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多年来,从燕舞的响彻大江南北,到森达的异军突起,再到悦达的驰名中外,盐城制造创造了一张张发展名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盐城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机遇,深入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坚持稳增长与促转型双轮驱动,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建设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聚焦产业强市,更大力度优化产业结构
坚定不移地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近年来,盐城先后出台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等发展意见和政策,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两个产业被列入省市合作共建产业,盐城大数据产业园成为部省市合作共建园区。新能源产业成功引进金风科技、上海电气、中车电机等风电领军企业和天合光能、协鑫集团、阿特斯等世界级光伏龙头企业。节能环保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环保装备、节能电光源和环保滤料为主的产业格局,全国大气治理前10强企业有7家落户盐城。盐都智能终端产业园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集聚了各类智能终端项目60多个,年内手机出货量有望突破1000万部。当前,重点围绕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个链条”,强化要素、政策、服务“三个保障”,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大数据、智能终端、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着力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打造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终端三个千亿级产业,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模式。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旧动力和新动力一定是叠加,而不是替代;传统制造产业与新型智能制造一定是融合,而不是对立。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取向,深入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和互联网提升计划,推动机械、纺织、化工等产业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每年实施100个具有行业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智能制造项目。坚持百万辆汽车整车目标不动摇,加快实现汽车整车、零部件、服务业“三个千亿”目标,建设沿海汽车名城和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效。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产业,推广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线支持服务、融资租赁服务等新模式,支持50户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创建一批省市试点示范企业。推进绿色制造加快发展。开展节能交易试点及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实施绿色制造重点项目,推动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化工企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对化工企业实行分档管理,三年内重组、淘汰三档化工生产企业100户。
二、聚焦创新驱动,更大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把创新贯穿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实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提档扩面。力争今年规上企业市级研发机构覆盖面提升3个百分点,100户大企业(集团)省级研发机构建有率达50%,年内新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认定首台(套)装备15个。大力推進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重,主动对接大院大所和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支持清华大学烟气控制国家工程实验室、金风科技风电检测工程实验室、西南交大轨道研究中心、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开发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专题对接活动,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产品。研究制定新技术新产品首购首用支持政策,在节能环保、分布式光伏发电、云计算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示范应用项目。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工程。制定工业企业质量品牌建设行动计划,开展盐城市“自主工业品牌十强”、“质量标杆”企业评选,支持丰东热处理、豪迈照明、科行环保等创建国家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
三、聚焦有效投入,更大力度主攻产业项目
当前盐城工业发展的阶段,决定了必须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条主线。坚持“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深入开展“产业项目推进年”活动,着力突破重大产业项目。强化招商引资。把握经贸合作新形势,在巩固提升北上广深、日韩港台招商基础上,拓宽欧美及“一带一路”区域招商,围绕建链补链强链,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强化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两重一实”项目建设,建立“单月会办、双月督查”的重大项目督查推进机制,单月召开全市重大项目推进会办会,双月分批次对全市重大项目进行观摩。围绕重大项目签约、审批、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关键环节,强化跟踪服务管理,提升项目推进成效,加快阿特斯太阳能电池、奥新新能源汽车、GMT公司柔性显示触摸传感器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实施全市招商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招录一批、选调一批、挂职一批、聘用一批、培训一批”的思路,打造懂产业、会外语、善谈判、精政策和熟悉国际规则的专业化招商队伍。
四、聚焦重点园区,更大力度提升承载能力
按照打造创新园区、开放园区、生态园区的目标,优化规划布局,提升综合承载力,实现资源集聚、项目集聚、产业集聚。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坚持产城融合,完善园区生活服务、生产配套等各类功能,建立健全研发设计、信息咨询、检验检测、资本运作等公共服务平台,使园区成为集聚优质要素的高地。鼓励重点园区规划建设以生产性服务功能为主的特色小镇,配套建设工业邻里中心、人才公寓,增强对重大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大力实施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培育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业高端、特色鲜明、集聚度高的龙头型园区。推进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探索建立共建园区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协调、利益共享机制,打造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苏沪合作先导区和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滨海新区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产业合作,集聚一批临港型产业,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创新园区发展机制。积极借鉴复制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探索土地开发、投融资、招商引资、社区管理等方面的新机制新办法,形成制度集成优势。
五、聚焦龙头骨干,更大力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深入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行动计划,推动100户大企业(集团)通过技术改造、战略重组等方式持续增长,到2020年,全市销售超百亿级企业达8家。组织企业开展“争星创优”活动,按照“政府组织、企业自愿”原则,主要根据企业当年入库税收,认定五星、四星和三星企业,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培育上市企业。充分优化全市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每年重点筛选50家列为“金种子”后备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培育推进方案,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深化为企服务活动。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促发展”活动,组织好进万企大走访、星级企业服务“直通车”等系列活动,完善“服务企业E平台”,落实好问题收集、交办督办和协调解决等工作机制,切实做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工及物流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
