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猪腹泻疾病是生猪中的常见病和高发病,严重影响猪群的正常生长发育,尤其是对仔猪造成的危害最严重。目前,随着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猪腹泻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发病原因日趋复杂,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因此,需要深人分析引起猪腹泻疾病的原因,加强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构建针对性的防控机制,降低养殖场的发病率,保障生猪健康生长,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该文主要分析猪腹泻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关键词:猪腹泻疾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4.075
0引言
近年,我国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养殖场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且很多新的动物疫病不断出现,旧疫病不断加重,常呈混合感染、隐性感染,导致养殖场的传染源显著增多。目前不论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还是中小规模养殖场,腹泻疾病依然是主要的传染性疾病,对种猪或仔猪的生长,都会造成严重危害,甚至造成一系列的死亡,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该种疾病随着日龄的下降,发病率和致死率逐渐升高,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针对养殖场猪腹泻病高发的局面,要充分认识到腹泻疾病给养殖场造成的危害性,结合养殖场多种疾病的流行特点,构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做到科学防治与科学用药,降低致病原的耐药性,保证治疗效果。
1发病经过
2018年3月13日,某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的仔猪群中突然出现腹泻症状,主要表现为新生仔猪腹泻,排黄色的水样稀便,粪便中存在大量未消化的凝乳块,粪便沿肛门流出,不能自主控制排泄。该种疾病传播速度快、发病时间短、新生仔猪在短时间内出现脱水的症状,随后衰竭而死。通过与饲主沟通可知,该养殖场整体养殖密度较大,且存在不同年龄的仔猪混群养殖的现象。养殖场内部生产区域划归不合理,生产区域和隔离区域没有进行有效防控和隔离,患病猪和健康猪接触频繁,同时养殖场的养殖密度较大,卫生环境不良,潮湿不堪,污水横流,粪便堆积,很容易加重致病菌的繁殖生长。
2临床症状
该养殖场主要以1~5日龄的新生仔豬腹泻为主,发病十分突然,在短时间内患病猪会出现剧烈的腹泻症状,频繁排便,粪便为黄白色,呈喷薄状排出,粪便中夹杂很多小的乳块,腥臭难闻[1]。由于患病猪不能自主控制排便,尾部、会阴等处被粪便严重污染,在捕捉中仔猪挣扎鸣叫,从肛门中冒出稀便。腹泻症状出现后,患病猪生长发育不良,背毛粗乱,体表皮肤干燥呈苍白色,口腔黏膜呈苍白色,干燥明显,肛门肿胀。患病猪精神状态逐渐变差,表现为全身衰竭,体重迅速下降,采食欲望下降,停止采食,身体逐渐消瘦,脱水明显,最终昏迷衰竭而死。最急性的发病猪在出生十几个小时后,没有出现任何的腹泻症状,突然死亡,死亡后,体表皮肤呈紫黑色或者紫红色。
3病理学变化
将养殖场的病死猪解剖后,发现存在严重的脱水现象,体表皮肤干燥皱缩,缺乏弹性,眼球向内凹陷,体表皮肤被黄色的粪便严重污染,皮肤粘膜和肌肉组织苍白无血色。肠系膜淋巴结病变最为严重,颜色逐渐变淡,并且在肠系膜淋巴结表面存在大量弥散性的出血点,肠壁严重扩张变薄,充气松弛,呈现半透明状,尤其是十二指肠病变最为明显。肠道中存在很多黄色的水样内容物,有时还混杂很多未消化的凝乳块、血液和泡沫。肠粘膜充血水肿甚至脱落,胃内部存在大量凝乳块,酸臭难闻。有的病死猪胃底黏膜呈现红色或暗红色,局部存在出血斑块[2]。肾脏颜色变淡,在肾脏表面附着大量针尖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心脏严重扩张,心房和心室内充满大量的凝血块,心冠部位存在少量的出血点,肺脏存在明显的水肿现象。
4实验室诊断
结合养殖场发病猪主要以新生哺乳仔猪为主、临床上表现出明显的腹泻症状、排黄白色的内容物及典型的组织器官病变,初步判定为大肠杆菌引发的新生仔猪腹泻。但要确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严格的实验室诊断。采集病死猪的肠系膜、淋巴结、肝脏组织、肺脏组织、十二指肠内容物,低温环境下运送到实验室,将病料粉碎后,常规染色涂片镜检观察到革兰氏阴性染色的小杆菌,两端钝圆,不存在芽孢,不具备运动性。将采集到的病料粉碎后,分别划线接种到麦康凯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及血液琼脂平板上,放置在生化培养箱内,温度控制为37°C,持续培养24h,在普通琼脂平板和血液琼脂平板上分别生长出圆形、湿润光滑、中间隆起、半透明状的灰色致病菌菌落[3],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出红色的致病菌菌落甲。结合上述致病菌的培养变化,可以与沙门氏菌做出区别,最终确定为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仔猪腹泻病。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常规药敏试验,发现其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庆大霉素高敏。
5治疗
