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脑卒中患者6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75mg/日+阿司匹林150mg/日,口服3个月~1年,此后停用继予阿司匹林150mg/日治疗;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150mg/日长期口服。结果:治疗组显著进步20例(63.7%),总有效率97.0%;对照组显著进步11例(33.3%),死亡2例,死亡率6.1%,总有效率8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后治疗组FIB下降,PT、APTT时间明显延长;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卒中疗效显著。
关键词 脑卒中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17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由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其发病率也日趋增高[1],近年来被广泛关注。为探讨脑卒中的治疗效果,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脑卒中患者6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脑卒中患者66例,男46例,女20例,年龄35~79岁,平均65.6±14.8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腰穿确诊为急性脑卒中,并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其中出血性卒中24例(36.4%),其中脑出血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缺血性卒中42例(63.6%),(脑梗死42例)。冠心病史25例,卒中史21例,既往高血压病史41例。6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种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75mg/日+阿司匹林150mg/日,口服3个月~1年,此后停用继予阿司匹林150mg/日治疗;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150mg/日长期口服。两组住院期间均联用低分子肝素5000U腹壁下注射,1次/12小时,共7天。其他治疗按照常规方案,根据病情进行药物治疗如予β受体阻滞剂、ACEI制剂、调脂药物、硝酸酯类。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显著进步20例(63.7%),总有效率97.0%;而对照组显著进步11例(33.3%),死亡2例,死亡率6.1%,总有效率8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用药后治疗组FIB下降,PT、APTT时间明显延长,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见表2。
讨 论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目前脑卒中尚无特效疗法,抗血小板治疗已经公认为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2]。目前主要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密达莫。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主要是通过使环氧合酶(COX)多肽链第529位丝氨酸残基乙酰化,导致COX失活,阻断花生四烯酸级联反应来发挥作用。COX有COX1和COX2两种异构体,阿司匹林抗栓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COX1活性,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实现。氯吡格雷主要通过选择性阻断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间接地抑制了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使血小板不能进一步聚集[3]。
本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显著进步20例(63.7%),总有效率97.0%;对照组显著进步11例(33.3%),死亡2例,死亡率6.1%,总有效率8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后治疗组FIB下降,PT、APTT时间明显延长;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说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卒中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Collaborative metao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death,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stroke in high risk patients[J].BMJ,2002,324:71-86.
2 赵冬.我国人群脑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236-239.
3 The ESPRIT Study Group.Aspirin plus dipyridamole versus asprin alone after cerebral ischaemia of arterial origin (ESPRIT):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6,367:1665-1673.
关键词 脑卒中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17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由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其发病率也日趋增高[1],近年来被广泛关注。为探讨脑卒中的治疗效果,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脑卒中患者6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脑卒中患者66例,男46例,女20例,年龄35~79岁,平均65.6±14.8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腰穿确诊为急性脑卒中,并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其中出血性卒中24例(36.4%),其中脑出血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缺血性卒中42例(63.6%),(脑梗死42例)。冠心病史25例,卒中史21例,既往高血压病史41例。6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种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75mg/日+阿司匹林150mg/日,口服3个月~1年,此后停用继予阿司匹林150mg/日治疗;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150mg/日长期口服。两组住院期间均联用低分子肝素5000U腹壁下注射,1次/12小时,共7天。其他治疗按照常规方案,根据病情进行药物治疗如予β受体阻滞剂、ACEI制剂、调脂药物、硝酸酯类。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显著进步20例(63.7%),总有效率97.0%;而对照组显著进步11例(33.3%),死亡2例,死亡率6.1%,总有效率8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用药后治疗组FIB下降,PT、APTT时间明显延长,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见表2。
讨 论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目前脑卒中尚无特效疗法,抗血小板治疗已经公认为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2]。目前主要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密达莫。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主要是通过使环氧合酶(COX)多肽链第529位丝氨酸残基乙酰化,导致COX失活,阻断花生四烯酸级联反应来发挥作用。COX有COX1和COX2两种异构体,阿司匹林抗栓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COX1活性,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实现。氯吡格雷主要通过选择性阻断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间接地抑制了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使血小板不能进一步聚集[3]。
本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显著进步20例(63.7%),总有效率97.0%;对照组显著进步11例(33.3%),死亡2例,死亡率6.1%,总有效率8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后治疗组FIB下降,PT、APTT时间明显延长;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说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卒中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Collaborative metao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death,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stroke in high risk patients[J].BMJ,2002,324:71-86.
2 赵冬.我国人群脑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236-239.
3 The ESPRIT Study Group.Aspirin plus dipyridamole versus asprin alone after cerebral ischaemia of arterial origin (ESPRIT):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6,367:1665-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