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慈庚,1910年出生于河北定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诞生的阴历月日和母亲正好相同,所以取名慈庚.
农家生活是清苦的.夏天,在院内树阴下支一块木板就是书桌;秋天,田旁看庄稼的窝铺就是课堂;寒冬,用棉被裹住身子在坑上琅琅读书,磨好的墨不一会就结成冰,写不了几个字,毛笔尖就冻住了,要不停地哈气嘘笔,才能继续写下去.童年时期的赵慈庚就是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中学习的.
少年时期的赵慈庚兴趣广泛.他对数学最感兴趣,书上习题一题不漏地做完,尤其是证明几何题,他感到是一种享受.他的国文在班上学得最棒,英文成绩也名列前茅.他还爱好音乐、美术.课外,他主持学校数理化学会达两年之久,请人讲演、刻写讲义、制作图表,每周花的时间不少于20小时.
中学毕业后,赵慈庚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同时温课准备考大学,后考进北京师范大学.在北师大读书期间,他每周选课竟达37小时,课余均在图书馆里看书、做作业,半年之间作业本竟达一尺之厚.由于家贫,赵慈庚一面学习,一面到中学兼课,以解决生活费用.大学三年级时,他用课余时间帮助老师傅种孙做一些制图、校对工作,还帮傅先生答复外地请教几何问题的来信,常常工作到深夜.
师大毕业后,经傅种孙推荐,赵慈庚到师大附中任教.抗战爆发后,学校迁到西安,后又迁入汉中.这里教室和宿舍都是草房,每个教师只有一张竹方桌,两把竹椅,一副床板,一盏油灯.由于通货膨胀,教师月薪只够买100个馒头,生活相当艰苦.
赵慈庚热爱生活,多才多艺.幼时学笛箫,初中学弦乐、唱昆曲,还爱国画.平时善画菊,老来年年种菊.在汉中8年,曾留下许多素描和水彩画,记录了川陕一带的风土人情.他饱览国内名胜,常说:“大山使人心神稳健,激发坚持精神;登绝顶一望平畴,能顿时消除积年块垒;瀑布可使人泄忿,清漪添人和气.几声莺鸣把思想引上静谧的碧空,一阵幽香使脚步移向温暖的花乡.心存如此天趣,就能抛却层层缠绕的伤怀琐事,平步大大小小的坎坷泥潭.”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是他能战胜一切艰难的主要原因.
赵慈庚生于农家,读书十几年中,每逢寒暑假都回家参加一些农田劳动.他深知农家生活艰难,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童年时过春节,就连大人给他换一件新衣,他都会感到心里不安.建国后,他与夫人均为教授,收入较高,但仍过着俭朴的生活.当时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多半不愿在学校入伙,而他女儿却认为学校的伙食比家里好.赵慈庚对子女要求甚严,常告诫他们不要为物欲所蔽,过分逸豫不仅泯人意志,也会使人身体柔弱.
赵慈庚平时把金钱看得很轻,而把情谊看得很重.亲友、学生、同乡中凡有窘困,无不慷慨相助.他在经济上接济他大姐夫妇,直至他们寿终.不仅如此,大姐的儿子读书也靠他资助,直到大学毕业.他对来信、来访求教的人,无论是什么人,无论问题多么浅显,都郑重其事地予以解答,从不摆教授的架子.有些学生,甚至素不相识的人托他买书,他都奔走代办.退休后,他还用大量时间为中青年教师审查修改论著,常工作到深夜.
1990年,赵慈庚80大寿,他概括回忆说:“我平生百无一长,所堪自信者,律身唯一勤字,持家唯一俭字,处事待人唯厚与恕,此皆父祖之所勖,亦愿以勖吾子弟.”在他四五岁时,冬夜漫漫,慈母让他钻进被窝,然后拿起针线一边缝纫一边讲劝善惩恶的故事.她总把话题归结到“吃苦耐劳”“吃亏让人”上去.在走进社会的50多年里,赵慈庚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严格、淳朴的家教,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上自己的努力,养成他忠厚、正直、守廉、坚韧的性格.他在教坛上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真不愧是一位道德高尚的数学教育家.
