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婚恋交友节目能在沉寂十年后卷土重来,并得到受众的认可,除了社会的需求外,同样重要的是此类节目在节目理念、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上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这些创新与突破改变了婚恋节目以往较为传统与单一的面貌,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眼球,同时也悄然将婚恋交友节目由生活服务类节目转变为一档娱乐节目。
关键词:婚恋交友节目 情感 娱乐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等婚恋交友节目的迅速火爆,无异于吹响了我国各大电视台在相亲秀场上的集结号。婚恋交友节目能在沉寂十年后卷土重来,并得到受众的认可,除了社会的需求,同样重要的是此类节目在节目理念、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上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这些创新与突破改变了婚恋节目以往较为传统与单一的面貌,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眼球,同时也悄然将婚恋交友节目由生活服务类节目转变为一档娱乐节目。
节目定位:回归大众媒介本位,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玫瑰之约》和《我们约会吧》节目的共同制片人刘蕾在十年后的今天坦白地说:“一个电视节目承载不了太多,直接奔着爱情、婚姻太难,婚介所都做不到,遑论电视节目。”可以说,正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和电视艺术规律的成双配对的终级节目目标,竭诚服务、追求美满的传统“红娘”心态把十年前的《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等婚恋交友节目逼入了死胡同。因为电视节目有限的时间、特定的语境、局限的表现手法等因素,根本不可能实现一个人迅速地对另一个人的完全了解,也不具备让人做出关乎一生幸福重要决定的必要条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说:“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在思考的过程中,观众没有东西可看。思考不是表演艺术,而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为了保证电视节目的好看,电视导演们是不允许出现诸如“让我想一想”这样的过程的,而连思考的机会都没有的“速配”,显然是违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无法长久的。
传播学研究表明,一份完整关系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发起、试探、强化、整合、结合、分化、限制、停滞、逃避、终结等十个阶段。结合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段和艺术规律来看,能够把握和驾驭的关系充其量是前两个阶段,即发起和试探。而关系的强化和整合则必须有时间和空间的保证,这显然是目前这种以舞台录制为主的婚恋交友节目所无法满足的。2010年出现的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回归了媒体仅仅提供交流平台的本位,在节目目标定位上不再试图越过男女嘉宾关系的强化、整合过程,强行进入结合阶段(做出厮守终身的约定),而是充分地发挥媒体信息平台的功能,促成更多男女嘉宾关系的发起。《我们约会吧》节目的制片人刘蕾说:“节目只是展示邀约的过程。一次约会,可能只是一顿晚餐、一次K歌、一场电影,也有可能是继续下去的幸福。”《非诚勿扰》也做了同样的定位:提供一个结交朋友和表达自己的平台,只创造邂逅,不包办爱情。如果说《玫瑰之约》当年努力要在节目中搭起一座通往婚姻的鹊桥,那么《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则只负责男女嘉宾的相遇及初步的试探,至于通往婚姻的鹊桥嘛,完全留给嘉宾自己去搭。节目表面上来看似乎弱化了对参与嘉宾的服务功能,但实际上是强化了媒体为电视机前更多的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也使参与嘉宾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节目功能:服务搭台,娱乐唱戏,节目功能多元化
上面说过,与以往的婚恋交友节目相比,《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新派婚恋交友节目并没有削弱作为一档电视节目的社会服务功能,只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更符合媒体的实际。同时为了扩大信息量,实现信息的最有效传播,《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节目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节目中场上嘉宾的人数比以往的婚介节目至少要多出一倍,《非诚勿扰》每期节目场上嘉宾29人,《我们约会吧》场上嘉宾23人。同时,两档节目台下都集结了适龄男女当观众,并且都在网络上设有专门的信息发布网站等,受众可以通过观看节目、拨打电话、上网等多种渠道获知需要的信息。但我们知道,事实上无论媒体如何努力,通过一档婚恋交友节目解决终身大事的人毕竟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所以说,此类节目存在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它的引导性、观赏性而不是实用性。