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婴儿尿床了或者攀爬床栏,都会发出警报……”在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的科技走廊上,几位学生正落落大方地介绍他们的原创作品——智能看护婴儿床。
每学期末,松山湖实验中学都会展出校本课程成果:多足仿生机器人、航天模型飞机、3D打印作品、叶脉书签、助眠香薰、泥塑作品,等等。办学五年,学生的原创精品达2000多个,每年都有学生申请发明专利。在这里,创新与创作并非科技特长生的专属,而是全体学生普遍参与的课程成果。
破冰之思——创新人才培养面向全体学生
2014年秋,笔者创办松山湖实验中学。彼时,培养具有创新活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識。探索出一条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笔者根据“三元智力理论”,发展了“创造教育”理论,将“创造教育”细分为创新、创作、创业三个关键词,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统整,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三创”课程体系。
“三创”课程体系形如“五棱锥”,底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系列课程,中间层是面向分类发展的创作系列课程,顶层是面向特色发展的创业系列课程。
创新系列课程涵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和必修校本课程。这一层级注重夯实学生学科文化根基,强调在国家课程体系内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作系列课程是基于健康、人文、科学、交往和多素养融合的校本选修课程。这一层级强调做中学,在成果的创作中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创业系列课程是指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和统整课程。这一层级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领导力。
破解之术——“创新”方能气象万千
在初二(10)班的数学课“方案选择”上,教师杨娟从学生最熟悉的“出租车打表计费”情境导入,让学生分组讨论乘车时间与费用之间的变量关系,然后借助平板电脑绘制“图像探究器”。这样的数学课以“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兴趣,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数学课如此,语文、英语、物理、地理、生物、化学等国家课程的课堂也“大变脸”。英语课单词语法活学活用,课堂就像穿越时空的舞台剧;历史课上,课堂有时像“议会”有时像“辩论赛”,就连“造纸”也可以亲手体验……
这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注重夯实学生的学科根基,唯有如此,创新思维培养才有厚实的土壤。
创新系列课程的主阵地在课堂。学校推行全员参与、全面推进、全程实施的智慧课堂,融新技术于学科,打造高效互动课堂。课堂实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助推其形成高阶思维,养成创造性人格。
要学生创新,教师先要创新。引导教师主动创新,一方面要让教师在过程中体验到收获,尝到创新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学校将“创新”因素纳入课堂评测量化表中,成为课堂考核重要指标。有了这些顶层设计的引导,创新,便慢慢成为教师自觉的追求。
破浪而行——“创作”展现无限美好
松山湖实验中学开设了180多门校本课程,包括本校教师开设的课程、社会专家或行业精英开设的“荣誉课程”,以及研学课程、STEM课程等特色课程。基于健康、人文、科学、交往和多素养融合的校本选修课程,正是创作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有分层有分类、有必修有选修、有长课也有短课。每学期学生都在指定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在网络上自主选课,每个孩子都拥有“私人订制”的个性化课程表。
在教工俱乐部,一个树脂外壳的半手工音箱引人注目——这原是校本课程“创意3D打印”教师曹顺从旧车上拆卸的车载音响,几个学生看到后,为其量身设计、打印了3D外壳,又在信息技术教师黄潮滨的指点下修好了电路,使这台废弃音响绽放了新的光彩。
这样事例还有很多。例如:学生原创的模型飞机,命名为“会飞的猪”“愤怒的小鸟”;学生制作的仿生多足机器人,可以像昆虫一样爬行,还能自动避障……很多家长也觉察到孩子们的变化——上了“助眠香薰的设计与制作课”后,孩子给父母带回了亲手制作的香薰;当爷爷奶奶过生日时,孩子献上了独一无二的“爱的三行诗”宫廷扇……
在松山湖实验中学,创新,不是独属于少数学生的特质,而是每位学生终身拥有的能力。五年间,学生获市级以上奖励1340人次,申请专利12项,获评“广东青少年小院士”13人。更令人欣慰的是,实践证明,学生个人素养发展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契合点”真实存在——学校送走的三届毕业生,中考成绩均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破局而立——“创业”成就未来精彩
2016年,初二年级的莫凡与班上6位同学拿下了学校“尔雅书吧”的学年经营权,在周一至周四的17:30至18:30,为同学们提供阅读休闲场所,售卖自制的水果茶、奶茶等饮品。家长非常支持孩子们的创业实践,在采购原料、调制饮品、食品安全培训以及后勤保障方面给予很大帮助。即便如此,七个十来岁的孩子在人生的第一次创业活动中,仍不断遇到问题,需要极力思索去解决。一年后,孩子们将经营所得净利润全部捐赠给学校的“松实学子爱心基金”,用于助学公益活动。这是松山湖实验中学创业系列项目式学习的一个缩影。
