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远洋海运事业走过了一条崎岖坎坷而又卓越非凡的发展道路。
海上集装箱运输凭借其标准化、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成为全球贸易的助推者,也是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助推者。中国制造的崛起催生了大量的国际贸易运输需求,中国远洋海运的跨越式发展,正是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越织越密的跨洋航线上、星罗棋布的国际港口间,曾任职于中远海运所有的集装箱船型、从一个充满热血的实习生成为中国远洋船长中优秀一员的徐斌,亲历了中国集装箱航运由初创到强大的发展历程。
今非昔比的巨变
给远洋航运业带来革命性变革的集装箱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到1978年欧美不少国家已经有大型集装箱船,装卸速度远超传统的散杂货船。但彼时,绝大多数国人还不知集装箱为何物。
由于西方国家贸易封锁,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远洋事业才蹒跚起步,最初只有8艘小型杂货船,航线也仅限于中日、中朝航线10多个港口。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采取投资建新船、贷款买新船和“二手船”相结合的办法,中远船队发展到100多艘,形成由杂货船、散装船、多用途船、半集装箱船和滚装船等多类型船组成的综合性远洋运输船队。
1978年9月26日,中国第一艘集装箱船“平乡城”运载162个集装箱从上海启航前往澳大利亚。首航前,上海远洋公司先买来两个集装箱作为“样品”给员工“启蒙”,几天后被码头工人改造成了厕所……这些都是前辈们讲给徐斌的故事。
“平乡城”首航后的第二年4月18日,紧随着中美建交的脚步,“柳林海”号首航,从上海开到了美国西雅图。“柳林海”在西雅图靠港后,美国港口史无前例地出现了挂有五星红旗的商船,在当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大门迅速打开的一个象征。
“平乡城”首航10年后,徐斌从航海专业的学生成为一名远洋船员。“我上的第一艘大船叫‘塔河’,是从国际航运巨头公司买来的老二手船。”徐斌对这艘老船最深的印象就是“经常坏”。他告诉记者,一旦在海上碰到恶劣天气就更糟糕,不是舷梯被打坏,就是舷墙被撕开,各种状况层出不穷,海员们总是得在船上忙前窜后。这是最初的船员生活给徐斌留下的最深刻印象,那时看到停靠在同一港口的马士基等国外巨头航运公司的大船、新船,他就羡慕得不得了,心里也暗暗攒着一股劲:“以后,我们也能有这样的大船、新船。”
早年的中国远洋船员与家人沟通基本靠写信,船员都提前写好信,等船只一靠港,就赶紧找最近的邮筒把信寄了。家人想寄信给船员要先打听好船舶挂靠港口的日期,提前把信寄出去,船开走了信才到港的事情经常发生。后来才有了越洋电话,但是因为价格太贵,很多船员都不舍得打。“如今,很多先进的集装箱船上都配备VSAT通信系统,可以为船员提供每天与家人视频对话的服务。”徐斌说。
作为远洋船员,当年最大的福利就是,船员每年可以按规定免税从国外购买电器等商品带回国,这也成为船员这份职业当年最受普通老百姓羡慕的一点。日立电视机、东芝冰箱、三洋洗衣机、夏普录像机、健伍音响……这些对于现在的90后甚至都很陌生的品牌,都是徐斌们当年千里迢迢往国内带的稀罕玩意儿,国外的那些饼干、巧克力、服装就更不用说了。而在今天,这些事情都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