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锦仿若一张无声的名片,在诉说着悠久灿烂的中国故事的同时,也把传统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金秋九月,2020北京时装周的举办,掀起了一轮新的时尚热潮。作为2020北京时装周的重头戏,王府井分会场活动在王府井百货大楼前的喷泉广场上演。9月21日晚,一场以“锦绣丹青”为主题的宋锦时装发布会在这里举办,这一曾在APEC会议、G20峰会等全球瞩目的场合展现“新中装”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踏入时尚领域的全新尝试。
苏州宋锦
锦,最早见于战国文字。《说文》:“锦,襄邑织文。从帛,金声。”本义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锦起源于中国,在丝绸之国的所有织物中,以锦工艺最为繁复,价值最高。中国织锦是中国技术水平最高的丝织物,用彩色的金缕线织成各种花纹的织品,织锦因此而得名。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数千年生活创造的过程中,织锦也呈现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在我国众多的锦中,秀丽典雅的蜀锦、华丽精致的宋锦、妆金敷彩的云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
宋锦,是宋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著名织锦,因为产地主要在苏州,所以又称“苏州宋锦”。
宋锦继承了汉唐蜀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纬向抛道换色的独特技艺,在不增加纬重数的情况下,整匹织物可形成不同的横向色彩。织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
宋锦产品分为重锦和细锦(此两类又合称大锦)、匣锦以及小锦。大锦组织细密、图案规整、富丽堂皇,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高级礼品盒,也可制作特种服装和花边。小锦为花纹细碎的装裱材料,适用于小件工艺品的包装盒等。
宋锦织作到了元代一度衰败,明代时又有所恢复。据嘉靖《吴邑志》记载,当时苏州的丝织品已经成为重要的商品,“比屋皆工织作,转贸四方,吴之大”。
宋锦形成于两宋,但真正达到鼎盛的是在明清,当时称为“仿宋锦”或“宋式锦”,用途也大为扩展。除了用于书画装裱、制作宫廷衣袍服饰以外,还延伸进艺术品领域。
明清时期,苏州宋锦业蓬勃发展,随着朝廷对织锦需求量的增加,官府不得不在官府织造之外,另雇用民间机户包揽领织,才能完成织造任务。所以当时苏州官办、民办产销两旺,各地商贾汇集,盛极一时,成为全国丝织中心,“东北半城皆机户,万户机声传小巷”。当时苏州生产的宋锦,织工精细,纹样高雅,具有宋代以来的传统风格特色,与元代时期流行的光泽艳丽的妆花缎等品种有着明显的区别,更符合贵族、士大夫阶层崇尚优雅秀美的艺术品位,素有“锦绣之冠”的美称。
特别是康熙、乾隆年间,宋锦达到全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西方极乐世界”图轴就是乾隆时期苏州生产的重锦,此图原藏养心殿、乾清宫,上钤“乾隆御览之宝”“八徽耄念之宝”“乾清宫鉴藏宝”等印玺。图轴以一佛二菩萨为中心,上下左右安排了278个不同神态的菩萨、天王、罗汉、伎乐等人物形象。配景为仙山楼阁,中间有雄伟的宫殿建筑,山石树林及彩云,仙台下有盛开莲花的宝地,并点缀孔雀及黄鸟。制作这样内容复杂、形象丰富、色彩多变、结构严谨的巨幅绘画性的宋锦作品,在工艺技术上有极大的难度。如此大幅的佛教题材宋锦,不仅是研究清代织锦技术以及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传世的稀世珍品,举世仅此一幅。
清末民初,因军阀混战,宋锦生产逐步萎缩,至抗日战争前夕织机持续减少至100余台。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宋锦业已奄奄一息,濒临绝迹,仅剩织机12台,不少织锦工人都只好改行度日。
新中國成立后,苏州宋锦业开始恢复生产。严斌宣、陆万昌、包连夫等16户小作坊于1955年7月成立了苏州宋锦供销生产小组,后改为生产合作社。1957年成为有100多人和40多台织机的合作工厂。1958年增添了电力机,成立了宋锦漳缎厂,1959年更名为苏州宋锦织物厂,专门生产各式宋锦、苏花绫,以及小量的漳缎、天鹅绒、八宝带等。
但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以生产现代丝织品为主,传统的宋锦生产逐步衰落,1997年-1998年该厂如同苏州的其他丝绸企业一样,停产倒闭,原厂房被卖掉,专业人才和技术资料散失,传统宋锦面临人散技绝之危。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95年,苏州成立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对传统丝绸的织染工艺和古代织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复制,为宋锦的抢救保护创造了条件。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苏州宋锦的保护与传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6年,在老一辈和新一辈的共同努力下,“宋锦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跨越千年的它,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如此,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宋锦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薪火相传