在收看电视婚介节目的受众中,也有相当多的人并没有征婚交友的需求,吸引这部分受众的,无疑是这类节目被强化的娱乐功能。《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新派婚恋交友节目从嘉宾设置到节目环节的安排,无不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从嘉宾设置来看,以前是等额配对,现在是差额择选。等额配对暗含专一、忠诚、婚姻等中国传统婚恋理念,也传达了节目组希望嘉宾人人都有归属的美好愿望,体现了节目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服务性,即配对成功。而差额择选迎合了当代人尊重自我感受、重视自我选择权的理念及勇于追求心中所爱的心理特点。例如《非诚勿扰》是24位女嘉宾对一位男嘉宾,《我们约会吧》是18位女嘉宾对一位男嘉宾或18位男嘉宾对一位女嘉宾。这种多选一或称为一选多的设置,必然带给嘉宾、受众更多的关于竞争、冲突、多变等心理暗示和期待。这也传递出节目组根本没打算追求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圆满,嘉宾被剩下是必然的,配对成功是偶然的,自由选择是最关键的。在节目环节上,《非诚勿扰》总体设计了“女生权利”和“男生权利”两大部分。首先进行的是“女生权利”,在“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和“爱之终决选”三个环节中,男生通过现场自我介绍、前期录影、朋友采访等方式展现较为全面的自我,女生则通过灭灯或亮灯来表明自己的好恶。三关过后如果还有女生的灯亮着,节目进入“男生权利”,男生有权通过提问、看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并选择女嘉宾。《我们约会吧》则设置了“密室拷问”、“翻越美人墙”、“以貌取人”、“公主PK”等环节。2010年最红火的两档婚恋交友节目从嘉宾设置到节目环节的安排,无不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如果十年前的《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等还能被称为带有娱乐元素的生活服务类节目的话,那么如今的《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只能被称为带有服务元素的娱乐节目。由服务走向娱乐,节目目标和功能更加多元化,更符合当代受众的收视心理和需求。
节目内容:由“秀情感”转向“秀观点”
传统的婚恋交友节目讲求“和为贵”,以促成男女嘉宾“配对”为目的。无论嘉宾还是主持人在提问或回答问题时,言词都比较温和,观点都非常“主流”,努力表现得温文尔雅、通情达理,但由此也难免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而《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则摒弃了一张巧嘴说两家,两头讨好的传统“红娘”形象,鼓励嘉宾睁大眼睛挑毛病,开动脑筋提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念及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尊重来自内心的感受,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不会为了迁就对方或顾及他人的看法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看似“挑拨离间”,背后却是尽可能展示真相的善意,大团圆不再是此类节目追求的最高目标,为嘉宾们提供一个真实、全面展现自我、了解他人的舞台,从而做出正确理性的选择,这是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符合时代背景的科学理念,也是一种对幸福观的引导。
《非诚勿扰》在采访男嘉宾的朋友时,都要求被采访者一定要说出嘉宾的缺点,并且在剪辑片子时有意识地保留这一部分,以便女嘉宾能更全面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男嘉宾是什么样子。节目在“女生权利”部分,鼓励女生畅所欲言评价男嘉宾,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男嘉宾也可以通过回答问题为自己解释或阐述观点。女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决定灭灯还是继续亮着灯支持男嘉宾。在男女嘉宾的对话中广泛涉及金钱观、爱情观、事业观、价值观、家庭观、审美观、个人爱好等,在没有时间过多思考和矫饰的情况下,无论是提问方还是回答方都在一瞬间或多或少地展示了自己的真性情。“她们都在装”、“农村的我们不要”、“我还是坐在宝马里哭吧”、“我也是一个完整的人”、“你应该把位置让给那些真心来找男朋友的女孩”等,这些充满鲜明个性的语言就像火种一样点燃了节目现场和网络论坛,引发了人们的争论和思考。就像《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所说,这不仅是一个交友的舞台,也是一个言论的舞台、社会的舞台。
由“秀情感”到“秀观点”的转变,符合80后、90后个性张扬、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他们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至少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也喜欢剥掉事物的伪饰(有时是想象中的),不喜欢做人云亦云的乖乖女,也不喜欢让别人左右自己的选择(没觉察到的情况除外)。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还像十年前那样完全由主持人唱主角、按部就班地给男女嘉宾配对,恐怕参与的嘉宾只能是中老年人了。异彩纷呈的嘉宾观点也映射了社会的多元化,在场上、场下的激烈论辩中,人们重新思考了一些关于社会、人生的严肃问题,尽管它最初的引发者只是一档娱乐性很强的婚恋交友节目。