创业不仅仅是做生意,更是更高层次的创新和创造。在松山湖实验中学“三创”课程体系中,创业系列课程是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和统整课程,更注重在学习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和领袖气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美誉彰显——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五年间,创造教育的基因一步步地植入松山湖实验中学的文化土壤中。学生原创作品在校园里处处可见,学校科研氛围浓厚,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师资阵容进一步升级。
学校获得首批中国STEM教育领航学校、中国创客教育实验学校、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东莞市首批品牌学校等荣誉。每年接待国内外教育同仁来访约5000人次。
学校课程建设硕果累累。教师万飞、潘艳荔、徐洁、蔡嘉莉申报的《智慧环境下中学“三创”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荣获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潘艳荔、钟小敏、陈晓旭的作品获2019年东莞市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刘昊霖、肖彦泽、成胤哲三位学生的“时·光——日晷研究性思维课程”获2020年东莞市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学生组一等奖。
教育的追求和探索永无止境,创造教育的实践也一直在路上。2018年以来,笔者积极发挥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创造教育合作学校联盟”,推动“创造教育”更广泛地实践。
依托广东省教育厅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平台,笔者作为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也迅速成长。2018年至2019年,笔者出版了三本教育专著:《中学物理实验创新》《追寻与求索——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实践》《创造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主持的课题“初中STEM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顺利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优秀”成绩结题;《智慧校园环境下构建学校德育评价系统的实践研究》及《高中物理实验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也已结题;发表论文10余篇。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周丽
每学期末,松山湖实验中学都会展出校本课程成果:多足仿生机器人、航天模型飞机、3D打印作品、叶脉书签、助眠香薰、泥塑作品,等等。办学五年,学生的原创精品达2000多个,每年都有学生申请发明专利。在这里,创新与创作并非科技特长生的专属,而是全体学生普遍参与的课程成果。
破冰之思——创新人才培养面向全体学生
2014年秋,笔者创办松山湖实验中学。彼时,培养具有创新活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識。探索出一条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笔者根据“三元智力理论”,发展了“创造教育”理论,将“创造教育”细分为创新、创作、创业三个关键词,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统整,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三创”课程体系。
“三创”课程体系形如“五棱锥”,底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系列课程,中间层是面向分类发展的创作系列课程,顶层是面向特色发展的创业系列课程。
创新系列课程涵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和必修校本课程。这一层级注重夯实学生学科文化根基,强调在国家课程体系内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作系列课程是基于健康、人文、科学、交往和多素养融合的校本选修课程。这一层级强调做中学,在成果的创作中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创业系列课程是指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和统整课程。这一层级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领导力。
破解之术——“创新”方能气象万千
在初二(10)班的数学课“方案选择”上,教师杨娟从学生最熟悉的“出租车打表计费”情境导入,让学生分组讨论乘车时间与费用之间的变量关系,然后借助平板电脑绘制“图像探究器”。这样的数学课以“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兴趣,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数学课如此,语文、英语、物理、地理、生物、化学等国家课程的课堂也“大变脸”。英语课单词语法活学活用,课堂就像穿越时空的舞台剧;历史课上,课堂有时像“议会”有时像“辩论赛”,就连“造纸”也可以亲手体验……
这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注重夯实学生的学科根基,唯有如此,创新思维培养才有厚实的土壤。
