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安定团结的局面。当前压倒一切的是稳定。要完成这一任务,虽不能说主要依靠新闻宣传,但必须有新闻宣传的紧密配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新闻正面报道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在新时期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新闻的正面报道如何唱响时代主旋律,做到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稳定、有利于鼓劲,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正面报道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一、正面报道的内涵分析
正面报道是正面宣传的一种方式,它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具有倾向性的新闻报道,通过正面报道把人们的关注点、思想意识引导到体现时代特色、代表社会主流、具有积极意义的层面上。正面报道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民主法治的推动者、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氛围的营造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在当代,我们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正面报道,首先,正面报道应能鼓舞和启迪人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次,能为人们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此外,党领导的新闻媒体有责任鼓舞和启迪人们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这也是“正面报道为主”的精神实质。最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正面报道还应凸显出“建设性”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性”较之过去的提法更具时代气息,而“以人为本”则意味着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交流平台,顺应价值观多元化的多中心社会。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正面报道的必然性
正面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党性要求,新闻媒介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报道为主的党性原则,广泛深入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创造活力,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舆论环境,而和谐的舆论环境,主要依靠加强正面报道来引领和营造。加强正面宣传提高其社会影响力、感染力,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做好的十个方面的工作,新闻传媒可以发挥正面报道的积极作用,争取有所作为,并指出要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这也正是正面报道的社会效应所在。
三、发挥正面报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的途径
1.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和谐舆论意识,让正面报道唱响主旋律。
中国作为泱泱大国,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和意志,十三亿人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全国就犹如一盘散沙,形不成合力,干不成大事。因此在舆论传播中还应当有主导性的舆论,也就是主旋律,这有助于形成一种和谐的舆论。而这种和谐的舆论又会促进社会的和谐。正面报道能够把这种舆论的主导性与舆论的多样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舆论传播中,既要注意广泛地反映各个不同利益群众和利益群体的不同意见和要求,保证舆论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又要注意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用符合这些思想与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主导性舆论去积极引导群众,将群众的思想吸引到社会主义的方向上来,因此正面报道是“主导性舆论”是现实要求。所以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关键是让正面报道唱响主旋律,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实践中创新正面报道,让正面报道更加有新意。
善于创新,改进创新,关键在于方式创新,总结近年来正面报道的成功经验,有以下五种报道方式值得重视:背景式报道,增加信息量,提供相关链接,帮助受众从更宽阔的视野中加深理解;解读式报道,体现服务性,帮助受众消化分析;讨论式报道,增强参与性,请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参与讨论,提供多种视角,营造舆论氛围;反馈式报道,引入受众反应,实现新闻的第二次传播效应;系列式报道,高密度传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形成信息链和舆论场。在十七大报告和两会报告的解读中,这五种方式被充分运用,例如《中国青年报》推出的十七大解读专栏、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专家看两会等节目,都很好地帮助受众了解党的方针和政策,达到宣传的效果。
3.新闻工作者必须让正面报道更加真实,避免新闻报道的负面效应。
为了避免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许多认识只有到实际中去,才能得到正确的解决。因为实际生活是最能教育人的。从党的新闻史来看,真正震撼人心,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报道,绝大多数都是深入实践的正面报道,比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孟泰、王崇伦、雷锋、焦裕禄、陈景润、蒋筑英等。而记者的名字也和他们所报道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提起志愿军英雄,人们会很自然地想起魏巍;提起焦裕禄,人们就必然会想起穆青。
4.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和贯彻“三贴近”原则,让正面报道更加“以人为本”。
当代情境下的正面报道需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也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今天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媒体的报道必须面对市场,接受市场检验。因此新闻既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又要根据受众的需求调整宣传与报道结构,整合报道资源,提高质量。因此,必须注意切实将党性原则与百姓意识整合起来,尤其必须从平民视角改进和创新正面报道,在实现市场占有率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报道舆论影响力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2]熊月之.和谐社会论[M].上海:时事出版社,2005.
[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4]王梅芳.舆论监督与社会主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正面报道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一、正面报道的内涵分析
正面报道是正面宣传的一种方式,它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具有倾向性的新闻报道,通过正面报道把人们的关注点、思想意识引导到体现时代特色、代表社会主流、具有积极意义的层面上。正面报道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民主法治的推动者、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氛围的营造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在当代,我们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正面报道,首先,正面报道应能鼓舞和启迪人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次,能为人们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此外,党领导的新闻媒体有责任鼓舞和启迪人们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这也是“正面报道为主”的精神实质。最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正面报道还应凸显出“建设性”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性”较之过去的提法更具时代气息,而“以人为本”则意味着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交流平台,顺应价值观多元化的多中心社会。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正面报道的必然性
正面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党性要求,新闻媒介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报道为主的党性原则,广泛深入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创造活力,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舆论环境,而和谐的舆论环境,主要依靠加强正面报道来引领和营造。加强正面宣传提高其社会影响力、感染力,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做好的十个方面的工作,新闻传媒可以发挥正面报道的积极作用,争取有所作为,并指出要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这也正是正面报道的社会效应所在。
三、发挥正面报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的途径
1.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和谐舆论意识,让正面报道唱响主旋律。
中国作为泱泱大国,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和意志,十三亿人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全国就犹如一盘散沙,形不成合力,干不成大事。因此在舆论传播中还应当有主导性的舆论,也就是主旋律,这有助于形成一种和谐的舆论。而这种和谐的舆论又会促进社会的和谐。正面报道能够把这种舆论的主导性与舆论的多样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舆论传播中,既要注意广泛地反映各个不同利益群众和利益群体的不同意见和要求,保证舆论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又要注意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用符合这些思想与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主导性舆论去积极引导群众,将群众的思想吸引到社会主义的方向上来,因此正面报道是“主导性舆论”是现实要求。所以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关键是让正面报道唱响主旋律,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实践中创新正面报道,让正面报道更加有新意。
善于创新,改进创新,关键在于方式创新,总结近年来正面报道的成功经验,有以下五种报道方式值得重视:背景式报道,增加信息量,提供相关链接,帮助受众从更宽阔的视野中加深理解;解读式报道,体现服务性,帮助受众消化分析;讨论式报道,增强参与性,请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参与讨论,提供多种视角,营造舆论氛围;反馈式报道,引入受众反应,实现新闻的第二次传播效应;系列式报道,高密度传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形成信息链和舆论场。在十七大报告和两会报告的解读中,这五种方式被充分运用,例如《中国青年报》推出的十七大解读专栏、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专家看两会等节目,都很好地帮助受众了解党的方针和政策,达到宣传的效果。
3.新闻工作者必须让正面报道更加真实,避免新闻报道的负面效应。
为了避免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许多认识只有到实际中去,才能得到正确的解决。因为实际生活是最能教育人的。从党的新闻史来看,真正震撼人心,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报道,绝大多数都是深入实践的正面报道,比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孟泰、王崇伦、雷锋、焦裕禄、陈景润、蒋筑英等。而记者的名字也和他们所报道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提起志愿军英雄,人们会很自然地想起魏巍;提起焦裕禄,人们就必然会想起穆青。
4.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和贯彻“三贴近”原则,让正面报道更加“以人为本”。
当代情境下的正面报道需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也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今天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媒体的报道必须面对市场,接受市场检验。因此新闻既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又要根据受众的需求调整宣传与报道结构,整合报道资源,提高质量。因此,必须注意切实将党性原则与百姓意识整合起来,尤其必须从平民视角改进和创新正面报道,在实现市场占有率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报道舆论影响力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2]熊月之.和谐社会论[M].上海:时事出版社,2005.
[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4]王梅芳.舆论监督与社会主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