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打破资源局限,让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不再只是一纸空谈,将这类活动变为一种常态课开展?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向,自主开发一些有趣而有充满数学味的综合与实践活动:(1)活用教材知识,创编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2)借力校园活动,创编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3)回归家庭生活,创编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关键词】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发;利用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综合与实践”,于是“综合与实践”成为小学数学“四大学习领域”之一.为此新教材在每册数学书中都特意新增了一到两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例,意图很明了,一来希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再只是一纸空谈,二来希望能将这种活动课变为一种常态开展.但就这几年的实施情况来看,确实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觉得这类课难上,部分教师对这类课不重视.如何打破瓶颈,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呢?笔者开始尝试从不同方向,开发和实施一些有趣而有充满数学味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一、活用教材知识,创编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一大特点就是要有数学味,所以在创编活动时,我首先考虑到的是活用教材.在学生们学习完一个章节或几个章节后,往往都充满跃跃欲试新知识的渴望.因此,笔者立于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用全局的视角,依据知识点设计学生们熟悉而又易于开展的实践活动.以一年经上册“认识时间”为例,单元学习结束后笔者就设计了一节活动课“制作钟表”,共创编了3个活动.活动一“回忆钟表”,笔者先出示一张圆形空白纸,问问学生们现在是几时?因为一片空白,学生们认读不了,这时笔者抓住契机,抛出活动:小组讨论,一般钟面上有些什么?目的激起回忆钟面上的基本要素,如1~12个数字,时针、分针等;活动二“制作钟表”,课前笔者为每名学生准备了一些工具,如圆形白纸、彩色卡纸条、剪刀、蝴蝶扣等,请学生们自由制作个性简易钟表,先请他们讨论制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再请“高手们”上台介绍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如何准确定位12个数字,如何定中心点等,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然渗透择优思想;活动三:“使用钟表”,请学生用自己做好的简易钟表拨时间讲作息,虽然有的学生可能做得不太成功,拨的时候也不规范,但这个活动学生们尤为喜欢,因为用自己制作好的钟表表示时间特别有成就感,同时也紧密联系了生活.
二、借力校园活动,创编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校园活动,总能激发我无限的灵感与创意.像我们这样的大校,基本每月都安排一至两个大型活动,三月里有“学雷锋,献爱心,跳蚤市场”活动,四月有“祭扫烈士陵墓,缅怀革命先烈”活动,五月则有风风火火的“大扫除,爱劳动”活动和激动人心的“校运会”活动……多姿多彩的系列校园活动总有很多契机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以“跳蚤市场”为例,这是我校的传统项目,我们会提前请学生们从家中带回自己喜欢的旧物,以小组为小单位,班级为大单位,学生们轮流做买家卖家,在学校大操场开展义卖活动,所有旧物卖出所得全部作为善款捐出,这与我们学过的“人民币”是息息相关的.借此良机,我在二年级开学初就设计和实施了一节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小小商店”,模拟跳蚤市场,设计了3个活动.活动一:“整理分类”,请学生4人为一组,将每组铁盒中的钱币进行分类整理,有的小组按币值分,有的小组则按材质来分,此活动意在让学生回顾和熟悉人民币;活动二“拿取钱币”,课件出示一个货架图,摆放了十几样商品及对应价格,请学生任意选择1至2个自己喜欢的商品,然后从盒中拿取对应的价格,考查学生对价格的认读,并为接下来的购物做准备;活动三“自由购物”,在教室里模拟购物场景,小组同学轮流扮演售货员和购物者,自由在各小组摊位间选购物品(学生们课前从家中带回的旧物,课后归还),结束后请一些学生上台展示购物过程,分享购物乐趣,同时对购物中产生的问题,如付钱没拿对,找钱没找对等进行集体辨析.既为“跳蚤市场”做准备,也将人民币知识重难点在活动中得以巩固突破.
三、回归家庭生活,创编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古人云:“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数学重要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运用数学最重要的“试验田”.所以,对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素材的挖掘,从来都是笔者研究的一个重点.笔者常常请学生们跟笔者分享家庭中发生的趣事,比如,中秋節,不少家庭沿袭了自做灯笼的习俗,又如,假期,很多家庭都会外出自驾游或出国游……这些点点滴滴,何处不存在数学呢?于是笔者结合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设计和实施了一节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阿拉丁的神灯”.中秋节来临前,笔者请学生从家中带回了一些软铁丝、硬纸片、白乳胶和钳子等材料,课中有序开展以下3个活动.活动一“欣赏回顾”,请学生们欣赏一些灯笼,自然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请学生们小组讨论并记录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学过的相关知识,全班汇报回顾.活动二“建构模型”,2人一组合作设计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灯笼,规划和计算需要哪些材料及其数量,如铁丝多长,纸片多大,将数据填写在工作表中;活动三“制作灯笼”,依据工作表数据,小组合作自制、装饰灯笼.因为制作比较复杂,所以有的小组没能成功或做不完整,我就布置回家后继续完成.整个活动下来,学生们自己小结出不少收获,如发现计算棱长、计算表面积是工匠开展实践操作前必要的准备工作,同时也会发现真实制作架子和表面时,材料往往需要预留多一些,这正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想给予学生们的真实生活体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坐井观天只能看到一块蔚蓝,跳出来或许就是海阔天空.当我们将新教材中和日常生活中蕴藏的丰富实践活动元素挖掘出来时,我们的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自然就会变成兼具趣味性、科学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性的抢手课.