创新系列课程的主阵地在课堂。学校推行全员参与、全面推进、全程实施的智慧课堂,融新技术于学科,打造高效互动课堂。课堂实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助推其形成高阶思维,养成创造性人格。
要学生创新,教师先要创新。引导教师主动创新,一方面要让教师在过程中体验到收获,尝到创新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学校将“创新”因素纳入课堂评测量化表中,成为课堂考核重要指标。有了这些顶层设计的引导,创新,便慢慢成为教师自觉的追求。
破浪而行——“创作”展现无限美好
松山湖实验中学开设了180多门校本课程,包括本校教师开设的课程、社会专家或行业精英开设的“荣誉课程”,以及研学课程、STEM课程等特色课程。基于健康、人文、科学、交往和多素养融合的校本选修课程,正是创作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有分层有分类、有必修有选修、有长课也有短课。每学期学生都在指定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在网络上自主选课,每个孩子都拥有“私人订制”的个性化课程表。
在教工俱乐部,一个树脂外壳的半手工音箱引人注目——这原是校本课程“创意3D打印”教师曹顺从旧车上拆卸的车载音响,几个学生看到后,为其量身设计、打印了3D外壳,又在信息技术教师黄潮滨的指点下修好了电路,使这台废弃音响绽放了新的光彩。
这样事例还有很多。例如:学生原创的模型飞机,命名为“会飞的猪”“愤怒的小鸟”;学生制作的仿生多足机器人,可以像昆虫一样爬行,还能自动避障……很多家长也觉察到孩子们的变化——上了“助眠香薰的设计与制作课”后,孩子给父母带回了亲手制作的香薰;当爷爷奶奶过生日时,孩子献上了独一无二的“爱的三行诗”宫廷扇……
在松山湖实验中学,创新,不是独属于少数学生的特质,而是每位学生终身拥有的能力。五年间,学生获市级以上奖励1340人次,申请专利12项,获评“广东青少年小院士”13人。更令人欣慰的是,实践证明,学生个人素养发展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契合点”真实存在——学校送走的三届毕业生,中考成绩均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破局而立——“创业”成就未来精彩
2016年,初二年级的莫凡与班上6位同学拿下了学校“尔雅书吧”的学年经营权,在周一至周四的17:30至18:30,为同学们提供阅读休闲场所,售卖自制的水果茶、奶茶等饮品。家长非常支持孩子们的创业实践,在采购原料、调制饮品、食品安全培训以及后勤保障方面给予很大帮助。即便如此,七个十来岁的孩子在人生的第一次创业活动中,仍不断遇到问题,需要极力思索去解决。一年后,孩子们将经营所得净利润全部捐赠给学校的“松实学子爱心基金”,用于助学公益活动。这是松山湖实验中学创业系列项目式学习的一个缩影。
创业不仅仅是做生意,更是更高层次的创新和创造。在松山湖实验中学“三创”课程体系中,创业系列课程是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和统整课程,更注重在学习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和领袖气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美誉彰显——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五年间,创造教育的基因一步步地植入松山湖实验中学的文化土壤中。学生原创作品在校园里处处可见,学校科研氛围浓厚,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师资阵容进一步升级。
学校获得首批中国STEM教育领航学校、中国创客教育实验学校、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东莞市首批品牌学校等荣誉。每年接待国内外教育同仁来访约5000人次。
学校课程建设硕果累累。教师万飞、潘艳荔、徐洁、蔡嘉莉申报的《智慧环境下中学“三创”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荣获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潘艳荔、钟小敏、陈晓旭的作品获2019年东莞市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刘昊霖、肖彦泽、成胤哲三位学生的“时·光——日晷研究性思维课程”获2020年东莞市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学生组一等奖。
教育的追求和探索永无止境,创造教育的实践也一直在路上。2018年以来,笔者积极发挥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创造教育合作学校联盟”,推动“创造教育”更广泛地实践。
依托广东省教育厅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平台,笔者作为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也迅速成长。2018年至2019年,笔者出版了三本教育专著:《中学物理实验创新》《追寻与求索——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实践》《创造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主持的课题“初中STEM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顺利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优秀”成绩结题;《智慧校园环境下构建学校德育评价系统的实践研究》及《高中物理实验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也已结题;发表论文10余篇。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