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CCTV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中有这样一位邮递员一直让我十分感动,给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孤独是他生活的一种常态,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正是在这样平凡的工作中,他表现出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折射出强烈的敬业精神。他就是20年行走在马班邮路上,成为世界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他就像一面镜子,让许多职业人在扣问自己的职业观,反思自己追求的所谓的“职业幸福感”,作为高职教师的我们,我们自问:你幸福吗?
幸福在哪里
作为高职教师,每天都在追寻幸福,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困难时期,填饱肚子,已很满足,吃上白面,简直等于过节了。一句“吃了吗?”已经被我们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人们似乎感觉没有以前幸福,或觉得“此山没有他山高”,我们应该更幸福才对。更有甚者,三句话之后就是牢骚,“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影响了工作,影响了社会环境,影响了家庭生活。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幸福感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困难,缺乏一个面对它的积极心态;对幸福感的提高和创造,更是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
古往今来,人们对“幸福”有过多种诠释,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生活美满,精神充实。《现代汉语小词典》关于“幸福”的解释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生活、境遇)称心如意。曾有报社对“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排在前面的是:刚给孩子洗完澡,怀抱婴儿微笑的母亲;刚给病人做完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在沙滩上筑起沙堡,得意洋洋的孩子;写完小说最后一个字,画上句号的作家。其实幸福就是这样简单,而直接。
幸福可分为“感性幸福”和“理性幸福”。“感性幸福”比较强调人的物质享受,而“理性幸福”则比较关注人的精神活动。现代社会更多强调的是“理性幸福”,即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幸福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外部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是人对外界环境和个体生活质量满意程度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反映。简单地说,幸福就是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持续快乐。弗洛伊德、康德、边沁等,从伦理、自由、道德多个方面对幸福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它们对理解幸福感都有一定的帮助。但幸福绝不是一种固定模式,它应该因人而异,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感觉,也许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幸福的理由。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脱离不了社会、集体的大环境。幸福感应当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30多年前,不丹国王旺楚克首次提出“幸福指数”的概念,将幸福指数定量化,用“国民幸福总值”(GNH)、“国民幸福指数”(NHI)来考察国家在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4类指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不丹模式”是成功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在提高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同时,开始关注GNH问题。党的十七大更是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到今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上,要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如何创造幸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教师的一言一行除了关乎自己的形象以外,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的幸福感除了本身客观的内涵以外,还应有较宽的外延。近年来,虽然高职教师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扩招、生活节奏加快、教师承担社会责任加大和社会固有竞争的加剧,教师付出的劳动强度已成倍增加。原来一个班的课,现在变成两个班、三个班了;原来上完课就没事了,现在还要搞研究;原来车子是两个轱辘的,现在要琢磨成四个轱辘的;原来下班后可径直回家了,现在还要出去应酬……老师们在忙忙碌碌中,有时都不看北了,更不用说去理性地思考一下幸福感的科学含义了。因此,在这种形势下,重提“幸福在哪里”,探究幸福指数下降的根源,进而积极地去创造幸福、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职教师的幸福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师是普天之下最神圣的职业,我们天天面对的不是默默无语的机器,而是一群富有朝气、将来要服务于社会的年轻人。教师通过每天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智慧、感召学生心灵、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使他们一个个学有所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时每一个当教师的都会有莫大的成就感。人生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该是教师独有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待遇也越来越好,教师职业可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般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生活上已大可不必“照亮别人必以毁灭自己为前提”了。教师应该与全体人民一起富裕起来,而且要先富裕起来,无忧无虑、幸福自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当中去,这才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师幸福发展观。
