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丰富,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较适合训练学生进行科學研究,培养创新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把教学的着重点从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转移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来。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创新教育 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设计实验。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极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成绩好的同学比较主动积极,成绩稍差的同学表现比较被动,如何调动起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呢? 最重要的是,教师应尊重他们,真诚对待他们,为他们一种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唤起那些成绩较差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充满信心。
二、创设民主、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师常以一种神圣不可动摇的“权威”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地位,这让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当代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学友关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关系,学生与教师能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活动才能充分地得到展示。
例如,我在讲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有没有比‘千米’更大的单位呢?”我没有及时回答。学生交流讨论:“应该有比‘千米’大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进而启发:“有谁平时喜欢看科普读物?看过肯定知道。”一个男生站起来答道:“光年。”我马上进行表扬:“你真棒。”同学们同时向那男生投去钦佩的眼光。我随即提出疑问:“光年到底有多大?”学生议论纷纷,不能回答。我回答:“太阳光到达地球约需八分钟左右,光跑一年的距离就是一光年,你们说,光年这个长度单位大不大?”“大,太大了。”
又如在讲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提问:如把物体放在右盘里,物体的质量又是多少呢?学生议论纷纷,各说不一,我不作回答,让学生动手实验自己找答案。
学生通过实验后得出:若把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里,物体的质量等于左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减去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教师在课堂上做民主、平等的长者,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就会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备怀疑的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物理学史上的大量事例表明,摆脱传统理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前提。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寻问题的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时,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光沿直线传播需要哪些条件?2.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产生的现象有哪些?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自学找答案。再给五分钟的时间分组进行评价总结。这样,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物理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如:在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时,我着重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些学生提到:1.物体在水中漂浮,放在酒精中又如何呢?2.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有什么方法使它下沉呢?3.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它悬浮、漂浮呢?4.石块在水中下沉,在水银中下沉吗?5.固体在液体中有浮沉,那么液体在液体中呢?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参与意识强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很快认识到物体沉浮的实质,学生的思维从一个角度跃到另一角度,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一题多解多变,培养创新能力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变。如:有一体积为l00cm3的木块,把它放入水中,有的体积露出水面,该木块排开水的体积是多少?所受浮力是多少?简答后接着提问:木块所受的重力是多少?若把它放在某种液体中,有的体积露出液面,液体的密度是多少?一题多变,可以引导学生从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木块受到的力三种方法进行求解。
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式多样,课堂创新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探求创新方法,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江苏张家港市大新中学;215000)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创新教育 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设计实验。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极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成绩好的同学比较主动积极,成绩稍差的同学表现比较被动,如何调动起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呢? 最重要的是,教师应尊重他们,真诚对待他们,为他们一种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唤起那些成绩较差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充满信心。
二、创设民主、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师常以一种神圣不可动摇的“权威”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地位,这让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当代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学友关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关系,学生与教师能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活动才能充分地得到展示。
例如,我在讲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有没有比‘千米’更大的单位呢?”我没有及时回答。学生交流讨论:“应该有比‘千米’大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进而启发:“有谁平时喜欢看科普读物?看过肯定知道。”一个男生站起来答道:“光年。”我马上进行表扬:“你真棒。”同学们同时向那男生投去钦佩的眼光。我随即提出疑问:“光年到底有多大?”学生议论纷纷,不能回答。我回答:“太阳光到达地球约需八分钟左右,光跑一年的距离就是一光年,你们说,光年这个长度单位大不大?”“大,太大了。”
又如在讲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提问:如把物体放在右盘里,物体的质量又是多少呢?学生议论纷纷,各说不一,我不作回答,让学生动手实验自己找答案。
学生通过实验后得出:若把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里,物体的质量等于左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减去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教师在课堂上做民主、平等的长者,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就会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备怀疑的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物理学史上的大量事例表明,摆脱传统理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前提。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寻问题的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时,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光沿直线传播需要哪些条件?2.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产生的现象有哪些?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自学找答案。再给五分钟的时间分组进行评价总结。这样,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物理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如:在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时,我着重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些学生提到:1.物体在水中漂浮,放在酒精中又如何呢?2.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有什么方法使它下沉呢?3.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它悬浮、漂浮呢?4.石块在水中下沉,在水银中下沉吗?5.固体在液体中有浮沉,那么液体在液体中呢?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参与意识强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很快认识到物体沉浮的实质,学生的思维从一个角度跃到另一角度,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一题多解多变,培养创新能力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变。如:有一体积为l00cm3的木块,把它放入水中,有的体积露出水面,该木块排开水的体积是多少?所受浮力是多少?简答后接着提问:木块所受的重力是多少?若把它放在某种液体中,有的体积露出液面,液体的密度是多少?一题多变,可以引导学生从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木块受到的力三种方法进行求解。
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式多样,课堂创新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探求创新方法,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江苏张家港市大新中学;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