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记忆 从祖国的心脏开始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q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见到天安门的那年,黑明 19岁。
  虽然之前在课本上见过照片,但第一次实实在在地亲眼见到天安门时,黑明还是被震撼了。和所有来天安门游玩的人一样,他留下了人生中第一张与天安门的合影。
  时光荏苒。2004年,40岁的黑明在家整理照片时,翻出了这张曾经的照片和不同时期的天安门留影,从少年的朝气蓬勃,到成年后的风华正茂,再到不惑之年的沧桑,这些变化让黑明一时间感慨万千。看着照片中岁月的痕迹,黑明萌发了寻找 100张天安门前老照片的想法。他决定邀请老照片中的主人公重返天安门,在这里对他们进行影像对比。“我想在这些照片里找到一种对比,可以从对比里看到老百姓的生活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
  对大多数人而言,天安门有着特殊的意义。黑明也不例外:“我是在‘文革’期间上的学,我对天安门有种很特殊的情结。”正是这种特殊的情结,支撑着他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04年 ~2009年,五年的辛苦寻找、五年的繁重拍摄、五年的修订核实。因为对照片有着极致的要求,黑明在每张照片拍摄时都要严格遵照老照片中的季节、位置、时间、光影,因为环境越接近,对比出的效果越强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色彩、不同的面孔、不同的人生……每一个人从黑白照片中的样子,到新照片中的神态都让黑明动容。
  “几十年过去了,主人公们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些甚至已近垂暮之年。他们的变化不仅是容颜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对人生、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是他们照相时把手中的‘红宝书’换成随身携带的护照、存折、银行卡、退休证和养老保险证时,每个人的笑容更加灿烂,神情更加从容。当然,这些看似幽默的元素,也给我的作品平添了讽刺意味。”提到这些改变,黑明如是说。
  五年间,每一张照片的拍摄都像是一场历险。每次黑明扛着摄影器材前往天安门广场时,都要被安保人员盘查一番。为了不让随身携带的胶片经过 X光照射,他可谓是费尽口舌。
  在天安门的五年拍摄,黑明也赶上了不少好玩的事。2007年 8月的一天中午,天安门广场突然鞭炮声四起。警察、保安和几辆警车迅速赶到,严密布防。一时间,鞭炮声、游客嘈杂的询问声、警察腰间的对讲机声混作一团。警察忙着取证,放炮的一对中年男女也被警察迅速带上警车。
  后来黑明才知道,放鞭炮的一对夫妻是从外地来的,他们的孩子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一家三口来北京送孩子,顺便放上一串鞭炮庆祝庆祝。“多么淳朴的父母!”听完后,黑明笑了,“也许他们心目中没有比天安门广场更为庄严的地方,所以选择来到祖国的“心脏”和最为神圣的地方,为孩子的成功点燃震天响的鞭炮,这也合乎常理”。
  “混迹”在天安门的五年里,黑明见到了百种人生,酸甜苦辣。“他们有人为了民族的复兴,跟着共产党走南闯北、甘洒热血;有人为了国家的富强昌盛,高举毛泽东旗帜,奉献了最好的年华;有人秉承匹夫有责的信念,却经受了不少折磨;有人因为历史问题,株连九族,受到极大的屈辱……今天,有人早已过上超英赶美的日子;有人依然在为生计艰辛奔波;有人还在畅想未来……无论男女老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958年
  
  2009年
  
  应德毅
  1924年生于浙江省永康县石柱村。1949年 2月参军,并被编入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同年 10月前往北京参加开国大典。女儿应代娅说:“我父亲岁数大了,耳朵也不好用了。他现在是副军级待遇,一个月 11500元的收入,妈妈也有 1000多元的收入,身体很健康,生活条件很好。 ”应德毅虽然年迈耳聋,但发送手机短信却很利索。他用短信告诉我:“我们家人丁兴旺,也算辉煌,5个孩子基本都受过高等教育,女儿、儿子、女婿和儿媳妇,博士、硕士都有,孙子和外孙子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毕业的也都有。相信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949年
  
