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主体性”问题的辩证思考

来源 :诗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永远是寻求理解与分享的


  主体性概念是一个现代概念,自康德强调之后,成为西方启蒙主义的一个重要话题。康德认为人因具理性而成为主体,理性和自由是现代两大基本价值,人之自由能动性越来越被推崇,人越来越强调个人的独特价值。根据主体性观点,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设计自己的独特生活,规划自己的人生,决定自己的未来,自我发现自我寻找自我实现,这才是人生的意义。在诗歌中,这一理念具体化为强调个人性,强调艺术的独特性。诗人布罗茨基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如果艺术能教给一个人什么东西(首先是教给一位艺术家),那便是人之存在的孤独性。作为一种最古老,也最简单的个人方式,艺术会自主或不自主地在人身上激起他的独特性、个性、独处性等感觉,使他由一个社会动物变为一个个体。”但极端个人化和高度自我化,最终导致的是人的原子化、人性的极度冷漠和世界的“碎片化”、“荒漠化”。
  中国文化对此有不同理解和看法。在中国古典诗学中,诗歌被认为是一种心学。《礼记》说:“人者,天地之心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此解释:“禽兽草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唯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人是有觉解的动物,人有灵觉。因为这个原因,人乃天地之心,人為万物之灵。人因为有“心”,从而有了自由能动性,成为了一个主体,可以认识天地万物、理解世界。从心学的观点,诗歌源于心灵的觉醒,由己及人,由己及物,认识天地万物。个人通过修身养性不断升华,最终自我超越达到更高的境界。
  诗歌的起源本身就有公共性和群体性。中国古代诗人喜欢诗歌唱和和雅集。这是因为,诗歌本身就有交往功能、沟通功能和公共功能,可以起到问候、安慰、分享的作用。古人写诗,特别喜欢写赠给某某,这样的诗歌里暗含着阅读的对象,也因此,这样的诗歌就不可能是完全自我的,是必然包含着他者与公共性的。中国诗歌有个“知音”传统,说的就是即使只有极少数读者,诗歌也从来不是纯粹个人的事情,诗歌永远是寻求理解与分享的。

什么是“心”?


  诗歌是一种心学的观点,要从理解什么是“心”开始。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指感受和思想的器官。心,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既不是简单地指心脏,也不是简单地指大脑,而是感受和思想器官的枢纽,能调动所有的器官。
  我们所有的感受都是由心来调动,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所有感觉,都由心来指挥。比如鸟鸣,会唤醒我们心中细微的快乐;花香,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愉悦;蓝天白云,会使我们心旷神怡;美妙的音乐,也会打动我们的心……这些表达里都用到心这个概念,而且其核心,也在心的反应。我们会说用心去听,用心去看,用心去享受,反而不会强调是用某一个具体器官,比如用耳去听,用眼去看。因为,只有心才能调动所有的精神和注意力。所以,钱穆先生认为心是一切官能的总指挥总开关。人是通过心来感受世界、领悟世界和认识理解世界的。
  以心传心,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是可以感应、沟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诗歌应该以情感动人,人们对诗歌的最高评价就是能打动人、感动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钱穆先生认为:好的诗歌,能够体现诗人的境界,因此,读懂了好的诗歌,你就可以和诗人达到同一境界,这就是读诗的意义所在。
  心通万物,心让人能够感受和了解世界。天人感应,整个世界被认为是一个感应系统,感情共通系统。自然万物都是有情的,世界是一个有情世界,天地是一个有情天地。王夫之在《诗广传》中称:“君子之心,有与天地同情者,有与禽鱼鸟木同情者,有与女子小人同情者……悉得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地之化,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
  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观点,将他人及万物皆视为同胞。语出《西铭》一文.“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天是父亲,地是母亲,人都是天地所生,所以天底下之人皆同胞兄弟,天地万物也皆同伴朋友,因此,我们应该像对待兄弟一样去对待他人和万物。中国古典诗人因此把山水、自然、万物也当成朋友兄弟,王维诗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李白感叹:“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清照称:“水光山色与人亲”。
  在诗歌心学的观点看来,到达相当的境界之后,所谓主体性,不仅包括个人性,也包括人民性,甚至还有天下性。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何谓“境界”?


  那么,何谓“境界”?境,最初指空间的界域,不带感情色彩。后转而兼指人的心理状况,涵义大为丰富。这一转变一般认为来自佛教影响。唐僧园晖所撰《俱舍论颂稀疏》:“心之所游履攀援者,故称为境。”境界,经王国维等人阐述后,后来用来形容人的精神层次艺术等级,境界反映人的认识水平、心灵品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学者张世英则说:“中国美学是一种超越美学,对境界的追求是其重要特点。”境界可谓中国诗学的核心概念。
  境界概念里,既包含了个体性与主体性问题,个体的人可以通过修身养性,不断自我觉悟、自我提高,强化自己的主体性;也包含了公共性与人民性的问题,人不断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之后,就可以到达一个高的层次,可以体恤悲悯他人,也可以与人共同承受分享,甚至“与天地参”,参与世界之创造。