节目运作方式:与新媒介合作,拓展服务功能
电视作为有着自身传播规律及局限性的传统媒体,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既要保证节目的可观赏性,又要兼顾社会各层次人员的参与面及节目信息的丰富性与实用性等,这就势必导致节目无法为更多的参与者提供更充分的服务。而网络等新媒介的便捷性、开放性及大容量恰恰弥补了电视媒体的不足。《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新派婚恋交友节目在电视荧屏上放大了节目的娱乐观赏性,提高了节目的影响力,同时将对社会的服务延伸到参与面更广的网络。它们除了拥有自身的官方网站,同时还与比较成熟的社会交友网站,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网等进行合作,将网络资源也整合到节目框架中。这样既保证了拥有稳固、充足的节目嘉宾候选队伍,不必像十年前的婚恋交友节目为寻找合适的参与嘉宾而大伤脑筋,又通过网络平台为社会上有婚恋需求的受众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和更切实的交友服务。
当然,新派婚恋交友节目毕竟还处于一个探索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在此期间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与缺失。如节目支撑点单一,过于依赖嘉宾的言语秀等,导致一些节目嘉宾自身被符号化、语言被模式化,纷纷成了拜金女、智慧女、孝顺女等的代言人。为了每次节目都有新突破,这些常来常往的嘉宾在语言上只好一次次升级,最后言不由衷、力不从心,只好草草退场,如马诺、谢佳等女嘉宾。另外,对嘉宾言语秀的依赖也容易造成节目失控、品质的下滑,例如《我们约会吧》去年4月14日的一期节目,嘉宾发言中连续出现诸如“强吻”、“性冷淡”、“下半身思考”等涉及“性”,并且是非健康“性”的词汇。作为婚恋交友节目涉及性话题应该说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节目宣传片剪辑的就是这几句,这说明至少在当时的节目制作者心目中,这几句话是本期节目最大的看点。随着节目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以上不足也在完善之中,但如何拓展此类节目的支撑点,使节目更健康、持久地发展,仍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综上所述,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新派交友节目的创新空间还很大,为节目构建更多的支撑点,有益于节目的充实和完善。另外,此类节目无论如何创新,终究不能脱离婚恋交友情境,真实与真诚是它的护航者,如果失去了这两点,仅仅用娱乐去挑战中国受众传统的婚恋理念,很容易走入把尖刻当幽默、把低俗当大胆、把作秀当真实的误区。如果在浅层次的娱乐中摒弃了婚恋交友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恐怕会导致此类节目失去特质渐渐混淆于其他的娱乐节目,过快地进入到衰落期。
(谷岩为北华大学文学院传播系副教授;胡哲为吉林市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
编校:董方晓
关键词:婚恋交友节目 情感 娱乐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等婚恋交友节目的迅速火爆,无异于吹响了我国各大电视台在相亲秀场上的集结号。婚恋交友节目能在沉寂十年后卷土重来,并得到受众的认可,除了社会的需求,同样重要的是此类节目在节目理念、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上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这些创新与突破改变了婚恋节目以往较为传统与单一的面貌,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眼球,同时也悄然将婚恋交友节目由生活服务类节目转变为一档娱乐节目。
节目定位:回归大众媒介本位,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玫瑰之约》和《我们约会吧》节目的共同制片人刘蕾在十年后的今天坦白地说:“一个电视节目承载不了太多,直接奔着爱情、婚姻太难,婚介所都做不到,遑论电视节目。”可以说,正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和电视艺术规律的成双配对的终级节目目标,竭诚服务、追求美满的传统“红娘”心态把十年前的《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等婚恋交友节目逼入了死胡同。因为电视节目有限的时间、特定的语境、局限的表现手法等因素,根本不可能实现一个人迅速地对另一个人的完全了解,也不具备让人做出关乎一生幸福重要决定的必要条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说:“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在思考的过程中,观众没有东西可看。思考不是表演艺术,而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为了保证电视节目的好看,电视导演们是不允许出现诸如“让我想一想”这样的过程的,而连思考的机会都没有的“速配”,显然是违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无法长久的。
