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0-000-01
摘 要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的体育竞赛活动存在诸多弊端,如有限的竞赛项目,不合理的竞赛规则,不合理的教育目标,这些问题都妨碍中学生身心的发展需求。针对农村中学校运会存在的问题,农村学校需要重置比赛规则,更新竞技目标;增加比赛项目,提高学生参与度;重新设置目标,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改革校运会组织形式,实现常态化体育锻炼。
关键词 体育 校运会 改革
一、重置比赛规则,更新竞技目标
首先,在比赛规则方面,学校明确规定了各班级参加校运会的人数,每班需要6-7人参与到比赛当中。其次,在比赛项目设置上,校运会的比赛项目完全是由田径竞技项目组成;再次,在校运会的举办目的,校运会竞技目的是为参加区一级比赛甄选优秀的运动苗子。总起来说,单一的比赛规则、有限的项目设置及不合理的比赛目标,都挫伤了大部分学生参与校运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尴尬局面。同时,这种做法偏离举办校运会的基本宗旨,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基本精神。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出,学校体育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农村中学校运会必须摒除陈旧的观念,把校运会的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重新制定校运会的比赛规则,丰富校运会的比赛项目以及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校运会中。
二、增加比赛项目,提高学生参与度
学校运动会对学校体育工作具有检阅、激励、宣传和导向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该重视校运会的改革。校运会的比赛项目作为校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内容直接是影响校运会举办效果的关键因素。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本人认为改革校运会比赛项目需要做到保留“传统项目”和增设“团体比赛项目”。
因此,农村中学的校运会应该保留原有的田径比赛项目,以满足体育特长生的发展需要。传统田径项目,也称为“运动员项目”,它规定每班参加人数为8男8女。二是增设了男女混合接力赛、男女混合拔河赛项目,也就是“非运动员项目”。“非运动员项目”规定“运动员项目”的学生以外选拔选手,比赛人数为12男12女。“非运动员项目”主要体现团队合作精神,比赛的队员都会影响比赛的总体成绩。比赛项目的改革保证了每个班级超过80%的学生参与到校运会当中,同时也保证了班级竞赛的公正性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重新设置目标,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农村中学校运会应该重新定位其举办目的。校运会应该超越体育竞技的唯一目标,主要实现体育运动是全面增强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丰富竞技内容,完善教育目标
校运会必须设置丰富有趣的竞技内容,让体育比赛超越学科的界限,体现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运用、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生存自救能力和运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展现,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实现育人目标,比赛项目可以借鉴娱乐节目的成功经验。具体说来,集体完成各种“闯关”的任务,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设置有目的情境,如定向越野,给予参赛者一定提示,要求他们到达某个目的地。
因此,农村中学校运会应该重新更新比赛项目,这些比赛项目实现锻炼体能、博弈智慧以及增强团队精神等全面育人的目标。
(二)体育活动回归生活,实现全面育人
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校运会的举办也必须实现这一根本目的服务。丰富有趣的竞技内容,不仅拉近学校体育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体育活动回归了实际生活,真正体现了体育的文化精神。
校运会的项目设置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校的地理环境和风俗文化特点,充分自然景观来设置越野比赛。通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的方式,这些比赛项目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坚持体育运动回归生活的基本原则,制定符合学生生活的比赛项目,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四、改革校运会组织形式,实现常态化体育锻炼
(一)改革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发展
农村中学校运会的组织形式应该多样化,使校运会的比赛能贯穿学年始终。校运会举办的宗旨是为了全体学生而办,全体学生来参加,但是实际的操作难以达成此目标。农村中学有限的体育器材、裁判工作人员以及有限的体育场地,这是造成农村中学的校运会难以达成目标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二)竞赛活动常态化,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农村学校的校运会的举办应该常态化,它可以设置“赛段”或规定每月的某天为“体育竞赛活动日”的组织形式安排在学年的不同阶段。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赛段”或“体育竞赛活动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让锻炼活动“日常化”和使学生感受体育活动的意义。通过校运会活动的常态化,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学校的体育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校运会这一平台,把阳光体育锻炼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运动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参考文献:
[1] 鲍源林.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J].体育函授通讯.1997(01):17-19.
[2] 齐心.试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创新的培养[J].贵州体育科技.2006:60-61.
[3] 符建国.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J].中国学校体育.1982(04):58-60.