宋锦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流畅而又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宋锦仿若一张无声的名片,在诉说着悠久灿烂中国故事的同时,也把传统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从濒临失传到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宋锦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一群人的努力。正是这样一群人,为宋锦坚守,为宋锦呼吁,前赴后继,乐此不疲。
其中,钱小萍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
20世纪80年代,钱小萍发起筹建苏州丝绸博物馆。1991年,苏州丝绸博物馆落成,这是中国第一家丝绸专业博物馆。钱小萍和科研人员在这里成功复制了数十件先秦、两汉、隋唐、明清等珍贵丝绸文物,其中就有宋锦。
20世纪90年代末,苏州宋锦织物厂停产倒闭,有关宋锦的织机、人才及工艺技术资料散失,使传统宋锦的生产面临困境。眼看着这一古老技艺濒临消逝,钱小萍决心将这项传统工艺“复活”。 恢复一项技艺的过程是异常艰难和繁琐的。由于宋锦失传多年,流传下来的画样本就很少,技法也大多失传,技术人员严重流失,就连实物和图片也难得见到。因为看不到文物实体,只能根据博物馆提供的资料去研究文物的结构和工艺,然后再进行复制工作。每得到一个新画样,钱小萍都要拿着放大镜一厘米一厘米地研究,一种花纹都要研究几个月,然后画出图稿,设计织法,如果手工织锦,一天只能织几厘米。
尽管困难,但钱小萍仍坚持了下来。多年来,钱小萍不仅与国家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和青海博物馆等合作,复制出了宋、明、清时期一度盛行的苏州宋锦,还新开发出了11种面料。她带领课题组完成了“先秦两汉古丝绸文物复制研究”项目中的7件丝织品的复制,荣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奖;之后,她又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难度极大的“四件珍贵唐织物的复制研究”项目,国家文物局鉴定认为:该复制品达到了与原文物“质似、形似、神似”的高水准。2005年钱小萍退休后,又创办了“钱小萍丝绸复制研究所”,致力于宋锦的保护与传承。
一直以来,再现“西方极乐世界”图轴是钱小萍的梦想。2009年,她的设想得到了南京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林的支持,双方达成协议,成立了以钱小萍为首,由杨玉柱等研究所技师组成的研制小组携手创制这件稀世珍品。“从未见过原件,织造工艺没有文字记载。这是我遇到的最难、挑战最大的作品。”钱小萍回忆说。最终,她凭历史图稿和创作经验、设计技巧,从原料组合、经纬密度、组织结构、纹制技术到装造工艺和上机工艺等方面,作了反复的构想,一次又一次改进,直至定稿,创新设计出“西方极乐世界”图轴。
如今,80多岁的钱小萍早已是丝绸行业的元老,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丝绸,古稀之年又全心致力于宋锦织造技艺。
除了钱小萍的贡献之外,宋锦能被越来越多人认识,这其中同样离不开上久楷创始人吴建华的努力。
“上久楷宋锦代表江苏非遗和老字号亮相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9年11月5日上午,江苏吴江鼎盛丝绸及苏州上久楷丝绸的掌门人吴建华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图文并茂的信息,几分钟内就收获数十位好友的点赞、留言。
苏州吴江盛泽镇是中国丝绸纺织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吴建华是土生土长的盛泽人,他一生都在和丝绸打着交道。
从20世纪90年代,从事丝绸贸易,再到2000年创立鼎盛丝绸,吴建华一直进行着丝绸面料研发和生产。2009年,鼎盛丝绸收购了具有百年历史的苏州东吴丝织厂,并引进意大利和法国的先进织机,对生产线进行改造。2010年,公司推出“罗玛世家”丝绸家纺品牌,迅速获得市场认可。
吴建华并未止步于此。
2011年,吴建华开始计划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高端品牌。恰在此时,年逾古稀的宋锦技艺传承人钱小萍给苏州市政府部门写信,呼吁加大保护宋锦力度。吴建华由此萌生了开发宋锦产品的想法,因为他收购的东吴丝织厂就有一批当年生产宋锦的技术骨干。吴建华聘请钱小萍作为公司的技术顾问,改造出世界第一台生产宋锦的电子提花织机,重新生产宋锦。随后他又聘请欧洲知名设计师,设计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时尚的宋锦箱包,一推出便大获成功。吴建华为此专门注册了一个极具民族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品牌——“上久楷”。
从2014年北京APEC领导人服装,到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福袋,再到2016年G20国礼入围产品,上久楷宋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以G20峰會为例。在G20峰会国礼设计的过程中,首次将宋锦、新缂丝、杭罗、苏绣这4种世界非遗文化技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实工艺只是一个技巧,要承接下去,就要不断适应时代,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创造。”吴建华说。他认为,只有将宋锦文化与欧洲的顶尖设计巧妙嫁接,融实用性及时尚性于一体,才能设计出更多符合世界潮流的宋锦产品,传统的文化价值才能转换为品牌核心竞争力。
