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寻找中的救赎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c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在人人自危的时代,亲情友爱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不是不去爱,而是不懂如何爱,电视剧《裸婚时代》中刘易阳在跟童佳倩协议离婚时暗哑的说:“细节打败爱情”。其实生活中,细节正诱导着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影片《蝴蝶》中的小姑娘爱丽莎因为妈妈对她的忽视,导致丽莎离家出走,去寻找她内心的“伊莎贝拉”,以引起妈妈的关注;老人朱利安也因悔于对儿子的疏忽而志愿完成最后的救赎,踏上长长的寻蝶之路。故事以两个人的各自寻找淡淡铺展一缕温情。
  一、叙事分析
  《蝴蝶》人物类型少,事件单一。整个情节紧紧围绕着小姑娘爱丽莎离家出走去寻找她“伊莎贝拉”的遭遇逐步展开,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本文所关注的是行为者,在每一场中,行为者的功能以及各行为者之间的关系。行为者就是在引起和经历事件的行动者,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就构成了事件,再通过导演的编排,一个完整的有一定意义的故事就展现出来了。《蝴蝶》的叙述基本上是顺叙,只是在结尾处有一个追叙,乍一看去,这是一种很平常的叙述。但是导演的功力在于每一场中关系的转化,他关注的是细节的讲述。正是这样的心态转变,才使得我们能够在《蝴蝶》中看到无数的超现实符号在爱丽莎离家出走去寻找她“伊莎贝拉”的过程中闪烁着,试图以这些超现实的元素来构筑一个超现实的童话。而最有意思的是,这个超现实的童话,它的主题却准确地映射了当下人们普通存在的道德和生存焦虑——在传统道德约束极度缺失和亲情友情的价值倾覆的当下,如何在现实和理想间寻找一条融汇之道。
  在此,我们把《蝴蝶》整部影片分为九场,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对其作具体分析。爱丽莎与朱利安的相遇缘于搬家,未婚妈妈的四处奔波给两个人制造了相遇的空间。影片中老人孤身一人,与之相伴的是一猫和一屋蝴蝶。小姑娘虽是随着妈妈一同出现,但片中伴之成长的是一个篮球,以至于彻夜难寐时,爱丽莎以拍球抒发小小躯体里的渴求。两个人共同形式上的“孤”让朱利安在看到丽莎在咖啡馆百无聊赖的等妈妈时引发恻隐之心,于是带爱丽莎回家,两人有了初次交集。若两个人只是喝茶聊天问发生在各自间的趣事,那影片也就进行不下去了。在朱利安问丽莎喝水还是橙汁时,爱丽莎就展现了其个性的一面,并不畏惧面对的是一位可以说不相识的邻居,毫不客气的要自己喜欢的桔子水,老人也毫不客气的回敬只能二选一,于是两个对立鲜明的形象一开始便通过这一问一答中展现了出来。
  菲利普· 穆勒勾勒出的爱丽莎是个具有成人思想但始终是个小毛孩的现实的一个人物,她不是中国传统教育下去别人家要懂礼貌、守规矩的小孩;朱利安也不是传统形象下慈祥可亲的老爷爷,赋予朱利安的,穆勒尽其所能展现其“怪”。好奇心占据童心的爱丽莎乘朱利安出门,打开不被允许进入的蝴蝶小屋,朱利安返回时看见停在楼梯扶手上的蝴蝶,怒火中烧粗暴的将正陶醉其中的爱丽莎拎出家门。穆勒是会勾引观众的,在观众都鄙夷朱利安的粗暴时,他又安排朱利安打开屋门,让大家满心以为粗暴只是老人一时脾气,结果朱利安只是狠狠的将爱丽莎的书包扔出门,在这一情节的结尾,朱利安的“怪”与“粗暴”被描写得淋漓尽致,此时,观众随着爱丽莎一起彻底对朱利安失望了。
  影片中,支撑故事的骨架是朱利安与爱丽莎寻找“伊莎贝拉”,一路的寻找成了纵贯线,在路上两人看到的是是非非成了骨架上的血肉,赋之隐喻使之饱满,也在这是非中成就了两人关系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两人间情感的救赎。“伊莎贝拉”是两个人能产生共鸣的表像,也是连接两人的纽带,朱利安不喜欢这个会私自闯入蝴蝶小屋、拍篮球影响他休息的爱丽莎。不过在爱丽莎的世界里,恩仇隔夜就消失无影,等待妈妈放学带她去看电影而再次被放鸽子之后,爱丽莎决定跟这个昨天才凶过他的怪老头出门,于是精彩一路上演。