摘 要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的体育竞赛活动存在诸多弊端,如有限的竞赛项目,不合理的竞赛规则,不合理的教育目标,这些问题都妨碍中学生身心的发展需求。针对农村中学校运会存在的问题,农村学校需要重置比赛规则,更新竞技目标;增加比赛项目,提高学生参与度;重新设置目标,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改革校运会组织形式,实现常态化体育锻炼。
关键词 体育 校运会 改革
一、重置比赛规则,更新竞技目标
首先,在比赛规则方面,学校明确规定了各班级参加校运会的人数,每班需要6-7人参与到比赛当中。其次,在比赛项目设置上,校运会的比赛项目完全是由田径竞技项目组成;再次,在校运会的举办目的,校运会竞技目的是为参加区一级比赛甄选优秀的运动苗子。总起来说,单一的比赛规则、有限的项目设置及不合理的比赛目标,都挫伤了大部分学生参与校运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尴尬局面。同时,这种做法偏离举办校运会的基本宗旨,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基本精神。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出,学校体育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农村中学校运会必须摒除陈旧的观念,把校运会的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重新制定校运会的比赛规则,丰富校运会的比赛项目以及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校运会中。
二、增加比赛项目,提高学生参与度
学校运动会对学校体育工作具有检阅、激励、宣传和导向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该重视校运会的改革。校运会的比赛项目作为校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内容直接是影响校运会举办效果的关键因素。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本人认为改革校运会比赛项目需要做到保留“传统项目”和增设“团体比赛项目”。
因此,农村中学的校运会应该保留原有的田径比赛项目,以满足体育特长生的发展需要。传统田径项目,也称为“运动员项目”,它规定每班参加人数为8男8女。二是增设了男女混合接力赛、男女混合拔河赛项目,也就是“非运动员项目”。“非运动员项目”规定“运动员项目”的学生以外选拔选手,比赛人数为12男12女。“非运动员项目”主要体现团队合作精神,比赛的队员都会影响比赛的总体成绩。比赛项目的改革保证了每个班级超过80%的学生参与到校运会当中,同时也保证了班级竞赛的公正性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重新设置目标,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农村中学校运会应该重新定位其举办目的。校运会应该超越体育竞技的唯一目标,主要实现体育运动是全面增强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丰富竞技内容,完善教育目标
校运会必须设置丰富有趣的竞技内容,让体育比赛超越学科的界限,体现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运用、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生存自救能力和运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展现,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实现育人目标,比赛项目可以借鉴娱乐节目的成功经验。具体说来,集体完成各种“闯关”的任务,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设置有目的情境,如定向越野,给予参赛者一定提示,要求他们到达某个目的地。
因此,农村中学校运会应该重新更新比赛项目,这些比赛项目实现锻炼体能、博弈智慧以及增强团队精神等全面育人的目标。
(二)体育活动回归生活,实现全面育人
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校运会的举办也必须实现这一根本目的服务。丰富有趣的竞技内容,不仅拉近学校体育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体育活动回归了实际生活,真正体现了体育的文化精神。
校运会的项目设置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校的地理环境和风俗文化特点,充分自然景观来设置越野比赛。通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的方式,这些比赛项目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坚持体育运动回归生活的基本原则,制定符合学生生活的比赛项目,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四、改革校运会组织形式,实现常态化体育锻炼
(一)改革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发展
农村中学校运会的组织形式应该多样化,使校运会的比赛能贯穿学年始终。校运会举办的宗旨是为了全体学生而办,全体学生来参加,但是实际的操作难以达成此目标。农村中学有限的体育器材、裁判工作人员以及有限的体育场地,这是造成农村中学的校运会难以达成目标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二)竞赛活动常态化,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农村学校的校运会的举办应该常态化,它可以设置“赛段”或规定每月的某天为“体育竞赛活动日”的组织形式安排在学年的不同阶段。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赛段”或“体育竞赛活动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让锻炼活动“日常化”和使学生感受体育活动的意义。通过校运会活动的常态化,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学校的体育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校运会这一平台,把阳光体育锻炼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运动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参考文献:
[1] 鲍源林.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J].体育函授通讯.1997(01):17-19.
[2] 齐心.试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创新的培养[J].贵州体育科技.2006:60-61.
[3] 符建国.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J].中国学校体育.1982(0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