一、聚焦产业强市,更大力度优化产业结构
坚定不移地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近年来,盐城先后出台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等发展意见和政策,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两个产业被列入省市合作共建产业,盐城大数据产业园成为部省市合作共建园区。新能源产业成功引进金风科技、上海电气、中车电机等风电领军企业和天合光能、协鑫集团、阿特斯等世界级光伏龙头企业。节能环保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环保装备、节能电光源和环保滤料为主的产业格局,全国大气治理前10强企业有7家落户盐城。盐都智能终端产业园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集聚了各类智能终端项目60多个,年内手机出货量有望突破1000万部。当前,重点围绕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个链条”,强化要素、政策、服务“三个保障”,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大数据、智能终端、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着力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打造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终端三个千亿级产业,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模式。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旧动力和新动力一定是叠加,而不是替代;传统制造产业与新型智能制造一定是融合,而不是对立。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取向,深入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和互联网提升计划,推动机械、纺织、化工等产业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每年实施100个具有行业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智能制造项目。坚持百万辆汽车整车目标不动摇,加快实现汽车整车、零部件、服务业“三个千亿”目标,建设沿海汽车名城和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效。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产业,推广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线支持服务、融资租赁服务等新模式,支持50户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创建一批省市试点示范企业。推进绿色制造加快发展。开展节能交易试点及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实施绿色制造重点项目,推动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化工企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对化工企业实行分档管理,三年内重组、淘汰三档化工生产企业100户。
二、聚焦创新驱动,更大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把创新贯穿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实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提档扩面。力争今年规上企业市级研发机构覆盖面提升3个百分点,100户大企业(集团)省级研发机构建有率达50%,年内新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认定首台(套)装备15个。大力推進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重,主动对接大院大所和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支持清华大学烟气控制国家工程实验室、金风科技风电检测工程实验室、西南交大轨道研究中心、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开发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专题对接活动,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产品。研究制定新技术新产品首购首用支持政策,在节能环保、分布式光伏发电、云计算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示范应用项目。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工程。制定工业企业质量品牌建设行动计划,开展盐城市“自主工业品牌十强”、“质量标杆”企业评选,支持丰东热处理、豪迈照明、科行环保等创建国家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
三、聚焦有效投入,更大力度主攻产业项目
当前盐城工业发展的阶段,决定了必须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条主线。坚持“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深入开展“产业项目推进年”活动,着力突破重大产业项目。强化招商引资。把握经贸合作新形势,在巩固提升北上广深、日韩港台招商基础上,拓宽欧美及“一带一路”区域招商,围绕建链补链强链,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强化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两重一实”项目建设,建立“单月会办、双月督查”的重大项目督查推进机制,单月召开全市重大项目推进会办会,双月分批次对全市重大项目进行观摩。围绕重大项目签约、审批、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关键环节,强化跟踪服务管理,提升项目推进成效,加快阿特斯太阳能电池、奥新新能源汽车、GMT公司柔性显示触摸传感器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实施全市招商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招录一批、选调一批、挂职一批、聘用一批、培训一批”的思路,打造懂产业、会外语、善谈判、精政策和熟悉国际规则的专业化招商队伍。
四、聚焦重点园区,更大力度提升承载能力
按照打造创新园区、开放园区、生态园区的目标,优化规划布局,提升综合承载力,实现资源集聚、项目集聚、产业集聚。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坚持产城融合,完善园区生活服务、生产配套等各类功能,建立健全研发设计、信息咨询、检验检测、资本运作等公共服务平台,使园区成为集聚优质要素的高地。鼓励重点园区规划建设以生产性服务功能为主的特色小镇,配套建设工业邻里中心、人才公寓,增强对重大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大力实施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培育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业高端、特色鲜明、集聚度高的龙头型园区。推进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探索建立共建园区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协调、利益共享机制,打造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苏沪合作先导区和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滨海新区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产业合作,集聚一批临港型产业,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创新园区发展机制。积极借鉴复制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探索土地开发、投融资、招商引资、社区管理等方面的新机制新办法,形成制度集成优势。
五、聚焦龙头骨干,更大力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深入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行动计划,推动100户大企业(集团)通过技术改造、战略重组等方式持续增长,到2020年,全市销售超百亿级企业达8家。组织企业开展“争星创优”活动,按照“政府组织、企业自愿”原则,主要根据企业当年入库税收,认定五星、四星和三星企业,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培育上市企业。充分优化全市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每年重点筛选50家列为“金种子”后备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培育推进方案,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深化为企服务活动。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促发展”活动,组织好进万企大走访、星级企业服务“直通车”等系列活动,完善“服务企业E平台”,落实好问题收集、交办督办和协调解决等工作机制,切实做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工及物流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