  首先看看爱丽莎的精灵古怪:
  1.不想被遣回,谎称公用电话亭的号码是妈妈的号码;
  2.一句“她说她在朋友家”让朱利安无奈;
  3.适时宜的“外公,我饿了”让朱利安有嘴说不清。
  爱丽莎是聪明的,她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及别人做什么会产生什么后果,所以她的应对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内。电话亭的号码怎么打都不会连接到妈妈那去,“在朋友家”,哪个朋友,什么朋友?“朋友”的概念太广泛,完全大海捞针,以及没有父亲让旁人对爱丽莎的弱小一下产生了同情心和保护欲,在赢得这些时,爱丽莎很自然的自作主张的认定朱利安是自己的“外公”,于是,在陌生的环境中,爱丽莎给自己争取了一个临时监护人保障自己离家出走的安全性。
  朱利安铁了心要将爱丽莎送回去,带个孩子赶路是拖累,再加上不经大人允许随便带人家孩子出门在法律上也是不被允许的,此时,警局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小车中,爱丽莎确定朱利安心意之后黯然的说出一番话:“我多想去看看大山,看看真正的奶牛,天上飞的小鸟,还有蝴蝶!”朱利安被打动了,他开始于心不忍,在警局大厅看着那些未成年打扮的光怪陆离,想到他的举动可能会导致爱丽莎被送进孤儿院,对比自己被强迫送进孤儿院的心不甘情不愿,在这些心理活动之后,影片的下一个镜头便是朱利安带着爱丽莎走出警局并交代一路上的事宜。
  在这一幕中,温情初展,朱利安人性中的那抹柔情被勾了出来,两人的关系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此时,影片的背景音乐也欢快明朗起来。
  再来看看矛盾的设计。
  1.寻找与通缉
  故事要发展继续下去,一路平坦是不新奇的,需要矛盾的存在,让事件冲突,让故事有味可回。两人了达成协议,但此时妈妈该发现女儿不见了,于是相同时空里展开了两条叙事线:一条是朱利安与爱丽莎进军阿尔卑斯山;另一条是妈妈警局报案全国通缉朱利安。
  警局的备案将爱丽莎为什么会离家出走的原因深刻的揭露了出来,有这样的妈,谁不会想着离家出走?未婚妈妈全然不知爱丽莎确实失踪的时间,不知她出走时什么装扮,甚至固执的认为爱丽莎穿的只可能是球鞋,殊不知平行空间里,爱丽莎正满心欢喜的试着登山鞋。   2.非法偷猎者
  当两人陶醉在鹿与自然的宁静之中时,枪声打破了和谐,朱利安愤愤的称之为“非法偷猎者”,爱丽莎也因为鹿被猎杀而无比伤心,此时金钱利益和纯自然起了冲突。后文中爱丽莎看见朱利安剥夺蝴蝶生命,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之情,在她眼里朱利安与猎鹿的偷猎者一样残暴。
  她开始讨厌这段旅程,一度想返回,从而与朱利安再次产生冲突。但也就是这种冲突在使得影片不纯粹是一段故事的缘起缘落,蕴含其中的人生现实与哲理也悠然的浮出银幕。
  二、故事中的隐喻
  在《蝴蝶》这部影片中,穆勒循序渐进的四个插曲给故事的骨架增添了血肉。
  1.恋人滑翔伞
  一对恋人在山上挑战极限,女方害怕从高处滑翔,男方却用“爱我就跳”强迫对方。穆勒借朱利安这位老智者之口向观众传达出这种要求做出爱的证明的爱情,仅靠一根线维持着,两人之间没有信任,也就没有爱情。这句淡淡的话,足以让银幕前的恋人们反思在爱的过程中,自己到底再为对方考虑什么?这份爱到底要靠什么维持下去。
  2.富与贫穷
  偶遇的旅行者在分享自己一通电话就能赢利几十万的喜悦,爱丽莎却明白不了那脱口而出的金额数字有什么魅力,她歪着脑袋问朱利安怎样能有钱,朱利安说着她明白不了的话:“做你喜欢的事。”
  物欲横流的时代,谁能这么随性?那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也只能是一时的追求罢了,不然在这美景之中,旅行者又怎会舍不得他的生意而心不在焉呢?