学会拿得起,放得下
现代人社会责任较大,家庭负担较重,合理分摊压力非常重要。从压力的来源来说,除了单位、集体给你分担一部分以外,更重要的是家庭如何吸收一部分,朋友如何替你担当一部分,自己如何释放一部分。如果一个人亲情度和友情度高,社会支持强,则这个人很容易转苦为乐,转忧为喜,从不幸转为幸福。作为自己本人,也要有的放矢,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善于掌控自己的情绪,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烦恼;适当时候,也可以考虑换位思考,使自己尽快从烦恼、困惑中解脱出来。
作为高职教师,相对其他人员来说,有比较自由的支配时间。此时,可适当增加运动时间来减轻压力。总之,人总不能把烦恼憋在心里,适当的劳逸结合、休闲娱乐,会增加你的工作效率,促进你的身心健康,进而增加你的幸福感,更好地为高等教育事业工作几十年。
适当的生活预期,可以激发人们的潜力、斗志,最终体会到来之不易的幸福。但盲目的攀比,则会使人因达不到目标而产生挫败感,最终远离幸福。其实,从幸福感知的角度讲,幸福与收入、地位并不显著相关,被攀比者尽管看起来收入高、地位高,但他未必比攀比者幸福。我们经常只是一个设想,说别人家如何如何幸福?有谁能体会到他们的真正感受呢?幸福只能是主观评价,不好说一个乞丐就比一个百万富翁更不快乐。
高职老师应该也是如此,我们没有必要比谁挣的钱多、谁挣的钱少,谁取得的荣誉多、谁取得的荣誉少。眼红没用,发“无名火”更是没有意义。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你努力了,发挥最大力量了,你应该无憾了。如果人人都当孙悟空,那还要猪八戒干什么。社会和谐、学校和谐,都必须建立在全体人员的和谐上。大家如何共同奋斗、发挥各自长处,这倒是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
重视过程,活在当下,乐在其中
幸福不只是仅有开头、结尾,取得幸福得有一个过程。如果经常关注取得幸福的每一步,收集自己幸福的一点一滴,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生活在幸福的海洋里。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如果不快乐工作每一天,不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那人生岂不真的“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忽然而已”,与草木无二了。没有十八盘艰难的跋涉,哪有玉皇顶如释重负、一览众山小的心境;没有红军两万里的长征,哪有中国革命如此绚丽的乐章;没有吃过苦,哪能知道甘甜是如此美好。重视过程,活在当下,乐在其中,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作为高职教师,完全不必太在乎最后取得了什么成绩、什么荣誉,只要把平时每一步做好了,最终结果是自有公论的。如果我们对每一堂课进行精心准备,并不时地在公式中找找它的数学美,在板书中找找它的字体美,在复杂的演绎中找找它的逻辑美,在与学生提问和交流中找找它的心灵美,在课余饭前与同学们一起在操场找找它的运动美,如此这般,你会感到当教师实在太幸福了,你还会找到逝去的青春,找到心灵的归宿,你的心灵会因此而宁静致远。
知足者常乐
幸福是人的心灵体验,幸福是可以感受的,幸福是可以积累的。幸福的积累还与情绪有关:心情好的时候,你会觉得什么都顺;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觉得喝凉水还塞牙,这时一定得摆正自己的心态,多往好的事情想,学会知足。常言道,知足者常乐;古人云,“知足之足,常足矣”,这都在说明如果你心情好了,知足了,这个世界就是彩色的,否则可能是暗淡的或灰色的。
作为高职教师,我们应多看到学生的长处,多看到学生取得的成绩,满面春风地去面对学生,让明媚的阳光照到学生心坎上。这样,即使是问题学生、给您怄气的“坏孩子”,也会浪子回头金不换,成为时代的俊杰。学生进步了,您也快乐了,学生和您的幸福指数都提高了,何乐而不为呢。相反,您如果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或者将自己不愉快的东西,转嫁到同学身上,那学生们当然会不领情,您自己也会觉得不爽,教学效果和师生感情都会大打折扣。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幸福不仅是得到爱和关怀,更是用爱心去关爱他人,并从他人处去获得幸福。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都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多献爱心、多做善事,会使自己幸福感增加;多献爱心、多做好事,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现在或者将来,我们社会肯定还会存在弱势群体、困难群体,他们比一般人更需要关爱、需要帮助,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做出不懈的努力,也需要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社会整体和谐。
目前,笔者所在高职示范建设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无论是领导、教职员工、还是学生,都迫切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单位与单位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邻居和邻居之间,都需要我们伸出手去帮一把、扶一把,而不是踩一下、拆一下。我们还有许多困难学生,我们可以通过爱心社,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们一下,共同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要使高职教师有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就是能构建起和谐的校园文化,使教师因为和谐而幸福,因为幸福而热爱,因为热爱而投入。要达到这个大目标,学校管理者,要很好地把握这四方面内容:民主平等、理解宽容、激励引领、实践创新。
歌声唱得好,“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里”。的确,幸福来自你的心底,幸福来自你的行动,让我们珍惜现在、快乐生活,在和谐社会视野下,为全面提升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幸福感而共同努力。
孤独是他生活的一种常态,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正是在这样平凡的工作中,他表现出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折射出强烈的敬业精神。他就是20年行走在马班邮路上,成为世界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他就像一面镜子,让许多职业人在扣问自己的职业观,反思自己追求的所谓的“职业幸福感”,作为高职教师的我们,我们自问:你幸福吗?