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腹泻,主要选择抗生素对症治疗。但在治疗中应该充分认识到,目前大肠杆菌病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同时很多养殖户的不合理用药,导致大肠杆菌病的耐药性增强。因此,应该结合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为缓解仔猪的脱水症状,选择使用氯化钠、碳酸氢钠、氯化钾、葡萄糖,使用量分别为3.59、2.59、1.59、2.09g,加入1000mL温开水,混合后让仔猪自由饮水,对于病情严重不能自助饮水的病猪灌服30mL葡萄糖注射液和1mL阿托品,1次/d,连续使用3d为一个疗程。同时患病猪口服诺氟沙星可溶性粉剂,使用剂量为0.4g/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3d为一个疗程。患病猪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2mg/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3d为一个疗程。通过采用上述综合手段连续治疗,3d后患病猪的腹泻症状明显消退,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继续治疗5d后,个别仔猪由于病情严重治疗无效死亡,剩余患病猪全部恢复健康,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6预防
大肠杆菌在自然条件下广泛存在,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通常该种致病菌不会引起发病。致病原的传播流行通常与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方案不当有很大联系。新生仔猪出生后,由于各个脏器器官尤其是胃肠道消化系统不完善,一旦体质衰弱、抵抗能力下降,就会给大肠杆菌病在肠道内定植提供条件。圈舍闷热潮湿,通风不良,消毒不彻底,养殖密度过大,不同年龄的猪混群养殖均可以诱发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为更好地防范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秋冬季节应该重点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温工作,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减小温度下降对猪造成的影响。仔猪出生后,应该注重做好饲养管理和保温工作,预防一些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构建针对性的消毒制度,彻底清理养殖场的粪便污染物,尤其是应该做好病死猪的清理和卫生消毒,保证通风良好,干燥整洁。母猪在妊娠阶段一定要进行严格的饲养管理,保证饲料营养价值,全面提高母猪的身体抵抗能力。仔猪出生吃乳前,使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乳房和乳头进行彻底的卫生消毒。在分娩中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合理人工助产,出生后尽快吃上初乳、吃足初乳。
7结束语
猪腹泻疾病是生猪养殖中的高发病和多发病,对生猪尤其是仔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征。畜牧兽医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加强猪腹泻疾病的有效总结,掌握引发该种疾病的常见致病原和常规的治疗方法,并不断加强高敏抗生素的筛选,引导养殖户科学用药、合理用药,避免致病原快速产生耐药性,提高防控效果,将病情控制在合理范围。
参考文献
[1]周霞.猪腹泻疾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8(10):46.
[2]仁青卓玛.牦牛腹泻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15):130-131.
[3]曾德乾,危伟民.猪腹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探究[].今日畜牧兽医,2019,35(7):22-23.
关键词:猪腹泻疾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4.075
0引言
近年,我国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养殖场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且很多新的动物疫病不断出现,旧疫病不断加重,常呈混合感染、隐性感染,导致养殖场的传染源显著增多。目前不论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还是中小规模养殖场,腹泻疾病依然是主要的传染性疾病,对种猪或仔猪的生长,都会造成严重危害,甚至造成一系列的死亡,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该种疾病随着日龄的下降,发病率和致死率逐渐升高,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针对养殖场猪腹泻病高发的局面,要充分认识到腹泻疾病给养殖场造成的危害性,结合养殖场多种疾病的流行特点,构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做到科学防治与科学用药,降低致病原的耐药性,保证治疗效果。
1发病经过
2018年3月13日,某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的仔猪群中突然出现腹泻症状,主要表现为新生仔猪腹泻,排黄色的水样稀便,粪便中存在大量未消化的凝乳块,粪便沿肛门流出,不能自主控制排泄。该种疾病传播速度快、发病时间短、新生仔猪在短时间内出现脱水的症状,随后衰竭而死。通过与饲主沟通可知,该养殖场整体养殖密度较大,且存在不同年龄的仔猪混群养殖的现象。养殖场内部生产区域划归不合理,生产区域和隔离区域没有进行有效防控和隔离,患病猪和健康猪接触频繁,同时养殖场的养殖密度较大,卫生环境不良,潮湿不堪,污水横流,粪便堆积,很容易加重致病菌的繁殖生长。
2临床症状
该养殖场主要以1~5日龄的新生仔豬腹泻为主,发病十分突然,在短时间内患病猪会出现剧烈的腹泻症状,频繁排便,粪便为黄白色,呈喷薄状排出,粪便中夹杂很多小的乳块,腥臭难闻[1]。由于患病猪不能自主控制排便,尾部、会阴等处被粪便严重污染,在捕捉中仔猪挣扎鸣叫,从肛门中冒出稀便。腹泻症状出现后,患病猪生长发育不良,背毛粗乱,体表皮肤干燥呈苍白色,口腔黏膜呈苍白色,干燥明显,肛门肿胀。患病猪精神状态逐渐变差,表现为全身衰竭,体重迅速下降,采食欲望下降,停止采食,身体逐渐消瘦,脱水明显,最终昏迷衰竭而死。最急性的发病猪在出生十几个小时后,没有出现任何的腹泻症状,突然死亡,死亡后,体表皮肤呈紫黑色或者紫红色。
3病理学变化