  3. 爱丽莎的梦
  与朱利安有过几日的共处,两人的心灵已经靠在一起了,露宿野外的帐篷内,爱丽莎哀伤的讲述自己梦见的金丝雀:“金丝雀不飞走,它愿意和我在一起,是因为它喜欢我。”
  在爱丽莎的世界里,妈妈会抛下自己是不喜欢自己的表现,孩子的世界只要求多一点关心,多一点陪伴。然而未婚妈妈并没有做好做妈妈的准备,14岁产下爱丽莎,她自己也是个孩子,在影片的后述中得知她也是被自己父母忽视的小孩,以至于怀孕好几个月都没有被发现。她自己都是缺失爱的小姑娘,又怎懂得给爱丽莎浓浓的母爱呢?
  现实之中,多少人迷失在这简单的缺失中,上演着都市里每一段的人间冷暖。
  4.高尔夫球场与自然
  影片最后情感升华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在阿尔卑斯山脉,勘测者正实地测量,一个现代化的高尔夫球场正规划筹建,而这自然风光也被政府相中,准备打造成一处旅游景点,山里的农舍变旅社,农民变服务员。
  这又是都市现代性的一个表现,如今随处可闻的政府文件,叫嚣着一个个景点的开发,每一处都不落俗套的相似,每一处都标榜着自然清新,越来越多的城市打着“生态旅游”的口号,吸引一批又一批的都市看客,来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甚至来不及领略这真正的迤逦风光。
  四个插曲一步一步的剖析都市的现代性,血淋淋的将现实摆在观众面前,影片在流畅优美的表层叙事下揭示出隐藏在人们深处的社会现实:罹患当代都市病的人们如何完成救赎?
  三、故事的主题表达式
  旅途中,朱利安在爱丽莎形影不离的陪伴中逐渐领悟到对自己儿子爱的缺失。在爱丽莎摔落水中,游戏机坏时,朱利安安慰这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姑娘,也正是这一刻,朱利安懂了,观众也懂了,不管爱丽莎再怎么成熟懂事,她始终是个不满九岁的小女孩,她也会耍脾气,也会因玩具坏了而不开心,也正因如此,让看客们心疼与反省,自己家里的那个孩子,是否真的给了他(她)要的爱?
  朱利安用唯妙唯俏的手影道出“这都是我的错,我只用了七天创造世界,如果我用十五天,就不会有人责怪我了,我也许会做的更好”,如果时间再多些,他多想做一个合格的父亲,不会犯错,不会责怪自己忽视儿子。可是,时间永远倒回不了,他永远没有机会展示一个好父亲的形象,但朱利安懂得,他可以做爱丽莎的好外公,太多太多的爱,可以献给爱丽莎。于是他开始享受爱丽莎叫自己外公的过程,给爱丽莎讲故事,哄爱丽莎睡觉,牵着爱丽莎走,教爱丽莎唱歌。
  曲曲折折,在阿尔卑斯山脉,千里迢迢赶来的一老一少还是没有找到“伊莎贝拉”,朱利安更是被警察以诱拐儿童的嫌疑带走,但在这一老一少之间,他们情感的依赖已经超越了邻里之情,全然幻化成了祖孙之情,朱利安告诉未婚妈妈,爱丽莎之所以喜爱打篮球是因为她急急的想走入大人的世界,她的出走,只是因为觉得妈妈不爱她。束手无措的妈妈最后才明白,所有的所有,都抵不过告诉女儿一声:“我爱你!”是啊!三个字,我爱你,简单而有力,何必吝啬。
  当一切都和谐美好时,神秘的“伊莎贝拉”终于现身,原来俩人千里去寻找的竟然就在自己的家里。
  “我们去那么远的地方找它,它却在这等着我们”。
  爱丽莎也最终道出了原来妈妈的名字就叫“伊莎贝拉”,这次旅途,她与朱利安一起找到了自己的“伊莎贝拉”。
  整部影片在配乐家尼古拉斯.阿诺拉钢琴为基调,长笛、风笛为辅助的旋律中,法式浪漫的温情融进观众的每一个细胞,在如此淡雅的温情中,每个人都会随着画面特效的蝴蝶轻舞自己内心的骚动,找寻属于自己的“伊莎贝拉”,完成最终的救赎。《蝴蝶》在哲理层面上,通过小姑娘爱丽莎对“伊莎贝拉”的寻找,探讨了“上帝是否存在”、”上帝为何沉默”以及“救赎的可能性”等基督教的母题。最后,爱丽莎与朱利安一起找到了自己的“伊莎贝拉”,证明了爱与信仰才是灵魂获得救赎的惟一途径。由此,法国电影《蝴蝶》便具有了人类救赎的普通性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影片《红字》女主人公的塑造,及与其原型的比较得出:就海斯特这个人物的处理而言,罗兰德执导的《红字》不失为原著的一种崭新的诠释。  【关键词】《红字》海斯特 塑造 自由个性    一、引 言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被多次搬上银幕.罗兰德-艾菲执导的《红字》于1995年在美国公映,即受到舆论指责,众多批评者认为该片与原著大相径庭,甚至相悖。该片在美国被控涉及暴力和色情被定为R级
[摘要] 配乐大师久石让作为日本动画音乐创作者中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创作风格简单明朗,音乐作品感情细腻、个性鲜明,透露着人文主义关怀。久石让是一个在用灵魂创作的音乐家,因而他的音乐才可以如此触动人们内心的情感。他善于将西方和本民族的音乐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这也带给中国动画音乐的创作以值得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 动画音乐 久石让 创作特点 《天空之城》  19世纪初,一部名叫《一张滑稽