幸福在哪里
作为高职教师,每天都在追寻幸福,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困难时期,填饱肚子,已很满足,吃上白面,简直等于过节了。一句“吃了吗?”已经被我们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人们似乎感觉没有以前幸福,或觉得“此山没有他山高”,我们应该更幸福才对。更有甚者,三句话之后就是牢骚,“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影响了工作,影响了社会环境,影响了家庭生活。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幸福感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困难,缺乏一个面对它的积极心态;对幸福感的提高和创造,更是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
古往今来,人们对“幸福”有过多种诠释,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生活美满,精神充实。《现代汉语小词典》关于“幸福”的解释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生活、境遇)称心如意。曾有报社对“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排在前面的是:刚给孩子洗完澡,怀抱婴儿微笑的母亲;刚给病人做完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在沙滩上筑起沙堡,得意洋洋的孩子;写完小说最后一个字,画上句号的作家。其实幸福就是这样简单,而直接。
幸福可分为“感性幸福”和“理性幸福”。“感性幸福”比较强调人的物质享受,而“理性幸福”则比较关注人的精神活动。现代社会更多强调的是“理性幸福”,即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幸福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外部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是人对外界环境和个体生活质量满意程度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反映。简单地说,幸福就是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持续快乐。弗洛伊德、康德、边沁等,从伦理、自由、道德多个方面对幸福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它们对理解幸福感都有一定的帮助。但幸福绝不是一种固定模式,它应该因人而异,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感觉,也许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幸福的理由。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脱离不了社会、集体的大环境。幸福感应当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30多年前,不丹国王旺楚克首次提出“幸福指数”的概念,将幸福指数定量化,用“国民幸福总值”(GNH)、“国民幸福指数”(NHI)来考察国家在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4类指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不丹模式”是成功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在提高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同时,开始关注GNH问题。党的十七大更是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到今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上,要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如何创造幸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教师的一言一行除了关乎自己的形象以外,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的幸福感除了本身客观的内涵以外,还应有较宽的外延。近年来,虽然高职教师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扩招、生活节奏加快、教师承担社会责任加大和社会固有竞争的加剧,教师付出的劳动强度已成倍增加。原来一个班的课,现在变成两个班、三个班了;原来上完课就没事了,现在还要搞研究;原来车子是两个轱辘的,现在要琢磨成四个轱辘的;原来下班后可径直回家了,现在还要出去应酬……老师们在忙忙碌碌中,有时都不看北了,更不用说去理性地思考一下幸福感的科学含义了。因此,在这种形势下,重提“幸福在哪里”,探究幸福指数下降的根源,进而积极地去创造幸福、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职教师的幸福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师是普天之下最神圣的职业,我们天天面对的不是默默无语的机器,而是一群富有朝气、将来要服务于社会的年轻人。教师通过每天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智慧、感召学生心灵、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使他们一个个学有所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时每一个当教师的都会有莫大的成就感。人生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该是教师独有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待遇也越来越好,教师职业可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般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生活上已大可不必“照亮别人必以毁灭自己为前提”了。教师应该与全体人民一起富裕起来,而且要先富裕起来,无忧无虑、幸福自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当中去,这才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师幸福发展观。
