深入理解,在理解中深入阅读;在交流之后,再鼓励孩子进行整体性朗读,将朗读建立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这就给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可以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进行复述或者背诵积累,将阅读时间地运用更加趋向于集中和合理。
二、依托特质,让交流话题深化思维
“和大人一起读”以学生的读为主线,但“大人”的点拨与引领也需要融入其中,要在淡化指导痕迹的基础上,运用“聊”的方式融入到交流的过程中。现以统编版一上第七单元中《猴子捞月亮》为例,谈谈如何在“和大人一起读”中与孩子进行交流。
一般来说,聊天话题的设置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紧扣哲理设置主题类话题。比如,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这篇《猴子捞月亮》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从内容和道理两个层面与孩子交流,在充分尊重孩子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切不可将固有的认知强行告知和灌输给孩子。比如,有的孩子会认为猴子笨。其实“笨”只是一个模糊而笼统的概念,究竟“笨”在何处?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认真思考、清晰表达,也有学生会认为猴子不懂得思考,还不要盲目地相信别人的道理,在学生多元表达之后,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理解,以丰富孩子的认知;第二,紧扣内容设置探究类话题。比如,前面四个自然段中,猴子们是依照“老猴子、大猴子、群孩子、小猴子”的顺序出场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思考:文中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整——这样的话题就给孩子与大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条理性的认知通道,顺势解开了故事创作的密码,为学生理解甚至是复述故事提供了抓手与支撑;第三,紧扣形式设置寓言类话题: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大人可以引导孩子着力关注文本中关键之处,理解这些核心语言的意思以及表达效果。比如故事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看就喊起来”,这里的“一看”与“仔细看”意思是一样的吗?思考这个词语,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一看”其实就是草草地看、马虎地看,更认识到猴子们之所以“捞”而无获,其根本原因就在它们缺乏仔细观察和思考。在这样的基础上,大人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种情况在孩子们身上再次发生,哪一环节就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结果呢?这一问题极富创意,既考察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给学生带来思维认知的冲击。
上述三个不同类型的话题,在相同文本中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进行感知,教师可以从所读文本的具体内容出发,提炼出契合文本而又顺应学生思维的话题。
三、依循认知,让阅读资源不断丰富
统编版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在低年级教材中,每次阅读的内容就是一篇文本,但“大人”所关注的不应该只是一篇文本,而需要将视域和范畴逐步迈向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因此,教师可以从单元内容的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适度拓展。
紧扣教材编者所提供的文本类型进行拓展,教师、家长在征求学生意愿的基础上一起进行拓展文本的选择和确定,可以是内容相关的,可以是主题相近的,可以是情节相似的,可以是难易相当的,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视域。比如,在组织学生阅读了“和大人一起读”中提供的《猴子捞月亮》时,就可以为学生拓展《月亮的味道》《咕咚来了》;第二种形式就是要能够从孩子原始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入手,进行阅读能力训练的拓展。比如,有些学生的原始能力相对较强,就可以在阅读之后组织孩子对文本的结尾进行续编,或者根据相应的故事进行改写、创编,然后再补充相关的文本进行扩展性阅读,让拓展阅读建立在实践动笔之后,使得最后的读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地不断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真正认识到统编版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设置的真正用意——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在扎扎实实的朗读过程中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为学生关键性核心能力地生长奠定基础。
四、关注成长,让阅读收获有迹可循
统编版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分布在不同的单元中,与整个单元的内容构建成为一个有机的认知体系。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家庭中,每一段阅读就是一段美妙的时光,更是孩子们不断进步、快速发展的里程。这就意味着“大人”就需要帮助孩子梳理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成长经历,通过设置适切的留痕记录单来留住孩子的成长历程。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我们的记录单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共读的内容和人员——让孩子明晰阅读的材料以及与自己一起阅读的人员,明确“和大人一起读”的理念;(2)从阅读过程中罗列自己的新词、语句和形成的认知困惑——重在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认知积累,并相机促发学生认知思维地发展;(3)落实自主性评价和大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大人可以引导孩子从自己的努力、认真的维度对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困惑进行评价,同时也要以积极激励和欣赏的视角对待孩子的课外阅读。
这种记录表的运用,可以让大人和孩子们在共同阅读的基础上有更加明确的指向。在一开始,大人可以先替孩子代为填写,在课外阅读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与孩子一起回顾、一起交流,尤其是能够针对学生的阅读收获进行交流和表达,让学生养成自我回顾和交流的意识,为孩子阅读自信地形成和动力地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统编版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线教师要准确解读教材,敲定学生内在的认知特点,引领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而蓄力。
参考文献:
[1]孔庆德.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
[2]王春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中国教师,2017,(S1).
[3]黄晓红.从课外阅读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J].教育探究,2018,(02).
