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著中的动作描写有多种表达功能。
一、凸现性格特征
于是他扑哧一笑,磕了磕吸尽了的烟灰……慢吞吞、笑嘻嘻地吐了一口痰,把嘴一抹说道:“……你怎么知道我是共军呢?嗯?你说说我这个共军的来历吧!”说着他朝旁边椅子上一坐,掏出他的小烟袋,又抽起烟来。
——曲波《林海雪原》
[简析]小炉匠一说出杨子荣“不是胡彪,是共军”,局势便危急得一触即发。
杨子荣“笑”“磕”“吐”“抹”“说”“坐”“掏”“抽”等一系列动作,把他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大智大勇的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二、反映内心世界
众人连忙收拾。谁知小春、婉如忽然不见了,四处寻找,好容易才从茅厕找了出来。原来二人却立在净桶旁边,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倒像疯癫一般,只管大笑;见了众人,这才把笑止住。
——李汝珍《镜花缘》
[简析]秦小春、林婉如得知考中才女后,竟反常地躲到茅厕里。两个“望”,一个“大笑”,正是她们极度喜悦时的反常动作,反映出其内心对功名的狂热追求。这一动作描写与《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描写异曲同工。
三、突出作品主题
他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来抢到书桌边,一手拉开了抽屉,抓住一支手枪来,就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口……窗外是狂风怒吼,斜脚雨打那窗上的玻璃,达达达地。可是那手枪没有放射。吴荪甫长叹一声,身体落在那转轮椅子里,手枪掉在地上。
——茅盾《子夜》
[简析]小说中原来坚毅果断、刚愎自用、颇有魄力的吴荪甫至卷末竟然落得几欲自杀的困境。他的“狞笑”“长叹”,他的歇斯底里的“拉”“抓”“对准”等动作,都有力地暗示着吴荪甫悲剧命运的认识意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难逃失败的结局,靠民族工业来发展中国只能是幻想。
四、交代身份地位
刘姥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座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曹雪芹《红楼梦》
[简析]挺胸叠肚者高人一等,与刘姥姥“掸”“教”“溜”“蹭”等动作所体现的窘态形成对比。在对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的鲜明揭示中,不难看出刘姥姥身份的卑贱和地位的低下。
五、推动情节发展
他浑身披挂,骑上驽难得,戴上拼凑的头盔,挎上盾牌,拿起长枪,从院子的后门出去,到了郊外……他一面说,一面踢动驽骍难得,托定长枪,一道电光似的直冲下山坡去。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简析]堂·吉诃德每次“骑马”“戴盔”“托枪”“直冲”这一系列富有特征性、戏剧性的行为都成为一连串荒唐可笑事件的前导,动作描写具有凸现性格和推动情节的双重功能。
[训练]以家务劳动为话题写一个片段,要求运用动作群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实例] 我从厨房里拿了一把专门劈文蛤的小刀,搬了一把小椅子坐下。打开网兜,嘿!有个文蛤正把贝壳张开,我瞪大眼睛,心怦怦跳着,好像要做一件重大的事情似的。猛地,我把小刀插入贝壳中,文蛤壳立刻关上,可是它已经晚了,我一手拿文蛤,一手抓住刀柄,往左边一撬,文蛤壳被打开了。我抓住一甩,想把里面的“肉”给甩出来,可那“肉”紧紧地贴在贝壳上,纹丝不动。我又用手去抠,抠了半天也没有把“肉”抠出来,反把“肉”抠得伤痕累累。我有些急了,拿小刀一敲贝壳,只 听“啪”的一声,这下可好,贝壳敲碎了,碎片陷入“肉”中,这个文蛤就这样给“报销”了。
[简评]“插”“撬”“甩”“抠”“敲”等动词构成的动作群描写,多侧面地表现出作者的心理和性格——敢于实践又不得要领,急于成功又不免冒失莽撞。
在了解了名著中动作描写的表达功能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学习动作描写的多种技法。
一、综合法
即把动作描写与语言、心理等其他描写有机结合,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红梅枝上正开着花,清香一阵一阵地送到他——觉慧——的鼻端。他伸手折了短短的一小枝,拿在手里用力折成了几段,把小枝上的花摘下来放在手掌心,然后用力一捏,把花瓣捏成了润湿的一小团。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是他满足了,因为他毁坏了什么东西。他想有一天如果这只手变大起来,能够把旧的制度像这样地毁 掉,那是多么痛快的事。
——巴金《家》
[简评]折揉红梅的动作与心理融合着写,借景写人,以小喻大,既表现出觉慧对窒息生命的旧社会的愤恨,也微露出未经生活风暴洗礼的觉慧的性格中单纯、幼稚的一面。
二、特写法
运用细致笔调使行为动作如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凸现于读者面前。