学会拿得起,放得下
现代人社会责任较大,家庭负担较重,合理分摊压力非常重要。从压力的来源来说,除了单位、集体给你分担一部分以外,更重要的是家庭如何吸收一部分,朋友如何替你担当一部分,自己如何释放一部分。如果一个人亲情度和友情度高,社会支持强,则这个人很容易转苦为乐,转忧为喜,从不幸转为幸福。作为自己本人,也要有的放矢,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善于掌控自己的情绪,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烦恼;适当时候,也可以考虑换位思考,使自己尽快从烦恼、困惑中解脱出来。
作为高职教师,相对其他人员来说,有比较自由的支配时间。此时,可适当增加运动时间来减轻压力。总之,人总不能把烦恼憋在心里,适当的劳逸结合、休闲娱乐,会增加你的工作效率,促进你的身心健康,进而增加你的幸福感,更好地为高等教育事业工作几十年。
适当的生活预期,可以激发人们的潜力、斗志,最终体会到来之不易的幸福。但盲目的攀比,则会使人因达不到目标而产生挫败感,最终远离幸福。其实,从幸福感知的角度讲,幸福与收入、地位并不显著相关,被攀比者尽管看起来收入高、地位高,但他未必比攀比者幸福。我们经常只是一个设想,说别人家如何如何幸福?有谁能体会到他们的真正感受呢?幸福只能是主观评价,不好说一个乞丐就比一个百万富翁更不快乐。
高职老师应该也是如此,我们没有必要比谁挣的钱多、谁挣的钱少,谁取得的荣誉多、谁取得的荣誉少。眼红没用,发“无名火”更是没有意义。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你努力了,发挥最大力量了,你应该无憾了。如果人人都当孙悟空,那还要猪八戒干什么。社会和谐、学校和谐,都必须建立在全体人员的和谐上。大家如何共同奋斗、发挥各自长处,这倒是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
重视过程,活在当下,乐在其中
幸福不只是仅有开头、结尾,取得幸福得有一个过程。如果经常关注取得幸福的每一步,收集自己幸福的一点一滴,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生活在幸福的海洋里。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如果不快乐工作每一天,不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那人生岂不真的“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忽然而已”,与草木无二了。没有十八盘艰难的跋涉,哪有玉皇顶如释重负、一览众山小的心境;没有红军两万里的长征,哪有中国革命如此绚丽的乐章;没有吃过苦,哪能知道甘甜是如此美好。重视过程,活在当下,乐在其中,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作为高职教师,完全不必太在乎最后取得了什么成绩、什么荣誉,只要把平时每一步做好了,最终结果是自有公论的。如果我们对每一堂课进行精心准备,并不时地在公式中找找它的数学美,在板书中找找它的字体美,在复杂的演绎中找找它的逻辑美,在与学生提问和交流中找找它的心灵美,在课余饭前与同学们一起在操场找找它的运动美,如此这般,你会感到当教师实在太幸福了,你还会找到逝去的青春,找到心灵的归宿,你的心灵会因此而宁静致远。
知足者常乐
幸福是人的心灵体验,幸福是可以感受的,幸福是可以积累的。幸福的积累还与情绪有关:心情好的时候,你会觉得什么都顺;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觉得喝凉水还塞牙,这时一定得摆正自己的心态,多往好的事情想,学会知足。常言道,知足者常乐;古人云,“知足之足,常足矣”,这都在说明如果你心情好了,知足了,这个世界就是彩色的,否则可能是暗淡的或灰色的。
作为高职教师,我们应多看到学生的长处,多看到学生取得的成绩,满面春风地去面对学生,让明媚的阳光照到学生心坎上。这样,即使是问题学生、给您怄气的“坏孩子”,也会浪子回头金不换,成为时代的俊杰。学生进步了,您也快乐了,学生和您的幸福指数都提高了,何乐而不为呢。相反,您如果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或者将自己不愉快的东西,转嫁到同学身上,那学生们当然会不领情,您自己也会觉得不爽,教学效果和师生感情都会大打折扣。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幸福不仅是得到爱和关怀,更是用爱心去关爱他人,并从他人处去获得幸福。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都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多献爱心、多做善事,会使自己幸福感增加;多献爱心、多做好事,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现在或者将来,我们社会肯定还会存在弱势群体、困难群体,他们比一般人更需要关爱、需要帮助,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做出不懈的努力,也需要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社会整体和谐。
目前,笔者所在高职示范建设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无论是领导、教职员工、还是学生,都迫切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单位与单位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邻居和邻居之间,都需要我们伸出手去帮一把、扶一把,而不是踩一下、拆一下。我们还有许多困难学生,我们可以通过爱心社,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们一下,共同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要使高职教师有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就是能构建起和谐的校园文化,使教师因为和谐而幸福,因为幸福而热爱,因为热爱而投入。要达到这个大目标,学校管理者,要很好地把握这四方面内容:民主平等、理解宽容、激励引领、实践创新。
歌声唱得好,“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里”。的确,幸福来自你的心底,幸福来自你的行动,让我们珍惜现在、快乐生活,在和谐社会视野下,为全面提升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幸福感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