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雄安定位的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814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雄安新区的设立发展对于当地传统企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加速了转变旧有产业模式、进行产业转型发展的进程。本文以雄安新区传统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新区设立建设中的转型升级进行研究,深入分析转型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传统企业响应新区政策,绿色低碳发展;发挥集群特色,树立品牌优势;加强产业创新,提高人员素质等有效对策。
   一、引言
  2018年12月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标志着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发展建设的新阶段。在新区发展过程中,政府积极引导雄安当地传统企业走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数字化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施行一系列相关的扶持政策,致力于全面提升新区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共享发展红利,对于新区传统企业有机融入新区特色文化内涵与未来发展愿景、提高服务水平、释放就业岗位,促使企业产业转型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雄安当地传统企业的产业调整转型升级对于建设绿色智慧新區具有重要作用。
   二、雄安绿色定位对新区传统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新区传统企业发展现状及挑战
  新区传统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雄县以塑料包装、压延制革、乳胶制品、电器电缆产业为四大支柱产业;安新县的大王镇和三台镇服装产业和制鞋产业都比较发达;容城县“全城制衣”,服装加工业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性产业。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新区的设立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雄县、容城、安新三县部分企业的陈旧产业面临着拆迁和异地安置等挑战,更多传统企业则面临着产业模式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带来诸如垃圾处理不当、污水乱排等问题,导致当地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对雄安新区绿色产业发展和低碳建设造成很大阻力。此外,就关于雄安新区原住民绿色低碳建设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中所得数据可知,在新区原住民中,农民、兼职农民、私营企业工人和家庭手工业等从事体力劳动者较为广泛。在产业转型中,如何将生活性服务业作为吸纳转岗人员就业的重点,如何加强原住民的职业学习能力与技能培训使之适应适合产业转型的需要,成为了企业面临的又一挑战。
  根据雄安新区绿色发展模式,政府通过座谈会、专题讲座等方式深入企业内部,帮助分析国家出台的政策措施,坚定企业转型升级的信心与决心。同时,利用互联网、报纸、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大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关心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对此,这些传统企业顺应新区建设需要,努力实现旧有产能转移合并,在转移中联合重组,完善产业链条,优化组织生产能力,建立健全相关创新机制,以新区建设需求带动产业,推动传统企业融入新区产业链,努力实现旧有产业转型升级。
  (二)新区传统企业发展愿景与出路
  雄安新区传统企业积极转变调整产业布局,使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努力实现从“低端加工”向“高端创造”迈进。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努力将产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绿色智慧城市元素,增强产品的时尚感与品质,加强与产业文化与知名品牌的联合,将新区鲜明的产业文化与创意设计文化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培育高附加值产品,助力本土企业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在转型过程中,企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推动产业转移,实现新旧产能转换,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将科技成果投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切实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三、新区传统企业如何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一)先进企业为转型企业提供优秀发展范本
  新区的广阔市场与发展机遇吸引了大量高端高新绿色企业入驻,这些优秀企业的到来为新区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也为新区传统企业提供了转型发展的优秀范本。先进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生命健康等领域储备了一批产业项目,为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了基础,有利于新区传统企业以先进企业为借鉴,结合新区产业园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产业,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加快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做好原有产业转移与新产业导入的衔接。
  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新区传统企业在符合新区相关规划前提下,根据新区政府发布的更新新区建设所需产品、服务清单,提供供销对接便利和支持,根据新区建设需求,提供符合需要的产品和相关服务,同时,优秀企业自身拥有较多的资源和创新经验,新区传统企业主动与优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创新经验和知识储备,用外部的知识和资源来直接提高技术创新能为,转化为企业自身的知识来间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传统企业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也可向优秀企业学习,通过商业交流和合作实现大幅度跨越,让企业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雄安新区的发展是“千年大计”,新区传统企业要想在新区获得发展必须走转型升级道路,而优秀企业的引领对其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传统企业的未来发展道路指明了道路与方向。
  (二)新区传统企业主动投身企业转型发展
  响应新区政策,绿色低碳发展。在新区发展过程中,政府积极引导雄安当地传统企业走产业绿色化的发展道路,低碳转型是新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等传统企业重新树立形象和发展的机会,这些企业应积极推进低碳减排工作,积极抢占低碳市场,加强低碳管理,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使企业的发展充分符合“绿色低碳”的要求。同时,绿色低碳的新形势给雄安新区带来新行业,相关行业的企业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物健康、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材料、软件等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让自己企业的发展带动雄安的进步,在一定基础上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智慧电网等等,提高高效能源的普及率,提高“碳水平”。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新区传统企业应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积极改造传统技术,落后的生产模式和方法,坚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实现实现企业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挥集群特色,树立品牌优势。容城以服装、毛绒玩具加工产业为主,是北方服装名城和服装出口基地,与浙江义乌、诸暨并称全国三大衬衫生产基地。雄县以纸塑包装袋产业为主,是北方最大的压延制革基地,被誉为“中国软包装产业基地”。安新以制鞋、羽绒产业为主,有“北方鞋都”的美称。这些产业起步早,特色明显,链条完整,而且大都根植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独特的地缘、资源、人缘和产业优势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应继续发挥集群特色,形成集群优势。同时,这些传统行业应积极向“都市型产业”发展,与高新技术、创意研发企业积极对接,谋划在本地实现转型升级,以个性化定制、时尚设计融入未来的高端产业当中。主动申请自主知识产权设计和外观专利,产品通过文化创意设计、动漫设计制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绿色智慧城市元素,引导传统产业有机融入新区特色文化内涵与未来发展愿景,创新性开发一批有雄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品牌优势。建设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化平台,重点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时尚品牌和小众品牌,促进加工生产向品牌输出转变。
  加强产业创新,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协调,创新合作机制,引导传统产业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重组重整,建立总部型企业,将企业做强做优,形成产业竞争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新区的青山绿水需要空间养息,新产业发展和新设施建设需要腾挪空间。本地传统产业在新区热火朝天的规划建设的同时,积极主动转型升级,异地布局,关停并转和转型升级并举,服务新区战略实施,保障新区发展空间。在传统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建立以提高劳动者创新能力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向,提高就业者的学习能力与职业素养。促进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高起点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劳动者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为雄安新区的人才发展培养本土动力。