传播学研究表明,一份完整关系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发起、试探、强化、整合、结合、分化、限制、停滞、逃避、终结等十个阶段。结合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段和艺术规律来看,能够把握和驾驭的关系充其量是前两个阶段,即发起和试探。而关系的强化和整合则必须有时间和空间的保证,这显然是目前这种以舞台录制为主的婚恋交友节目所无法满足的。2010年出现的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回归了媒体仅仅提供交流平台的本位,在节目目标定位上不再试图越过男女嘉宾关系的强化、整合过程,强行进入结合阶段(做出厮守终身的约定),而是充分地发挥媒体信息平台的功能,促成更多男女嘉宾关系的发起。《我们约会吧》节目的制片人刘蕾说:“节目只是展示邀约的过程。一次约会,可能只是一顿晚餐、一次K歌、一场电影,也有可能是继续下去的幸福。”《非诚勿扰》也做了同样的定位:提供一个结交朋友和表达自己的平台,只创造邂逅,不包办爱情。如果说《玫瑰之约》当年努力要在节目中搭起一座通往婚姻的鹊桥,那么《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则只负责男女嘉宾的相遇及初步的试探,至于通往婚姻的鹊桥嘛,完全留给嘉宾自己去搭。节目表面上来看似乎弱化了对参与嘉宾的服务功能,但实际上是强化了媒体为电视机前更多的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也使参与嘉宾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节目功能:服务搭台,娱乐唱戏,节目功能多元化
上面说过,与以往的婚恋交友节目相比,《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新派婚恋交友节目并没有削弱作为一档电视节目的社会服务功能,只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更符合媒体的实际。同时为了扩大信息量,实现信息的最有效传播,《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节目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节目中场上嘉宾的人数比以往的婚介节目至少要多出一倍,《非诚勿扰》每期节目场上嘉宾29人,《我们约会吧》场上嘉宾23人。同时,两档节目台下都集结了适龄男女当观众,并且都在网络上设有专门的信息发布网站等,受众可以通过观看节目、拨打电话、上网等多种渠道获知需要的信息。但我们知道,事实上无论媒体如何努力,通过一档婚恋交友节目解决终身大事的人毕竟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所以说,此类节目存在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它的引导性、观赏性而不是实用性。在收看电视婚介节目的受众中,也有相当多的人并没有征婚交友的需求,吸引这部分受众的,无疑是这类节目被强化的娱乐功能。《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新派婚恋交友节目从嘉宾设置到节目环节的安排,无不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从嘉宾设置来看,以前是等额配对,现在是差额择选。等额配对暗含专一、忠诚、婚姻等中国传统婚恋理念,也传达了节目组希望嘉宾人人都有归属的美好愿望,体现了节目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服务性,即配对成功。而差额择选迎合了当代人尊重自我感受、重视自我选择权的理念及勇于追求心中所爱的心理特点。例如《非诚勿扰》是24位女嘉宾对一位男嘉宾,《我们约会吧》是18位女嘉宾对一位男嘉宾或18位男嘉宾对一位女嘉宾。这种多选一或称为一选多的设置,必然带给嘉宾、受众更多的关于竞争、冲突、多变等心理暗示和期待。这也传递出节目组根本没打算追求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圆满,嘉宾被剩下是必然的,配对成功是偶然的,自由选择是最关键的。在节目环节上,《非诚勿扰》总体设计了“女生权利”和“男生权利”两大部分。首先进行的是“女生权利”,在“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和“爱之终决选”三个环节中,男生通过现场自我介绍、前期录影、朋友采访等方式展现较为全面的自我,女生则通过灭灯或亮灯来表明自己的好恶。三关过后如果还有女生的灯亮着,节目进入“男生权利”,男生有权通过提问、看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并选择女嘉宾。《我们约会吧》则设置了“密室拷问”、“翻越美人墙”、“以貌取人”、“公主PK”等环节。2010年最红火的两档婚恋交友节目从嘉宾设置到节目环节的安排,无不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如果十年前的《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等还能被称为带有娱乐元素的生活服务类节目的话,那么如今的《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只能被称为带有服务元素的娱乐节目。由服务走向娱乐,节目目标和功能更加多元化,更符合当代受众的收视心理和需求。
节目内容:由“秀情感”转向“秀观点”
传统的婚恋交友节目讲求“和为贵”,以促成男女嘉宾“配对”为目的。无论嘉宾还是主持人在提问或回答问题时,言词都比较温和,观点都非常“主流”,努力表现得温文尔雅、通情达理,但由此也难免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而《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则摒弃了一张巧嘴说两家,两头讨好的传统“红娘”形象,鼓励嘉宾睁大眼睛挑毛病,开动脑筋提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念及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尊重来自内心的感受,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不会为了迁就对方或顾及他人的看法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看似“挑拨离间”,背后却是尽可能展示真相的善意,大团圆不再是此类节目追求的最高目标,为嘉宾们提供一个真实、全面展现自我、了解他人的舞台,从而做出正确理性的选择,这是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符合时代背景的科学理念,也是一种对幸福观的引导。