  2009年
  
  杨振亚
  1924年生于河北蠡县。1948年底调回华北画报社工作。1949年拍摄了开国大典。对于这张合影,杨振亚介绍说:“1949年 9月 30日下午,我和孟昭瑞、林杨(左图二)、吴群(左一)一起去天安门广场看场地,准备第二天的拍摄工作。看完场地之后,孟昭瑞给我们三个人拍了这张纪念照。第二天拍摄开国大典的时候,我和陈正青、侯波三个人的任务是在天安门城楼上负责拍摄领导人讲话;林杨在受检阅的飞机上拍摄空军编队的飞机,不是拍地面;吴群和孟昭瑞负责广场上受阅部队和群众的拍摄。”拍完开国大典之后,杨振亚担任了军教片室的主任,军教片室拍过很多有名的电影,包括《地道战》和《地雷战》都是。他在八一厂一直干到 1988年离休。
  1955年
  
  2009年
  
  王永宁
  1929年生于河北固安县牛驼镇五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9年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1955年听说以后不发警服了,只让穿便装。为了留个纪念,他特意去天安门前花钱照了一张穿警服的相片,也是他这辈子在天安门前照的惟一的一张相片,一直保存到了现在。
  此次为他拍照,当他身着一套 84式老警服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一名年轻警察上前问他是干什么的,他开玩笑地说:“我是你们的祖宗,不信你回市局去打听打听。”随和的小警察笑了笑便转身离开我们。此刻,王永宁继续幽默道:“我背盒子枪执勤的时候,你还不知在哪儿呢!”说完,我们哈哈大笑。
  1967年
  
  2007年
  
  齐洪霞
  1948 年生于天津一个军人家庭。从小接受既传统又革命的教育,培养了诚实真挚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无论学习还是各种活动都不甘落后。1965 年从天津南开区入伍来到北京军区后勤部,经过培训分配到军区总医院妇产科工作。当时她还是个小姑娘,总是有些不好意思,经过领导的说服教育,她逐渐开始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经过专业学习,齐洪霞逐渐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妇科医生。她说:“当年我15 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例剖腹产,我一天最多做过11 台手术。”
  1966年
  
  2007年
  
  刘凤菊
  1947 年生于天津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她的父母一生总共生了 12 个孩子,其中有 6 个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刘凤菊说她这辈子只想平平淡淡,不想冒尖。她于 1989年从石景山医院退休,生活中力争低调,从不参加集体活动。在刘凤菊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是天安门,最伟大的领袖是毛主席。她认为在天安门不仅可以看到毛主席,还可以回想起1966 年毛主席在天安门第三次接见红卫兵时的情景。当时她作为部队标兵,成为金水桥上的一名卫士,那是她一生最难忘的时刻。
  1968年
  
  2009年
  
  沈炎仲
  1953年生于天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4年随家人移居北京。我问他们当时为什么去广场照相。他们说:“前几天我还找到 1968年我们照相那天的日记,日记上写着‘1968年 8月 2 日(星期四),今天早晨,我们三个人一起到天安门去。我们在纪念碑前畅谈自己毕业后都上哪儿,三个人的想法都一样,毕业后,我们坚决不留在城里。”沈炎仲回忆说:“那时我妈经常给我点儿零花钱,照相应该是我请他们。照完相的第二年,我们三个就去兵团了。”
  1966年
  