金秋九月,2020北京时装周的举办,掀起了一轮新的时尚热潮。作为2020北京时装周的重头戏,王府井分会场活动在王府井百货大楼前的喷泉广场上演。9月21日晚,一场以“锦绣丹青”为主题的宋锦时装发布会在这里举办,这一曾在APEC会议、G20峰会等全球瞩目的场合展现“新中装”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踏入时尚领域的全新尝试。
苏州宋锦
锦,最早见于战国文字。《说文》:“锦,襄邑织文。从帛,金声。”本义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锦起源于中国,在丝绸之国的所有织物中,以锦工艺最为繁复,价值最高。中国织锦是中国技术水平最高的丝织物,用彩色的金缕线织成各种花纹的织品,织锦因此而得名。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数千年生活创造的过程中,织锦也呈现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在我国众多的锦中,秀丽典雅的蜀锦、华丽精致的宋锦、妆金敷彩的云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
宋锦,是宋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著名织锦,因为产地主要在苏州,所以又称“苏州宋锦”。
宋锦继承了汉唐蜀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纬向抛道换色的独特技艺,在不增加纬重数的情况下,整匹织物可形成不同的横向色彩。织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
宋锦产品分为重锦和细锦(此两类又合称大锦)、匣锦以及小锦。大锦组织细密、图案规整、富丽堂皇,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高级礼品盒,也可制作特种服装和花边。小锦为花纹细碎的装裱材料,适用于小件工艺品的包装盒等。
宋锦织作到了元代一度衰败,明代时又有所恢复。据嘉靖《吴邑志》记载,当时苏州的丝织品已经成为重要的商品,“比屋皆工织作,转贸四方,吴之大”。
宋锦形成于两宋,但真正达到鼎盛的是在明清,当时称为“仿宋锦”或“宋式锦”,用途也大为扩展。除了用于书画装裱、制作宫廷衣袍服饰以外,还延伸进艺术品领域。
明清时期,苏州宋锦业蓬勃发展,随着朝廷对织锦需求量的增加,官府不得不在官府织造之外,另雇用民间机户包揽领织,才能完成织造任务。所以当时苏州官办、民办产销两旺,各地商贾汇集,盛极一时,成为全国丝织中心,“东北半城皆机户,万户机声传小巷”。当时苏州生产的宋锦,织工精细,纹样高雅,具有宋代以来的传统风格特色,与元代时期流行的光泽艳丽的妆花缎等品种有着明显的区别,更符合贵族、士大夫阶层崇尚优雅秀美的艺术品位,素有“锦绣之冠”的美称。
特别是康熙、乾隆年间,宋锦达到全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西方极乐世界”图轴就是乾隆时期苏州生产的重锦,此图原藏养心殿、乾清宫,上钤“乾隆御览之宝”“八徽耄念之宝”“乾清宫鉴藏宝”等印玺。图轴以一佛二菩萨为中心,上下左右安排了278个不同神态的菩萨、天王、罗汉、伎乐等人物形象。配景为仙山楼阁,中间有雄伟的宫殿建筑,山石树林及彩云,仙台下有盛开莲花的宝地,并点缀孔雀及黄鸟。制作这样内容复杂、形象丰富、色彩多变、结构严谨的巨幅绘画性的宋锦作品,在工艺技术上有极大的难度。如此大幅的佛教题材宋锦,不仅是研究清代织锦技术以及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传世的稀世珍品,举世仅此一幅。
清末民初,因军阀混战,宋锦生产逐步萎缩,至抗日战争前夕织机持续减少至100余台。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宋锦业已奄奄一息,濒临绝迹,仅剩织机12台,不少织锦工人都只好改行度日。
新中國成立后,苏州宋锦业开始恢复生产。严斌宣、陆万昌、包连夫等16户小作坊于1955年7月成立了苏州宋锦供销生产小组,后改为生产合作社。1957年成为有100多人和40多台织机的合作工厂。1958年增添了电力机,成立了宋锦漳缎厂,1959年更名为苏州宋锦织物厂,专门生产各式宋锦、苏花绫,以及小量的漳缎、天鹅绒、八宝带等。
但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以生产现代丝织品为主,传统的宋锦生产逐步衰落,1997年-1998年该厂如同苏州的其他丝绸企业一样,停产倒闭,原厂房被卖掉,专业人才和技术资料散失,传统宋锦面临人散技绝之危。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95年,苏州成立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对传统丝绸的织染工艺和古代织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复制,为宋锦的抢救保护创造了条件。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苏州宋锦的保护与传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6年,在老一辈和新一辈的共同努力下,“宋锦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跨越千年的它,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如此,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宋锦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薪火相传