参考文章:马彤军,白尚恕.赵慈庚.中国现代数学家传(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农家生活是清苦的.夏天,在院内树阴下支一块木板就是书桌;秋天,田旁看庄稼的窝铺就是课堂;寒冬,用棉被裹住身子在坑上琅琅读书,磨好的墨不一会就结成冰,写不了几个字,毛笔尖就冻住了,要不停地哈气嘘笔,才能继续写下去.童年时期的赵慈庚就是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中学习的.
少年时期的赵慈庚兴趣广泛.他对数学最感兴趣,书上习题一题不漏地做完,尤其是证明几何题,他感到是一种享受.他的国文在班上学得最棒,英文成绩也名列前茅.他还爱好音乐、美术.课外,他主持学校数理化学会达两年之久,请人讲演、刻写讲义、制作图表,每周花的时间不少于20小时.
中学毕业后,赵慈庚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同时温课准备考大学,后考进北京师范大学.在北师大读书期间,他每周选课竟达37小时,课余均在图书馆里看书、做作业,半年之间作业本竟达一尺之厚.由于家贫,赵慈庚一面学习,一面到中学兼课,以解决生活费用.大学三年级时,他用课余时间帮助老师傅种孙做一些制图、校对工作,还帮傅先生答复外地请教几何问题的来信,常常工作到深夜.
师大毕业后,经傅种孙推荐,赵慈庚到师大附中任教.抗战爆发后,学校迁到西安,后又迁入汉中.这里教室和宿舍都是草房,每个教师只有一张竹方桌,两把竹椅,一副床板,一盏油灯.由于通货膨胀,教师月薪只够买100个馒头,生活相当艰苦.
赵慈庚热爱生活,多才多艺.幼时学笛箫,初中学弦乐、唱昆曲,还爱国画.平时善画菊,老来年年种菊.在汉中8年,曾留下许多素描和水彩画,记录了川陕一带的风土人情.他饱览国内名胜,常说:“大山使人心神稳健,激发坚持精神;登绝顶一望平畴,能顿时消除积年块垒;瀑布可使人泄忿,清漪添人和气.几声莺鸣把思想引上静谧的碧空,一阵幽香使脚步移向温暖的花乡.心存如此天趣,就能抛却层层缠绕的伤怀琐事,平步大大小小的坎坷泥潭.”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是他能战胜一切艰难的主要原因.
赵慈庚生于农家,读书十几年中,每逢寒暑假都回家参加一些农田劳动.他深知农家生活艰难,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童年时过春节,就连大人给他换一件新衣,他都会感到心里不安.建国后,他与夫人均为教授,收入较高,但仍过着俭朴的生活.当时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多半不愿在学校入伙,而他女儿却认为学校的伙食比家里好.赵慈庚对子女要求甚严,常告诫他们不要为物欲所蔽,过分逸豫不仅泯人意志,也会使人身体柔弱.
赵慈庚平时把金钱看得很轻,而把情谊看得很重.亲友、学生、同乡中凡有窘困,无不慷慨相助.他在经济上接济他大姐夫妇,直至他们寿终.不仅如此,大姐的儿子读书也靠他资助,直到大学毕业.他对来信、来访求教的人,无论是什么人,无论问题多么浅显,都郑重其事地予以解答,从不摆教授的架子.有些学生,甚至素不相识的人托他买书,他都奔走代办.退休后,他还用大量时间为中青年教师审查修改论著,常工作到深夜.
1990年,赵慈庚80大寿,他概括回忆说:“我平生百无一长,所堪自信者,律身唯一勤字,持家唯一俭字,处事待人唯厚与恕,此皆父祖之所勖,亦愿以勖吾子弟.”在他四五岁时,冬夜漫漫,慈母让他钻进被窝,然后拿起针线一边缝纫一边讲劝善惩恶的故事.她总把话题归结到“吃苦耐劳”“吃亏让人”上去.在走进社会的50多年里,赵慈庚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严格、淳朴的家教,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上自己的努力,养成他忠厚、正直、守廉、坚韧的性格.他在教坛上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真不愧是一位道德高尚的数学教育家.
参考文章:马彤军,白尚恕.赵慈庚.中国现代数学家传(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