【关键词】丰富形式 依托认知 依循认知 关注成长
课外阅读是决定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路径,统编版教材设置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式阅读体系,为学生多维化的阅读提供了支撑。那统编版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在语文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定位、如何落实呢?笔者以为既然是“和大人一起读”,这其中的“大人”就应该理解为“家长和教师”,事实上很多素质较高的家长有着较为丰富的阅读经验,但缺少相应的指导策略,诸如指导什么、如何指导、指导的尺度如何把握等,為此,教师的角色决不能缺位。
一、丰富形式,让扎实阅读贯穿始终
首先,要丰富阅读的形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般可以采用自主朗读和自由默读两种形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张开嘴巴、发出声音进行朗读,以借此来促进语感的逐步形成;在默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家长协调好,关注学生的默读速度,或借助问题的引领,促进学生在默读过程中的思维深入。必要时,教师可以鼓励家长用范读的形式为学生做好示范引领,尤其是阅读材料中具有一定难度的地方,比如人物对话时不同的声音与语调,通过家长的示范,从而达成重点强调的作用。
其次,要关注阅读的时间。一般来说,“和大人一起读”需要将更多自主性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拥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阅读。大人可以在孩子的阅读之际,与孩子尝试以聊天的形式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读中深入理解,在理解中深入阅读;在交流之后,再鼓励孩子进行整体性朗读,将朗读建立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这就给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可以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进行复述或者背诵积累,将阅读时间地运用更加趋向于集中和合理。
二、依托特质,让交流话题深化思维
“和大人一起读”以学生的读为主线,但“大人”的点拨与引领也需要融入其中,要在淡化指导痕迹的基础上,运用“聊”的方式融入到交流的过程中。现以统编版一上第七单元中《猴子捞月亮》为例,谈谈如何在“和大人一起读”中与孩子进行交流。
一般来说,聊天话题的设置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紧扣哲理设置主题类话题。比如,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这篇《猴子捞月亮》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从内容和道理两个层面与孩子交流,在充分尊重孩子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切不可将固有的认知强行告知和灌输给孩子。比如,有的孩子会认为猴子笨。其实“笨”只是一个模糊而笼统的概念,究竟“笨”在何处?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认真思考、清晰表达,也有学生会认为猴子不懂得思考,还不要盲目地相信别人的道理,在学生多元表达之后,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理解,以丰富孩子的认知;第二,紧扣内容设置探究类话题。比如,前面四个自然段中,猴子们是依照“老猴子、大猴子、群孩子、小猴子”的顺序出场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思考:文中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整——这样的话题就给孩子与大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条理性的认知通道,顺势解开了故事创作的密码,为学生理解甚至是复述故事提供了抓手与支撑;第三,紧扣形式设置寓言类话题: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大人可以引导孩子着力关注文本中关键之处,理解这些核心语言的意思以及表达效果。比如故事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看就喊起来”,这里的“一看”与“仔细看”意思是一样的吗?思考这个词语,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一看”其实就是草草地看、马虎地看,更认识到猴子们之所以“捞”而无获,其根本原因就在它们缺乏仔细观察和思考。在这样的基础上,大人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种情况在孩子们身上再次发生,哪一环节就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结果呢?这一问题极富创意,既考察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给学生带来思维认知的冲击。
上述三个不同类型的话题,在相同文本中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进行感知,教师可以从所读文本的具体内容出发,提炼出契合文本而又顺应学生思维的话题。
三、依循认知,让阅读资源不断丰富
统编版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在低年级教材中,每次阅读的内容就是一篇文本,但“大人”所关注的不应该只是一篇文本,而需要将视域和范畴逐步迈向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因此,教师可以从单元内容的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适度拓展。
紧扣教材编者所提供的文本类型进行拓展,教师、家长在征求学生意愿的基础上一起进行拓展文本的选择和确定,可以是内容相关的,可以是主题相近的,可以是情节相似的,可以是难易相当的,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视域。比如,在组织学生阅读了“和大人一起读”中提供的《猴子捞月亮》时,就可以为学生拓展《月亮的味道》《咕咚来了》;第二种形式就是要能够从孩子原始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入手,进行阅读能力训练的拓展。比如,有些学生的原始能力相对较强,就可以在阅读之后组织孩子对文本的结尾进行续编,或者根据相应的故事进行改写、创编,然后再补充相关的文本进行扩展性阅读,让拓展阅读建立在实践动笔之后,使得最后的读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地不断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真正认识到统编版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设置的真正用意——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在扎扎实实的朗读过程中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为学生关键性核心能力地生长奠定基础。
四、关注成长,让阅读收获有迹可循
统编版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分布在不同的单元中,与整个单元的内容构建成为一个有机的认知体系。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家庭中,每一段阅读就是一段美妙的时光,更是孩子们不断进步、快速发展的里程。这就意味着“大人”就需要帮助孩子梳理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成长经历,通过设置适切的留痕记录单来留住孩子的成长历程。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我们的记录单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共读的内容和人员——让孩子明晰阅读的材料以及与自己一起阅读的人员,明确“和大人一起读”的理念;(2)从阅读过程中罗列自己的新词、语句和形成的认知困惑——重在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认知积累,并相机促发学生认知思维地发展;(3)落实自主性评价和大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大人可以引导孩子从自己的努力、认真的维度对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困惑进行评价,同时也要以积极激励和欣赏的视角对待孩子的课外阅读。
这种记录表的运用,可以让大人和孩子们在共同阅读的基础上有更加明确的指向。在一开始,大人可以先替孩子代为填写,在课外阅读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与孩子一起回顾、一起交流,尤其是能够针对学生的阅读收获进行交流和表达,让学生养成自我回顾和交流的意识,为孩子阅读自信地形成和动力地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统编版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线教师要准确解读教材,敲定学生内在的认知特点,引领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而蓄力。
参考文献:
[1]孔庆德.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
[2]王春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中国教师,2017,(S1).
[3]黄晓红.从课外阅读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J].教育探究,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