老头儿放下了钓丝,把它踩在脚底下,然后把鱼叉高高地举起来,举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时使出全身的力气,比他刚才所聚集的更多的力气,把鱼叉扎进正好在那大胸鳍后面的鱼腰里,那个胸鳍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齐着一个人的胸膛。他觉得鱼叉已经扎进鱼身上了,于是他靠在叉把上面,把鱼叉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推到里面去。
——海明威《老人与海》
[简评]作者把笔墨集中在处于特定时空的鱼叉上,“举”“扎”“靠”“推”等动作构成精彩的特写镜头,使人从惊心动魄的搏斗中形象地体味到人的伟力、气魄和智慧。
三、对比法
书记官站起来,开始宣读起诉书。……结果他的声调就混合成不间断的嗡嗡声,听得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忽儿把胳膊肘倚在圈椅的这边扶手上,一忽儿倚在那边扶手上,一忽儿闭上眼睛,一忽儿又睁开,彼此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把刚要开口打呵欠的那种痉挛动作压下去。……玛丝洛娃听着书记官朗读,眼睛盯住他,时而呆呆不动地坐着,时而全身一震,仿佛打算反驳似的,涨红了脸,后来却沉重地叹了口气,把手换一个放处,往四下里看一眼,随后又凝神瞧着宣读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简评]法官们“一忽儿”中变换动作所表现的漫不经心、草菅人命,与玛丝洛娃“震”“涨”“叹”等动作所表现的全神贯注、抗争无门构成对比,读者从中读出了沙皇统治下下层人民的苦难冤情和法律制度的虚伪、专制。
四、特征法
精选富于特征性、个性化的词语简洁传神地进行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将来,钉钯难举,气力不加。……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搠伤嘴脸,一毂辘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
——吴承恩《西游记》
[简评]“一溜”“不分好歹,一顿钻进”“一毂辘睡倒”等动作描写只能属于猪八戒,其自私可笑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
……忽然,当刽子手的助手正要执行夏赫莫吕的漠然的命令的时候,他——加西莫多——跨过花楼的栏杆,用双脚、两膝和两手抓住绳子,接着人家看着他滑到了教堂正面,好像沿着玻璃窗滑去的一滴雨水,用一只从屋顶跳下来的猫儿的迅速姿势,跑向那两个行刑助手,用他巨大的拳头把他们打倒,一手抱起吉卜赛女郎,就像一个孩子抱起他的洋囡囡似的,一闪便跳进了教堂……
——雨果《巴黎圣母院》
[简评]作者连用“滑下玻璃窗的一滴雨水”,跳下屋顶的“猫儿”,抱起洋囡囡的“孩子”等三个喻体描写加西莫多抢救艾丝米兰达时动作的敏捷、利索和果敢,令人难忘。
一、凸现性格特征
于是他扑哧一笑,磕了磕吸尽了的烟灰……慢吞吞、笑嘻嘻地吐了一口痰,把嘴一抹说道:“……你怎么知道我是共军呢?嗯?你说说我这个共军的来历吧!”说着他朝旁边椅子上一坐,掏出他的小烟袋,又抽起烟来。
——曲波《林海雪原》
[简析]小炉匠一说出杨子荣“不是胡彪,是共军”,局势便危急得一触即发。
杨子荣“笑”“磕”“吐”“抹”“说”“坐”“掏”“抽”等一系列动作,把他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大智大勇的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二、反映内心世界
众人连忙收拾。谁知小春、婉如忽然不见了,四处寻找,好容易才从茅厕找了出来。原来二人却立在净桶旁边,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倒像疯癫一般,只管大笑;见了众人,这才把笑止住。
——李汝珍《镜花缘》
[简析]秦小春、林婉如得知考中才女后,竟反常地躲到茅厕里。两个“望”,一个“大笑”,正是她们极度喜悦时的反常动作,反映出其内心对功名的狂热追求。这一动作描写与《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描写异曲同工。
三、突出作品主题
他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来抢到书桌边,一手拉开了抽屉,抓住一支手枪来,就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口……窗外是狂风怒吼,斜脚雨打那窗上的玻璃,达达达地。可是那手枪没有放射。吴荪甫长叹一声,身体落在那转轮椅子里,手枪掉在地上。
——茅盾《子夜》
[简析]小说中原来坚毅果断、刚愎自用、颇有魄力的吴荪甫至卷末竟然落得几欲自杀的困境。他的“狞笑”“长叹”,他的歇斯底里的“拉”“抓”“对准”等动作,都有力地暗示着吴荪甫悲剧命运的认识意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难逃失败的结局,靠民族工业来发展中国只能是幻想。
四、交代身份地位
刘姥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座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曹雪芹《红楼梦》
[简析]挺胸叠肚者高人一等,与刘姥姥“掸”“教”“溜”“蹭”等动作所体现的窘态形成对比。在对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的鲜明揭示中,不难看出刘姥姥身份的卑贱和地位的低下。
五、推动情节发展