  2007年
  
  郑盘齐
  1949 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郑盘齐(上图左下)当年在天安门的照片,显得非常革命,因为他们举着一张偌大的毛主席像。我问他哪来那么大一张毛主席像,一起照相的是谁。他说:“那张照片是我第二次串联照的。第一次串联回天津没几天,听说毛主席还要接见红卫兵,所以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坐火车又第二次跑到北京。结果瞎跑还真赶上了,来北京的第二天就赶上了接见,看到了毛主席在城楼上招手。当时很激动,认为自己看到了大救星,很长时间都觉得自己很荣幸,因为我们学校很少有人见过毛主席。照片上蹲在我旁边的是跟我一起来看毛主席的赵福田,后面两个不是南京的就是济南的,忘记了。当时来串联我们都住在一个大通铺,又是一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所以很激动,接见完之后我们就去照相。我们俩个子矮在前面,他俩个子高,抱着毛主席像站后面。毛主席像是照相的地摊儿给提供的,那时谁都可以抱着照,也不要钱。”
  1973年
  
  2009年
  
  段离
  1957 年生于新疆富蕴县有色金属矿区一个特殊家庭。现为新疆新闻出版局编审。回忆当年在天安门照相的情景。她说:“我父亲 1949年当兵,1957年当右派,24年没回过家。我母亲根正苗红,每 10年有一次探亲假。1973年正好是我母亲的第二次探亲假,所以我们全家从阿勒泰坐着大卡车走了三天三夜才到了乌鲁木齐,又坐了三天四夜的火车才到了北京。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天安门广场,当时很多人都排队照相,摄影师和照相机固定在将近一米高的木台子上,被照的人也站在固定的位置,姿势、表情几乎完全一样,几秒钟就照一个。面对陌生的镜头好像谁都不敢笑,包括我们也一样。回到新疆一个月后才收到照片,我用水彩上色,所有来我家看到这张照片的人,都羡慕我们去过天安门。”
  1972年
  
  2007年
  
  李晓丽
  1960年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她一再说自己的生活太平淡了,很多做过的事都不记得了。风风雨雨近 50年,就这么让她一笔带过,真不知道是过得洒脱,还是活得简单。
  张宝玲
  1963年生于河北省徐水县户木乡崔庄村。现在在中关村的知春电子城租了 5平方米的店面。她说虽然赚不了大钱,但供两个孩子上大学没有问题。
  张宝刚
  张宝刚是张宝玲的哥哥,他于1956 年出生。张宝刚认为自己现在岁数大了,不准备再创业了。张宝刚对第一次来北京记忆犹新。他说:“我和妹妹 1972年第一次来北京玩,当时住在晓丽家。晓丽的妈妈和我妈妈是亲姐妹,我姨夫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八路,他出生入死,打了很多年仗,在我们当地是有名的硬汉。他能文能武,新中国成立后成了 13 级干部。我姨和姨父对我们一家人很好,那次让晓丽带着我和妹妹玩了好几天,至今我还记得当年站在天安门广场照相时那种激动的心情。”
  1969年
  
  2007年
  
  余海
  1964年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读幼儿园的时候,中国时兴“厂校结合”,他父母所在的北京石油学院短短一个月之内就迁出了北京,全家人随之迁往黄河入海口的山东胜利油田。余海在油田从幼儿园一直读到了大学毕业,后来他通过父亲年轻时玩过的一台老式蔡司相机迷上了摄影。说到余海在天安门的这张老照片,他说:“听我父亲讲,当时北京石油学院要离开北京,我们一家人也要跟着学校去山东,可能是我父亲认为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就带我们全家去天安门广场照了一些纪念照。那次的照片都是我父亲自己照、自己洗的,照片质量虽然一般,但对我来说很有纪念意义。40多年了,这张照片我一直珍藏到现在。”这些年余海背着相机走遍了中国的每一个油田,包括中石油在世界各地的每一个项目,不仅拍摄了大量的“工作照”,还拍摄了不少属于自己的摄影作品,工作、活动忙得不亦乐乎。
  1969年
  
  2009年
  
  毛联裕
  1937 年生于山西省昔阳县梁庄村。毛联裕多年来在天安门广场留下很多纪念照,从 20世纪 50年代一直到现在,至少有好几十张。这张照片是他准备去前线的时候,母亲特意从老家山西赶到北京看他时去天安门拍的一张留影。40年过去了,毛联裕的母亲早已离开人世。毛联裕来北京已经 50多年,他刚到北京的时候,很多地方还是一片废墟,天安门广场除了城楼,再无任何新的建筑,作为一个外地人,他经历了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他每月只能领到 6块钱津贴,现在他每月退休金是 6600 元,和老伴儿的退休金加在一起,月收入已经超过了 8000元,所以他很满足现在的生活状况。
  1970年
  
