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n159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毕业时,被认为是一个念了太多书的博士,到社会上刚一探头,关于博士的妖魔化说法便迎面而来,最狠的一种是“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博士”。至于“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学位越高,情商越低”,只是家常便饭。其实它们说的是一个意思:念了太多书上的知识,最后在实际生活里变得无用,而现实不是按书本来演的,它们是两出戏。在医学这行就是:一主任医师对一刚毕业的医学博士说:你难道以为病人都是照着书本写的那样生病吗?
  我的第一份工作并不能算是真实生活的演出,因为那是在一个美国实验室里,里面聚集了一群同样读过很多课本和文献的“科学工作者”,我们需要对话的是基因,不是人,书本这时还是管用的。等我回了国,进了真正由人组成的公司,这时,事情开始变得比书本复杂了。比如说,你要与人对话,而且是与很多人对话。这些人从不同的国家回来,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动力,来自公司里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角度和利益。这时我有些体会到那些关于博士的“流言蜚语”,某种程度上有它们的道理。当然,那句名人名言“社会是一所大学”,也很有它的道理。
  后来我换了新的公司,对话这件事变得更加频繁,也更不适合一个“傻”博士。以至于刚开始时,一位上司半带一院惜半带无奈地对我说:你呀,念书太多了,太顶真!因为这类言论已听过很多,我已经能把它们当成另一种形式的赞美。不过这一句,后来我自认琢磨出了它的深意,它是特指我在和别人对话时的影响力很脆弱。因为那时,我管理着一个品牌,要面对的是一支销售队伍,给他们讲市场策略。
  有很多公司职员都会生活在与他人的对话中,但大多到了公司的管理职位时,才不得不去思考对话的影响力和有效性。因为这已变得必须起来。
  那位上司大约已经忘了他曾对我进行的“学位攻击”,因为之后我比较快地进行了转型,我自认为那是一段对博士学位进行概念颠覆的日子。在这段日子中,我明白的第一个道理就是,科学意义上要讲循证,现实中则要举事例。
  读过一篇文章,说一些大公司的领导层,倾向于用笼统、抽象的语言向员工讲公司的价值观和愿景,但下面的人听起来往往一头雾水。比如,一家快递公司的高管,对员工们说“力争第一时间送迭”,下面的听众并不太明白什么叫“第一时间”、还是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后管了用:一个本公司的快递司机,开着车走在高速公路上,但车抛锚了,货却必须在下班前送给客户。情急之下他急中生智,大胆拦住了路上竞争对手公司的一辆车,千方百计说服对方把车借自己用(中间的劝说过程自然很艰难,此处省去数千字)。最后,他真的开着竞争对手的车,把货送到了自己的客户处。“看,这就是努力第一时间送达!”领导说。下面的员工纷纷点头,全明白了!
  在面对销售讲市场策略时,信息是否有效到达,常是一个问题。策略通常就是一两句听上去比较笼统抽象的话,虽然那大多是你辛苦思考、分析、求证、总结的结晶,但却不是销售最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也不是最能激起他们情绪反应的语言和方式。比如你希望告诉他们,一定要去做A,你得举个像说服对手把车借给自己的快递司机这样形象的例子。如果只是“一定要做A”,就太苍白了。要多角度切一个苹果,具体说可以包括:甲以前不做A后来做了A,销量上升了;乙以前做A后来不做A,销量下降了;丙一直坚持做A,每个季度销量都增长。如果比较体贴,还可以加一个例子:丁在做A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这些甲乙丙丁的例子必须来自销售队伍中,如果足够生动、感人,那些没打瞌睡的听众大多会点头称是:我得去做A。
  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有人做了A,成功了,并不能代表A导致了成功,也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能成功。科学意义上要讲循证,循证是一个对普通人比较晦涩的字眼,它说的是建立在大样本、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现代医学里,它是一個常用的褒义字眼。它的反面,就是一个医生说:我有一个病人如何如何,我给它用了什么治疗很管用,所以这种治疗很管用。但医学说:且慢!得在动辄几千人的样本中,在经过严格设计、避免诸多偏差的试验方案后,才能得出结论——这种治疗很管用。只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经常更多地被事例所打动。
其他文献
海明威的小说具有简约的风格。小说几乎由人物的对话构成。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指出,要使对话顺利进行,谈话目标能够完成,交际的双方必须遵循合作原则。有一条是关联准则,指相互之间对话要相关。《桥边的老人》的对话不仅简洁,而且时常答非所问,侦察兵和老人的对话总是错位。简洁和错位的对话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风格,它实际上是作者呈现故事的一种方式。理查德福特说:“我觉得海明威是保守秘密,而非揭示秘密。”他遮蔽了一