诗人杜甫的主体性与仁爱之心


  杜甫早年“主体性”非常强大,在他历经艰难、视野宽广之后,他跳出了个人一己之关注,将关怀洒向了广大的人间。他的境界不断升华,胸怀日益开阔,视野愈加恢弘,成为了一个具有“圣人”情怀的诗人。杜甫让人感到世界的温暖和美好。
  杜甫早年的“主体性”是非常突出的,他有诗之天赋,天才般的神童,七岁就写出过“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这样让人惊叹的诗句。年轻的时候,杜甫意气风发,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也曾经充满自信地喊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世界慷慨激昂地宣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欲倾东海洗乾坤”。杜甫不少诗歌中都显现出其意志力之强悍,比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何当击凡鸟,毛雪洒平芜”、“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杀人红尘里,杀人在斯须”,何其生猛!即使写景也有“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何其壮丽!杜甫自己若无这样的意志和激情,不可能写出这样决绝强劲的诗句。   杜甫主体性之坚强,尤其表现在他身处唐代这样一个佛道盛行的年代,甘做一个“纯儒”,即使被视为“腐儒”、“酸儒”。有一句诗最能表达杜甫的强力意愿,“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葵藿就是现在说的向日葵,物性趋太阳光,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里有:“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杜甫认为自己坚守理想是一种物性,实难改变,尽管意识到“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但仍然甘为“乾坤一腐儒”(《江汉》),不改其志,仿佛“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茫”的战马。
  杜甫的诗歌主体还表现在他的艺术自觉。杜甫写作追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于写作本身,他感叹“文章千古事,得失存心知”。杜甫很自信,并且坚信“诗乃吾家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也虚心好学,“转益多师是汝师”、“不薄今人爱古人”,他对诗歌字斟句酌,精益求精,“新诗改罢自长吟”、“晚节渐于诗律精”。
  惜乎时运不济,杜甫的一生艰难坎坷,他长年颠沛流离,常有走投无路之叹:“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真成穷辙鲋,或似丧家狗”(《奉赠李八丈曛判官》);再加上衰病困穷,因此常用哀苦之叹:“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赤谷》),“老魂招不得,归路恐长迷”(《散愁》其二)。杜甫一生都在迁徙奔波和流亡之中,但也因此得以接触底层,与普通百姓朝夕相处,对人民疾苦感同身受,使个人之悲苦上升到家国天下的哀悯关怀。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融合个人悲苦和家国情怀的诗歌,如《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春望》《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杜甫以一己之心,怀抱天下苍生之痛苦艰辛悲哀,使杜甫成为了一个伟大的诗人。杜甫最著名的一首诗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里,杜甫写到自己草堂的茅草被秋风吹走,又逢风云变化,大雨淋漓,床头屋漏,长夜沾湿,一夜凄风苦雨无法入眠。但诗人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由自己的境遇,联想到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也处于流离失所的命运,诗人抱着牺牲自我成全天下人的理想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何等伟大的胸襟,何等伟大的情怀!在个人陷于困境中时,在逃难流亡之时,杜甫总能推己及人,联想到普天之下那些比自己更加困苦的人们。
  杜甫的仁爱之心是一以贯之的。他对妻子儿女满怀深情,如写月夜的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他牵挂弟弟妹妹:“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对朋友,杜甫诚挚敦厚,情谊深长,他对好友李白一往情深,为李白写过很多的诗歌,著名的有“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等;杜甫对邻人和底层百姓一视同仁,如“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对鸟兽草木也充满情感,他的诗歌里,万物都是有情的,他写鸟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他写草木:“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等等。

