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来源于生活,必须运用到生活中去。小学科学教学提倡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科学教师要转化生活资源为科学教育资源,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使课堂教学趋于生活化。引导生学生进行生活化的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构建融“知识、教学、生活”于一体的高效科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 生活化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83-02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核心课程,应从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寻找科学教育素材,了解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科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思维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动机与兴趣。
一、立足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比较容易对那些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事物感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及现象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书本上的科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时,我利用学生喜欢魔术表演的心理特点,用淀粉糊在一张白纸上画画,画了几笔,可纸上却什么都看不到。这时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您在画什么呀?”我故意神秘地反问:“你们能猜到老师画的是什么了吗?想不想知道答案?”。我一边问一边在画上喷上一些碘酒。奇迹出现了,原来什么也看不到的白纸出现了一幅简笔画。学生们看过老师简单的魔术表演立即就激起了的探究兴趣。然后我指导学生用碘酒去检验各种食物,发现有的食物遇到碘酒会变蓝色,有的食物遇到碘酒不会变色。学生很快得出科学的结论:含淀粉的物质遇到碘酒会变蓝色。通过这堂课学生会兴奋的发现: “我也能玩小魔术”。这也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深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动机。
二、走近生活,挖掘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小学科学注重科学探究,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包括包括图书、仪器、实物还有各种多媒体等的探究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选用学生在生活熟悉的实验材料,提供给他们进行科学探究。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选用了学生可以经常接触到的材料:鹅卵石、萝卜、橡皮、竹筷、回形针等,作为探究材料进行探究。学生因为对这些物体有感性认识经验,因此探究这些物体在水中是否沉浮时就比较容易。如果我们选用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材料,在进行探究这些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是否有关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困难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选用一些生活化的材料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要提倡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收集一些生活中废弃的物品,如矿泉水瓶,饮料瓶,各种食物的包装盒等作为科学活动的探究材料,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探究机会,并能从小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
三、模拟生活,创设生活化教学环境
传统的科学课堂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的氛围。教师在课堂上模拟生活化的环境能营造了出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生活场景中表达感情、交流思想各心得,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学《周围的空气》时,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往小瓶口的容器中倒液体不容易倒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然后很自然地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往小瓶口的容器中倒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很多学生都有碰到过类似的情况,但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我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我从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境出发然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拉近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消除了对科学的神秘感,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四、回归生活,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掌握的知识技能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学的生活化。例如学生学习了《食物》这一单元,了解了食物的相关信息后,学生就有了课外实践的机会,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依据食物中的营养成份尝试制定“一天中的營养食谱”。引导学生依据食物包装上的营养成分、配料表、保存方法、保质时间等信息正确选购食物,使学生掌握了一种生活技能,并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在生活中寻找科学、学习科学。例如在学习《光和影》一课时,这课探究的重点内容是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对影子并不陌生,但平时并没有进行认真的观察。如果在教室讲解课的内容,因受到场地、空间和光源的限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我把这堂课安排在室外进行,让学生在愉悦的游戏中完成探究任务,游戏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在游戏后完成《影子真有趣》为题的实验报告。报告的内容是:(1)你走到什么地方开始开始发现自己的影子了?(2)影子在你前方与身后时光源在什么方向?(3)影子方向会改变吗?怎样才能改变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呢?(4)大家能互相踩到对方的影子吗?学生带着教师安排的任务,来到了室外开始游戏,我踩踩你的影子,你踩踩我的影子,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实验报告,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总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的思想,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假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开展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和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这不仅能优化科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金银马.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科学中国人,2016(2)
[2]厉伟.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科学大众,2011(1)
[3]殷海斌. 让生活化点缀小学科学教学[J].华夏教师,2016(4)
【关键词】小学科学 生活化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83-02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核心课程,应从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寻找科学教育素材,了解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科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思维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动机与兴趣。
一、立足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比较容易对那些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事物感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及现象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书本上的科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时,我利用学生喜欢魔术表演的心理特点,用淀粉糊在一张白纸上画画,画了几笔,可纸上却什么都看不到。这时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您在画什么呀?”我故意神秘地反问:“你们能猜到老师画的是什么了吗?想不想知道答案?”。我一边问一边在画上喷上一些碘酒。奇迹出现了,原来什么也看不到的白纸出现了一幅简笔画。学生们看过老师简单的魔术表演立即就激起了的探究兴趣。然后我指导学生用碘酒去检验各种食物,发现有的食物遇到碘酒会变蓝色,有的食物遇到碘酒不会变色。学生很快得出科学的结论:含淀粉的物质遇到碘酒会变蓝色。通过这堂课学生会兴奋的发现: “我也能玩小魔术”。这也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深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动机。
二、走近生活,挖掘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小学科学注重科学探究,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包括包括图书、仪器、实物还有各种多媒体等的探究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选用学生在生活熟悉的实验材料,提供给他们进行科学探究。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选用了学生可以经常接触到的材料:鹅卵石、萝卜、橡皮、竹筷、回形针等,作为探究材料进行探究。学生因为对这些物体有感性认识经验,因此探究这些物体在水中是否沉浮时就比较容易。如果我们选用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材料,在进行探究这些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是否有关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困难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选用一些生活化的材料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要提倡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收集一些生活中废弃的物品,如矿泉水瓶,饮料瓶,各种食物的包装盒等作为科学活动的探究材料,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探究机会,并能从小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
三、模拟生活,创设生活化教学环境
传统的科学课堂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的氛围。教师在课堂上模拟生活化的环境能营造了出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生活场景中表达感情、交流思想各心得,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学《周围的空气》时,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往小瓶口的容器中倒液体不容易倒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然后很自然地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往小瓶口的容器中倒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很多学生都有碰到过类似的情况,但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我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我从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境出发然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拉近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消除了对科学的神秘感,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四、回归生活,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掌握的知识技能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学的生活化。例如学生学习了《食物》这一单元,了解了食物的相关信息后,学生就有了课外实践的机会,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依据食物中的营养成份尝试制定“一天中的營养食谱”。引导学生依据食物包装上的营养成分、配料表、保存方法、保质时间等信息正确选购食物,使学生掌握了一种生活技能,并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在生活中寻找科学、学习科学。例如在学习《光和影》一课时,这课探究的重点内容是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对影子并不陌生,但平时并没有进行认真的观察。如果在教室讲解课的内容,因受到场地、空间和光源的限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我把这堂课安排在室外进行,让学生在愉悦的游戏中完成探究任务,游戏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在游戏后完成《影子真有趣》为题的实验报告。报告的内容是:(1)你走到什么地方开始开始发现自己的影子了?(2)影子在你前方与身后时光源在什么方向?(3)影子方向会改变吗?怎样才能改变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呢?(4)大家能互相踩到对方的影子吗?学生带着教师安排的任务,来到了室外开始游戏,我踩踩你的影子,你踩踩我的影子,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实验报告,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总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的思想,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假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开展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和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这不仅能优化科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金银马.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科学中国人,2016(2)
[2]厉伟.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科学大众,2011(1)
[3]殷海斌. 让生活化点缀小学科学教学[J].华夏教师,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