《非诚勿扰》在采访男嘉宾的朋友时,都要求被采访者一定要说出嘉宾的缺点,并且在剪辑片子时有意识地保留这一部分,以便女嘉宾能更全面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男嘉宾是什么样子。节目在“女生权利”部分,鼓励女生畅所欲言评价男嘉宾,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男嘉宾也可以通过回答问题为自己解释或阐述观点。女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决定灭灯还是继续亮着灯支持男嘉宾。在男女嘉宾的对话中广泛涉及金钱观、爱情观、事业观、价值观、家庭观、审美观、个人爱好等,在没有时间过多思考和矫饰的情况下,无论是提问方还是回答方都在一瞬间或多或少地展示了自己的真性情。“她们都在装”、“农村的我们不要”、“我还是坐在宝马里哭吧”、“我也是一个完整的人”、“你应该把位置让给那些真心来找男朋友的女孩”等,这些充满鲜明个性的语言就像火种一样点燃了节目现场和网络论坛,引发了人们的争论和思考。就像《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所说,这不仅是一个交友的舞台,也是一个言论的舞台、社会的舞台。
由“秀情感”到“秀观点”的转变,符合80后、90后个性张扬、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他们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至少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也喜欢剥掉事物的伪饰(有时是想象中的),不喜欢做人云亦云的乖乖女,也不喜欢让别人左右自己的选择(没觉察到的情况除外)。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还像十年前那样完全由主持人唱主角、按部就班地给男女嘉宾配对,恐怕参与的嘉宾只能是中老年人了。异彩纷呈的嘉宾观点也映射了社会的多元化,在场上、场下的激烈论辩中,人们重新思考了一些关于社会、人生的严肃问题,尽管它最初的引发者只是一档娱乐性很强的婚恋交友节目。
节目运作方式:与新媒介合作,拓展服务功能
电视作为有着自身传播规律及局限性的传统媒体,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既要保证节目的可观赏性,又要兼顾社会各层次人员的参与面及节目信息的丰富性与实用性等,这就势必导致节目无法为更多的参与者提供更充分的服务。而网络等新媒介的便捷性、开放性及大容量恰恰弥补了电视媒体的不足。《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新派婚恋交友节目在电视荧屏上放大了节目的娱乐观赏性,提高了节目的影响力,同时将对社会的服务延伸到参与面更广的网络。它们除了拥有自身的官方网站,同时还与比较成熟的社会交友网站,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网等进行合作,将网络资源也整合到节目框架中。这样既保证了拥有稳固、充足的节目嘉宾候选队伍,不必像十年前的婚恋交友节目为寻找合适的参与嘉宾而大伤脑筋,又通过网络平台为社会上有婚恋需求的受众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和更切实的交友服务。
当然,新派婚恋交友节目毕竟还处于一个探索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在此期间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与缺失。如节目支撑点单一,过于依赖嘉宾的言语秀等,导致一些节目嘉宾自身被符号化、语言被模式化,纷纷成了拜金女、智慧女、孝顺女等的代言人。为了每次节目都有新突破,这些常来常往的嘉宾在语言上只好一次次升级,最后言不由衷、力不从心,只好草草退场,如马诺、谢佳等女嘉宾。另外,对嘉宾言语秀的依赖也容易造成节目失控、品质的下滑,例如《我们约会吧》去年4月14日的一期节目,嘉宾发言中连续出现诸如“强吻”、“性冷淡”、“下半身思考”等涉及“性”,并且是非健康“性”的词汇。作为婚恋交友节目涉及性话题应该说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节目宣传片剪辑的就是这几句,这说明至少在当时的节目制作者心目中,这几句话是本期节目最大的看点。随着节目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以上不足也在完善之中,但如何拓展此类节目的支撑点,使节目更健康、持久地发展,仍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综上所述,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新派交友节目的创新空间还很大,为节目构建更多的支撑点,有益于节目的充实和完善。另外,此类节目无论如何创新,终究不能脱离婚恋交友情境,真实与真诚是它的护航者,如果失去了这两点,仅仅用娱乐去挑战中国受众传统的婚恋理念,很容易走入把尖刻当幽默、把低俗当大胆、把作秀当真实的误区。如果在浅层次的娱乐中摒弃了婚恋交友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恐怕会导致此类节目失去特质渐渐混淆于其他的娱乐节目,过快地进入到衰落期。
(谷岩为北华大学文学院传播系副教授;胡哲为吉林市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