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勒口也精彩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udia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到手上的任何一本书,我都从勒口开始读。勒口是封面超过书芯,往里折的那部分。前勒口一般是作者简介,后勒口大多写些新書介绍。我说的当然是前勒口。
  以前,我做图书编辑。前勒口的简介总是一本书快完工时,才会要求作者交来。
  简介不能太长,长了,勒口处就显得挤。但总有人洋洋洒洒交一大篇,履历细分到每一年、每一个奖项,每一部作品都表示不能删。也有人写得极少,寥寥数语交代前半生。大多数人中规中矩,年龄、籍贯、毕业院校,取得什么成绩,年纪轻些的还会在简介中添上志趣,“平生好……”“唯愿……”等等。
  一次,我接到一个电话。某书由两个作者共同完成。其一抱怨其二简介过多,压了自己的风头,折中的办法是“我的署名放前”;电话还没挂呢,其二就推门进来了,风尘仆仆,放下背包。等我招呼他时,他说,我就来商量下,能不能前面(前勒口)只放我,把其一挪到后面(后勒
  口)去?
  又一次,我收到一封邮件,某名人之后强烈要求在已交的简介中加上“忠诚”“热爱”等字眼。我问为什么,他没回。后来我又问其他人才知,原来,几十年前,他的“名人之后”的身份意味着噩运;几十年了,噩运早变成好运,但骨子里的“怕”种下就拔不掉了。
  勒口就是窗口啊,窥见世相。渐渐地,我专拣书的勒口看。
  一个人经年不改勒口的简介,无论这些年他出了多少书;有时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他,对他的介绍也和前几年、旧书勒口处的文字一样。我觉得他懒,或不在乎。
  一个人每出一本书,勒口都有些改动。有最新的职务、最新的成就、最新的“平生好……”。勒口成了了解他最新动态的
  地方。
  一个人出了本业内重要的学术著作,勒口简介只有一句话,“××大学教授”。我摸着这句话,再摸摸封面烫金、凸起的几个大字,不知道为什么,觉得作者很牛,书很有分量。
  一个人勒口文字不到一百字,竟花32个字写道,“最流连爱做之事,就是怀着相机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个人的摄影课”,笔下风流至极。我不禁想,那是《老残游记》中逸云一样的人物吧?
  一个人是译者。勒口处满满当当,但写的几乎全是对原著者的情愫,“对于叔本华,我可说是一见钟情,继而与其私订终身,现在及未来,那肯定将是长相厮守、白头到老”,“叔本华的著作给予了我许多,翻译它们是某种微不足道的答谢”。仅看勒口,我就断定,这会是叔本华最好的译本。
  一个朋友,新书勒口处写着“高度热爱各种娱乐八卦,积极思考诸多无聊问题”。我扑哧一笑,想象着她删删写写,最后琢磨出一句能最恰当地形容自己、还要略有些自嘲的话。
  勒口即曲径通幽的妙处啊。你站在这头,借一点点光,瞥见那头那人的心。
  (选自《扬子晚报》2016年8月4日,荐稿人:步步清风)
其他文献
古城南京,缘色的梧恫拥抱的平坦大道车辆急驶,其中公交大客车、中巴车、出租轿车川流不息……无论是久居南京的市民,还是外地来宁的旅客,都会仃这洋的感觉——南京乘车不难
ACommentonCAACReform'sCapitalOperating80年代后,中国民航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将行政管理与航空公司及机场分开,组建了6家骨干航空公司,积极支持地方兴办民航企业,改变了独家经
初次接触青岛海程邦达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下称青岛邦联),是在1996年,它在青岛市市北区市场三路的振业大厦租房办公,有点拥挤有点简陋;两年以后再去青岛邦联,它已搬到了青
长沙市新型工业化要围绕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争创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的总体目标,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做大产业集群,夯实产业基础,搞好节能减排,推
小说是虚构的,这毫无疑问。但是你想一想,这个虚构的过程又是十分神奇的,它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的一个东西。比方说,你写了一部书,这部书或许在几千年中,或者是有人类以来,它
目前,浦东新区经营跨省市长途汽车客运的企业主要有六家,营运车辆共200辆左右,共有营运线路约260条。客运站点共六个,其中,塘桥、白莲泾、高桥各一个,川沙三个。每日发车班次约240个,每日运送
低价位同质化的服装市场竞争逐渐淡出,取而代之是“品牌经营”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国内大部分品牌服装在品牌建设和营销上尚处起步阶段。有的企业认为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称、
随着云南电网的快速发展,对继电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侧重于动作的可信赖性。系统发生故障时,必须快速切除,决不能发生继电保护拒动的事故。稳定可靠、动作迅速的光纤纵联保
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无论对买方或卖方来说,都是一种加快资金流转、提高经济效益的灵活方式。尤其在运输行业,买方在当期缺少流动资金的情况下,融资租入运输设备,并在以后的规定期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寻隐者不遇》,是唐朝诗人贾岛专程寻访一位隐士,未遇,遂与小童在松树下问答。小童说,师傅就在山中采药,但云雾弥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