将养殖场的病死猪解剖后,发现存在严重的脱水现象,体表皮肤干燥皱缩,缺乏弹性,眼球向内凹陷,体表皮肤被黄色的粪便严重污染,皮肤粘膜和肌肉组织苍白无血色。肠系膜淋巴结病变最为严重,颜色逐渐变淡,并且在肠系膜淋巴结表面存在大量弥散性的出血点,肠壁严重扩张变薄,充气松弛,呈现半透明状,尤其是十二指肠病变最为明显。肠道中存在很多黄色的水样内容物,有时还混杂很多未消化的凝乳块、血液和泡沫。肠粘膜充血水肿甚至脱落,胃内部存在大量凝乳块,酸臭难闻。有的病死猪胃底黏膜呈现红色或暗红色,局部存在出血斑块[2]。肾脏颜色变淡,在肾脏表面附着大量针尖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心脏严重扩张,心房和心室内充满大量的凝血块,心冠部位存在少量的出血点,肺脏存在明显的水肿现象。
4实验室诊断
结合养殖场发病猪主要以新生哺乳仔猪为主、临床上表现出明显的腹泻症状、排黄白色的内容物及典型的组织器官病变,初步判定为大肠杆菌引发的新生仔猪腹泻。但要确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严格的实验室诊断。采集病死猪的肠系膜、淋巴结、肝脏组织、肺脏组织、十二指肠内容物,低温环境下运送到实验室,将病料粉碎后,常规染色涂片镜检观察到革兰氏阴性染色的小杆菌,两端钝圆,不存在芽孢,不具备运动性。将采集到的病料粉碎后,分别划线接种到麦康凯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及血液琼脂平板上,放置在生化培养箱内,温度控制为37°C,持续培养24h,在普通琼脂平板和血液琼脂平板上分别生长出圆形、湿润光滑、中间隆起、半透明状的灰色致病菌菌落[3],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出红色的致病菌菌落甲。结合上述致病菌的培养变化,可以与沙门氏菌做出区别,最终确定为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仔猪腹泻病。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常规药敏试验,发现其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庆大霉素高敏。
5治疗
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腹泻,主要选择抗生素对症治疗。但在治疗中应该充分认识到,目前大肠杆菌病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同时很多养殖户的不合理用药,导致大肠杆菌病的耐药性增强。因此,应该结合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为缓解仔猪的脱水症状,选择使用氯化钠、碳酸氢钠、氯化钾、葡萄糖,使用量分别为3.59、2.59、1.59、2.09g,加入1000mL温开水,混合后让仔猪自由饮水,对于病情严重不能自助饮水的病猪灌服30mL葡萄糖注射液和1mL阿托品,1次/d,连续使用3d为一个疗程。同时患病猪口服诺氟沙星可溶性粉剂,使用剂量为0.4g/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3d为一个疗程。患病猪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2mg/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3d为一个疗程。通过采用上述综合手段连续治疗,3d后患病猪的腹泻症状明显消退,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继续治疗5d后,个别仔猪由于病情严重治疗无效死亡,剩余患病猪全部恢复健康,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6预防
大肠杆菌在自然条件下广泛存在,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通常该种致病菌不会引起发病。致病原的传播流行通常与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方案不当有很大联系。新生仔猪出生后,由于各个脏器器官尤其是胃肠道消化系统不完善,一旦体质衰弱、抵抗能力下降,就会给大肠杆菌病在肠道内定植提供条件。圈舍闷热潮湿,通风不良,消毒不彻底,养殖密度过大,不同年龄的猪混群养殖均可以诱发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为更好地防范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秋冬季节应该重点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温工作,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减小温度下降对猪造成的影响。仔猪出生后,应该注重做好饲养管理和保温工作,预防一些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构建针对性的消毒制度,彻底清理养殖场的粪便污染物,尤其是应该做好病死猪的清理和卫生消毒,保证通风良好,干燥整洁。母猪在妊娠阶段一定要进行严格的饲养管理,保证饲料营养价值,全面提高母猪的身体抵抗能力。仔猪出生吃乳前,使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乳房和乳头进行彻底的卫生消毒。在分娩中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合理人工助产,出生后尽快吃上初乳、吃足初乳。
7结束语
猪腹泻疾病是生猪养殖中的高发病和多发病,对生猪尤其是仔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征。畜牧兽医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加强猪腹泻疾病的有效总结,掌握引发该种疾病的常见致病原和常规的治疗方法,并不断加强高敏抗生素的筛选,引导养殖户科学用药、合理用药,避免致病原快速产生耐药性,提高防控效果,将病情控制在合理范围。
参考文献
[1]周霞.猪腹泻疾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8(10):46.
[2]仁青卓玛.牦牛腹泻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15):130-131.
[3]曾德乾,危伟民.猪腹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探究[].今日畜牧兽医,2019,35(7):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