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幼儿园小班户外游戏活动的组织策略进行了总结:一是整合游戏活动环境,激发幼儿兴趣;二是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促进幼儿发展;三是转变教师角色,实现多元化观察。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户外游戏;组织策略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背景下,我们对小班幼儿户外游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以期构建户外游戏化课程,促进幼儿和谐、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具体的实践探索总结了有效组织小班户外游戏的策略,以期为幼儿园小班户外游戏的组织与具体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整合游戏活动环境,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小班户外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我们特别重视环境隐性教育功能的发挥。
幼儿园户外场地有限,各园所应该因地制宜对整体环境进行优化整合,确定户外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幼儿健康成长,这也是提高户外活动质量的有效手段。如在活动区的设置方面,要坚持“动静”结合的原则,孩子们在蹦跳区的运动量会很大,那么,我们就可以将钻爬区与蹦跳区相邻设置,这样孩子们在大量的奔跑与蹦跳活动后就可以通过玩钻爬区的游戏获得片刻的“休息”。
對于小班幼儿来讲,他们特别喜欢小动物,爱玩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果在户外游戏情境创设中融入小朋友们喜欢的小动物、动画片中的人物,就一定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如为了培养小班幼儿“爬”的能力,传统的做法是让孩子们反复练习,坚持不了多久孩子们就会失去练习的兴趣,而以角色扮演游戏的方式却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就设置了“小蚂蚁爬爬爬”的情境,引导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小蚂蚁,手和膝均着地向前爬行。
二、投放适宜游戏材料,促进幼儿发展
材料是重要的学习载体,隐含着教育目标,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隐性指导的重要媒介。在小班户外游戏中,我们要采取多元化的投放策略,以期通过高结构材料、低结构材料的有机结合,引导幼儿自主游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提高小班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
如幼儿园户外场地上专门设置了材料区,有一组幼儿选择了拱门,他们像以往一样把拱门间隔一定的距离排成一排玩钻洞的游戏;过了一会儿孩子们对这种玩法失去了浓厚的兴趣,就把拱门全部放倒排成一排,然后围着它跑圈,或者玩跳进圈里又跳出来的游戏。如果孩子们玩过了一种游戏就对材料失去了兴趣,为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与启发,在多次尝试中实现“一物多玩”,促使幼儿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有效发挥材料的教育价值。
当孩子们对材料的玩法不太了解,对材料的特点不够熟悉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进行讲解并引导他们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其特性。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自制游戏玩具亦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材料的玩法与特点,从而培养他们与材料互动的兴趣。在自制材料时,会用到大量的废旧材料,教师要确保材料的卫生与安全。
三、转变教师角色,实现多元化观察
在小班户外游戏活动中,教师进行观察指导,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通过认真而有效的观察,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分析与判断,为制定指导与支持方案提供依据。
在传统的户外活动中,考虑到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师常常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高度的控制,从而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形成了干扰。在课程游戏化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以观察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教师要“蹲下身子”,从幼儿的视角来了解幼儿的游戏想法、记录他们的游戏内容,和幼儿一样来思考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并为他们提供符合游戏需要的帮助。教师还要从多个视角进行观察,如观察幼儿的语言、兴趣、动作、表情,以及与小伙伴合作的情况等,通过多视角观察,可以全面了解幼儿的游戏兴趣与态度,以及与材料互动的情况,从而为幼儿持续开展游戏以及提高游戏质量提供保障。此外,教师必须站在专业的视角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解读,如孩子们来到娃娃家有的抱着娃娃玩耍,有的哄娃娃睡觉,有的喂娃娃吃饭,等等。对于孩子们一连串的游戏动作,我们不能只认为是孩子们单纯进行材料的摆弄,而是解读为在模仿妈妈照顾宝宝的行为,通过娃娃家的游戏可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与生活的价值,因此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努力探寻实现课程游戏化的路径,努力打造游戏化课程。在小班户外活动中,我们尝试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转变具有“小学化”倾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遵循幼儿学习与成长的规律,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对此本文结合小班幼儿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为幼儿园小班户外游戏活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实证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周琳.提高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质量的有效策略探析[J].成才之路,2017(26):74.