   四、雄安新区政府政策实施引导传统企业发展
  (一)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助推企业优化升级
  助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要不断完善支持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推动雄安新区企业高质量发展。展开传统产业摸底工作,清晰掌握相关企业信息,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建立政府与企业信息直通机制,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供精准扶持。在此基础上,设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吸引支持传统产业转型资本投入;对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加大支持力度,设置奖金制度,由新区政府按照三县发展状况设立相应奖励,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建立融資信用保证基金,为企业融资担保补贴;构建金融科技服务系统,整合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推动金融机构开发相关金融产品,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综合服务。
  (二)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是企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
  “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区高端高新产业有效对接,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有机结合,研发生产符合新兴需求和城市建设需求的产品,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是雄安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原则之一。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基地和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器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创业创新发展,为小微企业提供生存发展机会。政府要有包容性,容许中小企业通过实践找准自己创新方向。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高”“精”“尖”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劳动者,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对新兴产业保驾护航,对进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经营的企业提供财税金融方面的扶持外,还提供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
  (三)放宽经济政策强化市场的配置作用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应以政府为推动力量,市场为主导力量。加强统筹协调、资源整合能力,强化政策引导作用,建立健全企业转型升级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调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项目简介: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名称:绿色雄安建设中原住民参与度调查与对策研究,编号:S201911420002。
其他文献
目前,我省正处于中原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的分析和评估目前河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的现状,有目的性地提出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思路、方法对策,对于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破解新常态下的深层次发展难题,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意义   (一)建设创新型河南是我省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
期刊
潮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外开放旅游城市,粤、闽、赣边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同时是粤东地区文化中心。历史上相继为郡、州、路、府治所。也曾是及海外贸易的始发地。享有”南国邦郡“、“岭海名邦”、“海滨邹鲁”、“文化橱窗”、”华侨之乡“、“国家园林城市”、“潮州菜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旅游资源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承较
期刊
随着网购、电商等新销售渠道的出现,人们的消费力也逐渐增加。与此同时,“蚂蚁花呗”的使用率也逐渐提高,主要使用人群的年龄在三十岁以内,其中大学生群体占主导地位。同时,我们发现普遍大学生对于蚂蚁花呗分期利率问与实际存在差异。因此,本文针对影响开通花呗的因素和分期实际利率计算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
期刊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所开设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需要对其教学理念、模式等进行调整,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本文主要对教育技术学与大数据进行简单介绍,分析高校教育技术学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必要性,并提出教育技术学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希望促使高校该专业教学朝着高效、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引言   教育技术学指的是利用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学
期刊
现阶段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全面扩展,毕业生数量持续上涨,甚至一度超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导致学生就业矛盾被不断激化。在上述背景下,高校需要充分认识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拟定一系列合理的解决措施。本文对五所高等院校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体育专业就业问题解决策略。  体育专业使我国高等院校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国家体育人才培养事业而设置的具体高校学科。就当前我国发展形势来看,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存在
期刊
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商品的交易逐渐由线下转向线上,形成了以线上商贸为主,驱动线下物流发展的新格局。本文以物流之都临沂为例,通过调查等方式,深入探讨新旧动能转换下物流行业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当代经济飞速发展,物流业作为一个融合各行各业需求、桥梁般支柱的行业,直接影响到各大产业的发展需要。
期刊
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当前时代背景下Excel应用于财务建模中的相关问题;阐述了投资决策模型以及Excel函数的相关理论,并对基于Excel的财务建模以及Excel应用于投资决策进行了分析。  决策总是面对未来,为了决策成功,必须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情况,只有经过科学预测,才能实现科学决策。  在财务活动中,只要掌握其变化规律,分析了未来相关因素的影响,同样可以预测将来。基本思路是:通过调查研究
期刊
信息时代、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传统财务会计与现阶段的时代发展不能相适应了,需要转型为管理会计才能更好的和时代相融合,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在变革过程中,它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也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要通过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我们要探索出一条在信息化人工智能时代下助力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的思维变革道路,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一、人工智能信息化对传统财务带来的深远影响并重
期刊
公办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内部控制形式化的问题,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开展内部控制制度优化是必须的。以企业化的方式实行内部控制是公办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可选方式,也是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有效探索。   一、JT职业技术学院内部控制现状   JT职业技术学院占地728亩,建筑面积29.49万㎡,各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746.5万元,馆藏图书97万余册;全
期刊
建筑行业的发展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怎样在满足社会发展对建筑行业基本要求和提升建筑行业施工质量的情况下优化建筑行业成本管理成为相关人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文章在阐述建筑经济管理中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优化是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进行策略分析,旨在能够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建设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