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时代飞速的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自我管理能力的心理学着手,简单地分析了现阶段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 键 词]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6-0080-01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富强的关键,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方法一定要不断的创新,建立较为完善的自我管理制度,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正确的指引,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心理学依据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与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管理的方法上面,传统的管理模式就是以外界来进行干预为主要的方法,重点强调环境对于人产生的影响,例如,学校或者是老师等,但是大学生的自我管理重点强调的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重点的问题就是自我在学习成长的过程当中发挥出来的作用。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家庭、学校环境影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形成
在进入大学前,学生的学习是强制的过程,在学校的时候会有老师进行指导,而在家里的时候会有父母进行约束。大部分的学生进行学习都是为了高考而学习,为了能够进入一所比较好的大学,学生可以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在高考当中得到比较好的成绩,而对其他的一些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学习方面自我管理的能力非常差,在生活的方面,由于父母太过关心、太过爱护,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具备能够独立进行生活的能力,进入大学之后就没有办法有效地适应大学当中的生活,更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致使适应起来比较难,出现焦虑等相关问题。
(二)大学的传统管理模式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发展
大学生在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问题当中,一定要重点发挥出学生自我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以往的管理模式当中,为了有效地实现管理的效率,相关的管理人员常常对学生的活动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创造性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这就致使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仍然是一种服从式的、听从式的状态,比较缺乏自主的意识,对问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没有办法形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进入职场之后,如果没有人进行指导时,对存在的问题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处理,这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不平衡
大学生一定要对自我有充分的认知,指的就是大学生对于自我的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认识以及实际的理解,好的自我认知是大学生自我进行管理的重要基础。人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己身上的优点以及缺点,才可以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自己。但是,现阶段的大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还非常的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没有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发生跟风、随大流的问题。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方法策略
(一)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在大学的时候一定要转变管理的理念,从领导一直到普通的教师一定要有效地贯彻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思想。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对于人才的标准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一个真正的人才不但一定要熟练地掌握学校当中学习的知识技能,而且一定要是他可以在限定的条件当中,通过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从而得到相关的知识技能。大学主要的作用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所以,相关的管理理念一定要做到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适应现阶段飞速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够有效形成的途径主要包括:(1)通过对自我不断的进行观察,充分地认识自己;(2)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反饋信息,在与他人之间互动的过程当中得到别人的评价;(3)内省,通过自省就能够得知自己在情绪、情感以及意志方面的有效信息。在大学,辅导员一定要通过班会等相关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全面、客观、详细地了解自己。与此同时,通过对专业以及就业前景的详细介绍,让学生能够明确未来实际发展的方向,一定要树立合理的目标。
(三)转变管理者身份定位
所有的老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把自己从管理的人员转变为引导人员,一定要充分分析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工作。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求稳、求快的理念,在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不断激励学生勇于实现自己的想法。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离不了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的指引,更离不了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以及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深入分析现阶段学生个体的特点,努力创造学生适宜的成长环境,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张健,王永利.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2,31(11):76-77.
[2]荣梅生,明丽娟,马文静,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新西部(中旬刊),2015,14(3):126-129.
[关 键 词]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6-0080-01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富强的关键,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方法一定要不断的创新,建立较为完善的自我管理制度,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正确的指引,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心理学依据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与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管理的方法上面,传统的管理模式就是以外界来进行干预为主要的方法,重点强调环境对于人产生的影响,例如,学校或者是老师等,但是大学生的自我管理重点强调的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重点的问题就是自我在学习成长的过程当中发挥出来的作用。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家庭、学校环境影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形成
在进入大学前,学生的学习是强制的过程,在学校的时候会有老师进行指导,而在家里的时候会有父母进行约束。大部分的学生进行学习都是为了高考而学习,为了能够进入一所比较好的大学,学生可以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在高考当中得到比较好的成绩,而对其他的一些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学习方面自我管理的能力非常差,在生活的方面,由于父母太过关心、太过爱护,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具备能够独立进行生活的能力,进入大学之后就没有办法有效地适应大学当中的生活,更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致使适应起来比较难,出现焦虑等相关问题。
(二)大学的传统管理模式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发展
大学生在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问题当中,一定要重点发挥出学生自我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以往的管理模式当中,为了有效地实现管理的效率,相关的管理人员常常对学生的活动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创造性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这就致使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仍然是一种服从式的、听从式的状态,比较缺乏自主的意识,对问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没有办法形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进入职场之后,如果没有人进行指导时,对存在的问题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处理,这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不平衡
大学生一定要对自我有充分的认知,指的就是大学生对于自我的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认识以及实际的理解,好的自我认知是大学生自我进行管理的重要基础。人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己身上的优点以及缺点,才可以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自己。但是,现阶段的大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还非常的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没有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发生跟风、随大流的问题。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方法策略
(一)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在大学的时候一定要转变管理的理念,从领导一直到普通的教师一定要有效地贯彻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思想。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对于人才的标准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一个真正的人才不但一定要熟练地掌握学校当中学习的知识技能,而且一定要是他可以在限定的条件当中,通过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从而得到相关的知识技能。大学主要的作用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所以,相关的管理理念一定要做到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适应现阶段飞速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够有效形成的途径主要包括:(1)通过对自我不断的进行观察,充分地认识自己;(2)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反饋信息,在与他人之间互动的过程当中得到别人的评价;(3)内省,通过自省就能够得知自己在情绪、情感以及意志方面的有效信息。在大学,辅导员一定要通过班会等相关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全面、客观、详细地了解自己。与此同时,通过对专业以及就业前景的详细介绍,让学生能够明确未来实际发展的方向,一定要树立合理的目标。
(三)转变管理者身份定位
所有的老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把自己从管理的人员转变为引导人员,一定要充分分析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工作。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求稳、求快的理念,在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不断激励学生勇于实现自己的想法。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离不了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的指引,更离不了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以及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深入分析现阶段学生个体的特点,努力创造学生适宜的成长环境,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张健,王永利.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2,31(11):76-77.
[2]荣梅生,明丽娟,马文静,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新西部(中旬刊),2015,14(3):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