[2]倪建英.课程游戏化视域下户外游戏的组织和实施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7(14):63-65.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户外游戏;组织策略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背景下,我们对小班幼儿户外游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以期构建户外游戏化课程,促进幼儿和谐、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具体的实践探索总结了有效组织小班户外游戏的策略,以期为幼儿园小班户外游戏的组织与具体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整合游戏活动环境,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小班户外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我们特别重视环境隐性教育功能的发挥。
幼儿园户外场地有限,各园所应该因地制宜对整体环境进行优化整合,确定户外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幼儿健康成长,这也是提高户外活动质量的有效手段。如在活动区的设置方面,要坚持“动静”结合的原则,孩子们在蹦跳区的运动量会很大,那么,我们就可以将钻爬区与蹦跳区相邻设置,这样孩子们在大量的奔跑与蹦跳活动后就可以通过玩钻爬区的游戏获得片刻的“休息”。
對于小班幼儿来讲,他们特别喜欢小动物,爱玩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果在户外游戏情境创设中融入小朋友们喜欢的小动物、动画片中的人物,就一定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如为了培养小班幼儿“爬”的能力,传统的做法是让孩子们反复练习,坚持不了多久孩子们就会失去练习的兴趣,而以角色扮演游戏的方式却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就设置了“小蚂蚁爬爬爬”的情境,引导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小蚂蚁,手和膝均着地向前爬行。
二、投放适宜游戏材料,促进幼儿发展
材料是重要的学习载体,隐含着教育目标,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隐性指导的重要媒介。在小班户外游戏中,我们要采取多元化的投放策略,以期通过高结构材料、低结构材料的有机结合,引导幼儿自主游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提高小班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
如幼儿园户外场地上专门设置了材料区,有一组幼儿选择了拱门,他们像以往一样把拱门间隔一定的距离排成一排玩钻洞的游戏;过了一会儿孩子们对这种玩法失去了浓厚的兴趣,就把拱门全部放倒排成一排,然后围着它跑圈,或者玩跳进圈里又跳出来的游戏。如果孩子们玩过了一种游戏就对材料失去了兴趣,为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与启发,在多次尝试中实现“一物多玩”,促使幼儿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有效发挥材料的教育价值。
当孩子们对材料的玩法不太了解,对材料的特点不够熟悉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进行讲解并引导他们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其特性。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自制游戏玩具亦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材料的玩法与特点,从而培养他们与材料互动的兴趣。在自制材料时,会用到大量的废旧材料,教师要确保材料的卫生与安全。
三、转变教师角色,实现多元化观察
在小班户外游戏活动中,教师进行观察指导,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通过认真而有效的观察,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分析与判断,为制定指导与支持方案提供依据。
在传统的户外活动中,考虑到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师常常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高度的控制,从而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形成了干扰。在课程游戏化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以观察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教师要“蹲下身子”,从幼儿的视角来了解幼儿的游戏想法、记录他们的游戏内容,和幼儿一样来思考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并为他们提供符合游戏需要的帮助。教师还要从多个视角进行观察,如观察幼儿的语言、兴趣、动作、表情,以及与小伙伴合作的情况等,通过多视角观察,可以全面了解幼儿的游戏兴趣与态度,以及与材料互动的情况,从而为幼儿持续开展游戏以及提高游戏质量提供保障。此外,教师必须站在专业的视角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解读,如孩子们来到娃娃家有的抱着娃娃玩耍,有的哄娃娃睡觉,有的喂娃娃吃饭,等等。对于孩子们一连串的游戏动作,我们不能只认为是孩子们单纯进行材料的摆弄,而是解读为在模仿妈妈照顾宝宝的行为,通过娃娃家的游戏可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与生活的价值,因此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努力探寻实现课程游戏化的路径,努力打造游戏化课程。在小班户外活动中,我们尝试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转变具有“小学化”倾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遵循幼儿学习与成长的规律,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对此本文结合小班幼儿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为幼儿园小班户外游戏活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实证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周琳.提高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质量的有效策略探析[J].成才之路,2017(26):74.
[2]倪建英.课程游戏化视域下户外游戏的组织和实施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7(1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