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就是圣人


  由于杜甫的博大情怀,杜甫被认为是一个“人民诗人”,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中个人性和人民性融合的完美典范。杜甫的“人民性”,几乎是公认,不论何种立场和思想者,都认可这一点。但由上分析,杜甫的“人民性”是逐步形成的,因为其经历的丰富性,视野的不断开阔,杜甫才得以最终完成自己。杜甫因此被誉为“诗圣”,其博爱情怀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儒家传统中“仁爱”的最高标准。
  杜甫被认为是具有最高境界的詩人,到达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就是圣人。
  所以,诗人作为最敏感的群类,其主体性的走向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既有可能走向极端个人主义,充满精英的傲慢,也有可能逐渐视野开阔,丰富博大,走向“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一个“人民诗人”,杜甫就是典范。(选自《中国诗歌网》2019年4月11日)
其他文献
格桑花的海  官护山的格桑花一片连着一片  粉的、红的、橘黄的、银白的  偶尔还有淡绿的、深蓝的  那么大,那么鲜艳,那么的亭亭玉立  每一朵都是灿烂的  每一朵都是飘香的  每一朵都是那般地优雅而妩媚着  蓝天白云,黛色的山下  轻轻的,你漫步在这格桑花的海洋里  你可以想,也可以不想  可以看年轻人那灿若桃花的笑脸  看老人们孩童一样的目光  看孩子们天真烂漫的追逐嬉戏  看你的女人,像翩然起
期刊
小寒  在电话的那一头,母亲轻言细语  就让飘飘洒洒的雪花从山顶上铺下来  没怎么费劲就一直铺到天子殿来了  到了下午估计就能盖在家门外  父亲多年前栽下的梨树枝上  久违的梨花就能在三九之前开了  夜幕会随雪花一起簌簌地落下  离开枯坐了一天的轮椅  他被抱到床上。夜晚落雪安静  厚厚的雪上落满父亲的呻吟立冬  大势已去,只有一些叶片  还在纠缠。阳光偶尔温情脉脉  风显然是第三者,或者是帮凶 
期刊
钝角或锐角,都不在  平行四边形里。暮色  蔓延到小镇的腰部  差点让人腰肌劳损  起风了。被砍下  头颅的刺梧桐  新的头颅,献给谁  只有樹影知道  三角梅红得像把火  我只有在旁边打瞌睡  夏的献辞。我一点  都不想多吃桥归桥  不同于一般的口头禅  它的磁场决定它的气场  当它断了之后,不会是  蜂拥而至的西湖风景  那桥休克一个天堑  它的后半生留此存照  一个姿势面对一段时光  一座桥
期刊
下一秒  大面积黄色扑面而来  如火如荼的招式  让我无法掩饰身体里的疮疤  跪下来的三月,不得不掏出  一个北方女子的生辰  一个远行者的疲惫  所有的毛孔开始膨胀  我听到河流冲撞我的躯体  更多腐烂的日子流出命运  我躺下来,闭上眼睛  等一颗返绿的心  下一秒,在子宫里衍生  风,捻出柔软的祈祷  洒满回归的路口  我不说你也知道,有一滴泪  在北方的窗台  泡出淡淡的芬芳春分有雪  春分
期刊
时间的玫瑰  此刻,一些细微的细节  被冰雪覆盖。有什么可以留住  那些短暂的美  永恒似乎只属于旷野和  一份执著的等待  你的眼神,就是一面镜子  照出自己的身影,雪山就在身后  离你那么远,又那么近  此刻,你不再担心风  耳边响起经文声  格桑花开的日子里  我喜欢雪是寂静的  我感恩时间的玫瑰,引领出  大地的洁白灵魂的月光  这是一盏隐形的灯  照耀着你要抵达的远方  照耀出岁月之河的
期刊
咕咕鸟刚把巢搭好  咕咕鸟刚把巢搭好  就在我头顶的柱子上  全部用的是火柴般的木棍  短促的,细长的  来自附近  它们欢叫着搭巢  表情严肃  担心着巢的牢固  它们肯定会在某一天  生下光滑的蛋  然后耐心地孵化  体会着做母亲的辛劳  内心是幸福的  也是完美的在地头上陪父亲坐着休息一会  刚刚结束的劳动  身上还有浓重的劳动气息  在玉米地头上  我和父亲并肩坐着休息  父亲额头上的汗水
期刊
中國  一条太长太长的长廊  我的眼睛在彩柱画檩的世界  走累了  在无数金线勾出的花纹里走  在无数僵萎呆凝的花卉里走  在无数阿谀媚笑的题词里走  在无数忠臣义子节妇间走  在无数漫卷的冬云下走  我走得心颤抖  ——我冷  我匆匆向廊外的草坪跨出一步  啊,我真蠢  阳光下多好的早春!环形公路的圆和古城的直线  ——献给北京第一条立交公路  昨天,死去的昨天的城,  无数的正方形——  茶馆
期刊
1  在断崖上行走  花朵是沉默的  此刻的你,多像一枚树叶  凌空悬着些青涩的记忆  当众鸟飞尽  远方的空巷子里,仍有梅香的影子  蹑月而来2  天涯的路太远,像是从我居住的村庄  到外婆的村庄,走呀走  半辈子也没走出,一句問候的距离  多么幽深的问候呀,每年清明  我都有一根头发  掉进去,却总也听不到  一丝丝的回响3  走着走着,一些笑容就磨出老茧  走着走着,一些远方,就逐渐模糊了 
期刊
需理发师谈论掘井和辣椒  人生憾事,无过于  在扬州忌口。  快嘴李翠莲,千手小观音  给我五分钟还你青春  但灌园,吾不如老圃。  说老人拥有过世界  不如说,他们  头发越少,越像个数学家。  我一旅游就想回家  一拿起剪刀就想说话  “数钱的快乐过不了五月”。秘密  命运,其实只是  一棵不爱唱歌的树。  愿你是一只鸟  衔来陌生的种子。  愿你用阴影和梦境  覆盖我的夜晚。  风吹着,花开
期刊
谁能及这青梅竹马  把月亮掰开你就跳了出来  拉起手我们就构成整个天宇  有阔的海横的陆高的天空  还有遍山满岭的梅花  你的发梢有七彩的虹  你的面容如百花中含苞的荷  你走过的小道青梅正飘香  此刻竹竿为马钻木为火  渔猎扬穗生生不息江南  江南多荷多莲  荷葉田田倚天碧  总是错把每朵红莲  看成伊羞红的笑脸  又把随风的那朵白莲  看成伊盈盈的背影  多蜻蜓多蝴蝶  又多燕子的江南  再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