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后, 针对有关中国民主政治的问题,坦诚地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的判断。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民主问题上的自信,让世人感悟颇多。   曾几何时,一提到民主问题, 西方舆论界便占领了某种“道德高地”,把中国描绘成一个“经济改革、政治保守”的独裁国家。 胡主席在世人面前坚定地承诺:今后的中国, 就是要“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
分配与承认:正义的两个维度    “承认的政治”,概念源自加拿大学者泰勒《承认的政治》一书。在“承认”主义者们看来,当代社会的各种斗争,如果恰当地加以理解的话,都可以视为“为承认斗争”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承认不外乎有三种,一是得到家庭的承认——爱,一是得到法律的承认——尊重,一是得到社会的承认——声望,整个人类的历史,都可以在“承认”的框架内被解读。“承认的政治”固然是一个不错的理论模型,但若考虑弱
不同于选课或游学,“行走课堂”是一场文化预设、知识盛宴,是一次大语文的综合实践课,是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的饕餮盛宴。它需要各科老师的接力长跑,它也尊重学生的现场所得,允许出现研究的不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能力。基于此,
这次危机公关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不能让个别事件演化成对中国商品的整体价值产生认同危机。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现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虽然中国已就此展开危机公关,但是,截至目前,这场食品安全危机目前仍没有完全停息的迹象,在美国、东南亚、日本,中国的食品安全仍然是当地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食品,甚至中国商品成为有问题商品的代名词。  国内媒体和官员认为,这场食品危机是食品安全领域的“中国威胁”论。  
民主“中国结”的世俗解读    在坊间大多数人的认知序列和价值谱系中,“民主”往往是一个深奥、晦涩和充满政治意味的概念,并因此给人以高高在上、远离世俗生活的印象。尤其是在“国民素质制约民主进程”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与窠臼之中,更是加剧了这种印象。  通读上期“独家策划”,其实不难澄清与纠正上述这个近乎偏拗的印象。有人说,“中国结”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民主,其实何
这个地位不稳的巴基斯坦强人或许正利用“沉默”  从7月10日政府军队猛烈攻击极端分子占据的红色清真寺的画面,到7月20日数百名律师在最高法院外听到首席大法官乔杜里即将复职后热烈狂欢的场面,世人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巴基斯坦,一个是在用武力恢复秩序,一个是在用法律维护公正。两个矛盾着却互为补充的形象,曲折反映了巴国内各派系之间复杂的斗争与妥协现状。  关于穆沙拉夫总统选择在7月和极端势力“摊牌”的原因
“一肩挑”是个形象的说法,指近些年基层党政领导合二为一的改革模式。湖北2005年开始推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乡镇党委书记原则上兼任乡镇长。安徽省有近1/3的乡镇也实行了党政正职“一肩挑”。成都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也提出要探索开展乡镇党政“一肩挑”。基层党政正职“一肩挑”似乎有逐渐推开的态势。  2002年底,山西长治市开始试点村级“一肩挑”,到2006年初,全市3600多个
中国现代作家中,“惊才绝艳”(茅盾语)的郁达夫因小说集《沉沦》而“声名大噪”。郭沫若却评价说:“达夫的诗词实在比他的小说或者散文还好。”实际上,郁达夫的诗词好于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好于他的小说。其经典散文《故都的秋》宁折己寿也要挽留北国之秋的情感撼人心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认为这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郁达夫,你内心是怎样的世界?这又表现了你怎样的人情?  一、故都情结  生
上篇  古语云“大医不出,苍生可济”,而今,大医不出,中医学如何正确传承,谈何复兴?  “可能要推迟几天,中风了,半身发麻,口齿不清。不要紧,我给自己开了几副药,恢复得不错。对,在家多休息几天。”第一次见到李可老先生还是在一年以前,当时,记者对他的满头银发印象深刻,开玩笑说,“中医外表就该像您的样子”。眼前,从矍铄的步态上,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一个月前刚刚中风的78岁老人。  7月3日一早起来,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