宋锦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流畅而又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宋锦仿若一张无声的名片,在诉说着悠久灿烂中国故事的同时,也把传统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从濒临失传到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宋锦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一群人的努力。正是这样一群人,为宋锦坚守,为宋锦呼吁,前赴后继,乐此不疲。
其中,钱小萍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
20世纪80年代,钱小萍发起筹建苏州丝绸博物馆。1991年,苏州丝绸博物馆落成,这是中国第一家丝绸专业博物馆。钱小萍和科研人员在这里成功复制了数十件先秦、两汉、隋唐、明清等珍贵丝绸文物,其中就有宋锦。
20世纪90年代末,苏州宋锦织物厂停产倒闭,有关宋锦的织机、人才及工艺技术资料散失,使传统宋锦的生产面临困境。眼看着这一古老技艺濒临消逝,钱小萍决心将这项传统工艺“复活”。 恢复一项技艺的过程是异常艰难和繁琐的。由于宋锦失传多年,流传下来的画样本就很少,技法也大多失传,技术人员严重流失,就连实物和图片也难得见到。因为看不到文物实体,只能根据博物馆提供的资料去研究文物的结构和工艺,然后再进行复制工作。每得到一个新画样,钱小萍都要拿着放大镜一厘米一厘米地研究,一种花纹都要研究几个月,然后画出图稿,设计织法,如果手工织锦,一天只能织几厘米。
尽管困难,但钱小萍仍坚持了下来。多年来,钱小萍不仅与国家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和青海博物馆等合作,复制出了宋、明、清时期一度盛行的苏州宋锦,还新开发出了11种面料。她带领课题组完成了“先秦两汉古丝绸文物复制研究”项目中的7件丝织品的复制,荣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奖;之后,她又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难度极大的“四件珍贵唐织物的复制研究”项目,国家文物局鉴定认为:该复制品达到了与原文物“质似、形似、神似”的高水准。2005年钱小萍退休后,又创办了“钱小萍丝绸复制研究所”,致力于宋锦的保护与传承。
一直以来,再现“西方极乐世界”图轴是钱小萍的梦想。2009年,她的设想得到了南京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林的支持,双方达成协议,成立了以钱小萍为首,由杨玉柱等研究所技师组成的研制小组携手创制这件稀世珍品。“从未见过原件,织造工艺没有文字记载。这是我遇到的最难、挑战最大的作品。”钱小萍回忆说。最终,她凭历史图稿和创作经验、设计技巧,从原料组合、经纬密度、组织结构、纹制技术到装造工艺和上机工艺等方面,作了反复的构想,一次又一次改进,直至定稿,创新设计出“西方极乐世界”图轴。
如今,80多岁的钱小萍早已是丝绸行业的元老,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丝绸,古稀之年又全心致力于宋锦织造技艺。
除了钱小萍的贡献之外,宋锦能被越来越多人认识,这其中同样离不开上久楷创始人吴建华的努力。
“上久楷宋锦代表江苏非遗和老字号亮相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9年11月5日上午,江苏吴江鼎盛丝绸及苏州上久楷丝绸的掌门人吴建华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图文并茂的信息,几分钟内就收获数十位好友的点赞、留言。
苏州吴江盛泽镇是中国丝绸纺织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吴建华是土生土长的盛泽人,他一生都在和丝绸打着交道。
从20世纪90年代,从事丝绸贸易,再到2000年创立鼎盛丝绸,吴建华一直进行着丝绸面料研发和生产。2009年,鼎盛丝绸收购了具有百年历史的苏州东吴丝织厂,并引进意大利和法国的先进织机,对生产线进行改造。2010年,公司推出“罗玛世家”丝绸家纺品牌,迅速获得市场认可。
吴建华并未止步于此。
2011年,吴建华开始计划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高端品牌。恰在此时,年逾古稀的宋锦技艺传承人钱小萍给苏州市政府部门写信,呼吁加大保护宋锦力度。吴建华由此萌生了开发宋锦产品的想法,因为他收购的东吴丝织厂就有一批当年生产宋锦的技术骨干。吴建华聘请钱小萍作为公司的技术顾问,改造出世界第一台生产宋锦的电子提花织机,重新生产宋锦。随后他又聘请欧洲知名设计师,设计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时尚的宋锦箱包,一推出便大获成功。吴建华为此专门注册了一个极具民族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品牌——“上久楷”。
从2014年北京APEC领导人服装,到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福袋,再到2016年G20国礼入围产品,上久楷宋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以G20峰會为例。在G20峰会国礼设计的过程中,首次将宋锦、新缂丝、杭罗、苏绣这4种世界非遗文化技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实工艺只是一个技巧,要承接下去,就要不断适应时代,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创造。”吴建华说。他认为,只有将宋锦文化与欧洲的顶尖设计巧妙嫁接,融实用性及时尚性于一体,才能设计出更多符合世界潮流的宋锦产品,传统的文化价值才能转换为品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