他浑身披挂,骑上驽难得,戴上拼凑的头盔,挎上盾牌,拿起长枪,从院子的后门出去,到了郊外……他一面说,一面踢动驽骍难得,托定长枪,一道电光似的直冲下山坡去。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简析]堂·吉诃德每次“骑马”“戴盔”“托枪”“直冲”这一系列富有特征性、戏剧性的行为都成为一连串荒唐可笑事件的前导,动作描写具有凸现性格和推动情节的双重功能。
[训练]以家务劳动为话题写一个片段,要求运用动作群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实例] 我从厨房里拿了一把专门劈文蛤的小刀,搬了一把小椅子坐下。打开网兜,嘿!有个文蛤正把贝壳张开,我瞪大眼睛,心怦怦跳着,好像要做一件重大的事情似的。猛地,我把小刀插入贝壳中,文蛤壳立刻关上,可是它已经晚了,我一手拿文蛤,一手抓住刀柄,往左边一撬,文蛤壳被打开了。我抓住一甩,想把里面的“肉”给甩出来,可那“肉”紧紧地贴在贝壳上,纹丝不动。我又用手去抠,抠了半天也没有把“肉”抠出来,反把“肉”抠得伤痕累累。我有些急了,拿小刀一敲贝壳,只 听“啪”的一声,这下可好,贝壳敲碎了,碎片陷入“肉”中,这个文蛤就这样给“报销”了。
[简评]“插”“撬”“甩”“抠”“敲”等动词构成的动作群描写,多侧面地表现出作者的心理和性格——敢于实践又不得要领,急于成功又不免冒失莽撞。
在了解了名著中动作描写的表达功能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学习动作描写的多种技法。
一、综合法
即把动作描写与语言、心理等其他描写有机结合,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红梅枝上正开着花,清香一阵一阵地送到他——觉慧——的鼻端。他伸手折了短短的一小枝,拿在手里用力折成了几段,把小枝上的花摘下来放在手掌心,然后用力一捏,把花瓣捏成了润湿的一小团。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是他满足了,因为他毁坏了什么东西。他想有一天如果这只手变大起来,能够把旧的制度像这样地毁 掉,那是多么痛快的事。
——巴金《家》
[简评]折揉红梅的动作与心理融合着写,借景写人,以小喻大,既表现出觉慧对窒息生命的旧社会的愤恨,也微露出未经生活风暴洗礼的觉慧的性格中单纯、幼稚的一面。
二、特写法
运用细致笔调使行为动作如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凸现于读者面前。
老头儿放下了钓丝,把它踩在脚底下,然后把鱼叉高高地举起来,举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时使出全身的力气,比他刚才所聚集的更多的力气,把鱼叉扎进正好在那大胸鳍后面的鱼腰里,那个胸鳍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齐着一个人的胸膛。他觉得鱼叉已经扎进鱼身上了,于是他靠在叉把上面,把鱼叉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推到里面去。
——海明威《老人与海》
[简评]作者把笔墨集中在处于特定时空的鱼叉上,“举”“扎”“靠”“推”等动作构成精彩的特写镜头,使人从惊心动魄的搏斗中形象地体味到人的伟力、气魄和智慧。
三、对比法
书记官站起来,开始宣读起诉书。……结果他的声调就混合成不间断的嗡嗡声,听得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忽儿把胳膊肘倚在圈椅的这边扶手上,一忽儿倚在那边扶手上,一忽儿闭上眼睛,一忽儿又睁开,彼此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把刚要开口打呵欠的那种痉挛动作压下去。……玛丝洛娃听着书记官朗读,眼睛盯住他,时而呆呆不动地坐着,时而全身一震,仿佛打算反驳似的,涨红了脸,后来却沉重地叹了口气,把手换一个放处,往四下里看一眼,随后又凝神瞧着宣读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简评]法官们“一忽儿”中变换动作所表现的漫不经心、草菅人命,与玛丝洛娃“震”“涨”“叹”等动作所表现的全神贯注、抗争无门构成对比,读者从中读出了沙皇统治下下层人民的苦难冤情和法律制度的虚伪、专制。
四、特征法
精选富于特征性、个性化的词语简洁传神地进行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将来,钉钯难举,气力不加。……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搠伤嘴脸,一毂辘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
——吴承恩《西游记》
[简评]“一溜”“不分好歹,一顿钻进”“一毂辘睡倒”等动作描写只能属于猪八戒,其自私可笑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
……忽然,当刽子手的助手正要执行夏赫莫吕的漠然的命令的时候,他——加西莫多——跨过花楼的栏杆,用双脚、两膝和两手抓住绳子,接着人家看着他滑到了教堂正面,好像沿着玻璃窗滑去的一滴雨水,用一只从屋顶跳下来的猫儿的迅速姿势,跑向那两个行刑助手,用他巨大的拳头把他们打倒,一手抱起吉卜赛女郎,就像一个孩子抱起他的洋囡囡似的,一闪便跳进了教堂……
——雨果《巴黎圣母院》
[简评]作者连用“滑下玻璃窗的一滴雨水”,跳下屋顶的“猫儿”,抱起洋囡囡的“孩子”等三个喻体描写加西莫多抢救艾丝米兰达时动作的敏捷、利索和果敢,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