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与周有光之争:汉字该不该简化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tu_ke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用话题】信念 坚守 忧国忧民
  周有光说,他与季老只是文化观不同,个人交往没有任何问题。季羡林这个人还是很好的,他的《牛棚杂忆》也写得好。我们只是学术观点有不同。
  2009年,有政协委员在中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议中小学增加繁体字课程”的提案。随后,关于汉字该不该简化的问题,两位学术泰斗季羡林与周有光给出了不同的观点:
  季羡林不提倡简化字:
  1.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
  2.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


  周有光提倡简化字:
  1.向人民大众普及文化的需要
  周有光认为,该不该简化,要问中国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普遍认为,简化汉字的好处是:好教、好学、好认、好写,阅读清晰。他说,汉字简化有利有弊,而利多于弊。繁体字笔画繁复、难写难认,简化后,有利于在人民大众中普及文化,也缩短了小学生识字的时间。
  2.从整个文字的趋势来看,所有文字都是删繁就简
  周有光说,世界文字,包括汉字和外国文字,都有“删繁就简”的自然演变。古代两河流域的“丁头字”(楔形字)和古代埃及的“圣书字”,都有明显的简化。从历史上、理论上来看,文字都是越来越趋于简化的,大部分简化字自古就有。
  3.漢字简化并不影响文化传承
  在三千三百年间,汉字“体式”不断变化,每次变化都包含明显的简化。你看: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到行书。对甲骨文来说,篆书是简化;对篆书来说隶书是简化。篆书变为隶书称为“隶变”,“隶变”是剧烈的简化。《论语》原来用鲁国“古文”书写,到西汉已经无人认识,于是改用当时的通用体式书写,称为“今文”。历代都用当代通用体式改写古书,否则无人能读,如何继承?规范汉字是今天汉字的法定通用体式。用规范字,包括其中三分之一的简化字,是顺理成章的文化继承。
  4.简化汉字不可能走回头路
  当周有光提到季羡林和一些人的主张,问他恢复繁体字有无可能?周有光说,恢复不了的。这个问题最好还是去问小学教师,由教育部做一个广泛的调查,听听小学教师的意见。小学教师肯定大多数都赞成简化字。要广大群众来学,一个字两个写法是推广不了的,必须要统一标准。他说,从1956年到今天,半个世纪,简化字在大陆已经普遍推行于教科书、报纸、杂志、一般出版物,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一团乱麻的汉字,有了全国一致的规范化,这是汉字历史的重大发展。
  【素材分析】人生当有坚守与原则,无论是季羡林还是周有光都一直在坚守自己的学术观点,绝不动摇。他们这种坚守不只是单纯地停留在学术上,更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其他文献
【适用话题】善于积累 付出努力刻苦钻研 坚持不懈  文人的背书功夫大小,与他的学问成就成正比,这个结论大体上是不会错的。  早年,章太炎在台湾做记者。一次与同学李书聊天,他自信地说:“在我所读的书中,95%的内容都可以背诵出来。”李书不信,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把自己读过的经书全搬了出来,想考倒他。不料,章太炎如数家珍,连哪一句出自哪本书的哪一页都丝毫不差。有这样的背功,章太炎后来成为海内外闻名
期刊
【适用话题】创意 提高效率幸福感 合理安排时间  下午六点钟以后,要是你来到荷兰鹿特丹的一幢大楼前,你会发现,每一间屋子都是空的。不要以为这是一幢新建或者要拆除的楼房,它是布林德电子公司的所在地,上班时间人来人往,业务异常繁忙。  难道他们办公不用桌子吗?这得从2016年年初说起,也许是业务太多,每到下班后,许多员工还坐在办公桌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有人似乎在享受一种工作的快乐,可那些下班后有约会
期刊