[摘要] 2009年,根据上世纪50年代风靡法国的系列漫画《小淘气尼古拉》改编的同名电影登上银幕即获周票房冠军,并一举成为当年法国最卖座的电影。由文学作品到电影,这其中必需经过编导对原著的解构与重构。《小淘气尼古拉》的成功之处在其充分考虑到了两个环境——故事的文学环境与观众的审美环境,使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更享受到一场集体怀旧。  [关键词] 《小淘气尼古拉》 两个环境集体怀旧  doi:10.3
[摘要] 电影《宠儿》以“镜头中的魅影”代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原有的意识流动的人物心理空间被物化的意象与外部视角情节所代替,电影以新的视像方式,更生动传神的展示了黑人女性意识觉醒的全过程,阐释了黑人女性只有冲破种族压迫、性别歧视与精神枷锁,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放。  [关键词] 《宠儿》 电影 黑人女性 觉醒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
[摘要] 《呼啸山庄》堪称是一部以孤独为主题的小说。小说人物内心深处都有着对爱的强烈渴望,承受了巨大的孤独痛苦。孤独情感成为小说众多人物的行为驱动力和精神根源。小说中第二代人物的幸福结局,或许表达了作者对战胜孤独情感、获得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小说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体验过极度的孤独痛苦,洞悉了人类的孤独心理,以小说的形式生动描绘了孤独者的行为反应,宣泄了自己的孤独情感,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层次的精神探索。
[摘要] 风景摄影并非对自然的机械拷贝,而是要融入摄影师个人主观审美,裹挟着对自然的个性化理解的视觉痕迹。拍摄优秀的风景照片主要依赖于观察和思考。风景摄影不仅仅是一种纪实,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内心情感的一种抒发媒体。客观的风景,由于观看和撷取方式的不同,加上个性化的思考,融合深化的视觉经验,就会产生内涵丰富、风格独特多样的视觉图像。  [关键词] 观看取景 观察方法 视觉经验 分析研究  doi:
[摘要]据说文德斯这部献给“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的电影,是跟随皮娜和她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所有成员拍摄,采用3D技术来展示皮娜创造的现代舞艺术,将传说中的“舞蹈剧场”及皮纳的舞台导演艺术以新的维度投射到银幕之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娜不断探索戏剧可能的开放之路,为世界留下了丰富卓绝的、风格不一的舞台创作,推动了20世纪西方戏剧的发展。  [关键词]皮娜·鲍什 后现代主义戏剧 后工业时代  2
[摘要]本文通过庄子在《庄子》中对“活着”还是“死去”的看似矛盾的思考、解答,去解构他的生死观与道论之间的浑融互辅的密切关系,从而得到一些哲理性的认识和启发。  [关键词]庄子 活着 死去    “活着,还是死去,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沙翁三百多年前面对人生的苦累进行苦苦的思索之后所发出的无奈的浩叹,其不知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庄子早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哲理性思索。中西哲人的思想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又一次得
[摘要] 社教类电视节目单纯说教的传播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电视受众的收视需要。为了生存与发展,社教类电视节目在分析、把握受众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叙事学、影视学等学科理论,对节目的叙事方式进行了革新。社教类电视节目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法,而且寓教于乐,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与可视性,赢得了电视观众喜爱。    [关键词]社教类电视节目 叙事方式 故事性  doi:10.
【摘要】影片《婚纱》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亲情故事,导演充分利用了象征、反复、对比的修辞策略和表现手法,在一幅幅唯美的画面和一曲曲轻柔的音乐中带给观众最大的触动。悲情艺术是韩剧中经常使用的策略,这种诗化了的艺术正是对生活的感悟和适度夸张。  【关键词】韩剧  亲情  修辞策略  悲情艺术    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韩剧的热播和网络的发展,在中国,韩流已形成一股燎原之势并迅速发展。从《蓝色生死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