  2009年
  
  马惠云
  1962年生于上海。1967年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北京,现为职业股民。
  陈桂苓
  于 1978年高中毕业,去年退休了。退休后参加了“夕阳秀”老年艺术团,舞蹈队去年还去香港参加比赛获了奖。
  40年后的今天,她们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都有各自的幸福生活:马惠云的女儿出国留学;陈桂苓的儿子在首都师范大学读书,周金华和何俊霞的孩子也不逊色。时常四个人总会找个理由聚聚,一起去看看小学老师,一起吃吃饭,一起再去天安门照照相,总有说不完的话。
  1971年
  
  2007年
  
  张莉
  1952 年生于北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她在农村插队 5年,教了4年书,插队回来进入北京勘察设计院工作之后,一边工作一边读书,用 5年时间学完了大学的全部课程。张莉说:“我和杨芳、宫立新那次照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我们都在一起插队,关系很好,那年又正好赶上一起回北京,所以就约到天安门照了一张相。当时在天安门照相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那时特别是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事情,或者和家人朋友相聚,与家人朋友分别的时候,大家都要去天安门照相。那时去天安门也是一种流行,除了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再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去酒吧和歌厅聚会一样,很时髦。”
  1982年
  
  2009年
  
  王婷婷
  1979 年出生在呼和浩特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王婷婷从小就很聪明,她在西直门二小和一五六中读完了小学六年级和初中,初中毕业顺利考入北京四中。遗憾的是 1998 年高考之际,她突然开始发高烧,只好带着高烧走进考场,最终没能进入她理想中的重点大学。2004年王婷婷应聘到中华英才网工作,从项目经理一直做到区域经理。2009年 8月调往杭州分公司工作。王婷婷说:“工作很忙,也很累。希望一年后回北京单干,或者开网店,或者开公司,不管是网店还是公司一定要属于我自己。”
其他文献
世界著名制表品牌宝玑,宣布其位于北京银泰中心悦生活馆和东方君悦酒店的首都第二、第三家精品店联袂亮相。同位于赛特购物中心的首家北京精品店一样,全新精品店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分别傲立于最繁华的北京CBD商圈和王府井商圈。与此同时,全新的宝玑Classique Hora Mundi世界时腕表将在双店独家呈现,“悦”动京城。  宝玑的北京银泰中心精品店位于银泰中心悦生活一楼核心位置,店铺内部着重采用
期刊
曾经有位知名作家如此形容我们所追求的极致裸妆,问︰粉底到底有多厚?答︰粉底有多薄就有多厚;问︰粉底到底有多薄?答︰粉底有多厚就有多薄。薄如蝉翼的裸妆是得经历层层关卡,精雕细琢后才能成就的一门化妆技艺,是需要仔细拿捏粉量轻重,千锤百炼后才能塑造出的无妆效果。  让底妆裸到发光  质地必须是充满活力的裸色调,蕴含对比, 有着平滑细致的妆容光泽,裸肤态度便是一种抽离美学。该如何利用视觉上“减”的底妆艺术
期刊
