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要自强不息,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其他文献
一、写具情,意可透切   “心动成文”,心灵麻木,虚情假意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引以为傲的文章的,当然也不能打动读者。心灵的悸动、情感的触发,才能引发学生们写作的欲望。心动,才能笔记,表达才能意切。“文学是人学”。文章中有人,才能称其为文章,切意的表达情感是写作的目的。   学生大都喜爱朱自清的散文,平淡无奇中见真情,特别是他的《背影》质朴中透露出父子的深情,感人肺腑。学生们在倾听中感受血浓于水的亲
期刊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是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编选政治化。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整套教科书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
期刊
当今社会,是一个善变的社会。社会学家们分析说,GDP高速增长时期,也就是社会转型时期,此时社会公众的心态普遍呈现一种稳定性,“变”成了惟一的话题。“谁动了我的奶酪?”如此深刻,又如此形象。一时间,人们纷纷觉悟:“动”则思变,变则通。于是,人人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急于求成,浮躁冒进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病。这种社会风尚自然不可能不折射到语文教学上。在升学与未来职业、经济地位直接挂钩的时代,分数与升学率成为
期刊
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作为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小学基础不够扎实,所识词汇有限。加之对词、句、段的理解及运用能力不强,在作文中往往错别字连篇,语无伦次,直至连话都说得毛病百出。针对这些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字、词、句的教学作为重要的环节来抓,再逐步把新的词汇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长期如此,词汇量就会逐渐丰富,就可能做到用词准确,说话流畅,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学会临摩习
期刊
一、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提高   “爱”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的希望,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应该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时差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但应该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中介,有自卑感的学生,不接受老师的
期刊
笔者通过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在课内外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是重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建立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之上的,没有教师“主导”作用的积极有效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会是无法落实到位和产生实效的。那么,在语言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究竟应“导”什么,怎么去“导”呢?   一、“学习目标”的引导   教师在学生学习某册
期刊
在教育工作中,我深知以德育人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要义,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学生,孜孜追求育人真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   一、起好桥梁作用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形成合力,并持之以恒,才能在校内、校外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工作中,我懂得学校是育人基地,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实践的多种能力,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
期刊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苹果与粉笔灰》,读着它仿佛使人看到了教师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而兴奋不已的动人情景。它不仅有有趣而美妙的书名,更重要是书中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都是那样的熟悉,启人深思。他让我深深地了解到——教育不仅是科学,而是艺术。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对孩子的呵护与热爱,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中一个小故事对我的感触最深,它讲的是一个老师在感觉自己处在一个失败的境地,在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尝试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培养学生预习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   如何才能有效地预习呢?经过自已的尝试和探究,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又分为“阅读”和“诵读”   1、“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
期刊
一、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只有直观形象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育活动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组织学生观赏录象、图片、阅读资料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我变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为直观形象,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