【关键词】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发;利用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综合与实践”,于是“综合与实践”成为小学数学“四大学习领域”之一.为此新教材在每册数学书中都特意新增了一到两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例,意图很明了,一来希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再只是一纸空谈,二来希望能将这种活动课变为一种常态开展.但就这几年的实施情况来看,确实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觉得这类课难上,部分教师对这类课不重视.如何打破瓶颈,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呢?笔者开始尝试从不同方向,开发和实施一些有趣而有充满数学味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一、活用教材知识,创编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一大特点就是要有数学味,所以在创编活动时,我首先考虑到的是活用教材.在学生们学习完一个章节或几个章节后,往往都充满跃跃欲试新知识的渴望.因此,笔者立于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用全局的视角,依据知识点设计学生们熟悉而又易于开展的实践活动.以一年经上册“认识时间”为例,单元学习结束后笔者就设计了一节活动课“制作钟表”,共创编了3个活动.活动一“回忆钟表”,笔者先出示一张圆形空白纸,问问学生们现在是几时?因为一片空白,学生们认读不了,这时笔者抓住契机,抛出活动:小组讨论,一般钟面上有些什么?目的激起回忆钟面上的基本要素,如1~12个数字,时针、分针等;活动二“制作钟表”,课前笔者为每名学生准备了一些工具,如圆形白纸、彩色卡纸条、剪刀、蝴蝶扣等,请学生们自由制作个性简易钟表,先请他们讨论制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再请“高手们”上台介绍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如何准确定位12个数字,如何定中心点等,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然渗透择优思想;活动三:“使用钟表”,请学生用自己做好的简易钟表拨时间讲作息,虽然有的学生可能做得不太成功,拨的时候也不规范,但这个活动学生们尤为喜欢,因为用自己制作好的钟表表示时间特别有成就感,同时也紧密联系了生活.
二、借力校园活动,创编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校园活动,总能激发我无限的灵感与创意.像我们这样的大校,基本每月都安排一至两个大型活动,三月里有“学雷锋,献爱心,跳蚤市场”活动,四月有“祭扫烈士陵墓,缅怀革命先烈”活动,五月则有风风火火的“大扫除,爱劳动”活动和激动人心的“校运会”活动……多姿多彩的系列校园活动总有很多契机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以“跳蚤市场”为例,这是我校的传统项目,我们会提前请学生们从家中带回自己喜欢的旧物,以小组为小单位,班级为大单位,学生们轮流做买家卖家,在学校大操场开展义卖活动,所有旧物卖出所得全部作为善款捐出,这与我们学过的“人民币”是息息相关的.借此良机,我在二年级开学初就设计和实施了一节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小小商店”,模拟跳蚤市场,设计了3个活动.活动一:“整理分类”,请学生4人为一组,将每组铁盒中的钱币进行分类整理,有的小组按币值分,有的小组则按材质来分,此活动意在让学生回顾和熟悉人民币;活动二“拿取钱币”,课件出示一个货架图,摆放了十几样商品及对应价格,请学生任意选择1至2个自己喜欢的商品,然后从盒中拿取对应的价格,考查学生对价格的认读,并为接下来的购物做准备;活动三“自由购物”,在教室里模拟购物场景,小组同学轮流扮演售货员和购物者,自由在各小组摊位间选购物品(学生们课前从家中带回的旧物,课后归还),结束后请一些学生上台展示购物过程,分享购物乐趣,同时对购物中产生的问题,如付钱没拿对,找钱没找对等进行集体辨析.既为“跳蚤市场”做准备,也将人民币知识重难点在活动中得以巩固突破.
三、回归家庭生活,创编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古人云:“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数学重要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运用数学最重要的“试验田”.所以,对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素材的挖掘,从来都是笔者研究的一个重点.笔者常常请学生们跟笔者分享家庭中发生的趣事,比如,中秋節,不少家庭沿袭了自做灯笼的习俗,又如,假期,很多家庭都会外出自驾游或出国游……这些点点滴滴,何处不存在数学呢?于是笔者结合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设计和实施了一节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阿拉丁的神灯”.中秋节来临前,笔者请学生从家中带回了一些软铁丝、硬纸片、白乳胶和钳子等材料,课中有序开展以下3个活动.活动一“欣赏回顾”,请学生们欣赏一些灯笼,自然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请学生们小组讨论并记录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学过的相关知识,全班汇报回顾.活动二“建构模型”,2人一组合作设计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灯笼,规划和计算需要哪些材料及其数量,如铁丝多长,纸片多大,将数据填写在工作表中;活动三“制作灯笼”,依据工作表数据,小组合作自制、装饰灯笼.因为制作比较复杂,所以有的小组没能成功或做不完整,我就布置回家后继续完成.整个活动下来,学生们自己小结出不少收获,如发现计算棱长、计算表面积是工匠开展实践操作前必要的准备工作,同时也会发现真实制作架子和表面时,材料往往需要预留多一些,这正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想给予学生们的真实生活体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坐井观天只能看到一块蔚蓝,跳出来或许就是海阔天空.当我们将新教材中和日常生活中蕴藏的丰富实践活动元素挖掘出来时,我们的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自然就会变成兼具趣味性、科学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性的抢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