关淑怡复出,簇拥着她的,是若干戏剧性新闻。  先是自杀。上月,在自己的facebook上写下“我想自杀”等文字,让朋友、乐迷和传媒为之悚动三十六个小时,随后她致电家人,表示自己的情绪恢复平静。几乎同时,一个名叫“Micky”的网民在她的facebook上反复留言,问她是否知道“披头四”的约翰·列侬(John Lennon)是怎么死的——他是被乐迷枪杀的。随后,她在排队等车时,因为阻止外籍男子插队,
期刊
BQ=《北京青年》周刊  Y=於兴中  BQ:您在美国生活多年,怎么理解“美国梦”这个概念?  Y:所谓美国梦,实际是一种理想、一种抱负、一种象征。它的基本含义是,你不必依靠别人的帮助,也无需依赖个人出身及社会背景,只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如果你这辈子过不上好生活,你的努力也不会白费,因为你的下一代会比你过得更好。“美国梦”事实上不是美国人的梦,而是其他国家的人做的“美国梦”。尤其是世
期刊
物质狂最近有点后知后觉,但是她身边不乏先知先觉,且消息灵通而且愿意广为传播的人。  “物质狂,你不觉得鸟叔简直就是你的代言人吗? ”物质狂刚一进办公室,就被这个类似推销和强买强卖的消息搞得很无地自容,“怎么一个可以代言自己的人,自己却一点也不耳闻呢?! ”  “他为什么可以代言我? ”物质狂反问。  “你难道不知道骑马舞步吗?还有,他那首《江南 style》在 YouTube的官方音乐影片已超过
期刊
对于深谙时尚规律的人来说,每一年的时装周上看到纽约的黑白灰并不算是一件很稀奇的事。纽约嘛,现实、低调,黑白灰一直就是纽约的主流时尚色调。说到巴黎,我们会想到花朵、飘带和紧身胸衣,说到伦敦会想到恨天高的高跟鞋、歌特风格的眼妆;还有剧场化的秀场,说到米兰,我们便开始感觉鼻子里已经充斥了夹杂着咸咸海风气息的性感女神味道,颜色昏暗迷醉,艳丽又神秘;而一说到纽约,我们能想到的便是黑白灰的色彩和得体舒适的摩登
期刊
世界领先的瑞士制表翘楚劳力士(ROLEX)从 20世纪初发明世界上第一款自动上链、防水腕表以来,就不断见证人类历史上的光辉时刻。而制表业和网球运动对完美的共同追求促成了劳力士与网球运动的紧密合作。从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到瑞士网球精英罗杰·费德勒 ( Roger Federer)与中国女将李娜,劳力士与网球的紧密联系无处不在。金秋在京举行的 2012中国网球公开赛也在劳力士的见证
期刊
2012年,来自马来西亚的锡镴工艺品牌皇家雪兰莪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联合推出《帝苑奇珍》系列锡镴家居精品和个人饰品。一个是百年家族手工艺企业,一个是海纳百川的宝岛历史文化宝库,通过继古承今的艺术创新,皇家雪兰莪让传统而质朴的锡制品熠熠生辉。    从小锡匠到制锡宗师  1885年,年仅14岁的客家小锡匠杨背井离乡,从广东汕头登船,漂泊到新兴的锡矿产地马来半岛。由此,秉承了制锡工艺的杨借助当地丰富的
期刊
央视相声金奖是春晚的跳板?他说:那得看我有没有好作品。央视金奖被质疑是用“后台”换来的?他说:我觉得说我有后台是在捧我。嘻哈包袱铺掌柜的高晓攀,“钻”进相声里的八零后。    “一个老头儿,摔马路上了,你是救?还是不救?”  前两天,高晓攀的新相声《救,不救》,在央视相声大赛中一举击败李菁、曹云金等人,夺得央视相声大赛金奖。  高晓攀,嘻哈包袱铺掌柜的,从2008年成立嘻哈包袱铺以来,他一直秉持着
期刊
王石火了,拯救了水深火热的董洁,商学院火了,长江跳进黄河也是洗不清了。  田朴珺喜欢吃王石亲手做的红烧肉,一吃一锅。全国人民喜欢八卦,所有EMBA的学员都被红烧,请君入瓮。  曾经有本正规出版物很有名《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现在走下神坛的人物不多了,被“八”下神坛的却是一个又一个。  那些刚刚还在“八”别人的,一会工夫就被别人“八”了个精光,样子更为丑陋。  而那些丑陋的灵魂,一会工夫就又穿上了光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