【适用话题】诗心 诗词与综艺 传统与现代  近年来,中国电视节目半壁江山都被真人秀类综艺节目占领,尽管收视率居高不下,针对真人秀的质疑也层出不穷。在“取向恶俗”“缺乏原创”的炮轰中,“大会”系列能做到文化内涵与收视率兼顾,格调与“地气”齐飞,到底好看在哪儿?  除了不断升级的视觉效果和舞台风格外,诗词大会一改过往对文化类节目的刻板印象,以活泼的形式、激烈的赛制“新瓶”装“旧酒”,把各个年龄层次的观
期刊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当小说写到三分之一处时,小说就会脱离作家的手,自己接力写下去。这种说法会不会太不可思议?  一点也不!不过精确一点的说法应该是,当小说人物的性格确立之后,那么他便脱离了作家的掌控,拥有了自己的意志。从此,无论前方有多少条路,他都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一条。  所以重点不在三分之一处,那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重点在于何时你才能把人物的性格刻画出来,让他走自己的路,也就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
期刊
【适用话题】崇拜 文化人 诗词之美 外在美与内在美  央视诗词大会火得一塌糊涂,几乎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一时间有了众多粉丝。一个文化类节目,怎么做到老少皆宜,妇孺皆知,抢了众多娱乐节目的风头的呢?  一、崇拜文化  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突然发现,生活里除了香车宝马,还应该有诗和远方。于是,久被遗忘的诗词,重新登上了舞台。  《中国诗词大会》有一个环节叫“看图说诗词”,开始是评委康震老师
期刊
【适用话题】古典诗词 无用与有用 物质与精神  央视与国家语委、共青团中央共同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春节期间强势回归,在社会上掀起一股不小的古典诗词热。我作为第一场、第七场、第八场的擂主,又成了大家眼中的“背诗机”。  我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喜欢古诗词,渐渐走上“文艺青年”的不归路。在拿下《中国成语大会》总冠军以及这次在《中国诗词大会》崭露头角前,我曾意识到古典文学的“边缘”地位,甚至常常感觉人
期刊
【适用话题】祖孙情 爱 乐观心态 坚持梦想  我的爷爷周有光已有一百岁了。爷爷一生的事业横跨经济和语言文字两大学科,并在耄耋之年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对人类文化的探讨。  我出生的时候,妈妈爸爸工作紧张,爷爷奶奶自告奋勇地承担起照顾孙女的重任,时间达六年之久。我至今都记得开始两天爷爷送我去幼儿园的情景。在一个新鲜的地方有玩具有小朋友,我很开心。及至发觉爷爷要走了,我着急地哭泣起来,抱着他的大腿不放。以后
期刊
【适用话题】公正 客观 谦虚 负责任  有光先生虽已逝世,但舆论风波未尽,众多媒体将周老推上神坛,我想已故的周老也深感无奈,对于周老的“汉语拼音之父”的称谓也引发议论,有人提出在上个世纪20年代设立的“拼音方案委员会”里周老只是其中一员,称其为“之父”,有些过了。斯人已逝,皆后人之评,周有光先生早都说过“不要称我为语言学家,我至多是一个语文工作者”。  我们很多人的学校启蒙教育,都是伴随着a、o、
期刊
人物速写  高度  一个人要想拥有一定的高度,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没有每天一个小时的阅读,没有那份长长的书单,没有三五天读一本名著的经历,董卿怎会被选做《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她又怎会在适当的时机口吐珠玑般说出恰当的诗句?不得不说是长期读书的厚积,奠定了董卿现在的高度。  坚持  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在怎样的年代,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学会坚持。即使形体表
期刊
互联网的迭代速度,真是快得惊人。  前几年,聊天时打一个微笑脸还是表达友好。没过几年时间,其观感已经跟“呵呵”差不多。如今要表达友好,最起码要发一个红彤彤的甜笑,要么是龇牙咧嘴的大笑,最好是表情图,最好还能动来动去。  一句话,必须足够夸张,足够浓烈。  如果谁今天还在手机上对你微微一笑,他要么是世外的高人,要么就是故意的冷淡,表达“不至于撕破脸,但不是很开心”这种程度的不满。  微笑和呵呵明明是
期刊